江西有色金属  2000, Vol. 14 Issue (4): 8-11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吴家金矿堆浸浸出率的因素分析[PDF全文]
戴小通     
江西省瑞昌吴家金矿, 江西 瑞昌 332204
摘要:通过11年来的试验生产, 对吴家金矿堆浸浸出率产生影响的矿石粒度、浸出周期、氰化钠的使用及喷淋强度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堆浸    粒度配比    浸出周期    喷啉强度    浸出率    
The factors analysis on heap leaching recovery in Wujia gold mine
DAI Xiao-tong     
Jiangxi Wujia Gold Mine, Ruichang 332204,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ng the test and production of 11 years, this arcticle presen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heap leaching ratio in Wujia gold mine. there are the measurements of ore grain, leaching cycle, use of sodium cyanide and spraying intens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s.
Key words: heap leaching    ore grain ratio    leaching cycle    spraying intensity    leaching ratio of gold    
0 前言

江西瑞昌市吴家金矿床系武山铜矿北矿带1#铜矿体上部次生富集而成的铁帽型金矿。北京矿冶研究总院1986年进行了铁帽提金工艺研究, 1987年设计出全国第一家100t/d生产能力的“制粒-堆浸”试验厂。1989年10月该矿建成投产后发现矿石的实际品位远低于地质品位。生产11年来, 实际入堆的表内矿石加权平均含金仅2.75 g/t(设计为4.7g/t)。尽管“制粒-堆浸”浸出效果好, 但因成本高, 而出现亏损。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以应付低品位矿石生产, 1990年该矿对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整和改造。边进行“制粒-堆浸”试验, 边扩充直接堆浸与叠加堆浸生产能力。1991年开始盈利, 但1995年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轨, 特别是1998年以来黄金市场受国际影响, 金价一度走低而出现严重亏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黄金资源, 使吴家金矿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11年来堆浸试验中影响浸出率的因素进行了一些分析,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1 矿石性质

吴家金矿床的载金矿石以金褐铁矿为主, 约占90.5%, 其次是金石英闪长玢岩、含金高岭土等。褐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其中金占表内储量的99.7%。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 银金次之。在褐铁矿中金以包体形成为主, 呈不规则粒状分布, 粒度一般为5~8μm, 粗粒10μm、细粒小于3μm。矿石呈蜂窝块状、粉块状、粘土状等构造, 其中粘土所占比例为30%~40%。矿石多元素分析及金嵌布粒度特性分别见表 1表 2

表 1 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 %
点击放大

表 2 金嵌布粒度特性测量结果 %
点击放大

2 浸出率的因素分析及改进方法 2.1 堆浸场地的构建

吴家金矿为了产生规模效益, 1991年底将4个350m2混凝土制粒堆浸场扩建成3个750m2永久性堆浸场, 其编号为D1、D2、D3, 1990年新建了非混凝土2 000m2叠加堆浸场, 1993年又建了D4、D5非混凝土直接堆浸场, 其面积分别为990m2、520m2, 1999年底再建了600m2D6简易直接堆浸场。除D6采用“一膜”(即PVC)加泥质矿构建外, 其余底层均采用“两毡夹一膜”加细砂、竹塔构建。见图 1, 其中图(a)为D1、D2、D3;图(b)为叠加堆场及D4、D5;图(c)为D6的底层构造断面图。

1.混凝土(厚30cm); 2、4.细砂(各7~ 10cm); 3.两毡夹一膜(膜0.15~ 0.22mm); 5.竹塔(1m@ 2m, 厚1.5~ 2cm); 6.块矿(厚30cm); 7.PVC(0.3mm); 8.泥质矿或粘土(厚30cm)。 图 1 堆浸场底层构造示意图

实践证明:改造扩建的D1、D2、D3永久性堆浸场其场地坚实、底层结构完好未更换。而叠加堆浸场建在武山铜矿地下开采移动盆地内, 使用2年后, 地表产生裂缝, 1992年8月停止使用。D4、D5直接堆浸场因底板未进行严格的碾压与夯实, 使用3年后明显存在渗漏迹象, 1996年、1998年已分别进行了底层改造。叠加堆浸场及D4、D5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堆场底板沉陷, 底层薄膜被撕裂, 造成渗漏。即使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 其浸出指标低于D1、D2、D3堆场。

目前, 国内外堆浸场底层构造趋向简易化, 堆场面积趋向大型化。福建紫金山金矿10万t级堆浸场其底层材料仅为PVC(厚1mm), 大大节省了工程造价; 吴家金矿1999年底建造的D6底层就是使用PVC (厚0.3mm)一种材料, D6在2000年上半年投入生产后效果良好。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堆浸场地的选址必须工程地质条件可靠, 堆场整平必须碾压夯实, PVC接触面及保护层的处理必须慎之又慎。因此, 堆浸场地构建的选址与底层的处理很重要。

2.2 矿石粒度及配比

吴家金矿入堆矿石在不同粒度条件下, 浸出效果差别较大(详见表 3表 4表 5表 6)。

表 3 不同系统筛析试验结果 %
点击放大

表 4 制粒堆浸试验浸出技术指标结果
点击放大

表 5 直接堆浸试验生产浸出技术指标状况
点击放大

表 6 叠加堆场试验生产浸出指标状况
点击放大

生产试验表明:矿石粒度越小, 浸出率越高; 反之, 亦然。这是因为矿石的粒度越小, 暴露出来的金粒表面越大, 液固相接触面也越大, 金的浸出反应也就越快。故合理的矿石粒度配比能缩短浸出周期, 保证渗透效果, 有利于提高浸出率。该矿因原矿品位低, 破碎制粒不现实, 但对于大于40mm的块矿进行分选细碎至-25~+5mm, 并混合筑堆很有必要。该矿历年来只是对于粒度大于80mm的块矿进行粗碎, 近两年来又提出矿石粒度大于40mm进行一次粗碎, 再混合筑堆。从表 3表 4表 5表 6对比数据可以看出, 矿石粒度影响着浸出率的提高和浸出周期的缩短。为此, 建议改造破碎系统, 进行两段破碎, 从而使矿石不同粒级达到比较合理的要求, 建议矿石粒度控制指标为:-50~+25mm占20%左右; -25~+5mm占70%左右; -5mm占10%左右。综上所述, 矿石粒度是直接堆浸的关键, 是影响浸出率指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2.3 筑堆质量的控制

筑堆是堆浸工艺的重要环节, 其质量的好坏亦影响预浸(洗堆)时间及浸出率。

破碎制粒系统经48h固化后的粒团用ZL30前装机筑堆(其添加料为石灰与水泥, 均按0.5%在成球前加入), 堆高为1.8~2.0m;直接堆浸、叠加堆浸均采用人工作业, 同时按0.8%~1%加入石灰, 并与矿石混和均匀筑堆。堆高控制在1.4~1.8m。太高的矿堆表面会形成较多水塘, 浸出液流至底部时因缺氧而使浸出反应速率下降或者无法反应, 还有部分浸出液形成沟流现象, 根本没有充分与矿石接触, 会降低浸出率。因此, 应采用停喷深度翻晒矿堆并进行间歇喷淋。粒团堆浸的效果明显好于直接堆浸。两种浸出方式试验比较见表 7

表 7 粒团堆浸与矿石直接堆浸指标对比
点击放大

吴家金矿在现场管理中, 存在着时松时紧现象。有时因监督不严, 入堆矿石粒度大于40mm的块矿未经严格分选而筑堆; 石灰加入矿石中不均匀。影响浸出指标及预浸(洗堆)时间。这一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2.4 浸出周期的合理确定

对浸出周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预浸时间、气候条件、pH值、CN-浓度、喷淋强度等。在正常情况下, 预浸1~2d后矿堆周边流出液pH值能达9以上。预浸后pH稳定在9以上, 增大CN-浓度和喷淋强度就会加快金的溶解反应速率, 缩短浸出周期。浸出率与浸出时间的关系见图 2

1.堆号92D103, 制粒堆浸, 含Au3.238g/ t; 2.堆号91D104, 直接堆浸, 含Au3.087g/ t; 3.堆号91D103, 直接堆浸, 含Au2.39g/ t 图 2 浸出率与浸出时间的关系

图 2看出:一是前期金的浸出速度非常快。大约10d浸出率即达到总浸出率的50%, 10d后进入中期, 随着时间延长, 浸出率缓慢增长。直到末期, 浸出率几乎没有变化; 二是矿石品位越高, 浸出率增长速度越快, 最终浸出率也越高; 三是制粒堆浸的浸出速率较直接堆浸快, 而且其浸出率增长的均匀性与持久性都比较好。显然这与制粒矿堆的良好渗透性有关。由图 2还可以看出, 矿石品位相当, 浸出率达到60%时, 制粒堆浸只需24d, 而矿石直接堆浸却需31d。吴家金矿在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合理的浸出周期是通常每年4~11月份35~45d, 12月份至次年3月份45~60d, 制粒堆浸可缩短5~10d。该矿在浸出工艺技术参数控制方面, 尚存在系统监管措施不到位的现象, 应予以重视。

2.5 NaCN的合理使用

NaCN是堆浸的主要原料, 占成本比重大。吴家金矿1993年通过对陕西太白金矿考察后进行试验, 探索出NaCN单耗最佳标准为0.45~0.5kg/t。浸出率与NaCN用量的关系见图 3, 由图 3看出:堆浸过程随着NaCN用量的增加浸出率显著上升; 至一定时期后, 再增加NaCN用量, 浸出率增长不明显, 这标志着进入末期, 此时应停止补加NaCN。按照这一规律摸索出浸出过程中各阶段NaCN用量。浸出前期CN-浓度150~200mg/L; 中期150~100mg/L; 末期 < 100mg/L。因此, 合理的NaCN用量及各阶段CN-浓度的有效控制, 有助于提高浸出率和节约成本。

1.堆号94D101, 含Au 2.55g/ t; 2.堆号94D302, 含Au2.27g/ t 图 3 浸出率与NaCN用量的关系

2.6 喷淋强度参数的控制

从理论上讲, 堆浸过程是一个扩散过程。增大喷淋强度, 能加大浸出液的循环和扩散, 因而可以提高金的浸出率[1]。根据吴家金矿生产试验, 见前表 7可以显示出理论与实践是一致的。因此, 喷淋强度应控制在10~15L/m2·h, 可以提高浸出指标。从该矿现场管理了解到, 因喷淋系统结钙, 经常采用连续喷淋, 有时喷头不转动亦不及时处理, 喷淋强度仅为5~9L/m2·h, 不利于提高浸出指标, 应予以改进。

2.7 原材料质量的把关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 对浸出回收指标亦有影响。特别是PVC、NaCN及活性炭的质量尤为重要, 应严把采购关。2000年上半年, 吴家金矿因活性炭的质量问题, 出现了“跑黑”劫金现象, 指标明显下降。下半年改用椰星牌活性炭后指标显著上升。

3 结语

(1) 黄金矿山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其中提高浸出率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

(2) 浸出回收指标的提高依赖于深挖内潜, 严格控制堆浸生产中各个工艺环节的技术参数。

(3) 通过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激发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要素——人的因素, 充分调动管理、技术及操作人员的积极性, 不断刷新浸出回收指标, 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喜山, 梁晓春, 熊卫煜. 堆浸工艺中溶浸液渗透的模拟试验[J]. 黄金, 1999(9): 35–37.
[2]
戴小通. 吴家金矿技术经济分析及脱困策略[A]. 99. 全国黄金选冶新技术、新设备交流会论文集[C]. 长春: 中国黄金学会黄金信息网, 1999. 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