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编制 |
2.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佛山 528300;
3.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
4. 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2
人–职匹配理论关注人格特征与个体的职业性质之间的一致性(韩书文, 2015)。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因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对自身与工作相匹配能力的评估是自我评价的来源之一,对于自我概念的积极强化具有重要意义(Erdogan & Bauer, 2009)。已有研究证实,人–职不匹配现象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行为有消极影响,更易产生不公平感与剥夺感(Harvey & Dasborough, 2015)、离职意愿(Luksyte & Spitzmueller, 2016)和越轨行为(Chen, Chen, & Sheldon, 2016)。
职业人格是个体在从事某个职业时表现出来的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Emmerich, Rock, & Trapani, 2006)。教师的职业人格特质是由教师职业所规定的,是教师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职业从业人员独特的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包括作为教师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责任心、意志品质、情感及能力等(连坤予, 谢姗姗, 林荣茂, 2017)。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影响着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张茂林, 王辉, 2015)。已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卷入度较高,容易出现厌倦、易激惹等消极情绪,压力水平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徐美贞, 2004)。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育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爱心,长期处于高情绪、高情感付出状态(周厚余, 2016),但工作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职业成就感低(杨柳, 孟万金, 2013)。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与教学情境,除了专业知识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特征对于特殊教育教师选拔标准的制定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职业人格测量方面,目前的测量工具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开发出来的,比如职业人格量表(Occupat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OPQ)(Matthews, Stanton, Graham, & Brimelow, 1990)、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Criterion-focused Occupational Personality Scales, COPS)(宋剑祥, 2013)。其中,职业人格量表由Saville和Holdsworth编制,该量表共有248个项目,31个因子,用于评估个体与工作情境相关的典型或偏好的行为(Lawrence & Rock, 1998)。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是用于预测特定工作行为的个体差异而编制的一系列人格量表的总称,常见的效标中心职业人格量表包括暴力行为量表、药物和酒精回避量表、压力承受量表、客户服务量表等(Schmidt & Hunter, 1998)。
研究工具对于研究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未有研究专门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量表的编制。通用型人格量表虽然能够初步探测特教教师的职业人格概貌,然而通用型量表所具有的群体适应性与文化适应性问题将给深入研究带来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将在构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人才选拔、岗位设置与特教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需要,开发相应的测评工具。
2 方法 2.1 构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模型基于政策法规和优秀教师事迹的梳理以及对特殊教育学校行政领导和特殊教育学校优秀教师的访谈,研究编制了针对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三类人群的开放式量表。发放量表1000份,有效回收率98.2%。基于此,初步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模型,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1)职业精神;(2)处世态度;(3)意志品质;(4)情绪情感;(5)自我追求;(6)职业效能。其中,职业精神维度包含4个方面:奉献、责任心、敬业、合作;处世态度维度包含4个方面:爱心、亲和力、同情心、正义感;意志品质维度包含3个方面:自律、有恒、耐挫;情绪情感维度包含3个方面:调适、乐观、平和;自我追求维度包含3个方面:朴素、平常心、进取心;职业效能维度包含3个方面:信念、创造、灵活。
2.2 量表的编制及初步修订根据初步建构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模型,进一步编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包含160个项目。邀请10名特殊教育学与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特殊教育优秀教师及心理学博士对所有项目进行评价,并根据其对内容及表述方式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包含62个项目的初测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为初步检测初始量表的结构与题目的质量,选取黑龙江、广东、广西、山西四省共4所学校的在职特殊教育教师样本进行初测,发放量表423份,有效回收量表398份。根据“因素负荷大于0.30、共同度高于0.20、决断值(CR)达到0.001、题总相关大于0.20”的准入条件,删除16道题目,最终形成包含46道题目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
2.3 正式量表编制使用已形成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初测量表,对我国38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量表1169份,最终获得有效量表1089份。其中,男性教师210名,女性教师879名,年龄范围是22~60岁,平均年龄为34岁,教龄在1~37年之间,其中5年以下教龄400名,6~15年教龄383名,16年以上306名。进一步依照样本的代表性将1089份有效量表分为两部分,其中样本1包含541份样本,所测得的数据利用SPSS20.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建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理论模型;样本2包含548份样本数据,基于样本2施测所得的数据,一方面利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另一方面用于考察正式量表的信度、区分度等其它测量学特征。
2.4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现状及差异分析基于测量学指标完成修正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按照常模取样的规则,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323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测试,共发放量表4000份,最终获得有效量表3635份。其中,男性教师696名,女性教师2939名,年龄范围是20~60岁,平均年龄为36.2岁,教龄在1~37年之间。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同时从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多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的差异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探索性因素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首先对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0.954。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近似χ2=14874.97(df=630, p<0.001),结果表明数据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首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可提取14个公共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7.65%。碎石图显示前7个因素的独立性非常明显,据此应先提取7个因素。依照如下标准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题目:(1)因子载荷值小于0.4;(2)共同度小于0.2;(3)具有多重载荷,且载荷值接近;(4)题目归类与原有理论模型内容冲突。最终,保留36题分属7个维度,7个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0.0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及因子命名如表1所示。总体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结构与理论构想的维度是一致的,新的结构更加直观,凸显了奉献精神,更加符合特殊教育职业的特点。
表 1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及因子命名 |
![]() |
3.2 项目分析
选取正式施测阶段的样本2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首先,人格量表属于非能力测验,因此通过计算被试在答案范围内作答项目的程度作为量表“通俗性”水平,即难度指标。其次,采用Pearson相关计算每一题项得分与其所在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根据表2所示,各题目的难度介于0.450~0.758,均值为0.689,区分度介于0.524~0.782,量表题目具有适中的难度与较好的区分度。
表 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各条目难度与区分度 |
![]() |
3.3 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依次为0.878,0.829,0.803,0.745,0.878,0.748,0.721,总量表为0.901,所有系数均大于0.7,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3.4 效度检验通过验证性维度分析,检验实际测量数据与假设理论模型之间的拟合程度,从而验证构建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构效度分析表明,测量数据与构建模型之间拟合合理,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要求,χ2/df=2.966、RMSEA=0.043、NFI=0.916、CFI=0.942、SRMR=0.063)。
3.5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及差异分析 3.5.1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为便于统计,各维度以及量表总分的原始值转换为10分制,转换值介于0~10(Pike, 2006; 卢家楣等, 2018)。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人格各维度得分均值介于7.48~9.40,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总分的均值为8.74(SD=0.87)。
表 3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 |
![]() |
3.5.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差异分析
从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殊职业教师职业人格的差异进行分析(仅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的项目)。结果见表4-表7。
从表4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和奉献精神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事业心和自控力维度上,男性低于女性;在效能感和奉献精神上,男性高于女性。根据社会科学领域小、中、大三种参数水平对应的效应量指标临界参考值,d小于0.41为小等级(Ferguson, 2009),结合效应量取值发现,上述职业人格特质性别差异的效应量较小。
表 4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性别差异 |
![]() |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根据效应量大小判断标准,η2小于0.04为小等级(Ferguson, 2009),结合效应量取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效应量较小,年龄导致的职业人格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重在0.6%~2.9%之间。
表 5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在年龄上的差异 |
![]() |
表 6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在教龄上的差异 |
![]() |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出随教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如前所述,教龄对职业人格变异的解释率介于0.5%~3.1%之间,效应量偏小。
表 7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在职称上的差异 |
![]() |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在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同情心、进取心、奉献精神六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呈现出副高级职称最高,正高级偏低的趋势。同理,在职业人格各个维度总变异中,职称能够解释的比重在0.2%~1.9%之间,解释力较小。
4 讨论 4.1 教师职业人格的跨群体一致性与特异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特征的事业心。教师自发表现的、超出角色规定的奉献精神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朱楠, 王雁, 2015)。利他行为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维度(Smith, Organ, & Near, 1983)。研究发现,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在个体层面有助于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在组织层面对校园文化氛围与学校组织效能具有积极意义(曹科岩, 龙君伟, 2007; 毛晋平, 唐晨, 2014)。二是以共情为基础的情绪调控能力。共情是助人行业人士必备的职业素养(Morelli, Rameson, & Lieberman, 2014),指向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共享,以共情为基础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具体体现(陈猛, 车宏生, 王丽娜, 卞冉, 2012),这一能力能够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幸福感水平等途径缓解个体职业倦怠(谭恩达, 邹颖敏, 何家俊, 黄敏儿, 2011)。三是突出效能感的进取心。研究表明,积极自我概念的强化与负面评价的回避是个体行为的根本性动机(Alicke & Sedikides, 2009)。因此基于正向自我评价形成的进取心能够让特教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具备变革的力量,突破困境,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应对。同时,引导特教教师基于生命多样性,尊重差异化,树立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代残疾人观是新时代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徐知宇, 王雁, 2019),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特征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反映。
4.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结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该量表包含七个维度,和最初的六维度模型存在差异,但从内容上分析,二者几乎一致:“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与“职业精神”维度相对应,但这两者比“职业精神”更能凸显特殊教育教师对工作的认同和投入;“效能感”与“职业效能”维度相对应,着重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成就感方面面临的压力;“自控力”与“意志品质”对应,是对“意志品质”的具体化和情境化,相比“意志品质”维度下的“自律”、“有恒”、“耐挫”3个维度,“自控力”更贴合特殊教育教师在面对学生各种问题时的状态;“同情心”与“处事态度”维度相对应,但比“处事态度”更加简洁,且指向这一维度下各维度的根源;“进取心”代表了个体对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自我追求”维度对应,突出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应对高压力,低成就感的工作时,更需要积极心态;“平和心境”与“情绪情感”维度相对应,中和了“情绪情感”维度的三个维度,反映了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应对压力情境的能力。同时,与以往研究比较发现,前人研究将职业人格特质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一部分开展,而七维度模型与国内研究提出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六维度模型(石学云, 2012)理论内容相近或一致:“效能感”对应“成就动机”;“事业心”对应“职业热情”;“平和心境”对应“情绪稳定”;“奉献精神”对应“奉献精神”;“同情心”对应“爱心”;“自控力”对应“坚强意志”。本研究模型额外得出的维度“进取心”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追求目标时的坚定执着,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向上,这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智要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坚韧性的倡导。综上,七维度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不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适应于特殊教育的话语体系。
4.3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及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人格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总体发展水平较好,进一步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教龄与职称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存在差异,这提示职业人格特质存在不均衡。
5 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包含36个项目,包括7个维度:事业心、效能感、自控力、同情心、进取心、平和心境、奉献精神;(2)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测量工具;(3)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总体发展较好,但发展不平衡,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在性别、年龄、教龄与职称方面存在差异。
曹科岩, 龙君伟. (2007). 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1): 87-92. DOI:10.3969/j.issn.1001-4918.2007.01.016 |
陈猛, 车宏生, 王丽娜, 卞冉. (2012). 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 挑战、依据和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4-22. DOI:10.3969/j.issn.1002-0209.2012.03.002 |
韩书文. (2015). 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潍坊学院学报, 15(5): 104-106. DOI:10.3969/j.issn.1671-4288.2015.05.032 |
连坤予, 谢姗姗, 林荣茂. (2017). 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6): 700-707. |
卢家楣, 刘伟, 贺雯, 王俊山, 陈念劬, 解登峰, 雷开春. (2018). 中国当代研究生的情感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50(5): 528-538. |
毛晋平, 唐晨. (2014). 教师团队心理资本与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 736-740. |
石学云. (2012). 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宋剑祥. (2013). 国外职业人格测评研究回望. 辽宁高职学报, 15(5): 102-106. DOI:10.3969/j.issn.1009-7600.2013.05.036 |
谭恩达, 邹颖敏, 何家俊, 黄敏儿. (2011). 共情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5): 672-674. |
徐美贞. (2004).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2): 65-68. |
徐知宇, 王雁. (2019). 学习《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教育研究, 31(1): 24-30. |
杨柳, 孟万金. (2013). 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探析. 中国特殊教育, (3): 19-22, 29. DOI:10.3969/j.issn.1007-3728.2013.03.004 |
张茂林, 王辉. (2015). 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现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7): 70-75. DOI:10.3969/j.issn.1007-3728.2015.07.011 |
周厚余. (2016).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8(1): 61-66, 68. |
朱楠, 王雁. (2015). “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教师教育研究, 27(6): 39-44. |
Alicke, M. D., & Sedikides, C. (2009).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do.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 1-48. DOI:10.1080/10463280802613866 |
Chen, M., Chen, C. C., & Sheldon, O. J. (2016). Relaxing moral reasoning to win: How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relates to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1(8): 1082-1096. DOI:10.1037/apl0000111 |
Emmerich, W., Rock, D. A., & Trapani, C. S. (2006). Personality in relation to occupational outcomes among established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5): 501-528. DOI:10.1016/j.jrp.2005.04.001 |
Erdogan, B., & Bauer, T. N. (2009).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its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4(2): 557-565. DOI:10.1037/a0013528 |
Ferguson, C. J. (2009). An effect size primer: A guide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0(5): 532-538. DOI:10.1037/a0015808 |
Harvey, P., & Dasborough, M. T. (2015). Entitled to solutions: The need for research on workplace entitlem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6(3): 460-465. DOI:10.1002/job.1989 |
Lawrence, J. S., & Rock, D. A. (1998). Assessing leadership potential with a biographical measure of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ng and Assessment, 6(3): 164-184. DOI:10.1111/1468-2389.00087 |
Luksyte, A., & Spitzmueller, C. (2016). When are overqualified employees creative? It depends on contextual factor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7(5): 635-653. DOI:10.1002/job.2054 |
Matthews, G., Stanton, N., Graham, N. C., & Brimelow, C. (1990). A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cales of the occupat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6): 591-596. DOI:10.1016/0191-8869(90)90042-P |
Morelli, S. A., Rameson, L. T., & Lieberman, M. D. (2014). The neural components of empathy: Predicting daily prosocial behavior.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9(1): 39-47. DOI:10.1093/scan/nss088 |
Pike, G. R. (2006). 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NSSE scalelet scor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7(5): 550-563. DOI:10.1353/csd.2006.0061 |
Schmidt, F. L., & Hunter, J. E. (1998). The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selection methods in personnel psychology: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85 years of research finding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262-274. DOI:10.1037/0033-2909.124.2.262 |
Smith, C. A., Organ, D. W., & Near, J. P. (1983).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ts nature and antece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8(4): 653-663. DOI:10.1037/0021-9010.68.4.653 |
2. Shund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Foshan 528300;
3.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4. 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Behavior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Xi’an 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