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文章信息
- 唐卫海, 安延佩, 王向梅, 梁福成, 刘希平. 2015.
- TANG Weihai, AN Yanpei, WANG Xiangmei, LIANG Fucheng, LIU Xiping. 2015.
- 儿童青少年协作促进的发展
-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Collaborative Facilitation
-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3): 296-302
-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31(3): 296-302.
- http://dx.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3.06
2. 献县第一中学, 沧州 062250;
3.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2. Xianxian No.1 High School, Cangzhou 062250;
3.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协作促进是指先前协作提取的经验对后续的个人提取具有积极影响,其实验程序包括学习、测试练习和最终测试三个阶段。其中协作组先进行协作小组测试(C),再进行单独的个体测试(I),测试序列为CI(collaborative/individual);个人组则进行两次单独个体测试(I),测试序列为II(individual/individual)。考察两组被试在最终单独提取测试中的成绩差异,如果协作组被试的成绩高于个人组,则说明前期的协作提取对后续的个人提取有促进作用(Weldon & Bellinger,1997)。
Blumen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了协作促进,并考察了哪种策略下的协作促进量最大。其学习材料为无关联词单。有四种实验条件,即III、CII、ICI、CCI序列。假设有三种策略:①个人策略,即只有个人提取策略得到加强后小组协作回忆才能促进之后的个人回忆。若ICI >III,则是个人策略起作用;②联合策略,即他人再现的项目(小组协作回忆时,某小组成员听到其他成员报告出其单独回忆时没有回忆出的项目,进行再次学习,从而在之后的个人回忆中也回忆出该项目)必须融入到个人的提取策略中后,才能促进之后的个人回忆。若CII>III,则是联合策略起作用。但在ICI序列和CII序列中,个人策略和小组策略均得到加强,只是加强的阶段不同,比较ICI和CII的成绩,可以考察个人提取策略和他人再现的相对顺序对协作促进的影响。③小组策略,只有小组的提取策略得到加强后,小组回忆才能促进之后的个人回忆。若CCI>III,则是小组策略起作用。结果显示:CCI序列下最终的个人回忆成绩最好,即CCI>III和ICI和CII,支持组策略;有趋势表明个人策略ICI有协作促进,但结果不显著;联合策略CII没有协作促进;个人策略的成绩明显好于联合策略的成绩,即ICI >CII。这说明重复协作回忆能够产生较稳定的协作促进,因为重复协作回忆让被试重复接受他人再现的影响,并且体现了交叉线索(小组协作记忆时,某小组成员由于听到其他成员报告出其单独回忆时没有回忆出的项目,为其提供了线索,从而在之后的个人回忆中回忆出新项目)的积极作用(Blumen & Rajaram,2008)。
Blumen的研究被试是大学生。大学生由于各方面认知发展相对成熟,学习能力较强。所以先进行的个体提取,使学习时的组织增强,再进行协作提取时,人们受到的更多是他人再现或交叉线索的积极作用,而较少的受策略破坏的消极影响,所以最终的个体提取成绩也会更好,即ICI>CII,支持个人提取策略。那么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感知、记忆、思维、注意等认知方面与大学生有所不同。小学生在记忆时主要使用复述和组织的记忆策略,并且低年级儿童通常不能自发地运用组织策略,从四年级开始,大多数儿童能自发地在较宽范围内使用组织策略。而中学生和大学生除了可以运用复述和组织的策略,还能有效运用精细加工策略。另外,小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中学生是以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和自觉性都比小学生提高了一大步。也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先进行协作提取的联合策略相对于个体策略要更容易。因为协作提取的过程被试感到更为轻松,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组织水平相对较低,也许更容易运用联合策略CII,其效果也会更好。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个体年龄对协作回忆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较上,并且主要针对的是协作的消极影响,即协作抑制。协作抑制是指,在提取任务中,小组提取的信息总量比等量个体提取的信息总量要少( Basden & Basden,1997)。研究发现,老年人同样也存在协作抑制的现象(Johansson,Andersson,& RÖnnberg,2000;Ross et al., 2004),且与年轻人的协作抑制程度大致相同( Meade & Roediger,2009;Ross,Spencer,Blatz,& Restorick,2008)。有研究对7岁儿童组和15岁儿童组(Andersson,2001)以及7岁儿童组、9岁儿童组和7岁与9岁的混合组( Leman &Oldman,2005)的协作回忆成绩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这些年龄的儿童均存在协作抑制。关于大学生协作回忆的研究相对较多,有些研究发现了协作促进(Basden et al., 2000; Blumen & Rajaram, 2008,2009;Thorley & Dewhurst,2007;Weldon & Bellinger,1997)。也有的研究表明先前的协作记忆对随后的个体记忆没有影响(Finlay et al., 2000;Wright,2004)。
通过回顾文献发现,关于个体年龄对协作回忆的影响的研究中,针对中小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协作抑制,即小组协作提取的信息总量比等量个体提取的信息总量要少。它考察的是协作组与名义组回忆信息的量,并且主要是对两个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比较。这并不能说明儿童青少年协作回忆的发展趋势。关于中小学生小组协作回忆对之后个人回忆成绩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在中小学生日常的受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以单独提取还是协作提取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最后的考试都是以个人单独作答的方式进行。所以考察协作提取对之后个人回忆成绩的影响很有必要。有关协作促进的研究,大都是以大学生为被试,并且没有与中小学生的协作促进进行比较。因为儿童青少年在感知、记忆、思维、注意等认知方面不断发展,儿童对回忆策略的使用也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Sodian & Schneider,1999)。所以有必要对儿童青少年协作促进的发展进行探讨。本研究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来探讨儿童青少年协作促进的发展情况。
也有研究者以图片谜为学习材料,协作组采用ICI回忆序列,个人组采用III回忆序列。协作组个体采取协作编码或单独编码,以考察协作促进的产生。结果显示,无论是协作编码还是单独编码,都没有体现出协作促进,即ICI和III的最终回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Finlay,Hitch,& Meudell,2000)。
Weldon和Bellinger(1997)的研究中,学习材料为日常单词和图片。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图片和单词进行深加工和浅加工,深加工指对单词和图片的愉悦度进行1~5级评定;浅加工指对单词的清晰度(实际上无差别)和图片的绘画质量进行1~5级评定。协作组的回忆序列为CI,个人组的回忆序列为II。结果显示:协作组被试的最终个人回忆成绩好于个人组的成绩,即CI>II,出现了协作促进。另外,协作组和个人组浅加工时都表现出了图片优势效应(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s),对图片的回忆要好于对文字的回忆;但深加工时,图片优势效应便消失了。但研究者并没有比较图片和文字的协作促进量的差异( Weldon & Bellinger,1997)。
综上可以看出,Finlay(2000)的研究表明以图片谜为学习材料没有出现协作促进,而Weldon和Bellinger(1997)的研究发现对于图片出现了协作促进。这可能是因为其研究范式不同。Blumen(2008)的研究表明文字材料下ICI提取序列的最终个人回忆成绩要好于CII提取序列,那么对于图片材料是否也是这种情况呢?前人对协作促进的研究,使用的材料大都局限于文字:无关联词单、类别词单或是语义相关联词对,而对图片的协作促进研究相对较少。根据Paivio(1973)提出的双编码机制说,人们对图片材料的编码采用双编码机制:图像的和言语的,而对文字材料的编码仅仅是言语的,所以便有图片优势效应(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简称PSE)。那么这种现象是否也存在协作促进中呢?图片的协作促进量是否比文字的协作促进量高呢?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不同的学习材料和提取序列下协作促进的差异。研究假设:①根据双编码理论假说,图片也能产生协作促进,且其协作促进量比文字的大;②较低年龄在CII提取序列上成绩更好,而较高年龄则在ICI提取序列上成绩更好。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9岁、11岁、14岁、17岁和20岁的学生各144人,男女各半,共720人。被试所在学校均为普通学校,其中9岁组(8岁~9岁,平均年龄为8.79岁)和11岁组(10岁~12岁,平均年龄为11.34岁)的被试是从两所小学选取,14岁组(13岁~15岁,平均年龄为13.92岁)和17岁组(16岁~18岁,平均年龄为17.25岁)的被试是从一所中学选取,20岁组(19岁~21岁,平均年龄为20.08岁)的被试是从一所大学选取。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材料
有图片和文字两种实验材料,二者内容一样,均属于水果、动物、蔬菜、服饰、家具、日用6个类别。每个类别有10个词,共60个词。实验前让20名研究生对单词的熟悉性进行1~5级评定,1为非常不熟悉,5为非常熟悉。最终选取熟悉性在4~5级范围内的高频类别词,平均熟悉度为4.73。有研究表明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大学二年级学生对本实验材料的熟悉度无显著差异,t(48)=-0.342,p>0.05(唐卫海,刘湍丽,石英,冯虹,刘希平,2014)。图片大小均为1.05MB,背景为白色。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回忆序列:CII、ICI、III)× 5(年龄:9岁、11岁、14岁、17岁、20岁)× 2(材料:图片、文字)的被试间设计。共有30种实验条件,被试被随机分配到每个条件。每个条件下有24名被试,即6个4人组,分别为3个男生组和3个女生组。每个协作小组中的组内成员均是同性别的同班同学。因变量为被试对目标项的正确回忆量。 2.4 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用E-prime程序逐项随机呈现在电脑屏幕中央。所有被试均坐在距离电脑屏幕前约50厘米处单独学习。整个实验大约需要30分钟。
①学习阶段。III序列条件下的被试在实验室机房进行实验,每人用一台电脑单独学习;ICI和CII序列条件下的被试,4人一组在单独的小房间里学习,也是每人用一台电脑单独学习。每次呈现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呈现3秒,两个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50毫秒。
②干扰阶段。学习完所有项目之后,所有被试单独做2分钟的数字计算,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1上,以消除短时记忆。
③第一次测试。III序列和ICI序列条件下的被试均进行单独的个人自由回忆,不提供类别名称。告诉被试要尽可能多的回忆刚才所学项目,并写在答题纸2上,时间为5分钟。而CII序列条件下的被试则进行小组协作回忆。协作回忆时,小组的四个成员坐在一起,并告知他们要作为一个整体尽可能多的回忆刚才所学项目,回忆过程中可以互相商量、提醒和讨论,自行解决实验过程出现的不一致。由主试记录报告结果,时间为8分钟。
④第一次休息。第一次测试完成后,CII序列条件下的小组成员要坐回各自原来的位置。然后所有被试单独完成一个2分钟的“找数字”的小游戏,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3上。
⑤第二次测试阶段。III序列和CII序列条件下的被试均进行单独的个人自由回忆,将回忆出的项目写在答题纸4上,时间为5分钟。而ICI序列条件下的被试,其小组成员需要坐在一起进行小组协作回忆。同样由主试记录报告结果,时间为8分钟。
⑥第二次休息。第二次测试完成后,ICI序列条件下的小组成员要坐回各自原来的位置。然后所有被试单独完成一个2分钟的“找不同”的小游戏,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5上。
⑦最终个人测试阶段。在该阶段,所有被试均进行单独的个人自由回忆,将回忆出的项目写在答题纸6上,时间为5分钟。 3 结果 3.1 回忆序列、年龄和材料对被试最终个人回忆成绩的影响
首先对所有被试最终个人测试的正确回忆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 1所示:
| 年龄 | II I | IC I | CI I | |||
| 图片 M( SD) | 文字 M( SD) | 图片 M( SD) | 文字 M( SD) | 图片 M( SD) | 文字 M( SD) | |
| 9岁 | 12.67(3.70) | 10.08(2.83) | 16.75(4.66) | 12.92(4.21) | 16.29(5.43) | 13.04(3.13) |
| 11岁 | 19.08(5.55) | 15.71(4.98) | 24.58(4.75) | 20.29(4.40) | 21.62(5.17) | 20.88(4.62) |
| 14岁 | 26.17(6.06) | 19.58(5.56) | 29.46(4.59) | 26.96(6.35) | 28.21(4.77) | 26.79(6.81) |
| 17岁 | 28.71(7.65) | 21.96(7.50) | 34.08(5.95) | 32.46(7.11) | 36.58(5.79) | 32.29(3.78) |
| 20岁 | 29.33(6.36) | 25.79(6.14) | 32.12(5.03) | 29.17(5.45) | 34.21(7.47) | 29.58(4.78) |
对被试最终的回忆成绩进行3(回忆序列)×5(年龄)×2(材料)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
| 变异来源 | SS | df | MS | F | η2 |
| 回忆序列 | 3696.48 | 2 | 1848.24 | 66.55 *** | 0.16 |
| 年龄 | 30300.37 | 4 | 7575.09 | 252.08 *** | 0.59 |
| 材料 | 2219.02 | 1 | 2219.02 | 72.84 *** | 0.10 |
| 回忆序列×年龄 | 696.44 | 8 | 87.06 | 2.74 ** | 0.03 |
| 回忆序列×材料 | 220.88 | 2 | 110.44 | 1.74 | 0.01 |
| 年龄×材料 | 35.94 | 4 | 8.99 | 0.85 | 0.00 |
| 回忆序列×年龄×材料 | 521.96 | 8 | 65.24 | 1.40 | 0.02 |
| 注:*表示p < 0.05;**表示p<0.01;***表示p < 0.001。 | |||||
从表 2中可以看出,回忆序列的主效应显著,F(2,690)=66.55,p < 0.001,η2=0.16。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690)=252.08,p < 0.001,η2=0.59。材料的主效应显著,F(1,690)=72.84,p < 0.001,η2=0.10,图片的成绩明显好于文字的成绩(p < 0.001)。回忆序列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8,690)=2.74,p < 0.001,η2=0.03,说明回忆序列在不同的年龄之间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回忆序列和材料无交互作用,F(2,690)=1.74,p>0.05。年龄和材料无交互作用,F(4,690)=0.85,p>0.05。回忆序列、年龄和材料无交互作用,F(8,690)=1.40,p>0.05。
对回忆序列和年龄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9岁个体的三种提取序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41)=9.57,p <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C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显著高于III序列,p < 0.001;CI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也显著高于III序列,p < 0.01;IC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有高于CII序列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11岁个体的三种提取序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41)=12.67,p <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CI序列和CI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均显著高于III序列,p < 0.001;IC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有高于CII序列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14岁个体的三种提取序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41)=10.98,p <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CI序列和CI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均显著高于III序列,p < 0.001;IC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有高于CII序列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17岁个体的三种提取序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41)=25.51,p <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CI序列和CI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均显著高于III序列,p < 0.001;但CI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有高于ICI序列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这与9岁、11岁和14岁个体的结果相反。20岁的三种提取序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41)=6.25,p <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CI序列和CI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均显著高于III序列,p < 0.001;CII序列下被试的成绩有高于ICI序列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这与17岁的结果相同。 3.2 回忆序列、年龄和材料对被试协作促进量的影响
首先,计算出ICI和CII回忆序列条件下每个被试的协作促进量。计算方法为:协作促进量=A-B,其中A代表ICI或CII序列下被试最终的回忆成绩,B代表III序列下被试最终的回忆成绩。然后对不同年龄的个体在不同回忆序列和材料下的协作促进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 3。
| 年龄 | ICI | CII | ||
| 图片 M( SD) | 文字 M( SD) | 图片 M( SD) | 文字 M( SD) | |
| 9岁 | 4.08(6.38) | 3.63(6.16) | 2.83(5.26) | 2.96(4.67) |
| 11岁 | 5.50(8.55) | 2.54(8.52) | 4.58(6.73) | 5.17(5.81) |
| 14岁 | 3.29(7.11) | 2.04(8.30) | 7.38(8.33) | 7.21(8.65) |
| 17岁 | 5.38(10.83) | 7.88(9.75) | 10.50(11.16) | 10.33(8.62) |
| 20岁 | 2.79(8.24) | 4.87(10.09) | 3.37(7.73) | 3.79(9.60) |
对协作组被试的协作促进量进行进行2(回忆序列:ICI、CII)×5(年龄:9岁、11岁、14岁、17岁、20岁)×2(材料:图片、文字)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4。
| 变异来源 | SS | df | MS | F | η2 |
| 回忆序列 | 312.02 | 1 | 312.02 | 4.63 * | 0.01 |
| 年龄 | 1632.99 | 4 | 408.25 | 6.05 *** | 0.05 |
| 材料 | 0.60 | 1 | 0.60 | 0.01 | 0.00 |
| 回忆序列×年龄 | 587.45 | 4 | 146.86 | 2.18 | 0.02 |
| 回忆序列×材料 | 0.92 | 1 | 0.92 | 0.01 | 0.00 |
| 年龄×材料 | 116.12 | 4 | 29.03 | 0.43 | 0.00 |
| 回忆序列×年龄×材料 | 142.76 | 4 | 35.69 | 0.53 | 0.01 |
| 注:*表示p<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 |||||
由表 4可知,回忆序列的主效应显著,F(1,460)=4.63,p<0.05,η2=0.01。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460)=6.05,p<0.001,η2=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17岁个体的协作促进量显著高于9岁、11岁、14岁和20岁,p值分别为0.000、0.001、0.003和0.000。其他各年龄间无差异。材料的主效应不显著,F(1,460)=0.01,p>0.05,η2=0.00。这说明,各年龄的个体在ICI和CII序列下,图片和文字的促进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回忆序列和年龄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4,460)=2.18,p=0.07,η2=0.02。回忆序列和材料无交互作用,F(1,460)=0.01,p>0.05。年龄和材料无交互作用,F(4,460)=0.43,p>0.05。回忆序列、年龄和材料无交互作用,F(4,460)=0.53,p>0.05。
对回忆序列和年龄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9岁、11岁和20岁个体在ICI和CII回忆序列上的协作促进量无差异,p值分别为0.40、0.58和0.89。14岁个体在CII回忆序列上的协作促进量大于ICI序列,p < 0.01。17岁个体在CII回忆序列上的协作促进量大于ICI序列,边缘显著,p=0.07。 4 讨论 4.1 各年龄个体在不同材料上的协作促进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学习不同形式的材料时,在ICI序列和CII序列下最终的个人回忆成绩受协作提取影响的情况。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ICI和CII两种序列的协作促进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这种促进作用是否受学习材料的影响而不同。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为协作记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p> 研究结果发现,回忆序列、年龄和材料均有显著的主效应,回忆序列与年龄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学习材料为图片时被试的最终回忆成绩明显好于材料为文字时的成绩,出现了图片优势效应。各年龄组的被试在ICI和CII两种回忆序列下均出现了显著的协作促进,且在两种回忆序列下被试的最终回忆成绩无差异。中低年龄组被试(9岁、11岁、14岁)ICI序列的成绩要略好于CII序列,而较高年龄组被试(17岁和20岁)CII序列的成绩略好于ICI序列,但均不显著。
根据Blumen(2008)提出的个体策略假说(ICI>III)和联合策略假说(CII>III),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其认知系统发展相对成熟,所以先进行个体提取(I)可以加强本身对材料的组织性,再进行协作提取(C)时,由于组织性增强所以组成员彼此之间受到的策略破坏减小,而却较多地受他人再现的影响,从而提高随后的个体回忆成绩。而联合策略,即先进行协作提取再进行个体提取,则是协作之后被试掌握的策略和被试学习时自己应用的策略的和,二者共同作用随后的个体提取。Blumen的研究结果更支持个体策略假说。而本研究结果与其不同,无论是ICI还是CII回忆序列,无论被试更倾向于运用个体策略还是联合策略,二者均稳定的有益于最终的个体记忆成绩。这说明,个人提取策略和他人再现的相对顺序对被试最终回忆成绩没有太大影响,协作促进是一个稳定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实验材料为熟悉度较高的高频类别词,相对较简单。无论是先进行个人单独回忆还是先进行小组协作回忆,被试都能够从协作回忆中受益。但该结果是否可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不同回忆序列、年龄和材料间的协作促进量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材料旨在考察不同材料的协作促进是否有差异。前人的研究表明,在个体记忆领域中存在图片优势效应(Brady et al., 2008;Madigan, 1974,1983;Paivio,1991)。图片优势效应(Kirkpatrick,1894)是指,在同等情况下图片比文字的记忆效果好。并且在集体记忆中也存在图片优势效应(Weldon & Bellinger,1997),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保持一致,在ICI和CII序列下,各个年龄段的个体稳定的出现了图片优势效应。但与Weldon的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中的材料采用的是被试间设计,消除了被试对材料的选择偏好,使结果更为可靠。
Weldon的研究没有考察图片和文字的协作促进量的大小,本研究探讨了ICI和CII序列下图片和文字的促进量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两种回忆序列下,二者的协作促进量均没有差异。这说明虽然在个体记忆领域和集体记忆领域内,图片比文字更容易编码,记忆效果也更好,但二者的差异在两个领域内都没有差异,即二者的差异在两个领域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本研究设置年龄这一自变量的最终目的,是要比较各个年龄段个体的协作促进量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揭示年龄对协作促进的影响。结果表明:17岁个体的协作促进量显著高于9岁、11岁、14岁和20岁个体,其他各年龄之间无差异。这可能是因为,17岁的个体正好处于高中这个阶段,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其认知能力发展相对成熟,更能从同伴的回忆结果中获得信息和线索。而20岁个体的协作促进量不如17岁个体,可能是因为该学习任务对于20岁的个体过于简单,不能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资源。另外,14岁和17岁个体在CII回忆序列上的协作促进量均大于ICI序列,其他各年龄个体在两种回忆序列上的协作促进量无差异。该结果提醒我们:①不同的年龄的个体,不同的回忆序列产生的协作促进量也不尽相同,年龄过大或过小都不能最好的得益于协作回忆。②在哪个年龄段运用协作记忆才能最大效果的促进记忆量。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对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多开展协作记忆活动,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 结论
(1)不同年龄段的被试,在图片和文字两种学习材料下,CII和ICI两种回忆序列均能产生稳定的协作促进。且各年龄个体在ICI和CII两种回忆序列下的最终回忆成绩无差异。
(2)17岁个体的协作促进量显著高于9岁、11岁、14岁和20岁,其他各年龄间无差异。
(3)学习材料为图片时被试的最终回忆成绩好于文字材料,即出现了图片优势效应。但图片与文字的协作促进量无差异。
| Andersson, J. (2001). Net effect of memory collaboration: How is collaboration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friendship, gender and ag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 367-375. |
| Barber, S. J., & Rajaram, S. (2011).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rieval disruption from collaboration and recall. Memory, 19, 462-469. |
| Barber, S. J., Rajaram, S., & Aron, A. (2010). When two is too many: Collaborative encoding impairs memory. Memory & Cognition, 38, 255-264. |
| Basden, B. H., Basden, D. R., Bryner, S., & Thomas III, R. L. (1997). A comparison of group and individual remembering: Does collaboration disrupt retriev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3, 1176-1189. |
| Basden, B. H., Basden, D. R., & Henry, S. (2000). Costs and promotion of collaborative remember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4, 497-507. |
| Blumen, H. M. (2010).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ollaboration promotion on individual recall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Memory & Cognition, 100, 739-742. |
| Blumen, H. M., & Rajaram, S. (2008). Influence of re-exposure and retrieval disruption during group collaboration on later individual recall. Memory, 16, 231-244. |
| Blumen, H. M., & Rajaram, S. (2009). Effects of repeated collaborative retrieval on individual memory vary as a function of recall versus recognition tasks. Memory, 17, 840-846. |
| Congleton A, Rajaram S. (2011).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methods on collaboration: Prior repeated retrieval enhances retrieval organization, abolishes collaborative inhibition, and promotes post-collaborative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0, 535-551. |
| Finlay, F., Hitch, G. J., & Meudell, P. R. (2000). Mutual inhibition in collaborative recall: Evidence for a retrieval-based accou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6, 1556-1567. |
| Hirst, W., & Echterhoff, G. (2012). Remembering in conversations : The social sharing and reshaping of memori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3, 55-79. |
| Johansson, O., Andersson, J., & Rönnberg, J. (2000). Do elderly couples have a better prospective memory than other elderly people when they collaborat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4, 121-133. |
| Leman, P.J., & Oldham, Z. (2005). Do children need to learn to collaborate? The effect of age and age differences on collaborative recall. Cognitive Development, 20, 33-48. |
| Rajaram, S., & Pereira-Pasarin, L. P. (2010). Collaborative Memory: Cognitive Research and Theor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 649. |
| Thorley, C., & Dewhurst, S. A. (2007). Collaborative false recall in the DRM procedure: Effects of group size and group pressure.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867-881. |
| Thorley, C., & Dewhurst, S. A. (2009). False and veridical collaborative recognition. Memory, 17, 17-25. |
| Weldon, M. S., & Bellinger, K. D. (1997). Collective memory: Collaborative and individual processes in remembe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3, 1160-1175. |
| Wright, D. B., & Klumpp, A. (2004). Collaborative inhibition is due to the product, not the process, of recalling in group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1, 1080-1083. |
| 唐卫海, 刘湍丽, 石英,冯虹,刘希平.(2014). 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 心理学报, 46, 621-638. |
2015, Vol.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