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色金属  2010, Vol. 24 Issue (3-4): 14-16,45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论我国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PDF全文]
胡宏生 , 吴建业 , 黄治文     
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昌 330046
摘要:针对我国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产业和企业发展规律,加快稀有有色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发展思路,并从推进创新、推进产业整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结构调整的措施.
关键词稀有有色金属    产业结构    资源    集聚    跨越式发展    
On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China's Rare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
HU Hong-sheng , WU Jian-ye , HUANG Zhi-wen     
Jiangxi Rare Earths ﹠ Rare Metals Tungsten Group Holding Co., Ltd., Nanchang 330046,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challenges and crisis in the industrial economy of rare non-ferrous metals in China, the strategic ide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China's rare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by following the law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restructuring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macro-control, and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
Key words: rare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ources    centraliz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稀有有色金属是指在自然界含量较少或分布稀散的有色金属,包括钨、钼、钴、锑、锡、钽、镍、锶、钛和稀土等几十种有色金属,其应用领域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稀有有色金属产业在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稀有有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稀有金属生产大国(产量第一),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我国目前稀有有色金属整体产业发展却仍处落后水平.产业集中度不高,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还较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主要产品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整个产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充分暴露了我国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当今世界已进入后危机时代,如何迎接挑战,实现整个稀有金属产业的跨越和崛起?关键在于调整结构.

1 当前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发展战略上的偏差造成发展格局长期未能实现跨越式提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产业政策,以稀有有色金属产业健康发展为代价,一味追求数量和局部利益,对当时乃至后来的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目前,虽然从政策上对一些稀有有色金属矿种实行了保护性开采,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治理整顿,但积重难返,成效不大.在“发展”的旗号下,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低水平矿山开发从未停止,高消耗高污染的产量扩张愈演愈烈,个体开采、民营开采矿业经济占有比例迅速增大.一些地方不考虑稀有有色金属特性和产业实际,制定实施小而全、大而全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支持鼓励措施,以图做大做强资源产业(所谓“做强”其实是做大的另一种说法).有矿山就要求有冶炼、有加工,以至村村点火、县县冒烟.据中国钨协资料,2009年全国有钨矿山143户,钨冶炼加工企业125户,但整个钨行业年销售收入才372亿元.而稀土行业,目前国内稀土冶炼企业有100多户,冶炼分离能力20万t以上,每年消耗稀土资源10万t以上,但整个稀土行业的年销售收入也不到300亿元.战略指导上的混乱,使我国几十年来钨和稀土等稀有有色金属产业长期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徒有资源优势而无法实现跨越发展.

(2)生产力布局失调,产业集中度低.几十年来,我国钨、稀土、锑等稀有有色金属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集中度却很低.如钨行业,尽管近些年江钨控股集团、厦门钨业、湖南有色等国内钨业一流企业发展迅猛,但单论钨产业产值和钨经济总量,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与美国肯纳金属、瑞典山特维克抗衡,没有一家企业钨产品产值超过百亿.在产业结构上,采选、冶炼和深加工相关企业配比失调,2009年, 全国143家统计矿山钨精矿产能5.24万t, 而当年全国钨精矿实际产量达9.2万t; 55家APT冶炼企业产能18万t, 但产量只有5.61万t; 70家钨粉生产企业产能6.16万t, 产量只有2.98万t.矿山基础不牢,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大,中间产品冶炼加工能力过剩,节能减排面临挑战,高端尖端应用产品生产能力十分薄弱,整个稀有有色金属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发展效应,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

(3)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终端产品缺乏竞争力.目前,在钨、稀土等精深加工技术上,国内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同行仍有很大差距,核心技术仍被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在稀有金属勘探开采和初中级产品冶炼加工上,尽管江钨、厦钨等国内大企业部分工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或较先进水平,但大部分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仍较落后.多数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不仅谈不上全面的技术进步,过去已达到的技术水平都出现回落现象,不少企业资源回采率、金属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甚至落后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体制机制转换缓慢,业内科研院所整体科技创新也落后于人,多年来产生不了能够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也产生不了能够改变产业时代的领军人物.

(4)资源储量下降过快,优势资源“势单力薄”.钨、钼、锡、锑、离子型稀土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在国人眼里似乎几辈子“挖不完”.但实际情况是,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再发现过像江钨大吉山钨矿、赣南离子型稀土矿、云南个旧锡矿等世界级的大型稀有金属矿区了.计划经济时代勘查并作为国家资源储备的江西香炉山钨矿、湖南新田岭等重要储备矿床,也已进入开采中期.业内曾有专家预言,照目前年产10万t钨精矿的开采规模,中国已探明的钨资源储量10年左右将消耗完.如果不从战略上采取措施,未来的中国就将成为“贫钨”国.稀土也遭遇同样的窘境,业内专家曾指出,中国稀土储量只占全球的30%,而生产供应量却占全球的95%,无疑是难以为继.

2 加快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产业和企业发展规律, 正确制定我国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战略

(1)必须重新确立稀有有色金属产业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地位.稀有金属产业是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储量和产业基础)的重要产业.近几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控制钨、稀土等稀有有色金属开采和出口频频指责,一方面是拿中国说事,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其战略上的忧虑.对此,我们应予以警觉和反思,不能重犯过去把“国之利器当棍使”的错误.

(2)必须确立整体发展、集聚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方针.从稀有有色金属资源赋存、产品应用和供求关系等方面看,钨、稀土等都属于战略性小金属,分布广但大型独立矿床少,应用范围广但需求弹性小,供求关系易失衡且供大于求态势居多.同时,整个稀有有色金属产业各金属品种之间生产和应用的关联性又很强.单一金属品种可以做优做精,却难于做大;小企业开办容易但裂变发展、跨越发展很难.要坚决扭转过去拼资源、拼环境、拼产量,靠加速消耗资源和环境容量来发展的粗放发展方式,走“少、优、精、强”的道路,推动我国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整体跨越发展.

(3)必须确立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和高端制造为产业发展方向.利用高科技、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各行各业都在全力靠拢.要结合钢铁、航天、军事等关联产业的发展趋势,以高端材料、高端制造为突破口,不断拓宽稀有有色金属产品的应用领域和应用高度,进一步提升稀有有色金属产业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地位.

2.2 从战略高度,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奠定中国在世界稀有有色金属行业中的强国地位

(1)在突出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大飞机项目的经验,整合行业包括相关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培养造就一批大师级的领军人物,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在高端产品、高端设备等方面已形成的垄断.

(2)加强稀有有色金属应用研究,重点强化深部开采、低品位、难选矿石以及多金属矿石回收利用工艺技术,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高终端产品的工艺技术研发,全面提升稀有有色金属产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

(3)改革科技投入机制,主要是改革长期以来国家科技投入撒胡椒面以及企业成为投入分配“末端”的不合理现象,将有限的资金、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优势创新团队集中,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集中.

(4)调整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要坚决打破唯学历、唯论文和论资排辈、论级(单位和个人的级别)排辈等陋习,鼓励群众性的创造发明,鼓励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要以“科技成果论英雄”.只要科技创造能够带来产业进步、社会进步,就要论功行赏,就可以直接评技师、工程师,直至评院士.我们既需要钱学森、李四光、陈国达这样的大师,也需要袁隆平这样的实践家,更需要千千万万有一技之长、能为产业技术进步做出实际贡献的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

2.3 推进产业整合,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1)加大矿产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战略性稀有有色金属资源的保障程度.对全国规模以上稀有有色金属矿山和待开发资源基地进行全面摸底,能不开的不开,可封存的封存,该减产的减产,做到细水长流,长储不发.同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大矿业秩序整治,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名探实采、跨矿种探采等现象,关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大、安全隐患多的小矿山(矿点),切实维护正常的矿业生产秩序.

要从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的高度,加强国内资源的战略性储备.加大战略性资源基地的勘查,为子孙后代发现和留下一批具有战略性作用的资源储备基地.在限制开采总量的前提下,开展“危机矿山资源找矿”、“重要成矿区带新区资源找矿”活动,扩大探明储量,增加资源保有储量.

(2)推进企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一种优势资源形成一种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国内稀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采选、冶炼、深加工领域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资源输出区、主产区、大型稀有有色企业集团集中,以资源保障掌控为基础,以高端技术产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为主流,以科技创新和集聚发展为支撑,以上下游产业链上粗深加工相匹配、低高附加值产业相协调为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生产、科研、销售、投资一体化集约经营的产业集群.以产业、企业的整合带动行业战略格局调整,加快打造世界级的稀有有色金属旗舰企业.

2.4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政策法规的科学指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1)完善产业政策法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升企业整体品质.完善稀有有色金属行业准入的制度规范,并制定相应的配套监管条例和实施办法,加大监控力度,严格把好准入关口.调整税费结构,通过实施更加科学的税费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精深冶炼加工项目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试行资源税费合一和从价计征办法,鼓励全行业保持原料供应理性平衡并获得行业最大利益,从而达到抑制过度开采、防止矿产品产能膨胀、初级冶炼加工品盲目扩张竞争、有效控制总量之目的.

(2)拿出当年“砸纺机”的精神,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结构调整上,下狠心、下铁手.对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技术指标低劣、安全环保达不到要求的小矿山、小选厂及冶炼加工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对产业链中低端产能,通过“刮骨疗伤”、“脱胎换骨”, 实施技术改造, 开展自主创新,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把淘汰落后产能与调整产能布局结合起来,限制低端产能发展,压缩过剩产能,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性能指标的高端产能.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在全行业推行“能源效率基准分析与比对”,加强能耗定额管理,推进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广节能新产品,降低单位能耗,创建节约型企业.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以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推行清洁生产,变“三废”为“三宝”,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5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提升产业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1)加大境外矿产资源扩张力度.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国际矿业公司资产市值大幅缩水,不少国际矿业公司看好我国市场前景,主动与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开发境外资源,这些均为我国企业参与境外资源扩张带来了契机.对此,在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中,国家要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同时,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的作用,或者通过政府职能机构直接引导甚至约束,加强对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产业竞争中的管理和掌控,防止在对外合作中自相残杀,形成恶性竞争,损害国内企业和行业利益,力争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实现向跨国经营发展的转变.

(2)扩大技术输出,加快实现由资源输出向技术输出的转型.中国历来是钨资源生产输出大国,同时也是采选冶炼技术强国,采选冶技术至今世界第一.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实施境外资源扩张,加快海外事业布局的过程中,要本着矿产资源国内战略性就地储备的原则,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带动技术、装备和劳务输出,改变当前钨产业原料输出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