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Vol. 16 Issue (6): 847-853
0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郭静1, 王瑛2, 季丽丽2, 贾丽萍3, 卢国华3     
1. 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潍坊    261053;
2.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潍坊    261053;
3. 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潍坊    261053
摘要: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评定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编制了初始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问卷。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始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的正式量表包含四个维度:挑战力、应对力、支持力和恢复力。结果表明,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以及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该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可以作为我国成年人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心理危机    脆弱性    量表    信度    效度    
1 引言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发事件或境遇时,其先前的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即个体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其能力时,出现的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是一种应激反应(Caplan, 1964; Chaplin, 1968)。其实质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1)突发事件旳发生;(2)个体感知到突发事件并引起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感觉;(3)个体惯常的应对方式失效(Kanel, 2003)。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俞国良, 2017),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梁社红, 刘晔, 时勘, 2017),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大幅提高(Lubell, Kegler, Crosby, & Karch, 2008)。专家指出,有心理危机风险的人应及早接受干预(Ruchlewska, Kamperman, van der Gaag, Wierdsma, & Mulder, 2016; 伍新春, 林崇德, 臧伟伟, 付芳, 2010),可以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杨振斌, 李焰, 2015)。因此,如何预测心理危机风险个体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脆弱性是一种事件发生前即存的条件(周利敏, 2015),其概念起源于自然灾害研究,随后在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一方面侧重于系统易于受到灾难攻击的程度及破坏情况,另一方面侧重于系统面对灾难时的应对能力及事后的恢复能力(于瑛英, 赵红, 2013)。突发事件或境遇容易导致个体心理失衡,但不同个体反应不一,脆弱性高的个体容易出现消极的发展演变结果,而脆弱性低的个体则容易出现积极的发展演变结果(Hirsch, Clark, & Mathews, 2006; 田国秀, 2017),即心理危机脆弱性高的个体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反之亦然(胡月, 樊富珉, 戴艳军, 崔宁, 赵晓威, 2016)。脆弱性的概念受多元化因素的影响,现已经演变成跨学科、多维度、多要素的概念体系,包括易感性、应对力、支持力、适应力、恢复力等内涵要素(黄建毅, 刘毅, 马丽, 李鹤, 苏飞, 2012; 于瑛英, 赵红, 2013; Sequeira, Barbosa, Nogueira, & Sampaio, 2017; Østergaard et al., 2012; Eplov et al., 2010)。

心理危机脆弱性被描述为个体容易被危机的压力伤害,还是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的倾向(Parry, 1996),是描述个体危机承受能力的一个概念(管晓琴, 朱伟, 王望峥, 2017; 甘秀英, 聂衍刚, 罗蕴琪, 2009; Rockville, 1996)。但研究中发现,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并未对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加以界定。

Libermann等人提出的压力-脆弱性模型(Rice, 2000)认为脆弱性的风险因素是压力源,保护因素为应对力、支持力和恢复力。Lazarus的认知评价理论(Lazarus & Folkman, 1984)认为:个体会对觉察到的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进行认知评价,评价的结果有3种:与个人无关的、有益的、有压力的。当一个事件被评价为有压力时,可能有3种情况:伤害性或损失性、威胁性、挑战性,而经常视危机为挑战的人很少因压力而出现心理危机(Parry, 1996)。因此,挑战力宜可视为脆弱性的保护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将突发事件或境遇视为是一种挑战的个体不易受到危机损害;能够积极应对而非逃避的个体才能主动对抗且有机会战胜危机;能够主动寻求有效资源的帮助与支持的个体能够增加其战胜危机的力量;遭遇突发事件或境遇时,暂时的心理失衡是在所难免的,复原力强的个体更容易从失衡状态中恢复。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论证,将心理危机脆弱性定义为个体在面临突发事件或境遇时,其支持不足以应对当前处境而发生心理失衡的可能性及不易恢复的倾向性。其内涵要素包括挑战力、应对力、支持力和恢复力。

受脆弱性概念内涵多元化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未形成一个通用的脆弱性评估理论框架,测量方法也不尽相同。国内亦未发现针对中国人编制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G•帕里编制的《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Parry, 1996),但其在中国使用的信效度不理想(吴文丽, 伍翔, 殷华西, 2014),且为单维度问卷,不能全面考察个体的脆弱性水平,不符合当前心理危机脆弱性多维内涵的理论建构。本研究拟以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要素为理论基础,编制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为心理危机的预测提供有效工具。

2 编制过程与方法 2.1 确定量表维度及其操作定义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心理危机脆弱性概念及内涵要素为理论基础,确定心理危机脆弱性包含挑战力、应对力、支持力和恢复力四个维度。

挑战力:指个体惯于将突发事件或境遇看成是一种挑战的能力。主要测查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或境遇时的挑战能力。包含的内容:个体认为突然的变化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把变化看成是一种挑战。

应对力:指个体在面临突发事件或境遇时对自己能够成功应对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主要测查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或境遇时的应对能力。包含的内容:个体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感到能够成功应对,不会采用回避的态度,对自己的应对能力有足够信心。

支持力:指个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境遇时主动寻求资源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能力。主要测查个体的主动寻求支持的能力,主要与人际交往有关,是个体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不同于社会支持。包含的内容: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得到的安慰与关心,以及可以寻求到的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与支持。

恢复力:指个体在经历突发事件或境遇后的心理适应与恢复能力。主要测查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及复原力。包含的内容:对突发事件的适应力、应变力以及复原力。

2.2 量表项目的来源与筛选 2.2.1 开放式问卷调查

基于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界定,从脆弱性的四个维度切入,在文献分析和参照相关问卷的基础上制定访谈提纲。将73名成年人作为访谈对象,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兼顾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以及不同职业。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什么是心理危机脆弱性”,“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危机脆弱性”等。采用一对一的个体深入访谈,每次访谈控制在30–40分钟,在征得受访对象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对录音进行转录和编码,据此编制成部分项目,并将它们纳入4个不同维度的项目库内。为了保证编码的信度,编码过程由研究者本人和所邀请的一名心理学博士研究生进行整理。

2.2.2 参考国内外同类量表中的有关项目

参考了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肖计划, 许秀峰, 1996),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肖水源, 杨德森, 1987),刘小利,卢国华修订的亚洲复原力量表(刘小利, 卢国华, 2010)。

2.2.3 专家访谈

为确保项目的内容效度,项目编制完成后,邀请6位心理学专家和5位管理学专家参照各个维度的定义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核和评定,主要考察项目内容及项目表达是否恰当,对有些项目的句法用词作了修改,删除了句意含糊、难以理解及有歧义的项目,确保各项目所述内容确属其所属维度范围,并保证语句的简练易懂。

2.2.4 形成初始问卷

请100名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成年人试做问卷,以检查问卷是否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经过筛选分析后形成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初始问卷。所有项目均采用随机排列方式,采用Likert5点计分方法,1代表“非常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不符合”、5代表“非常不符合”,部分项目为反向计分,以平衡做答偏差,总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危机脆弱性越高。

2.3 初始问卷的形成 2.3.1 被试

样本1:通过“问卷星”平台招募4216名中国成年人参与本研究。采取匿名自愿测试原则,被试被告知所参与的是心理危机脆弱性调查,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随后被试在网络平台完成问卷作答。问卷完成后,每名被试获2元的酬劳。剔除规律作答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95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8%。问卷来源共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学生、企业单位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个体执业者、农民等多个领域。其中男1664人(42.1%),女2290人(57.9%);年龄在18–64岁之间(M=33.32, SD=12.74);初中及以下学历432人(10.9%),高中及中专学历874人(22.1%),大专学历1221人(30.9%),本科学历1075人(27.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52人(8.9%)。

样本2:通过“问卷星”平台招募6426名中国成年人参与本研究。测试与剔除方法同样本1。得到有效问卷612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3%。问卷来源共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学生、企业单位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个体执业者、农民等多个领域。其中男3134人(51.2%),女2987人(48.8%);年龄在18–66岁之间(M=36.26, SD=13.89);初中及以下学历747人(12.2%),高中及中专学历1671人(27.3%),大专学历1273人(20.8%),本科学历1843人(30.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88人(9.6%)。其中抽取1000名被试两周后进行重测。

2.3.2 量表的预测与施测

以样本1为研究对象,对量表进行预测,以筛选并完善量表项目。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四个维度。对样本2采用由22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量表进行施测,同时加测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坚韧人格量表(卢国华, 于丽荣, 梁宝勇, 2012)和心理弹性量表(Yu & Zhang, 2007)。

2.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采用AMOS23.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

首先将所有反向计分项目重新计分,计算问卷总分。采用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n,CR)法对样本1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得分进行高低分组显著性差异的检验,将总分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得分前27%的被试记为低分组,得分后27%的被试记为高分组,对两组在每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删除不具有高低分组显著性差异的项目。其次,采用题总相关分析法,对各个项目的得分与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总得分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由于当相关系数小于0.4时,可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低度相关,因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删除与总分相关系数低于0.4的项目。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最终问卷保留28个项目。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样本适当性检验(KMO值),结果表明,Bartlett球形检验的检验值为4934.350(df=231),p<0.001,KMO值为0.911,说明这些项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确定问卷因子数及项目。问卷中项目的保留与剔除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予以保留;(2)因子负荷在0.4以下的予以剔除;(3)同一个因子在不同主成分的负荷均在0.4以上的,予以剔除;(4)提取出的主成分符合陡阶检验;(5)每个成分至少包含3个项目。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确定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由4个维度22个项目组成,因子载荷在0.609到0.819之间,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旋转后的因子标准载荷情况详见表1

表 1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因子标准载荷

3.3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作为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信度指标,结果见表2。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841–0.891之间,总量表为0.915。各维度Spearman-Brown的分半信度在0.808–0.891之间,总量表为0.871,表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42–0.901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00,表明该量表时间稳定性较好。

表 2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各维度及总分的信度系数

3.4 效度分析 3.4.1 内容效度

量表编制遵循以下几点:第一,项目含义符合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概念及理论构想;第二,参考、借鉴前人与心理危机脆弱性有关的量表;第三,邀请6位心理学专家和5位管理学专家对量表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量表中项目描述同维度定义的符合性程度,以及该项目语义表达的适合度,删除或修订不理想项目,所有项目的平均CVI值为0.9。最终形成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被一致认为维度合理,操作定义清晰,各维度题目内容符合该维度所测量的特质,表述清晰易懂,从而保证该量表代表了心理危机脆弱性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4.2 结构效度

首先,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发现,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四维度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如下:χ2/df=2.913,GFI=0.883,NFI=0.90,IFI=0.92,TLI=0.91,CFI=0.92,RMSEA=0.067。这说明各拟合指数均达到了良好标准,该数据与模型结构拟合良好,验证了心理危机脆弱性性量表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说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为了进一步检验心理危机脆弱性正式量表的效度,对量表各维度与总分之间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见表3。根据心理测量理论,测验各维度与总量表具有较高的相关,各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从表4可以看出,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762–0.804之间,相关较高,表明各维度与量表的整体概念的方向是一致的,而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则相对较低,处于0.315–0.557之间,说明各维度分别测量了危机脆弱的不同方面。总之,该量表各维度间既相关又独立测量相对不同的方面,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齐亚静, 伍新春, 2016)。

表 3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各因素之间及各因素与总量表间的相关

3.4.3 效标关联效度

与“脆”相对的是“韧”,即坚韧性(于丽荣, 卢国华, 梁宝勇, 2014),心理危机脆弱性与自我压弹是两个互为相反的概念(Levine, 2004)。本研究以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坚韧人格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为效标,分别计算它们同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各维度及总分的相关。结果见表4。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与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坚韧人格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相关均显著,这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

表 4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

4 讨论 4.1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编制

本研究建立在严谨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严格遵循了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确保了量表的科学性。首先从已有的文献为出发点,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小组讨论和专家论证初步构建心理危机脆弱性理论结构。其次,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和编制项目,形成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初始问卷。然后,对初始问卷进行预测,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分析,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和筛选,确定其因素和成分,最终形成正式量表。国内外研究表明网基测验和纸笔测验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娱琦, 余震坤, 罗宇, 陈杰明, 蔡华俭, 2015),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的网基调查方式收集的数据是可靠的。

本研究所编制的量表具有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首先,对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作为指标来检验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1.0之间的测验较为可靠,更为严格的标准认为信度系数大于0.8才能接受。本研究施测中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5,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重测中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0,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时间上的稳定性,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其次,对量表进行了效度检验。通过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检验量表的效度,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拟合度检验,拟合值χ2/df小于3,GFIRMRRMSEACFI等的值符合测量学要求,模型可以接受。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731–0.804之间,相关较高,表明各维度与量表的整体概念的方向是一致的,而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则相对较低,处于0.315–0.557之间,说明各维度分别测量了心理危机脆弱性的不同方面。上述结果说明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结构是合理而有效的,能够测出所要测的内容,而量表各维度及总分与效标量表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量表的效标效度理想。

由此可见,经过多方法、多维度的信效度检验,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稳定可靠,结构基本良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心理危机脆弱水平的有效工具。但也要认识到编制一个反映心理危机脆弱性水平的量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脆弱性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较少,心理危机脆弱性理论发展不足,现在仍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同时心理危机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多维度、多成分且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系统,需要研究者不断通过收集资料加以修订和完善。

4.2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意义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Libermann等人提出的压力-脆弱性模型和Lazarus的认知-评价理论为依据,借鉴多学科脆弱性内涵要素,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论证,界定了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并以此为基础,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编制了适合中国成年人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本研究编制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包含挑战力、应对力、支持力和恢复力四个维度,符合当前脆弱性多维度、多要素的概念体系。同时也为开展国内成人心理危机脆弱性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具体从理论上看,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编制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了心理危机脆弱性多维度理论模型,丰富了心理危机脆弱性的内涵要素,使理论构念更为理想。另外,所编制的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多维结构同样得到了很好地验证。

从实践意义看,问卷的编制工作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项目内容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另外,该量表结构清晰,内容全面、系统,编制过程严谨,信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可以作为中国成人评估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测量工具。将容易受到心理危机冲击的个体在事件发生之前能够预测,提前干预,做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降低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及自杀率(杨振斌, 李焰, 2015)。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共包含四个维度:挑战力、应对力、支持力和恢复力。(2)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心理危机脆弱性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甘秀英, 聂衍刚, 罗蕴琪. (2009). 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7(2): 114-120.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09.02.007
管晓琴, 朱伟, 王望峥. (2017). 高职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危机脆弱性的关系研究. 预防医学, 29(4): 376-378.
胡月, 樊富珉, 戴艳军, 崔宁, 赵晓威. (2016).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 生命价值观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1): 149-151, 172.
黄建毅, 刘毅, 马丽, 李鹤, 苏飞. (2012). 国外脆弱性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研究评述. 地域研究与开发, 31(5): 1-5. DOI:10.3969/j.issn.1003-2363.2012.05.001
梁社红, 刘晔, 时勘. (2017). 基于安全心智培训的抗逆力干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5(6): 833-838.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7.06.016
刘小利, 卢国华. (2010). 亚洲复原力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1): 24-25.
卢国华, 于丽荣, 梁宝勇. (2012).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0(5): 321-325.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2.05.001
Parry, G. (1996). 战胜危机 (梁庆峰, 孙红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齐亚静, 伍新春. (2016). 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4(4): 501-506.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6.04.011
Rice, P. L. (2000). 压力与健康 (石林, 古丽娜, 梁竹苑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田国秀. (2017). 离婚家庭青少年的危机与契机: 抗逆力视角的探讨—以美国" 新起点”项目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66-173. DOI:10.3969/j.issn.1004-9142.2017.03.021
王娱琦, 余震坤, 罗宇, 陈杰明, 蔡华俭. (2015). 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学研究: 西方与中国概况. 心理科学进展, 23(3): 510-519.
吴文丽, 伍翔, 殷华西. (2014). 死亡态度对大学生危机脆弱性与网络成瘾关系的调节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35(2): 211-213.
伍新春, 林崇德, 臧伟伟, 付芳. (2010). 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45-50. DOI:10.3969/j.issn.1002-0209.2010.01.006
肖计划, 许秀峰. (1996). " 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0(4): 164-168. DOI:10.3321/j.issn:1000-6729.1996.04.009
肖水源, 杨德森. (1987).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4): 183-187.
杨振斌, 李焰. (2015).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5): 698-701.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5.05.017
俞国良. (2017). 社会转型: 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 心理与行为研究, 15(4): 433-439.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7.04.001
于丽荣, 卢国华, 梁宝勇. (2014).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坚韧人格素质全国采样调查报告. 心理与行为研究, 12(6): 743-747.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4.06.005
于瑛英, 赵红. (2013). 针对社区脆弱性的应对措施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4): 94-98. DOI:10.3969/j.issn.1006-3862.2013.04.016
周利敏. (2015). 西方灾害社会学新论.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aplan, G. (1964).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Chaplin, J. P. (1968).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Laurel.
Eplov, L. F., Petersen, J., Jørgensen, T., Johansen, C., Birket-Smith, M., Lyngberg, A. C., & Mortensen, E. L. (2010). The mental vulnerability questionnaire: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1(6): 548-554. DOI:10.1111/j.1467-9450.2010.00834.x
Hirsch, C. R., Clark, D. M., & Mathews, A. (2006). Imagery and interpretations in social phobia: Support for the combined cognitive biases hypothesis. Behavior Therapy, 37(3): 223-236. DOI:10.1016/j.beth.2006.02.001
Kanel, K. (2003). 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 Pacific Grove, USA: Brooks/Cole Public.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evine, C. (2004). The concept of vulnerability in disaster research.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7(5): 395-402. DOI:10.1023/B:JOTS.0000048952.81894.f3
Lubell, K. M., Kegler, S. R., Crosby, A. E., & Karch, D. (2008). Suicide trends among youths and young adults aged 10–24 years-United States: 1990-2004. JAMA, 299(3): 283-284. DOI:10.1001/jama.299.3.283
Rockville, M. D. (1996). Basic 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 for mental health: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1): 22-28. DOI:10.1037/0003-066X.51.1.22
Ruchlewska, A., Kamperman, A. M., van der Gaag, M., Wierdsma, A. I., & Mulder, N. C. L. (2016). Working allianc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who need a crisis intervention pla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52(1): 102-108. DOI:10.1007/s10597-015-9839-7
Sequeira, C. A. D. C., Barbosa, E. N. M., Nogueira, M. J. C., & Sampaio, F. M. C. (2017).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ental vulnerability questionnaire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53(4): 243-250. DOI:10.1111/ppc.2017.53.issue-4
Yu, X. N., & Zhang, J. X. (2007).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5(1): 19-30.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Vulnerability Scale
GUO Jing1, WANG Ying2, JI Lili2, JIA Liping3, LU Guohua3     
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53;
2. School of Nursing,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53;
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53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pecialist assessment, we developed the initial Crisis Vulnerability Scal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en we revised it by item analysi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comprised of four dimensions: challenge capacity, coping capacity, support capacity, resilience capa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content validity, construct validity and criterion related validity. The questionnaire satisfies the psychometrice requirements, and it could be used as a tool for measuring crisis vulnerability.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risis    vulnerability    scale    reliability    validity    
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郭静, 王瑛, 季丽丽, 贾丽萍, 卢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