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Vol. 32 Issue (1): 26-32   PDF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6.01.04
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0

文章信息

昂晨, 吕欢, 周亚聪, 李博闻, 王瑞明. 2016.
ANG Chen, LV Huan, ZHOU Yacong, LI Bowen, WANG Ruiming. 2016.
词汇熟悉度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激活的影响
The Familiarity Influence on the Activation of Non-Target Languag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of Unskilled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1): 26-32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32(1): 26-32.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6.01.04
词汇熟悉度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激活的影响
昂晨1,2, 吕欢3, 周亚聪1, 李博闻1, 王瑞明1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山 528000
摘要:采用改造后的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层面,以及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实验1考察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是否自动激活,实验2探究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能否激活。结果发现: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不管为中文还是英文,都能自动激活,但激活层面会受到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当非目标语言为二语时,熟悉度高的二语词能激活到语义层面,熟悉度低的二语词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当非目标语言为一语时,不管词汇熟悉度高还是低,都能够激活到语义层面。
关键词词汇熟悉度     非目标语言     双语者     语言理解转换     激活    
The Familiarity Influence on the Activation of Non-Target Languag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of Unskilled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ANG Chen1,2, LV Huan3, ZHOU Yacong1, LI Bowen1, WANG Ruiming1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Learn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3.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000
Abstract:One question about language switching is the activation of one language when using the other languag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familiarity influence on the activation of non-target languag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with innovative paradigm. Each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a study block and a test block. In the study block,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presented one at a time randomly, and bilingual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make a concept decision only to target language while ignoring non-target language of different familiarity. Study status (studied vs. unstudied) was manipulated in the test block. The same-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was used in experiment 1a and 1b, which non-target language words presented in the study block were repeated in the test block. The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condition was used in experiment 2a and 2b, which non-target language words were presented in the study block and their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were presented in the test block. The response time and accurate rates were recorded. In experiment 1a and 1b, we found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non-target words were activated automatically. In experiment 2a, we found that when non-target words were English, the familiar words were activated on concept level, while the unfamiliar words were not activated on concept level. In experiment 2b, when non-target words were Chinese, words of both familiarity levels were activ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non-target language can be activated automatically, the level of activation is influenced by words familiarity.
Key words: familiarity     non-target language     bilingual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ctivation    
1 前言

双语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一种语言转向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转换(language switching)。语言理解转换是指双语者对两种不断转换的语言文字材料进行阅读并理解(李霓霓,王瑞明,王穗苹,李董平,范小月,2012)。

在双语语言理解转换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双语者在加工任务指向语言(目标语言)时,非任务所指语言(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情况,存在抑制和自动激活两种观点的争论。抑制观点认为,双语被试可以一定程度上激活目标语言,同时很好地抑制非目标语言通达。Scarborough等人(1984)让双语被试完成两种语言以及假字的词汇识别任务,发现非目标词未表现出词频效应。Rodriguez-Fornells等人(2002)依据N400成分的表现,发现西班牙语单语者和双语者在目标词上出现了词频效应;而对非目标词,都没有发现词频效应。这些研究都证明了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未激活。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双语者不能有选择性地通达两种语言,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会自动激活。双语词汇识别BIA(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模型支持两种语言会自动激活,双语词汇识别是完全的非选择性的,只是目标语言相对于非目标语言激活程度更大(Dijkstra,2002)。Sebastian-Galles等人(2006)通过真假词判断任务,发现双语者在使用母语(目标语言)完成任务时,没有完全关闭二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途径。Martin等人(2009)采用词长判断任务对目标语言反应,虽然要求被试忽略非目标语言但发现其仍对目标语言产生了语义层面启动效应。句子阅读的眼动研究也发现阅读有同源词的句子比控制条件的更快,说明双语者在阅读一种语言时另外一种语言也会激活(Van Assche,Duyck,Hartsuiker,& Diependaele,2009)。

在语言认知的研究中,将大脑中语言的表征分为两个基本层面,概念层面(conceptual level)和词汇层面(lexical level),概念层面(也称语义层面)指语言的概念意义,词汇层面指语言的字形和发音(Li,Mo,Wang,Luo,& Chen,2009; Silverberg & Samuel,2004; Zeelenberg & Pecher,2003)。先前研究一般只关注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激活还是抑制,往往混淆了语言表征的两个层面,并且认为语义层面有激活才是非目标语言的激活(Martin et al.,2009; Rodriguez-Fornells,Rotte,Heinze,Nösselt,& Münte,2002)。实际上,Li等人(2009)的研究说明语言理解过程是词汇表征先激活,语义表征之后激活,因此可能出现非目标语言有激活,但仅在词汇层面上激活,其语义层面并没有激活。而王瑞明等人(2011)对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激活的研究发现,语言理解转换情况下,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得到激活,然而激活到什么层面受限于语言的任务,即进行词汇任务时,非目标词仅激活到词汇层面,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进行概念判断任务时,非目标词在词汇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语言熟练水平是影响双语者语言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Altarriba & Mathis,1997; McElree,Jia,& Litvak,2000)。熟练双语者能直接通达二语单词的概念意义,非熟练双语者则需要经由一语单词间接通达二语单词的概念意义(Li et al.,2009; 莫雷,李利,王瑞明,2006)。并且词汇熟悉度是影响二语词汇通达的重要因素,非熟练双语者能直接通达熟悉度高的二语单词的概念意义,对熟悉度低的二语单词则需要经由一语单词间接通达概念意义,因此先前熟练和非熟练双语者二语词汇通达上的差异本质上是由词汇熟悉度造成的(李利,莫雷,王瑞明,2011)。王瑞明等人(2011)的研究发现不管非目标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都会自动激活。这可能是因为其研究选择的被试英文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被试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因此,本实验进一步探讨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来说,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层面,以及词汇熟悉度是否影响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

本研究使用改造后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测验阶段的材料包括学习过(在学习阶段出现过)和未学习过(在学习阶段没有出现过)两种条件,通过变换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之间的关系,观察测验阶段有没有出现重复启动效应(重复启动效应指学习过词的反应时快于未学习过词的反应时,或者学习过词的正确率高于未学习过的正确率,或者两种结果都存在),来探讨双语者两种语言的激活情况(Zeelenberg & Pecher,2003Li et al.,2009; 莫雷,李利,王瑞明,2006)。王瑞明等人(2011)对该范式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学习阶段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都呈现,测验阶段则只呈现一种语言,最后通过检验是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也即比较测验阶段学习过词(或翻译对等词)跟未学习过词(或翻译对等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是否差异显著,来说明被试在学习阶段非目标语言的激活情况。

本研究分为2个实验,每个实验又包含2个子实验,非目标语言依次为英文和中文。使用以上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实验1检测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是否发生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考察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有没有自动激活。若学习阶段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则说明非目标语言自动激活;否则说明非目标语言不能自动激活。若非目标语言自动激活,实验2进一步检测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是否发生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考察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语义层面有没有自动激活。若学习阶段非目标词的翻译对等词在测验阶段发生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确实激活了;否则说明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并没有激活。

2 实验1 2.1 实验1a 2.1.1 目的

探讨非熟练双语者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英文)是否自动激活。

2.1.2 研究方法

(1)被试 某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38名。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英语获得年龄为11~13岁。

(2)实验设计 采用2×2的被试内设计,两个自变量,其一为学习状况,分为学习过(指学习阶段出现过的词)和未学习过(指学习阶段没有出现过的词);其二为英文单词的熟悉度,分为熟悉度高和熟悉度低。测验阶段判断英文单词的反应时及正确率为因变量。

(3)实验材料 正式实验材料有24个中文单字词(如“猪”)和48个英文单词(如“ear”)。在48个英语单词中,熟悉度高的和熟悉度低的各半,且在每组中生物词和非生物词也各半。任何一个中文单字词和英文单词都不是翻译对等词。平衡音节数、词长等因素。48个英文单词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熟悉度高的和熟悉度低的各半),匹配为两个材料系列,每个系列学习阶段都有24个英文单词与24个中文单词,测验阶段48个英文单词都呈现,其中24个为学习过的(在学习阶段呈现过),24个为未学习过的(在学习阶段未呈现)。在第一个系列中,A组材料作为学习过条件,B组材料作为未学习过条件;在第二个系列中相反,A组材料作为未学习过条件,B组材料作为学习过条件。

(4)材料评定 为确保实验材料反映出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二语单词的主观熟悉度有差异,正式材料是通过熟悉度评定后选出的。首先选出160个英语单词(生物词和非生物词各80个)。然后让35个未参与正式实验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熟悉度的7点量表评定(1代表“非常不熟悉”,7代表“非常熟悉”)。最后选出24个熟悉度评分高的词,和24个熟悉度评分低的词作为正式材料,高熟悉度词的评分显著高于低熟悉度词评分,t(46)=11.843,p<0.001,cohens’d= 3.492。

(5)实验程序 运用E-Prime制作实验程序。随机将被试分为两组,每一组接受一种实验材料系列。实验时,首先一串“*”号呈现在显示屏上,呈现时长为1000ms,然后在之前的“*”部位出现单词。学习阶段任务是判断目标词的生物属性,即判断出现的中文单词是否为生物词(包括生物的某个部位),“J”键代表是,“F”键代表否,若为英文词则无需判断,全部按“F”键;测验阶段则判断英文词的生物属性。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判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被试在实验前不知道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并且两个阶段的语言和实验任务会发生改变。每个阶段在指导语之后和正式实验开始前都有一个练习阶段,以确保被试理解了实验要求。

2.1.3 结果与分析

根据先前相关文献,仅统计被试在测验阶段正确回答的反应时,并删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数据,另外被试反应时间超出2.5个标准差的极端数据也不进行最后统计(Zeelenberg & Peche,2003; Li et al.,2009)。依此删除了4名被试的数据,删除了3.30%的极端数据。运用SPSS16.0完成数据分析。实验1a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 1

表 1 实验1a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
高熟悉反应时低熟悉反应时高熟悉正确率低熟悉正确率
学习755(84)917(150)94.9(7.7)85.5(10.7)
未学习820(88)983(183)90.4(10.9)85.3(9.9)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习状况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学习过的词反应时快于未学习过的词,F(1,33)=23.75,p<0.001,ηp2=0.418;熟悉度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于熟悉度高的词反应时快于熟悉度低的词,F(1,33)=59.26,p<0.001,ηp2=0.642;学习状况与熟悉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0.002, p=0.950,ηp2=0.0006。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习状况的主效应边缘显著,被试学习过的词的正确率高于未学习过的,F(1,33)=3.12,p=0.087,ηp2=0.086;熟悉度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于熟悉度高的词的正确率高于熟悉度低的词,F(1,33)=9.80,p=0.004,ηp2=0.229;学习状况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有显著的趋势,F(1,33)=1.92,p=0.180,ηp2=0.05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熟悉度高的情况下,学习过的词的正确率高于未学习过的词,F(1,33)=15.10, p=0.003,ηp2=0.579;在熟悉度低的情况下,学习过的词与未学习过的词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F(1,33)=0.02,p=0.899,ηp2=0.002。

实验1a总的结果发现,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来说,无论非目标语言英文词的熟悉度高还是低,都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表明非熟练双语者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英文非目标词是可以激活的。

2.2 实验1b 2.2.1 目的

探讨非熟练双语者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中文)是否自动激活。

2.2.2 研究方法

(1)被试 某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38名。选择标准同实验1a,均未参与过之前的实验。

(2)实验设计 同实验1a,唯一不同的是熟悉度是对中文词而言。

(3)实验材料 正式实验材料有24个英文单词(如“ear”)和48个中文单字词(如“猪”),任何一个英文单词和中文单字词都不是翻译对等词,参照实验1a的方法匹配为两个材料系列。学习阶段包括24个中文词和24个英文单词,测验阶段包括48个中文单词。

(4)材料评定 评定方法同实验1a,不同之处是评定的为中文词。选用为正式材料的24个高熟悉度词的评分显著高于24个低熟悉度词的评分,t(46)=15.069,p<0.001,cohens’d= 4.444。

(5)实验程序 同实验1a,唯一不同的是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英文词是否为生物词,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中文词是否为生物词。

2.2.3 结果与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同实验1a,仅统计被试在测验阶段正确回答的反应时,删除了4名被试的数据,并删除了3.00%的极端数据。运用SPSS16.0完成数据分析。实验1b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 2

表 2 实验1b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
高熟悉反应时低熟悉反应时高熟悉正确率低熟悉正确率
学习623(102)626(104)89.2(8.6)86.8(14.5)
未学习662(129)658(116)92.2(8.7)90.9(10.5)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习状况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学习过的词反应时快于未学习过的,F(1,33)=12.38,p=0.001,ηp2=0.273;熟悉度的主效应不显著,F(1,33)=0.006,p=0.940,ηp2=0.0002;学习状况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0.15,p=0.700,ηp2=0.004。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学习状况的主效应不显著,F(1,33)=2.47,p=0.125,ηp2=0.070;熟悉度的主效应不显著,F(1,33)=1.14,p=0.294,ηp2=0.033;学习状况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0.15,p=0.705,ηp2=0.004。

实验1b总的结果发现,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来说,无论非目标语言中文词的熟悉度高还是低,都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表明非熟练双语者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中文非目标词是可以激活的。

结合实验1a结果,可以认为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无论是熟悉度高还是熟悉度低,都有激活。那么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有没有激活,熟悉度是否会对非目标语言的语义激活产生影响,实验2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3 实验2 3.1 实验2a 3.1.1 目的

进一步探讨非熟练双语者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英文)的语义层面是否自动激活。

3.1.2 研究方法

(1)被试 某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34名。选择标准同实验1a,被试均未参加前面的实验研究。

(2)实验设计 同实验1a,不同的是,学习状况中学习过是指实验材料在学习阶段出现过翻译对等词,未学习过的是指在学习阶段未出现过翻译对等词。

(3)实验材料 正式实验材料有48个英文单词(A、B两个系列)和72个中文单字词(其中48个是英文单词的翻译对等词),学习阶段24个中文单字词(都不是英文单词的翻译对等词)和24个英文单词(A或B)随机呈现,测验阶段随机呈现剩余的48个中文单字词(一半学过、一半未学过)。其余同实验1a。

(4)材料评定 同实验1a。

(5)实验程序 同实验1a,不同之处是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都是要求被试判断中文词是否为生物词。

3.1.3 结果与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同实验1a,仅统计被试在测验阶段正确回答的反应时,删除了1名被试的数据,并删除了2.98%的极端数据。运用SPSS16.0完成数据分析。实验2a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 3

表 3 实验2a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
高熟悉反应时低熟悉反应时高熟悉正确率低熟悉正确率
学习604(64)634(74)93.7(6.9)90.7(8.0)
未学习623(60)632(79)95.7(5.6)92.4(8.2)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习状况的主效应不显著,F(1,32)=2.79,p=0.104,ηp2=0.080;熟悉度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于熟悉度高的词反应时快于熟悉度低的词,F(1,32)=6.68,p=0.015,ηp2=0.173;学习状况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是有显著的趋势,F(1,32)=2.57,p=0.119,ηp2=0.074。因此进一步做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熟悉度高的情况下,学习过的词反应时快于未学习过的词,F(1,32)=7.17,p=0.012,ηp2=0.183;在熟悉度低情况下,学习过的词与未学习过的词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32)=0.03,p=0.855,ηp2=0.001。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习状况的主效应不显著,F(1,32)=2.47,p=0.126,ηp2=0.072;熟悉度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于熟悉度高的词判断正确率高于熟悉度低的词,F(1,32)=5.22,p=0.029,ηp2=0.140;学习状况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2)=0.02, p=0.899,ηp2=0.001。

实验2a总的结果表明,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来说,当非目标语言为英文时,对于熟悉度高的词,被试表现出翻译对等词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而对于熟悉度低的词,被试没有表现出翻译对等词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非目标语言为英文,熟悉度高的英文词可以在语义层面上有激活,熟悉度低的英文词在语义层面不会激活。

3.2 实验2b 3.2.1 目的

进一步探讨非熟练双语者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中文)的语义层面是否自动激活。

3.2.2 研究方法

(1)被试 某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34名。选择标准同实验1a,被试均未参加前面的实验研究。

(2)实验设计 同实验2a。

(3)实验材料 正式实验材料有48个中文词(A、B两个系列)和72个英文单词(其中48个是英文单词的翻译对等词),学习阶段24个英文单词(都不是中文单词的翻译对等词)和24个中文词(A或B)随机呈现,测验阶段随机呈现剩余的48个英文单词(一半学过、一半未学过)。其余同实验1a。

(4)材料评定 同实验1b。

(5)实验程序 同实验1a,不同之处是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都是要求被试判断英文词是否为生物词。

3.2.3 结果与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同实验1a,仅统计被试在测验阶段正确回答的反应时,删除了2名被试的数据,并删除了3.01%的极端数据。运用SPSS16.0完成数据分析统计。实验2b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 4

表 4 实验2b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
高熟悉反应时低熟悉反应时高熟悉正确率低熟悉正确率
学习799(114)1025(232)93.2(6.5)86.2(9.1)
未学习835(135)1067(270)94.5(6.6)80.1(10.2)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习状况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学习过的词反应时快于未学习过的词,F(1,31)=10.82,p=0.003,ηp2=0.259;熟悉度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于熟悉度高的词反应时快于熟悉度低的词,F(1,31)=58.78,p<0.001,ηp2=0.655;学习状况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1)=0.05,p=0.822,ηp2=0.002。

对于被试在测验阶段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学习状况的主效应不显著,F(1,31)=2.18,p=0.150,ηp2=0.066;熟悉度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于熟悉度高的词正确率高于熟悉度低的词,F(1,31)=43.20,p<0.001,ηp2=0.582;学习状况和熟悉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1,31)=4.61,p=0.040,ηp2=0.129,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在词汇熟悉度高的情况下,学习过的词与未学习过的词差异不显著,F(1,31)=1.00,p=0.325,ηp2=0.031;在词汇熟悉度低的情况下,学习过的词正确率高于未学习过的词,F(1,31)=4.24,p=0.048,ηp2=0.120。

实验2b总的结果表明,当非目标语言为中文时,不管对于熟悉度高的词还是熟悉度低的词,被试都表现出翻译对等词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非目标语言为中文时,不管熟悉度高还是低,在语义层面上都有激活。

4 讨论

双语者普遍存在语言转换现象,语言转换存在两个方面,在语言产生转换方面,研究者在主要问题上达成了比较多的共识(Costa & Santesteban,2004; Costa,Santesteban,& Ivanova,2006; Jackson,Swainson,Cunnington,& Jackson,2001)。但在语言理解转换方面,研究者探讨的还不多,并且在仅有的几项研究中,也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Alvarez,Holcomb,& Grainger,2003; Chauncey,Holcomb,& Grainger,2008; Martin et al.,2009; Moreno,Federmeier,& Kutas,2002; Rodriguez-Fornells et al.,2002),其中一个争议点为双语者在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状况。王瑞明等人(2011)的研究发现,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层面受到任务形式的影响。但可能由于被试的二语熟练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地步,因此中文或英文作为非目标语言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因此在本研究中,继续探讨对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能否自动激活;若自动激活,其激活层面是否受到词汇熟悉度的调节。

实验1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是否自动激活,结果发现不管非目标语言为英文还是中文,非目标语言都能自动激活。实验2探讨对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激活到何种层面。结果发现,当非目标语言为英文时,熟悉度高的英文词,激活到语义层面,而熟悉度低的英文词,在语义层面上未激活;当非目标语言为中文时,不管学习阶段的中文词熟悉度高还是低,都会激活到语义层面。

本研究结果首先证明了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来说,在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会自动激活。该结果同王瑞明等人(2012)使用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证实了词汇熟悉度会影响语言理解转换中不同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层面:熟悉度低的二语词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而熟悉度高的二语词能激活到语义层面;一语词不管熟悉度高还是低,都能自动激活到语义层面。

在双语认知研究领域,研究者很关注双语者两种语言是如何表征(李荣宝,彭聃龄,2001; 董奇,薛贵,2001; 金晓兵,2012)。一系列研究表明,双语记忆表征中,概念表征是共享的,而词汇表征是分离的(李利,莫雷,王瑞明,潘敬儿,2006)。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双语者目标语言的加工(Kroll & Stewart,1994; Zeelenberg & Peche,2003; Li et al.,2009);而语言理解转换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加工(Rodriguez-Fornells et al.,2002; Martin et al.,2009)。因此语言理解转换跟双语记忆表征有着一定联系。在语言记忆表征研究中,李利等人(2011)发现词汇熟悉度是影响二语词汇通达的重要因素,熟练和非熟练双语者二语词汇通达上的差异本质上是由词汇熟悉度造成的。类似地,在语言理解转换中,语言熟练度的影响可能也是通过词汇熟悉度表现出来的。先前研究者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探讨学习阶段的目标语言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启动效应;本研究运用改造后的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发现学习阶段非目标语言在测验阶段呈现(或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自动激活,并且在何种层面上激活受到双语词汇熟悉度的调节。

实验1的结果发现不管非目标词是中文还是英文,熟悉度高还是低都能自动激活。实验2的结果发现熟悉度高的二语词能激活到语义层面,熟悉度低的二语词虽然能激活,但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语义层面没有激活;而一语词不管熟悉度高低,都能自动激活到语义层面。由此可见,尽管二语为非优势语言,但并非所有的二语词作为非目标词都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其激活的水平受到词汇熟悉度调节;而一语作为优势语言,虽然词汇分出了熟悉度高度低两个等级,但事实上作为母语已经是非常熟悉,因此没有表现出词汇熟悉度对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激活的差异。证实了非目标语言激活受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也是通过词汇熟悉度表现出来的,扩展了李利等人(2011)的研究。

另外,本研究实验材料熟悉度的差异是经事先评定确定的,但实验1并没有发现熟悉度影响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不管非目标语言的熟悉度高低,都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实验1的任务比较简单,被试在测验阶段直接对学习阶段呈现的非目标语言进行判断,因此没有表现出熟悉度的影响。而实验2中,被试在测验阶段要对学习阶段呈现的非目标语言的翻译对等词进行判断,任务难度提升了,因此当非目标语言是英语时,就表现出了熟悉度的影响。关于任务难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专门的、深入的探讨。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1)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不管为中文还是英文,都能自动激活,但激活层面会受到词汇熟悉度的影响;(2)当非目标语言为二语时,熟悉度高的二语词能激活到语义层面,熟悉度低的二语词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当非目标语言为一语时,不管词汇熟悉度高还是低,都能够激活到语义层面。

参考文献
Altarriba, J., & Mathis, K. M. (1997). Conceptual and lexical develop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6(4), 550-568.
Chauncey, K., Holcomb, P. J., & Grainger, J. (2008). Effects of stimulus font and size on 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 investigation.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3(1), 183-200.
Costa, A., & Santesteban, M. (2004).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 speech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language switching in highly proficient bilinguals and L2 learner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0(4), 491-511.
Costa, A., Santesteban, M., & Ivanova, I. (2006). How do highly proficient bilinguals control their lexicalization process? Inhibitory and language-specific selection mechanisms are both func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2(5), 1057.
Dijkstra, T., & Van Heuven, W. J. (2002).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 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 5(3), 175-197.
Jackson, G. M., Swainson, R., Cunnington, R., & Jackson, S. R. (2001). ERP correlates of executive control during repeated language switching. 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 4(2), 169-178.
Kroll, J. F., & Stewart, E. (1994).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3(2), 149-174.
Li, L., Mo, L., Wang, R., Luo, X., & Chen, Z. (2009). Evidence for 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in low fluenc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 12(1), 13-21.
Martin, C. D., Dering, B., Thomas, E. M., & Thierry, G. (2009). Brain potentials reveal semantic priming in both the ‘active’ and the ‘non-attended’ language of early bilinguals. NeuroImage, 47(1), 326-333.
McElree, B., Jia, G., & Litvak, A. (2000). The time course of conceptual processing in three bilingual populatio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2(2), 229-254.
Moreno, E. M., Federmeier, K. D., & Kutas, M. (2002). Switching Languages, Switching Palabras(Words):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Code Switching. Brain and language, 80(2), 188-207.
Rodriguez-Fornells, A., Rotte, M., Heinze, H.J., Nösselt, T., & Münte, T. F. (2002). Brain potential and functional MRI evidence for how to handle two languages with one brain. Nature, 415(6875), 1026-1029.
Scarborough, D. L., Gerard, L., & Cortese, C. (1984). Independence of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3(1), 84-99.
Sebastian-Gallés, N., Rodríguez-Fornells, A., de Diego-Balaguer, R., & Díaz, B. (2006). First-and second-language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mental lexic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8(8), 1277-1291.
Silverberg, S., & Samuel, A. G. (2004). The effect of ag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n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second language word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1(3), 381-398.
Van Assche, E., Duyck, W., Hartsuiker, R. J., & Diependaele, K. (2009). Does bilingualism change native-language reading? Cognate effects in a sentence contex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8), 923-927.
Zeelenberg, R., & Pecher, D. (2003). Evidence for 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in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 task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9(1), 80-94.
董奇, 薛贵. (2001). 双语脑机制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当前研究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91-98.
金晓兵. (2012). 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研究综述. 当代外语研究, (2), 29-34.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2011). 二语词汇熟悉度在双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 34(4), 799-805.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潘敬儿. (2006). 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4(5), 648-653.
李霓霓, 王瑞明, 王穗苹, 李董平, 范小月. (2012). 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影响目标语言的时间进程. 心理科学, 35(1), 148-152.
李荣宝, 彭聃龄. (2001). 双语表征研究的理论与实验方法. 当代语言学, 3(4), 289-304.
王瑞明, 邓汉深, 李俊杰, 李利, 范梦. (2011).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心理学报, 43(7), 771-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