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文章信息
- 郭永玉. 2015.
- 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奠基之作——黄希庭先生《探究人格奥秘》读后
-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4): 510-512
-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31(4): 510-512.
-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16
-
文章历史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黄希庭先生致力于人格心理学研究事业已有三十余年。先生不仅开展了大量的人格理论与实证研究,编撰了高水平的教材,还倡议创建了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期刊上开辟人格研究专栏,提携、奖掖后辈,为中国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生对人格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既有纯学术性的探索,更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之常情”的思考(先生认为人格心理学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人之常情的科学)。先生勤于思考、勇于批判、奋力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人格观和人格研究中国化的思想,特别是在价值观、健全人格、心理健康与幸福等领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探究人格奥秘》便是这些成果的一个集中的体现。以下我将从五个专题分别谈谈个人的读后心得。
人格中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是理解人类价值判断和实际行为的核心要素,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量。由于受到实证科学哲学的影响,心理学一直远离价值判断领域。黄先生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发现价值观这一人格要素的重要作用和研究的不足,立志要研究中国人的价值观,率先在国内研究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先生认为,价值观处于人格的核心地位,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的信念系统,是人类行为的核心动力机制,是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全人格的核心。价值观研究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如对于人们的环保行为、生育行为、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都有广泛的预测作用。他认为应该从认知性与意动性、外显性与内隐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普世性与文化特殊性等几个角度对价值观进行分析;认为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传统人际价值观等几个维度。他还认为要关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要在社会化的视角之下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黄先生带领团队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企业员工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青少年在终极价值观方面最看重合家安宁、幸福、快乐、自由和自尊,在工具价值观方面最看重诚实、有能力、负责任和胸怀宽广,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在家庭价值和个人品质等方面仍承继了传统文化的某些核心要素,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共存特征。同时,他们还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并制定了全国常模,这些研究都充分考虑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人格中的自我自我是黄先生及其团队的核心研究领域。先生十分重视自我在人格系统中的整合作用,认为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个性倾向性(动机与兴趣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与性格等),其中自我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起到协调、控制的作用,使整个人格构成一个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完整统一的体系,表现出整体性的特点。而自我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将其区分为动力作用特征和时间维度(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先生在广泛借鉴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认为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并分别对这四种人格品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本中获取和分析相关研究的素材,为中国化构念的实证研究树立了典范。
具体而言,他们认为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中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包含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五种,进而编制了青少年各个年龄阶段的自立量表,对各个年龄阶段自立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自信是以客观理性为基础的主观性自我结构、饱含肯定的情感和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倾向,其核心是对自己的判断和对自己能力的确信,进而编制了高中生自信问卷和大学生自信问卷以展开对中国青少年自信品质的系统研究。他们认为自尊在西方是指个体对自我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感受,中国人的自尊有特殊的内涵,汉语中的“自尊”主要用于描述一种防御方式或防御机制。要深入探讨自尊的内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揭示中国人自尊的特殊性。他们认为自强作为儒家人格的主要品质,包括顺境自强、逆境自强、竞争性自强、成长性自强、他向性自强五种类型,他们还调查了中国人的自强意识,提出了自强人格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先生及其团队还采用“who am I”(WAI)技术,通过内容分析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探讨,使用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找出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编制了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对中国青少年身体自我的研究也是开创性的。
心理健康与人格障碍黄先生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性,认为应用价值是心理学研究的生命线。他指出人格心理学不是脱离实际的“学究式研究成果”的堆积,也不是各学派以华丽术语展示其优势的无用理论,而是能够为促进人类健康幸福和社会进步做出独特贡献的学科。
黄先生及其团队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概念和评估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的评估、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编制、罪犯精神病态的探索、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评估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是心理健康服务的起点。先生认为心理健康服务可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服务、预防性心理健康服务和治疗性心理健康服务。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评估还是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惯性模式,而我们应该采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重视维持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和养成健全人格,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为培养“幸福的进取者”而提供服务。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学说的进取人生观,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心理健康服务的评价方面,黄先生认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不同于一般的评价,它是着眼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为将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评定和规划,因而是一种发展性需要的评定。这种评定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重要指导作用。
黄先生及其团队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罪犯精神病态、大学生人格障碍等展开了研究。他们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包含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网络娱乐成瘾倾向、网络信息搜集成瘾倾向三个维度;修订了精神病态量表,对罪犯精神病态的基本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采用人格诊断问卷对大学生人格障碍进行了检测,并对社会人口学变量进行了差异检验。
健全人格养成教育黄先生认为心理学的目标是“探寻心迹,理解人生,点燃心灵中的真善美”,提出了自己的健全人格概念。他指出健全人格者是能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和逆境,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幸福的进取者。只有人格健全,学生才能适应将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先生认为健全人格的结构可以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最里层的是价值观,作为幸福进取者必须首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健全人格的核心;第二层是自我,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属于这一层次,这是健全人格的基础;第三层包括开放性的智力、同理心、责任心、团队精神等,是相对表层的要素。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时间系统都对人格养成有着重要作用,这种养成依赖于空间横向上各个系统和时间纵向上的各系统的综合作用。幸福进取者在压力应对上的表现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努力与放弃、乐观与悲观两个应对维度上有良好的自我调节,面对压力会以正面乐观的心态坚持努力,设法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逆境,通过逆境的考验和磨练最终达成理想目标、成就事业。
幸福是健全人格者的重要表现。幸福是一种愉悦、快乐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忧愁和恐惧,它源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一定程度的满足,是建立在人生意义基础上的喜乐与美滋滋的感受。幸福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幸福的。先生综合考虑主观性、客观性、主客观结合三种研究视角,从多层级、多维度,动态的、开放的角度构建城市幸福指数。先生指出,为了促进、实现大众的幸福,除了要切实改善大众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以及贫富差距,更重要的是要靠个人的努力使自己成为幸福的人,使自己成为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幸福进取者。这种个人进取幸福观不仅考虑了作为基本条件的社会环境因素,更强调了个人进取因素,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对政府、社会、个人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实证研究中也能得到证据的支持。
在健全人格的相对表层要素方面,黄先生及其团队认为责任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并对中学生责任心进行了调查;编制了中学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问卷并展开了相关调查研究;探讨了大学班集体内部结构、人际关系、个人人格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研究有助于理解环境与人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了书法经验的积极效应,表明练习书法能促进心理健康。
人格研究中国化黄先生对人格研究的中国化有深刻的思考,指出西方的人格心理学不是人类的普世心理学。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人性假设和信念,其样本是个人主义的族群,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有共同点更有差异性。他认为西方人格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不能有效地描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把西方人格理论和研究成果直接拿来研究中国人,实际上是把中国人当成了西方人来研究,不仅不能有效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也不利于人格科学的发展。他认为有必要对生活在中国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中的现实的中国人进行研究,并在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创建能够真正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现实人格的心理学体系。
先生指出,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是指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时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的现成概念、方法和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的考察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其他相关背景,创造性地进行概念分析、方法设计和理论构建,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充分学习西方心理学是必要的,这是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有批判精神和创新勇气。他指出,批判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前提,盲从和照搬永远都不会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更不可能有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和对世界知识体系的贡献。只有批判和创新,才能做到尊重中国文化的实际,得出符合中国人心理行为规律的研究成果。
至于怎样开展中国化研究,黄先生指出了三条路径。第一,认真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先生特别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一个民族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认为当前发展基于中国本土的人格理论比开展实证研究显得更迫切,主张在对文化、社会、历史的研究基础上,突破西方心理学的框架,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问题,形成自己的人格理论。第二,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先生认为,科学主义心理学过于强调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人格现象不仅是一些纯粹的事实或数据,更重要的是具有个人意义的文化世界,其核心是价值和意义。把人格还原为神经生理活动和信息加工等因素,表面上看问题是被深化了,但从根本上回避了人格过程、意义、自我等最初要面对的问题。第三,在人格研究中应当采用多取向多方法。量化研究是人格研究的通用范式,但是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更能真实地描述和解释人格。先生主张以问题为中心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怎样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上,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对问题类型进行取舍或对特定问题的内容削足适履、只对问题中适合量化研究的部分做支离破碎的研究。
从总体上讲,黄先生及其团队的所有人格研究都是在中国化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将中国化单独作为一个专题集中论述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学问题,正是为了将其作为全书的总结并昭示人格研究的未来方向。
《探究人格奥秘》一书收录了先生多年来的人格研究论文,包括价值观、自我、心理健康与人格障碍、健全人格养成教育以及人格研究中国化五个专题44篇论文,特别是先生为全书写的序言和分别为五个专题写的引言,反映了先生探索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历程;体现了先生所追求的人格研究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国际化与中国化的统一;更展现了先生高境界的人格追求、执着的家国情怀和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探究人格奥秘》这部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奠基之作,为理解 、研究中国人的人格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本,必将在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