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刘文,
于增艳,
林丹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 ![]() |
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
心理弹性(resilience)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彭李, 2012)。近十年来,心理弹性研究已引起了心理学、发展心理病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甚至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经成为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Hu, Zhang, &Wang, 2015)。
但目前心理弹性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类强调心理弹性的品质。即在长期压力或逆境下个体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刘文, 刘娟, 张文心, 2014;Ong, Bergeman, Bisconti, & Wallace, 2006);第二类强调心理弹性的过程。即在面对应激性或长期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婚、家庭经济困难等)时,个体所拥有的保护因素与压力事件相互作用而较少或未受到消极影响的动态过程(王丽霞, 2016; Harvey & Delfabbro, 2004),可以说心理弹性保护和促进了人一生的发展;第三类强调心理弹性的结果。指的是创伤经历并没有使个体一蹶不振,而是创伤后表现良好的复原情况(Fergus & Zimmerman, 2005)。心理弹性的定义不同导致操作定义和测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比较和评价,也无法进行元分析研究(Hu et al., 2015)。目前实证研究采用第一类定义居多,因此本研究采纳心理弹性作为个人品质的定义。积极应对方式和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作为品质的有效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的危险并促进个体繁荣,同时也可以对抗、缓冲将来一系列的不利处境带来的消极影响(Fredrickson, Tugade, Waugh, & Larkin, 2003)。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如心理弹性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在人的一生中随着个体和文化因素的改变,心理弹性会发生修正改变,尤其是70岁以后影响更加明显(Rothermund & Brandtstädter, 2003; Gillespie, Chaboyer, Wallis, & Grimbeek, 2007)。另外,一项关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Val66Met多态性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作为保护因素对男性的抑郁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但对女性的影响却没有显著效应(Verhagen et al., 2010)。除了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外,心理弹性还受到遗传、生物、心理、家庭、社区、社会等因素影响,以及在特殊不利处境下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Norris, Stevens, Pfefferbaum, Wyche, & Pfefferbaum, 2008)。因此,有研究者(Davydov, Stewart, Ritchie, & Chaudieu, 2010)假设心理弹性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多水平的模型结构,它类似于身体免疫系统,可以综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多水平防御机制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免受处境不利带来的消极影响。
1.2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体适应和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Suldo和Shaffer(2008) 提出心理健康的二因素模型,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心理健康。这个模型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括心理健康负性指标的减少或消失(如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正性指标的呈现(如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因此,心理健康的测量和评价应该包括正性和负性两方面指标。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实证研究中,心理健康操作定义有的定义为情绪、认知、行为等负性指标(Hjemdal, Vogel, Solem, Hagen, & Stiles, 2011; Ng, Ang, & Ho, 2012)或直接用SCL-90进行测量(彭李, 2012),有的定义为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正性指标(Rani & Midha, 2014),较少进行综合全面界定,并且心理弹性与两种指标各自相关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朱清等, 2012; 牛更枫, 范翠英, 周宗奎, 田媛, 连帅磊, 2015; 王永, 王振宏, 2013)。
1.3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前,大量研究已表明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联系,心理弹性通过三个机制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Davydov et al., 2010)。第一,恢复机制。一些研究者描述经过压力后,心理弹性会使个体快速有效地恢复最初的情绪、认知状态,就如同病原侵入个体后身体自动恢复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弹性的恢复机制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第二,保护机制。心理弹性作为保护机制,类似于免疫力的屏障作用,它可以使个体在面对处境不利时保持原有的健康水平;第三,促进机制。这个机制主要是集中发展有利资源,使个体通过更多的积极体验促进心理健康。需要强调的是没有经过任何挫折经历,非常贫瘠的心理环境将会减少个体的心理弹性,而过于严重的创伤经历也将导致个体以较弱的心理弹性面对将来不利处境。所以,有效的心理弹性需要个体保持消极经历和积极经历自身的平衡。
1.4 文献的总结及问题的提出目前,国内研究大多是关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并没有使用定量回顾方法大规模、系统地分析已有研究结果;国外研究关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研究也不多见,且存在一定局限性。如Hu等人(2015)通过元分析探讨了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处境不利可以调节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但所选择元分析的样本文献基本上都是国外研究,缺少本土化研究特点。西方所界定的处境不利大多数是基于遭遇的创伤性生活事件,如地震、身体重大疾病等;而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特困儿童青少年在国内处境不利群体中占较大的比例。另外,有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与抑郁之间关系(Wermelinger Ávila, & Lucchetti, 2017),但未见到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抑郁等情绪问题之间关系进行定量系统分析。
研究试图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以及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群体以儿童青少年为主。通过元分析技术,不仅可以整合多项研究成果,有效降低单一研究结果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并且可以基于大量研究成果的定量回顾和综合分析技术,有助于识别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具体来说,采用元分析技术回答以下两个的问题:第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不同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第二,群体类型、结果类型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全面搜索相关文献,采用两种策略分别获得中英文相关实证文献。首先,使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截至到2017年8月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英文文献。以(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抑郁、焦虑、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为关键词。此外,也在谷歌学术中以相应关键词进行补充搜索,搜索到39篇相关文献。其次,通过PubMed,PsycARTICLES和ProQuest 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对2017年8月以来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搜索。以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或resilience,还有mental health, depression, anxiety, negative mood, subject well-being,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mood等为关键词,同时也在Google Scholar中进行补充搜索,搜索到18篇相关文献。
2.2 文献纳入标准按照以下标准来决定搜索到的相关研究是否纳入元分析:(1)必须是报告了数字结果的实证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元分析被排除。(2)文献中必须报告了心理弹性(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正性和负性指标)关系的相关系数。(3)文献中报告群体年龄范围是7~22岁,其它年龄群体排除。(4)文献中涉及的调查数据不能重复,若以同一份数据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或以不同形式发表,只纳入其中一篇文献。根据上述纳入标准筛选有效文献,其中中文文献符合要求的有15篇,英文文献12篇,最终得到文献27篇42个独立效应量。
2.3 文献编码对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进行如下编码:文献信息(作者名+文献时间),样本的数量,群体类型(处境不利群体和正常群体),结果变量类型(负性指标和正性指标)以及效应量。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类,本研究中积极指标为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情绪;消极指标为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2.4 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27篇文献主要报告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系数(r),可以选用CMA 2.0(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0)专业版软件进行元分析。主要采用Cochrane Q对效果量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I2值。当I2 ≥ 75%提示存在实质性的异质性(Huedo-Medina, Sánchez-Meca, Marín-Martínez, & Botella, 2006)。此时应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加合理。一般通过采用漏斗图(funnel plot)、Classic Fail-safe N检验与Egger’s检验等方法来评估元分析的发表偏差。
3 研究结果 3.1 异质性检验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不同指标的关系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的结果来看Q检验是显著的,并且I2>75%,表明元分析中所有研究的效应量存在实质异质性(Huedo-Medina et al., 2006),同时也表明选定以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元分析是准确的。
表 1 效应量异质性检验结果 |
![]() |
首先,通过漏斗图来检查元分析的发表偏差。从漏斗图来看,涉及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均匀分布于总效应量两侧,这一分布特点表明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可能不存在发表偏差。由于漏斗图只能从主观定性的角度初步检查发表偏差,为了更准确的检验发表结果,需进行失安全系数法(Classic Fail-safe N)与Egger’s 回归法检验,结果见表2。从Classic Fail-safe N 值来看,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需要再纳入大量(>5000)未发表的研究报告(特别是阴性结果的研究)才能使本次元分析结论发生逆转,分析结果较稳定;且从Egger’s回归法检验的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截距与 0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涉及两者关系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发表偏差。
表 2 发表偏差检验结果 |
![]() |
通过元分析研究表明,共有16项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关系的效应量,被试总数为5573,两者整体相关系数为0.47。共有26项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关系的效应量,被试总数为20338,两者的整体相关系数为–0.38。可见,从总体上检验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具有中等程度相关。其中,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的关系更加密切(p<0.001)。结果见表3。
表 3 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
![]() |
分别检验被试的群体类型(处境不利群体和正常群体)、结果变量(抑郁、焦虑和其他消极情绪)对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见表4。
表 4 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 |
![]() |
从调节效应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正性指标中,群体类型可以影响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Qb=5.04, p=0.025),处境不利群体在两者关系上的效应量更大;但在负性指标中,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群体类型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另外,在负性指标中,结果变量可以影响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Qb
研究通过元分析技术来整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不同指标的相关研究,以期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不同指标的影响,从而全面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 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不同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7, p<0.001),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8,p<0.001),并且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正性指标联系更紧密,相对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表现出更强烈的影响(p<0.001)。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Hu et al., 2015),证明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密切联系。正如Davydov等人(2010)提出心理弹性三系统机制模型,即心理弹性是通过减少伤害、保护不受消极影响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可见,心理弹性不仅有助于减少不利处境所带来的抑郁、焦虑等消极影响,同时对培养儿童青少年积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研究中引入元分析的文献都是横断面研究,在对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做出因果推论时要慎重。
在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相对于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心理弹性能够相对稳定地预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甚至两者之间也会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故心理弹性强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地优势和潜能,而心理弹性较差的个体则需要心理辅导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Hu et al., 2015)。另外,随着发展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逐步成为儿童青少年研究和实践服务领域的主导性的理论框架,发展心理学研究开始持青少年积极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YD)。PYD 的核心观点是将个体的优势和潜能视为发展的基础,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强调儿童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甚至国家制度文化等多重背景中积极发展(常淑敏, 张文新, 2013)。可见,心理弹性预防与干预研究计划要与社会支持等外部保护因素相结合,才能真正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发展。
4.2 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将群体类型、结果类型等影响因素看作是调节变量,探讨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4.2.1 群体类型的作用研究分析发现群体类型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关系的调节变量,其中处境不利群体比正常群体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关系上表现的更密切(p<0.05)。这个结果与Hu等人(2015)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即群体类型在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正性指标的关系上存在调节作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适当的处境不利环境有利于心理弹性的发展,进而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心理健康正性指标的发展。
几乎所有人都拥有心理弹性品质特征,当他(她)面对处境不利时就会充分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品质既包括天生的也包含后天受环境影响的成分,因此,适当的暴露在处境不利的环境可能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调节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变量(Hu et al., 2015)。正如研究表明(Schulz et al., 2014)许多儿童青少年尽管经历了不利处境,但仍表现出较少甚至没有受到长期心理危害,其重要原因是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它是驱使个体面对处境不利环境时能够成长的防御机制,体现了心理弹性被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两部分结构:适当暴露在处境不利的环境和积极适应。
4.2.2 结果类型的作用消极结果类型(焦虑、抑郁、其他消极情绪)也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之间的调节变量。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心理健康负性指标,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障碍存在更密切的联系(p<0.001)。这可能是因为儿童青少年是一个敏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与抑郁情绪障碍首发的时间比较接近,关系也更加密切(La Rocque, 2011)。所以在这个阶段相对于其它心理健康负性指标,心理弹性的预防与干预可能会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减少和消除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另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和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Fossion et al., 2013; Hjemdal et al., 2011),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弹性可以看成是减少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
另外,本研究没有考虑到被试群体的性别、年龄等因素,这些变量也可能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效应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
5 结论元分析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正性指标的影响更大。另外,群体类型和结果类型可能调节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常淑敏, 张文新. (2013). 人类积极发展的资源模型——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和领域. 心理科学进展, 21(1): 86-95. |
*陈倩倩, 曹枫林, 刘佳佳, 程培霞, 孔箴, 李玉丽, 董方虹. (2010). 多重侵害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其与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5(8): 628-630. |
*范方. (2008). 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中南大学, 长沙.
|
*冯喜珍, 张璐, 邵红红. (2016).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4(6): 573-575. |
*郭春红. (2011). 遭受多重侵害高职专新生的情绪问题及相关因素(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
|
*韩黎, 廖传景, 张继华. (2016).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的多重中介模型. 中国特殊教育, (11): 75-81, 37. DOI:10.3969/j.issn.1007-3728.2016.11.013 |
*何丹. (2014). 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
|
刘文, 刘娟, 张文心. (2014).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 学前教育研究, (3): 43-49. |
*骆素萍, 周邦. (2017).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基于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1): 72-78. |
*牛更枫, 范翠英, 周宗奎, 田媛, 连帅磊. (2015). 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 709-711, 681. |
彭李. (2012) 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认知偏向特点及心理弹性训练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军医大学, 昆明.
|
*宋广文, 何云凤, 丁琳, 吕良成, 周凯. (2013).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2): 87-91. DOI:10.3969/j.issn.1007-3728.2013.02.017 |
王丽霞. (2016).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情绪调节方式的作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重庆.
|
*王永, 王振宏. (2013). 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1): 94-100. |
*叶艳, 范方, 陈世键, 张烨, 龙可, 唐凯晴, 王鹤. (2014). 心理弹性、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钢化效应和敏化效应. 心理科学, 37(6): 1502-1508. |
*张峰, 张永水, 孙厚才. (2016). 农民工随迁子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2): 63-68. DOI:10.3969/j.issn.1007-3728.2016.02.011 |
*赵燕, 张翔, 杜建政, 郑雪. (2014).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抑郁及孤独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调节和中介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3): 512-516. |
*周凯. (2011).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
*朱清, 范方, 郑裕鸿, 孙仕秀, 张露, 田卫卫. (2012). 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 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4): 514-517. |
Davydov, D. M., Stewart, R., Ritchie, K., & Chaudieu, I. (2010).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5): 479-495. DOI:10.1016/j.cpr.2010.03.003 |
Fergus, S., & Zimmerman, M. A. (2005).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6(1): 399-419. DOI:10.1146/annurev.publhealth.26.021304.144357 |
Fossion, P., Leys, C., Kempenaers, C., Braun, S., Verbanck, P., & Linkowski, P. (2013). Depression, anxiety and loss of resilience after multiple traumas: An illustration of 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 of sensitization in a group of children who survived the Nazi Holocaust.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51(3): 973-979. DOI:10.1016/j.jad.2013.08.018 |
Fredrickson, B. L., Tugade, M. M., Waugh, C. E., & Larkin, G. (2003).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2): 365-376. DOI:10.1037/0022-3514.84.2.365 |
*Friedmann, J. S. (2013). Cognitive schemas as longitudinal predictors of self-reporte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esilienc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Guelph.
|
Gillespie, B. M., Chaboyer, W., Wallis, M., & Grimbeek, P. (2007). Resilience in the operating room: Developing and testing of a resilience model.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9(4): 427-438. DOI:10.1111/jan.2007.59.issue-4 |
Harvey, J., & Delfabbro, P. H. (2004).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disadvantaged youth: A critical overview.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39(1): 3-13. DOI:10.1080/00050060410001660281 |
Hu, T. Q., Zhang D. J. & Wang, J. L. (2015). A meta-analysis of the trai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6: 18-27. DOI:10.1016/j.paid.2014.11.039 |
Huedo-Medina, T. B., Sánchez-Meca, J., Marín-Martínez, F., & Botella, J. (2006). Assessing heterogeneity in meta-analysis: Q statistic or I2 index?
. Psychological Methods, 11(2): 193-206. DOI:10.1037/1082-989X.11.2.193 |
La Rocque, C. L. (2011).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stress sensitization in depression: Moderation by age group and depression histor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Queen’s University, Kingston, Ontario, Canada.
|
Norris, F. H., Stevens, S. P., Pfefferbaum, B., Wyche, K. F., & Pfefferbaum, R. L. (2008).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 theory, set of capacities, 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1(1–2): 127-150. |
Ong, A. D., Bergeman, C. S., Bisconti, T. L., & Wallace, K. A. (2006).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ositive emotions, and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stress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4): 730-749. DOI:10.1037/0022-3514.91.4.730 |
Rothermund, K., & Brandtstädter, J. (2003). Depression in later life: Cross-sequential patterns and possible determinants. Psychology and Aging, 18(1): 80-90. DOI:10.1037/0882-7974.18.1.80 |
Schulz, A., Becker, M., van der Auwera, S., Barnow, S., Appel, K., Mahler, J., ... Grabe, H. J. (2014).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trauma on depression: Does resilience matter? Population-based results from the Study of Health in Pomerania.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77(2): 97-103. DOI:10.1016/j.jpsychores.2014.06.008 |
Suldo, S. M., & Shaffer, E. J. (2008). L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7(1): 52-68. |
Verhagen, M., van der Meij., A., van Deurzen, P. A. M., Janzing, J. G. E., Arias-Vásquez, A., Buitelaar, J. K., & Franke, B. (2010). Meta-analysis of the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Effect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Molecular Psychiatry, 15(3): 260-271. DOI:10.1038/mp.2008.109 |
Wermelinger Ávila M. P., & Lucchetti G. (2017).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resilience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2(3): 237-246. DOI:10.1002/gps.4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