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Vol. 18 Issue (3): 325-331
0
谐音线索和“歇后”时间对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马利军1, 梁俊煜2, 马云霄1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006;
2. 辽宁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大连 116029
摘要:运用ERPs技术考察谐音线索和前、后语节呈现时间间隔(ISI)对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谐音线索影响语料的通达过程。在短ISI条件下,谐音线索同时作用于反应时和错误率,易化对歇后语的加工;在长ISI条件下,谐音线索仅提高正确率。ERPs结果表明,长ISI诱发更大波幅的N170成分和P200成分,不出现谐音线索将诱发更大波幅的P300成分,同时,短ISI诱发更大波幅的N400成分。实验结果推测,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注意、语义识别和初级整合过程;(2)谐音线索加工过程;(3)通过语义映射中介,消除差异,获得同一性的过程。
关键词谐音型歇后语    谐音线索    ISI    ERPs    
1 引言

歇后语是固定表达的一种,由前、后语节构成。前一语节是客观情境成“象”的过程,发挥附加意义的作用;后一语节是“解象生意”的过程,表达语料的抽象意义。依据前后语节的关系,歇后语可分为喻意型和谐音型(张静宇, 马利军, 张积家, 2018)。谐音型歇后语运用音同或音近关系来表达意思,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音双关现象,需要通达谐音线索来建立语义连接、理解语汇。王寅(2007)对温端政主编的《歇后语大全》中B条目下收录的2560条歇后语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谐音型达15.4%,表明其在语料构成中占有一定比例。

语言始于语音,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语素多、音节少。尹文刚(2003)发现,在不考虑音调的情况下,汉字同音率为80.49%,同音度的平均值为7.85个。因此,谐音是造新词、生新意或语义转折的重要手段。许多歇后语的产生就是谐音的妙用,用“借音指意”方式表达暗含的意思。当前,对歇后语的名称存在争议,一类观点认为歇后语可以“歇去后一语节”。那么,在不呈现谐音线索的条件下,歇后语是否能得到正确加工?马利军和张积家(2016a)发现,谐音线索保证后一语节的“正当性”,将前、后语节的语义进行连接,是语料理解的前提。马利军、马云霄、何晓清、刘海涛和张静宇(2019)发现,若仅提供错误的谐音线索,如提供“老太太上鸡窝—笨(本)蛋”中的“本”,不仅未能易化对语料的加工,反而阻碍被试的判断。因此,对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需要回溯前一语节的语义识别谐音线索。若不呈现谐音字,被试能否顺利通达歇后语?

对歇后语名称的另一类解释认为,“歇”指空间的“—”或者时间的停顿,目的在于语义层次的切换。陈长书(2012)指出,在语用中,歇后语前、后语节之间需要停顿,书面上经常用破折号表示。张静宇等(2018)也发现,前、后语节之间需要停顿,缺乏停顿的语料反应最慢。同时,停顿类似“触发器”,暗示着前一语节语义表述完成,后一语节语义整合开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2001)认为,语言符号在时间线条上相继出现,表现出单维度特性。能指和所指是构成符号的成分,通过由语用确定的价值建立起契约关系,依赖于两者的切割组合。马利军和张积家(2016a, 2016b)发现,与无间隔和间隔1000 ms相比,当前、后语节之间时间间隔(ISI)为500 ms时,判断更为准确,表明“短时”停顿对加工有利。那么,在时间维度上,歇后语如何受前后语节呈现ISI的影响?

同时,由于歇后语具有较为特殊的构成形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进行的研究较少,对谐音型歇后语的研究更少。Zhang,Jiang,Gu和Yang(2013)发现,喻意型歇后语加工诱发了N170,暗示被试在加工早期对前、后语节进行了初级语义整合。在语言认知研究中,P200成分与视觉信息的早期语义加工有关。谐音型歇后语的加工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语音映射,加工会激活额–顶区域的P200成分。P300幅值是信息加工容量的指标,一般由稀少的、任务相关的刺激诱发,分布在中央顶区,表明受注意和工作记忆联合调控的时间分类网络的活动。歇后语的加工需将注意分配到前一语节和后一语节。同时,整合语义也需要注意的联合调控,激活P300成分。另外,沈汪兵、刘昌、张小将和陈亚林(2011)认为,N400由语义信息和期待引起,反映了期待的差异程度,以及词汇后加工、整合过程的困难程度。由此可见,运用ERPs技术,从时间进程的角度能推测谐音歇后语理解的过程。

歇后语通过表象、概念隐喻建构通达语义内涵,可能需要左右脑的协同加工。范琪(2014)发现,比起非隐喻句,隐喻句的加工则主要集中于右脑的前额叶、顶叶、颞叶处。对于中文隐喻,右脑可能是负责隐喻意义整合的区域。沈汪兵等(2011)发现,相比左半球,右半球具有语义网络间的相互连通性,可以激发出更广泛的语义网络。同时,马利军、张静宇和张积家(2015)指出,对比喻性表达的理解是整个神经网络分布功能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为多用隐喻、以象达意的歇后语的通达同样可能需要左右脑进行协作处理。综上,本研究拟运用ERP技术考察谐音线索和前、后语节呈现的ISI对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23名健康大学生志愿者(8名男性),无脑损伤和神经症史,平均年龄为21.40±0.75岁,母语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右利手,实验后获得适量的报酬。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谐音字线索: 有、无)×2(前、后语节呈现的ISI: 500 ms、2500 ms)被试内设计。

2.3 实验材料

材料来自马利军和张积家(2011)的评定结果。从评定材料中选取谐音型歇后语100条,将其平衡各语义性质后分为两组,每组50条,第一组材料呈现谐音线索,第二组材料不呈现谐音线索。对两组材料的各语义性质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各语义性质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其中,熟悉度、可理解度、语义一致度和表象度采用7点评分,1表示低值,7表示高值;预测度采用给出前一语节,填写后一语节的比例衡定。另选取150条歇后语,交叉匹配或自编后一语节,作为填充材料。如“狐狸吵架—照旧(舅)[一派胡(狐)言]”。

表 1 两组歇后语的语义材料匹配表

2.4 实验程序

采用E-prime软件编程。屏幕中央首先呈现红色注视点“+”800 ms,之后呈现前一语节,持续2000 ms,随后出现500 ms或2500 ms的空屏,呈现后一语节2000 ms,有谐音线索的形式如“爱管闲(咸)事”,无谐音线索的形式如“爱管闲(X)事”。要求被试按“F”和“J”键判断前、后语节语义是否一致。按键反应在被试间平衡。反应结束后,缓冲2000~2400 ms,进入下一试次。实验包括350个试次,其中200次是正式实验试次(所有材料重复1次),剩余150次为填充材料试次。实验分4个组块,组块间可适当休息。实验在独立安静的脑电实验室进行,被试眼睛距离屏幕60cm,要求被试尽量减少眨眼、眼动和头动。为熟悉流程,正式实验前先进行12试次的练习。

2.5 ERP记录与分析

脑电数据采集使用ANT Neuro脑电仪,使用32导电极帽对大脑活动进行记录,在线参考CPz电极点。垂直眼电(EOG)用放置在左眼之下1厘米的电极记录。电极阻抗降至5 kΩ。EEG和EOG以0.05 Hz到50 Hz的带通的放大器放大,采样率为1000 Hz/channel。

使用ASA软件对信号进行处理。离线分析时以左右乳突的平均电极重新做参考,去除伪迹,进行0.5~30 Hz的零相位滤波,排除任何通道中超过±80 μV的试次,以后一语节呈现前200 ms时段的ERP作为基线,分析刺激呈现后1000 ms的变化,剔除反应错误的试次后对刺激类型进行叠加。根据ERP的时程变化和头皮分布(见图1图2),选择22个电极进行分析(前部: F3、F4、F7、F8、Fz、FC1、FC2、FC5、FC6、Cz; 后部: CP1、CP2、CP5、CP6、P3、P4、P7、P8、Pz、POz、O1、O2)。

图 1 四种条件的平均波形图

图 2 FC2、P8电极点上的ERP时程变化

对于早期成分,在80 ms和130 ms的时间窗之间对N100和P100进行波峰探测,在170 ms和220 ms之间对P200成分进行波峰探测,在130 ms和230 ms之间对N170成分进行波峰检测。对于晚期成分,在350 ms和450 ms的时间窗之间对P300进行波峰探测。在300 ms到420 ms的时间窗中用平均波幅法对N400进行测量。

分别对早期成分和晚期成分的潜伏期与平均波幅进行三因素(是、否出现谐音字×前、后语节的ISI×电极位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成分分别选取波形明显的位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N100选择F3、F4、F7、F8、Fz、FC1、FC2、FC5、FC6前中部位点;P100选择P7、P8、O1、O2后部位点;N170选择P3、P4、P7、P8、POz、O1、O2后部位点;P200选择F3、F4、F7、F8、Fz、FC1、FC2、FC5、FC6前中部位点;P300选择CP1、CP2、CP5、CP6、P3、P4、P7、P8、Pz、POz、O1、O2中后部位点;N400选择F3、F4、F7、F8、Fz、FC1、FC2、FC5、FC6、Cz前中部位点(Baggio & Hagoort, 2011)。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矫正p值。

3 结果 3.1 行为结果

反应时数据分析时剔除错误反应的数据和M±2SD以外的数据,占22.72%,见表2

表 2 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ms)与正确率

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是否出现谐音字的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 22)=5.46,p<0.05,η ${\,_{\rm p}^2} $ =0.20;项目分析不显著,F2(3, 196)=0.32,p>0.05。呈现谐音字提示的歇后语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呈现谐音字的条件。ISI的主效应不显著。是否出现谐音字与ISI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著,F1(1, 22)=4.40,p<0.05,η ${\,_{\rm p}^2} $ =0.17,项目分析不显著,F2(3, 196)=0.56,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ISI为500 ms时,呈现谐音线索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呈现条件的反应时(p=0.001),表明在ISI短的情况下,谐音线索的出现易化了歇后语的通达。当ISI为2500 ms时,是否出现谐音线索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呈现谐音线索的条件下,500 ms条件的反应时边缘显著短于2500 ms条件的反应时(p=0.060)。

正确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是否出现谐音字的主效应显著,F1(1, 22)=105.44,p<0.001,η ${\,_{\rm p}^2} $ =0.83;F2(3, 196)=42.314,p<0.001,η ${\,_{\rm p}^2} $ =0.18,出现谐音线索的语料判断的正确率更高,说明谐音字的出现易化对歇后语的判断。ISI长短的主效应不显著。是否出现谐音字与ISI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著,F1(1, 22)=6.12,p<0.05,η ${\,_{\rm p}^2} $ =0.22,项目分析不显著,F2(3, 196)=0.44,p>0.05。在不呈现谐音字时,500 ms条件下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2500 ms条件下的正确率(p<0.05)。呈现谐音字与不呈现谐音字条件下正确率的差异量在2500 ms条件下要显著大于500 ms条件下两者的差异量(p<0.001)。

3.2 ERP结果 3.2.1 脑电成分结果

N100成分的潜伏期的结果表明,ISI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1, 22)=10.56,p<0.01,η ${\,_{\rm p}^2} $ =0.32,前、后语节ISI短的情况下N100出现得更晚。P100成分潜伏期的结果表明,ISI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1, 22)=4.48,p<0.05,η ${\,_{\rm p}^2} $ =0.17,前、后语节ISI短的情况下P100出现得更晚。

N170成分波幅的结果表明,电极点主效应显著,F(8, 176)=8.84,p<0.001,η ${\,_{\rm p}^2} $ =0.29;ISI主效应显著,F(1, 22)=6.00,p<0.05,η ${\,_{\rm p}^2} $ =0.21,ISI长的条件下诱发的脑电波更负。电极点和ISI交互作用显著,F(8, 176)=10.41,p<0.001,η ${\,_{\rm p}^2} $ =0.32。简单效应分析表明,ISI长短不同所诱发的波幅有显著差异,在短间隔条件下,CP5的波幅高于P7;在长间隔条件下,CP5的波幅高于P8和O1;CP6的波幅高于O1;P4的波幅高于P3和O1;POz的波幅高于P8和O1。电极点、是否呈现谐音字和ISI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8, 176)=3.48,p=0.001,η ${\,_{\rm p}^2} $ =0.14。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位点CP5,P7在短ISI条件下,不呈现谐音字时的波幅显著大于呈现谐音字时的波幅。位点CP5,P3在呈现谐音字线索时,ISI长的波幅显著大于ISI短的波幅。位点P8,O1,O2在呈现谐音字线索时,ISI短的波幅显著大于ISI长时的波幅。位点P7、P8、O1、O2在不呈现谐音字线索时,ISI短的波幅显著大于ISI长的波幅。同时,N170成分的潜伏期的结果表明,电极点和ISI交互作用显著,F(8, 176)=3.56,p=0.001,η ${\,_{\rm p}^2} $ =0.14。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位点P7、P8、O1,ISI短的条件下潜伏期较长,N170出现的较晚。

P200成分波幅的结果表明,电极点主效应显著,F(8, 176)=10.51,p<0.001,η $ {\,_{\rm p}^2}$ =0.32。ISI的主效应显著,F(1, 22)=43.07,p<0.001,η ${\,_{\rm p}^2} $ =0.66,ISI长的情况下诱发更大幅度的脑电波。对P200成分潜伏期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电极点主效应显著,F(8, 176)=4.69,p<0.001,η ${\,_{\rm p}^2} $ =0.18。电极点与ISI交互作用显著F(8, 176)=2.80,p<0.01,η ${\,_{\rm p}^2} $ =0.1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位点FC6,ISI短的条件下P200出现的更晚(p<0.001),对于其它位点ISI长短不同所诱发的P200的潜伏期并无显著差异。P300成分的波幅结果表明,电极点主效应显著,F(11, 242)=12.60,p<0.001,η ${\,_{\rm p}^2} $ =0.36。是否出现谐音字主效应显著,F(1, 22)=5.22,p<0.05,η ${\,_{\rm p}^2} $ =0.19,不出现谐音字线索所诱发的脑电更大。电极点和ISI交互作用显著,F(11, 242)=11.64,p<0.001,η ${\,_{\rm p}^2} $ =0.3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短时间隔条件下,位点P8、O1、O2波幅更大,顶区右侧及枕叶反应较强;在长时间隔条件下,位点CP1、CP2、P3、Pz波幅更大,反应集中在顶区附近。同时,在短时间隔条件下,P300可能存在半球效应,顶区右侧反应更强,且枕叶可能在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400成分的平均波幅结果表明,电极点主效应显著,F(9, 198)=6.09,p<0.001,η ${\,_{\rm p}^2} $ =0.22;ISI主效应显著,F(1, 22)=22.67,p<0.001,η ${\,_{\rm p}^2} $ =0.51,ISI短的情况下诱发的脑电更负。

3.2.2 半球效应结果

为考察半球效应,分别对P200、P300和N400成分的平均波幅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半球类型×是否出现谐音字×ISI)。P200平均波幅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半球类型主效应显著,F(1, 22)=15.26,p=0.001,η ${\,_{\rm p}^2} $ =0.41,左半球的平均波幅大于右半球。ISI主效应显著,F(1, 22)=15.26,p<0.001,η ${\,_{\rm p}^2} $ =0.67,长ISI的波幅高于短ISI。P200平均潜伏期的分析结果表明,半球类型主效应显著,F(1, 22)=4.69,p<0.05,η ${\,_{\rm p}^2} $ =0.18,左半球的平均潜伏期长于右半球。半球类型和ISI的交互作用显著,F(1, 22)=4.56,p<0.05,η ${\,_{\rm p}^2} $ =0.17。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长时间隔条件下,左脑的潜伏期晚于右脑。P300平均波幅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半球类型主效应显著,F(1, 22)=5.67,p<0.05,η ${\,_{\rm p}^2} $ =0.21,右半球的平均波幅大于左半球,存在右半球P300效应;是否出现谐音字线索的主效应显著,F(1, 22)=6.55,p<0.05,η ${\,_{\rm p}^2} $ =0.23,不出现谐音字线索时的波幅更大。N400总体平均波幅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半球类型主效应显著,F(1, 22)=4.75,p<0.05,η ${\,_{\rm p}^2} $ =0.18,左半球平均波幅大于右半球。

4 讨论 4.1 谐音线索和前、后语节呈现的时间间隔对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

行为数据表明,是否提供谐音线索,会影响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速度和准确率。当ISI为500 ms时,提供谐音线索的语汇反应时较短;即当认知资源匮乏时,如果不出现谐音线索,被试就缺乏足够的时间对前一语节进行完整意义的加工。但当ISI为2500 ms时,是否出现谐音线索并不影响被试的反应速度。同时,正确率的数据表明,无论ISI为500 ms或2500 ms,提供谐音线索均会提高被试的正确率。谐音线索的出现,为被试指明了语义的去向,易化对后一语节的期待。另外,在不呈现谐音字时,短ISI条件下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长ISI条件下的正确率;而且,在长ISI条件下,呈现谐音字与不呈现谐音字的正确率差异量要显著大于短ISI条件下两者的差异量。这表明,当前、后语节ISI短时,时间压力使认知资源只能投入到前后语节的关联上,语义干扰较小,错误率较低;但是,ISI较长时,语义扩散和固化同时形成,当出现和被试预期不相一致的后一语节时,被试即时地认为前、后语节语义不匹配。谐音型歇后语的前、后语节的语义并不存在语义逻辑的定向联系,前、后语节的相似特征映射需要语音隐喻中介的线索作用。同时,在认知资源充足的时候,虽然被试能对前一语节形成固定的意义并加工后一语节的信息,但是,后一语节的信息不一定包含了谐音线索,在没有提供谐音线索时,被试缺乏映射的基点和着力点,个体理解的语义较为发散,容易陷入固定语义模式(思维定势)。

ERPs的结果表明,在前、后语节呈现ISI为500 ms和2500 ms两种条件下,诱发头皮后部的P100和头皮前部的N100的波幅无显著差异,表明在早期的视觉加工上ISI因素效应在波幅上没有差异。但是,前、后语节呈现ISI为500 ms时比2500 ms时诱发的P100成分和N100成分的潜伏期更晚,表明在ISI短的情况下,由于时间压力,被试需要“紧急”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将资源从前一语节转移到后一语节。同时,在ISI为2500 ms时,诱发头皮前部的P200成分波幅比ISI为500 ms时更大。早期成分的P200与视觉信息的早期语义加工有关。在理解一个谐音型歇后语时,人们首先是自动化激活它的常规语义,但常规的表面语义往往并不是歇后语的“所指”,无法联通前、后语节,个体要对词语或句子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激活谐音线索,去除自动化激活的常规语义限制,耗费注意资源。同时,当ISI为2500 ms时,头皮后部诱发的N170成分波幅比ISI为500 ms时更大。Zhang等(2013)认为早期成分N170与歇后语前、后语节进行初级语义整合有关,反映了前、后语节语义不一致的程度,本研究支持该推测。在较长时间的停顿中,前一语节的语义得到了充分的加工,并形成较为分散的语义场或由于定势作用,形成单一的固定语义,前、后语节语义的不一致程度增加。研究结果佐证马利军和张积家(2016a, 2016b)的观点,“长时”的语音停顿并不会促进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

4.2 歇后语理解是左右脑协同作用的过程

ERPs的研究结果表明,右半球P300的波幅显著大于左半球的波幅,存在P300右半球效应。语言的ERPs研究表明,右半球对广泛范围的语义进行粗略加工,并且对非直义性语言如隐喻、成语等进行加工(马利军等, 2015)。在不呈现谐音线索条件下的P300的平均波幅显著大于出现谐音线索的条件。P300反映认知资源的投入,当不出现谐音线索时,语义的目标性降低,个体均需投入更多的注意和认知资源在工作记忆中更新前、后语节的语义表征,减弱无效的语义联系,并增强新的联结。谐音线索的出现缩短了隐喻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语义网路间的距离,暗示谐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ISI为500 ms条件下所诱发N400的平均波幅显著大于ISI为2500 ms条件下的波幅。当ISI较短时,认知资源缺乏,个体对前、后语节的语义不能进行充分分析,整合语义难度加大。

同时,研究发现在N400的时间窗内,左半球的平均波幅显著大于右半球。左半球是语言优势半球,它对与语义密切相关的特征进行精细编码。当个体完成前、后语节语义网络间的长距离映射时,便要对语汇进行精细的语义加工。Zempleni,Haverkort,Renken和Stowe(2007)的研究表明,对隐喻性语汇的加工是大脑双侧神经网络的共同作用,双侧额下回和左侧颞中回在所有类型惯用语理解中发挥作用,某一脑区的单侧化无法完成对语料的理解。P300和N400的左右脑半球效应可能代表了语音线索激活后前、后语节语义的远距离联想(由“老太太上鸡窝”联想到“笨蛋”)和精细编码两个阶段。相比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右半球更擅长形象思维和广泛信息搜索,在前一语节的语义识别后,首先由右脑对于歇后语的语音、语义映射进行激活,表现为P300右半球的平均波幅大于左半球,在语音、语义网络的长距离链接完成后,左脑开始发挥语义主导的作用,对前后语节进行精细语义加工,表现为N400的左半球的平均波幅大于右半球。梳理不同成分条件下的激活差异,本研究推测谐音型歇后语理解可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早期的视觉注意和语义识别过程(N100、P100);识别前、后语节语义差异的过程,体现在不一致程度越大诱发N170和P200的波幅越大;通过语音隐喻映射中介(未呈现谐音线索条件下的P300效应),接通前、后语节的语义差异,实现语义网络间的长距离映射,并进行精细语义加工,表现为左半球的N400效应。

5 结论

(1)行为数据结果表明,谐音线索影响了歇后语的加工。短ISI条件下,谐音线索会加快个体对歇后语的理解速度和正确率,长ISI不会提高歇后语理解的速度和准确率。(2)脑电数据结果表明,长ISI诱发更大波幅的N170和P200成分,不出现谐音线索诱发更大波幅的P300成分,N400成分在ISI较短时波幅更大。

参考文献
陈长书. (2012). 试论现代汉语歇后语的分离性和同一性问题. 辞书研究, (6): 30-36. DOI:10.3969/j.issn.1000-6125.2012.06.004
范琪. (2014). 汉语隐喻具身认知加工神经机制的ERP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2001). 普通语言学教程: 第三度讲授 (张邵杰 译).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马利军, 马云霄, 何晓清, 刘海涛, 张静宇. (2019).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 51(12): 1306-1317.
马利军, 张积家. (2011). 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 (4): 84-92.
马利军, 张积家. (2016a). 汉语歇后语前、后语节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3): 86-95.
马利军, 张积家. (2016b). 语音隐喻映射中介——同音字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76-84.
马利军, 张静宇, 张积家. (2015). 非直义性语言理解的神经心理机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5): 121-127.
沈汪兵, 刘昌, 张小将, 陈亚林. (2011). 三字字谜顿悟的时间进程和半球效应: 一项ERP研究. 心理学报, 43(3): 229-240.
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尹文刚. (2003). 汉字同音率、同音度及同音字音节个数随同音度增加而递减的规律. 语言科学, 2(4): 3-6. DOI:10.3969/j.issn.1671-9484.2003.04.001
张静宇, 马利军, 张积家. (2018). 熟悉度和前、后语节呈现时间间隔对歇后语加工的影响研究. 心理研究, 11(3): 219-226. DOI:10.3969/j.issn.2095-1159.2018.03.004
Baggio, G., & Hagoort, P. (2011). The balance between memory and unification in semantics: A dynamic account of the N400.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6(9): 1338-1367. DOI:10.1080/01690965.2010.542671
Zempleni, M. Z., Haverkort, M., Renken, R., & Stowe, L. A. (2007). Evidence for bilateral involvement in idiom comprehension: An fMRI study. NeuroImage, 34(3): 1280-1291. DOI:10.1016/j.neuroimage.2006.09.049
Zhang, H., Jiang, L., Gu, J. X., & Yang, Y. M. (2013). Electrophysi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ing of figurativ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6(4): 421-439. DOI:10.1016/j.jneuroling.2013.01.004
Processing of Homophonic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Effects of Homophonies and Various Lengths of Time Interval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Parts
MA Lijun1, LIANG Junyu2, MA Yunxiao1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2. Brain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Abstract: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convey figurative meanings by activating either homophonic or conceptual associations. Homophonic associations are realized based on a conceptu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homophonic expression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ay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idiomatic meaning. We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considering the aspects of the homophonic association and various lengths of time intervals. The experiment adopted a 2 × 2 within-subjects design with two factors, that is, homophonic association (yes/no) and length of time interval (500 ms/2500 m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empirically that the processing of homophonic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involves three periods: the early period of paying attention and recognizing semantic relatedness; the later period of identifying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parts; the final period of mapping from the first part to the second part through homophonic association to arrive the figurative meaning.
Key words: homophonic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homophonic association    ISI    ER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