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色金属  1991, Vol. 5 Issue (3): 169-172, 188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江西金矿地质勘查十年的基本成就[PDF全文]
廖经桢     
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摘要:文章在回顾和肯定“六五”、“七五”期间江西独立金矿地质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对扩大地质勘查资金来源, 缩短矿床勘查周期, 择优安排砂金勘探项目和在中、小岩金矿床详查基础上, 积极实行勘探、设计、建设“三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发展规划    地质勘查    矿床开发    探采结合    
${affiVo.addressStrEn}

1975年全国掀起大搞黄金勘查和建设的热潮。当时, 江西的金矿资源形势已显示在大型、特大型有色金属矿床中综合评价伴生金的巨大前景。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伴生金储量的相继提交使江西金的保有资源总量上升到国内前例。但相比之下, 独立金的找矿却相形见绌。直至1983年, 除了处于50年代末普查的小型砂金矿外, 没有一处独立的岩金矿床, 也没有一座独立黄金矿山。黄金生产完全依赖有色金属矿石选、冶过程对伴生金的综合回收。1980年地方通过有色副产回收金仅千余两。

1 "六五"起步, 金矿勘查取得初步成果

我省独立金的勘查迟至1980年前后才普遍展开。至"六五"末, 全省找金工作初见成效。主要标志是:

a.老矿点通过重新评价扩大了远景, 有的矿区在取得突破性认识基础上打开了找矿新局面。由于1973年以后国内黄金价格一再调整提高, 独立金矿床的工业开采品位有所下降, 扩大了金矿勘查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如景德镇阊江水系砂金矿于50~60年代圈定的工业矿体只限于局部地段, 在采用较低工业指标后使主要支流沿河数十公里的整个地段圈为连续工业矿体成为可能。德兴铜矿外围的金山金矿始采于宋朝, 地表古采迹至今保留完好。50年代普查评价对象是产出在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中的短小含金石英脉。1979~1980年发现了位于含金石英脉下盘、深色和浅色变质岩系层间破碎带的蚀变金矿化。含金层位稳定, 矿体顶、底板岩石稳固, 矿石组分简单, 浮选性能良好。使用降低的岩金工业指标圈矿, 远景储量巨大, 从而开创了金山矿田以缓倾斜破碎蚀变岩金矿为勘查主要对象的找矿新思路。

b.在全省范围开展了砂金矿的区域调查。江西较早进行砂金矿普查的区段是赣东北阊江、乐安江、信江流域。1983年开始, 武警黄金部队运用物、化探综合手段又先后对赣西北修水流域和抚河、赣江水系包括主干河道及二、三、四级支流进行了线距3000~4000m的区域砂金调查。通过上述面上工作, 对全省主要水系含金情况作了系统了解, 圈定了与找金有关的各类物、化探异常和预测的找金远景区段。

c.实行探、采结合, 开始勘探和建设了省内第一座以金为主要回收对象的独立金矿山。瑞昌洋鸡山隐伏多金属矿, 70年代着眼于普查铜、铅、锌。1978年起才以与多金属共生的金、银矿床进行详查。在详查基础上, 于1980年破土建井, 按探、采结合的方式进行勘探和采矿。通过坑探证实上部主矿体厚大、规整, 选矿试验对多组分综合回收亦获得较好指标。根据浮选试验流程建设的选矿厂于1984年6月正式投产。洋鸡山金矿的建成, 标志着我省黄金工业生产走上新起点。从此突破了仅能从有色金属选、冶过程综合回收伴生金的被动局面。1985年全省地方产金量与1980年相比, 增长了146.6%。

2 "七五"期间, 独立金矿探明储量迅速增长

由于独立金矿勘查起步晚, "六五"期间金矿地质工作虽已初见成效, 1986年编制江西"七五"黄金发展规划时面临可供规划利用的金矿资源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当时, 全省仅有一处经省储委审查批准的小型砂金矿床勘探报告, 在已勘探、已详查, 在勘探、在详查和尚在普查的矿区所掌握全部独立金矿数量中, C级和D级储量仅占1/3。其余大部分是预测的地质远景资源量。地质勘查工作落后于规划建设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适应加快发展, "跑步快上"的形势和要求, 在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基础上, 不得不将各地质勘探部门所提供勘查程度相差悬殊的大多数金矿床和矿点列入了"七五"规划勘探和建设项目。矿床和矿点利用率达到85%, 而储量的利用率高达96%。出现了建设规划中超前使用金矿预测资源的情况, 见表 1

表 1 "六五"末金矿资源及"七五"规划利用情况
点击放大

在各勘探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截至1989年全省己提交勘探报告的独立金矿床储量已完成"七五"规划要求探明储量的84.9%。在累计1990年各部门计划提交的勘探储量后, 全面完成"七五"规划独立金矿探明储量的任务已成定局。其中, 提交勘探报告的岩金矿床为规划勘探项目的67%, 砂金矿为规划项目的64%。虽然岩金和砂金矿的勘探矿床数都约为规划勘探数的2/3, 但由于增加了一部分未列入规划、新发现的独立金矿, 故实际提交勘探报告的矿床总数(含岩金、砂金)比规划勘探项目数增加了35%。在减少部分原规划矿床项目后,原规划储量数相应减少了1/5, 也由于新增加未纳入规划矿床的探明储量,故实际完成储量亦相当于原规划探明总储量。见表 2

表 2 "七五"完成规划勘探储量和建设利用情况  单位:%
点击放大

1989年全省已探明独立金矿储量是80年代初保有独立金储量的268倍, 1990年将达到315倍, 1983~1990年七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27.5%, 即一年翻一番多。

"七五"探明独立金矿储量的基本特点是:

a.由于贯彻砂金矿和岩金并举的找矿方针, 注重了投入少、见效快的砂金矿床的勘查, 探明的砂金矿床数多于岩金, 占3/4, 储量占48.7%。

b.大型金矿的勘查虽有所进展,但已提交的金矿勘探报告均为中、小型。其中, 岩金矿以中型矿为主, 累计储量占68%, 砂金矿则以小型矿为主,累计储量占54%。

c.已探明岩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赣西北地区。该区拥有的岩金矿床数和储量分别占全省的57%和53%。已探明砂金矿则以赣东北和赣中、南为多, 且赣中、南砂金矿均为小型, 而赣东北则兼有中型和小型矿, 其探明的砂金数量占全省的59%。

d.全省独立金矿的成矿条件广泛, 矿床类型多。现已探明的原生岩金类矿床中硫化矿物的数量自1~2%至70~80%不等, 可区分少硫化物、中等硫化物和多硫化物金矿床。氧化含金褐铁矿在有色金属矿床地表和浅部发育普遍, 金品位贫富不一。全省铁帽型金矿储量占岩金总数的30%。砂金矿床按工业利用有用矿物组合的矿石建造分, 除大量单一砂金外, 还有与锡、钨矿物共生的砂金矿。后者占全省砂金储量的约5%。

e."七五"探明独立金矿开发利用的显著特点是, 对岩金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砂金。目前已探明的岩金矿床, 无论是原生矿或氧化矿都已全部投入建设。而砂金矿床的利用系数仅0.25, 储量利用率为27.7%。

3 对金矿地质勘查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江西"六五"、"七五"金矿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在如何加快勘查进度、提高勘探效果和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总结提高。

3.1 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 缩短矿床地质勘查周期

我省目前经过规划投入建设的几个中、小型岩金矿床的地质勘查周期都超过10年。即使扣除矿床发现初期由于种种原因, 而延误的普查阶段, 矿床从进入详查到提交勘探报告的时间也都长达8~9年。小型砂金矿的勘查周期, 从发现到勘探完毕一般只需3年, 但几个中型砂金矿的勘查周期也在6年以上。导致中、小型岩金矿床和中型砂金矿床勘查时间拖长的原因, 除其他干扰因素外, 主要是地质勘查资金短缺。我省地勘部门和单位都有较强施工力量, 包括人员、设备和经验。但苦于经费不足, 野外工作无法全面铺开。结果,己进入详查或勘探的矿区不能尽快提交最终报告, 一些有较大远景而尚在普查阶段的矿区亦难及时做出确切评价。

实践证明, 解决勘查资金不足的困难, 除争取各系统地质勘查经费计划内拔款外, 利用国家黄金地质勘查基金扩大储量计价承包和深入贯彻勘探阶段实行探、采结合的方针是集资的重要途径。1989年金山矿区列入了国家黄金管理局《892》地质勘查承包项目, 使原拟"九五"才能提交报告的主要地段的勘探工作提前到"八五"前期完成。走出了争取发展黄金专项资金来源, 加速矿区勘探进度的一条新路。目前我省还有一些矿区已获得一定地质成果, 找矿远景较好, 也应积极创造条件, 早日落实申报和实施勘探储量承包的具体要求。

另外, 我省已在某些矿区实现了由工业建设部门根据施工投资估算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地勘部门进行矿床勘探的总体承包或支付坑道探矿主要进路工程施工费用而实行部分工程的承包。按国家计委1988年转发《岩金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和矿山建设三结合试行办法》通知精神, 对条件具备的中、小岩金矿床应积极开展探、采结合, 由建设单位支付为矿山建设开凿的竖井、斜井、石门和运输巷道, 以及为生产所需扩大勘探坑道断面的那部分费用。籍以拓宽矿床勘探资金来源的渠道, 加快地质勘探步伐,早日发挥矿床开发的经济效益。

3.2 重视砂金矿床的开发技术经济评价, 贯彻择优勘探的方针

近几年全省对砂金的勘查点多面广, 成效明显, 先期探明的一批矿床已供地方开采。继1987年9月建成我省第一艘501采金船后, 省内现已有251、501、1001等各种斗客的采金船相继投入生产。此外,拟水枪开采矿区的基建也在加紧进行。但目前已探明砂金储量的开采利用率仍较低。从一部分己勘探和大部分尚未勘探的砂金矿床(点)资料看, 不少矿区存在一些影响开采技术经济效果的不利因素, 值得引起注意。

有的矿区矿砂层的部分甚至全部直接底板是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层。岩溶发育, 基岩面跌荡起伏。如赣东北某砂金矿主矿体底板纵向坡度36~-44‰, 横向坡度22~563‰, 均远大于采金船要求一般不超过20~25‰的标准, 因而无法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船采; 而如果采用水枪开采, 矿石含金量又低于开采所要求矿床平均品位的下限。

有的矿区上覆无矿盖层厚大, 或矿砂层埋藏在稠密村落区, 地面房舍建筑物多, 广布良田沃土, 甚而出现有永久性桥梁或其他工业、民用重要构筑, 致采前搬迁和采后复田工程浩繁, 费用开支过大。如赣西北某砂金矿区内水、旱田面积占矿体分布面积的80%, 另外, 村庄民房建筑压矿面积占8~9%。为了进行投资建设效果对比,曾计算对主要民房进行拆迁处理的船采效益。此时, 总投资费用中用于拆迁的部分占55.6%。单位基建投资额是一般砂金矿开发投资的2.3倍。投产后的船采年生产经营成本中, 租、复田费用占20%。若按此方案建设, 矿山不仅无力如期偿还基建贷款本息, 而且建设后的总收益仅为基建总投资的85%, 净现值为负值。

总之, 砂金矿勘查中须加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工作, 优先勘探建设条件好的矿区。对那些开采条件复杂, 正规开发时经济效果甚微的砂金矿可做适当远景控制和评价, 而不宜过早勘探, 以免分散有限资金和提交暂难开采利用的"呆矿"储量。

3.3 在矿床详查基础上, 做好中、小岩金矿床的勘探、设计、建设"三结合"

为了压缩前期工作时间, "六五"、"七五"期间我省对勘探金矿区的建设设计大都是与编制地质勘探报告同步或交叉进行的。如新建虎圩金矿和改、扩建洋鸡山金矿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 都是以初勘的中间报告或送审稿为依据。后者初勘报告由省储委正式审批后, 矿区储量减少了3.4%, 平均品位提高了12.5%。总的变化不大,特别是主矿体变动极小, 对设计主要方案均未造成影响。

在利用详查地质报告进行设计、建设时则有一个设计部门提前介入, 与勘探、建设部门共同商定安排探、采结合的问题。而为了减少建设部门用于形成采矿开拓工程投资的风险, 要求详查达到相应的程度。如前所述, 洋鸡山金矿第一期建设即是根据详查资料确定开拓斜井位置和方位的。当时, 钻探控制矿体的工程间距基本达到50×50m, 因该矿系金、银、铜、铅、锌、硫共生矿床, 初期勘查对象主要是铜、铅、锌。详查时虽未计算金的C级工业储量, 但钻探对多组分共生主矿体已有较好控制, 由钻孔岩芯取样所做矿石初步可选性试验, 金的回收亦取得好的效果。提供了以金为主要开采和回收对象的矿山建设基础。在掘进主斜井后, 按开采中段高共拉开两层探矿坑道。通过沿脉、穿脉对钻孔所见矿体厚度、产状和品位, 予以校核验证的同时, 进行了金矿储量升级和选矿流程试验采样。先期开采地段由坑道探明的矿量较好地满足了第一期100t/日规模的建设需要。随后, 全区勘探最终报告的正式提交又为矿山扩建形成二期合理规模提供了可靠依据。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 在中、小岩金矿山建设时实行探、采结合对缩短地质勘查和矿山基建周期是有利的, 但其前提是矿床的地质工作应达到详查应有的程度。要求对主矿体进行较好控制, 圈定和计算部分相对可靠的C级储量, 对矿石物质组分和可选性能做必要研究和试验, 提金工艺和效果得到基本肯定。

资源是建设的保证。我省利用"六五"、"七五"找矿成果建设的一批岩金和砂金矿山大都将在"八五"相继达产, 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为了黄金生产稳定、持续、协调地发展, 独立金矿探明储量必须超前规划建设的需要, 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按《892》工程承包施工进度。"八五"期间我省将提交第一个大型岩金矿床勘探报告, 从而为较大幅度地扩大全省黄金生产能力奠定基础, 并进一步促进江西金矿地质工作迈开更大步伐, 获得更多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