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调节作用 |
2.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瘾这一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网络成瘾对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者非常关注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以往研究表明,人格、自我、人际关系、亲子沟通、心理需求满足、主观幸福感和使用体验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网络成瘾(Kim, Namkoong, Ku, & Kim, 2008; Kuss & Griffiths, 2012; 邓林园, 武永新, 孔荣, 方晓义, 2014; 何灿, 夏勉, 江光荣, 魏华, 2012; 雷雳, 杨洋, 柳铭心, 2006; 梅松丽, 柴晶鑫, 郭金花, 2015; 平凡, 周宗奎, 潘清泉, 2011; 宋广文, 孔芳, 刘美婷, 袁小帆, 2010; 万晶晶, 张锦涛, 刘勤学, 邓林园, 方晓义, 2010; 魏华, 周宗奎, 田媛, 鲍娜, 2012)。
在影响网络成瘾的诸多因素中,压力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虽然绝大部分研究发现了压力和网络成瘾的正向联系,但也有少量研究没有发现这种联系。例如,吴文丽、伍翔、袁方、郑燕行和郑希付(2009)发现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人际关系压力上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果的不一致预示着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可能存在调节变量。调节变量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机制,即自变量在何种情况下对因变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回顾以往文献,只有少量研究考察了人格特质(努力控制、羞怯)对于压力和网络成瘾的调节作用(Ang, Chong, Chye, & Huan, 2012; Li, Zhang, Li, Zhen, & Wang, 2011),但还没有人关注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以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这一环境因素能够缓解压力的负面效应。那么社会支持是否能够缓解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呢?本研究将基于社会支持缓冲理论,考察社会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且比较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不同影响。
1.1 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物质和行为成瘾一直是西方国家所面临的重要的社会难题,研究者最早关注的是压力与物质和行为成瘾的关系。国外研究表明,压力与物质成瘾及行为成瘾有着密切的联系。压力越大,成瘾倾向越高,也更难矫治(Ames & Roitzsch, 2000; Goeders, 2003; Hien, Cohen, & Campbell, 2005; Moore, Sikora, Grunberg, & Greenberg, 2007)。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研究者也开始从压力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成瘾的原因。大量研究表明,压力与网络成瘾存在正向的关系(Chen et al., 2014; Jun & Choi, 2015; Leung, 2007; Li, Wang, & Wang, 2009; Li et al., 2010; 吴文丽等, 2009; 赵鑫, 2006; 周丽华, 2009)。
1.2 压力影响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相对于证实压力和网络成瘾关系的大量研究而言,对压力如何影响网络成瘾(即作用机制)的探讨相对较少。目前关于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有两种,中介模式和调节模式。
中介模式认为,压力是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来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的,这些中介变量包括个体特征变量(应对方式、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和环境特征变量(社会支持)(Li et al., 2009; 程寅, 魏华, 2011; 胡岚, 2005; 王恩界, 2009; 邹路琦, 尹迪, 2011)。
相对于中介变量的研究,关于压力与网络成瘾之间调节变量的研究则更为缺乏。目前,研究者主要考察人格特质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了努力控制(effort control)和羞怯的调节作用,高努力控制和低羞怯能够缓解压力对个体的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Huan, Ang, Chong, & Chye, 2012; Li et al., 2010)。
1.3 压力影响网络成瘾: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社会支持是指由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它对于个体的发展与适应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焦虑、抑郁和孤独程度越低,社会适应状况越好(李伟, 陶沙, 2003;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2011; 田录梅, 陈光辉, 王姝琼, 刘海娇, 张文新, 2012; 张羽, 邢占军, 2007)。同时,社会支持也会影响网络成瘾,社会支持越高,网络成瘾程度越低(胡岚, 2005; 李满林, 2009; 王立皓, 童辉杰, 2003)。社会支持除了对个体发展和适应有直接影响,还能够缓冲压力的负面效应,即社会支持在压力和负面效应之间起到调节作用(Cohen & Wills, 1985)。实证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能够缓解压力对负面心理症状(SCL-90)、焦虑、抑郁的影响(李金钊,2004; 李伟, 陶沙, 2003; 林初锐, 李永鑫, 胡瑜,2004)。同样是处于较高的压力状况下,那些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个体的发展和适应会更好。网络成瘾可以看做是数字化时代典型的适应问题,那么社会支持是否能够缓解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呢?虽然目前的研究考察了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直接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检验它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能够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成瘾存在紧密的联系。以往研究表明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心理健康指标与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Ko, Yen, Yen, Chen, & Chen, 2012; Yen, Ko, Yen, Wu, & Yang, 2007; 平凡等, 2011),而社会支持又能够调节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因此,即使在较大的压力之下,高社会支持的个体也能够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相应也更低,即社会支持可以对压力和网络成瘾的关系起到缓冲作用。根据已有文献和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1:社会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相较于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压力对于高社会支持个体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小一些。
大学生是目前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本研究将以大学生为被试。对于大学生来说,父母和朋友是他们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那么这两种社会支持在压力与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呢?本研究假设在压力影响网络成瘾的过程中,父母支持所起到的缓冲作用要大于朋友支持。在压力情景中,父母支持高的大学生比朋友支持高的大学生能够更有效的控制网络使用时间。父母控制能够使青少年克制自己的行为冲动(Chapple, McQuillan, & Berdahl, 2005)并减少问题性网络使用(宋静静等, 2014),而那些知觉到较高的父母支持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配合父母的控制行为,因而也更能够抵抗住压力情境下互联网的诱惑,减少了网络成瘾的风险。朋友支持越高的大学生,其友谊质量会越高;友谊质量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陪伴。当大学生因为压力而上网时,那些朋友支持高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同伴的陪伴,不利于他们对自己网络使用的控制,从而增加了网络成瘾的风险。
以往的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涉及这一问题,但少数相关的研究结果也提供了一些线索。以往研究发现青少年同伴依恋中仅有同伴疏离这一维度和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这两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但是父母依恋的三个维度均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Lei & Wu, 2007; 雷雳,伍亚娜, 2009)。与同伴关系相比,亲子关系对于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似乎更大一些。综上所述,父母支持对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存在削弱作用,但是朋友支持对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存在双向影响。因此,与朋友支持相比,父母支持对于压力影响网络成瘾的缓冲作用可能更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2: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的调节作用上存在差异;与朋友支持相比,父母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大。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选取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共获得有效问卷546份。其中,文科生227人,理科生319人;男生246人,女生30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压力量表采用李虹和梅锦荣(2002)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该量表测量的是大学生对压力源的反应。该量表共30个题目,采用点计分法,从“没有压力”到“严重压力”分别计0~3分,得分越高表示压力源给个体造成的压力越大。该问卷包含三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烦扰分量表,个人烦扰分量表和消极生活事件分量表。本研究中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7,0.88,0.80。
2.2.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选取Zimet, Dahlem, Zimet和Farley(1988)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的父母支持和朋友支持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含4个项目,7点计分,选项从1到7分别代表“极不同意”到“极同意”;分数越高,表示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父母支持和朋友支持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5,0.90。
2.2.3 网络成瘾量表采用Young和Rodgers(1998)年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包含8个题目。采用6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4。
3 结果和分析 3.1 大学生压力、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大学生压力、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和网络成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所有变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如表1所示。
表 1 压力、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
![]() |
3.2 父母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来检验父母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压力为自变量,社会支持为调节变量,网络成瘾为因变量。首先将压力、父母支持和朋友支持进行中心化处理,在逐步回归分析中,第一步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压力和社会支持,第二步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压力和社会支持的交互项。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见,压力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父母支持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成瘾,而且压力和父母支持的交互作用显著,说明父母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为了更清晰的解释父母支持的调节效应,根据父母支持水平高低进行分组,然后做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将得分在一个标准差以上的被试作为父母支持高分组,一个标准差以下的被试作为父母支持低分组。结果发现,压力既能够预测低父母支持组的网络成瘾(β=0.36,p<0.05),也能够预测高父母支持组的网络成瘾(β=0.14,p<0.05)。但是与低父母支持的个体相比,高父母支持个体的压力对网络成瘾的预测力要小一些,即较高的父母支持可以缓冲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表 2 父母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 |
![]() |
由表3可见,压力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朋友支持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成瘾,压力和朋友支持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朋友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朋友支持并不能缓冲压力对于网络成瘾的影响。
表 3 朋友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 |
![]() |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压力与网络成瘾有正向联系,压力越大,网络成瘾程度越高,与以往研究一致(Chen et al., 2014; Jun & Choi, 2015; Leung, 2007; Li et al., 2009; 周丽华, 2009)。同时,我们还考察了社会支持在压力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父母支持可以调节两者的关系,但是朋友支持不能调节两者的关系,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
回归分析的结果验证了父母支持对压力和网络成瘾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的分组回归揭示了高社会支持对压力情境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父母的交互越来越少,与朋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父母支持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接纳可以促使青少年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更多的未来取向认知与行为(Seginer, Vermulst, & Shoyer, 2004; Massey, Gebhardt, & Garnefski, 2008),所以那些拥有较高父母支持的个体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可能更少通过互联网逃避,或者寻求虚拟社会支持。对于那些缺乏父母支持的个体,面对压力时可能感到孤立无援,就更有可能通过互联网的娱乐功能来逃避,也更有可能在网络交往中寻求虚拟社会支持,从而更容易网络成瘾。此外,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而心理健康状况和网络成瘾关系密切。因此,与那些父母支持较低的个体相比,那些拥有较高父母支持的个体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其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会更低。
本研究还发现,朋友支持并不能调节压力和网络成瘾的关系。我们认为,朋友支持对于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可能有双向作用,导致其总体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一方面,朋友支持可以缓冲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网络成瘾的风险性。但另外一方面,朋友支持可能通过互联网频率和偏好使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雷雳和伍亚娜(2009)的研究表明,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与互联网社交偏好呈显著正相关;Valkenburg和Peter(2007)的研究也发现,对于那些经常使用互联网和现有的朋友(existing friends)沟通的个体来说,和友伴的亲密程度与网络交往呈显著正相关。而以往研究还发现,网络交往偏好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雷雳等, 2006; 雷雳, 伍亚娜, 2009)。因此,当个体面对压力的时候,那些高朋友支持的个体,更有可能会通过互联网向现实中认识的朋友寻求帮助和支持,也就会更多的使用互联网的社交服务,从而增加了网络成瘾的风险。此外,已有研究发现,越轨同伴交往是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因素(陈武, 李董平, 鲍振宙, 闫昱文, 周宗奎, 2015; 宋静静等, 2014),可见,来自越轨同伴的支持可能增加个体的网络成瘾。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虽然父母支持和朋友支持对网络成瘾的直接作用是一样的,但是其间接作用却有差别。相较于朋友支持,父母支持对于处于网络成瘾高风险(如压力)中的青少年更具保护作用。徐夫真和张文新(2011)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比较了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对于青少年疏离感和网络成瘾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缓解疏离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但同伴接纳对高疏离感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却不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对于那些已经处于高网络成瘾风险(压力、疏离感)之中的青少年,应该着重发挥家庭而不是同伴的作用。
5 结论(1)压力和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压力对于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支持能够起到压力缓冲作用,调节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但朋友支持不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与低父母支持的个体相比,高父母支持个体的压力对网络成瘾的预测力要小一些,即较高的父母支持可以缓冲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陈武, 李董平, 鲍振宙, 闫昱文, 周宗奎. (2015).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学报, 47(5), 611–62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XB201505005.htm |
程寅, 魏华. (2011). 有限自制理论视角下的压力、自我控制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邓林园, 武永新, 孔荣, 方晓义. (2014). 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2), 169–176.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28e5bf9852ea551811a68797.html |
何灿, 夏勉, 江光荣, 魏华. (2012). 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 58–6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lcxlxzz201201017.aspx |
胡岚. (2005).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2011). 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 心理科学, 34(6), 1353–1359. http://www.cqvip.com/QK/95682A/201106/40388576.html |
雷雳, 伍亚娜. (2009).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7(2), 81–86. http://journal.psytj.net/CN/abstract/abstract621.shtml |
雷雳, 杨洋, 柳铭心. (2006).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学报, 38(3), 375–381. http://www.oalib.com/paper/4943076 |
李虹, 梅锦荣. (2002).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 应用心理学, 8(1), 27-3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XNX200201004.htm |
李金钊. (2004).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心理科学, 27(4), 980–982.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b112024269eae009581bec21-3.html |
李满林. (2009).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S2), 40–41, 6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136520 |
李伟, 陶沙. (2003).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1(2), 108–110.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a7c17082e53a580216fcfee5.html |
林初锐, 李永鑫, 胡瑜. (2004).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 心理科学, 27(5), 1116–111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lkx200405023 |
梅松丽, 柴晶鑫, 郭金花. (2015).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 自尊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5), 603–609.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5.12.html |
平凡, 周宗奎, 潘清泉. (2011).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1), 75–76.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lcxlxzz201101023.aspx |
宋广文, 孔芳, 刘美婷, 袁小帆. (2010). 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3), 331–3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1003020.htm |
宋静静, 李董平, 谷传华, 赵力燕, 鲍振宙, 王艳辉. (2014). 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 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3), 303–311.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xlfzyjy201403010 |
田录梅, 陈光辉, 王姝琼, 刘海娇, 张文新. (2012). 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心理学报, 44(7), 944–95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lxb201207008 |
万晶晶, 张锦涛, 刘勤学, 邓林园, 方晓义. (2010). 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8(2), 118–125. http://journal.psytj.net/CN/abstract/abstract940.shtml |
王恩界. (2009). 应激源与大学生网络成瘾: 应付方式的中介效应.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5), 52–55. |
王立皓, 童辉杰. (2003).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1(2), 94–96.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4ff54f286137ee06eef918ed.html |
魏华, 周宗奎, 田媛, 鲍娜. (2012). 网络游戏成瘾: 沉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6), 651–657.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fzyjy201206013.aspx |
吴文丽, 伍翔, 袁方, 郑燕行, 郑希付. (2009). 青少年压力、应对方式与" 网络成瘾”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6), 721–732. http://www.doc88.com/p-1446361286157.html |
徐夫真, 张文新. (2011). 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 心理学报, 43(4), 410–419.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xb201104007.aspx |
张羽, 邢占军. (2007).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30(6), 1436–1438.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0f9325d5195f312b3169a596.html |
赵鑫. (2006). 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对比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7(12), 1046–1047. DOI:10.3969/j.issn.1000-9817.2006.12.018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7).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7-9-10, 取自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
周丽华. (2009).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5(11), 1372–1373. DOI:10.11847/zgggws2009-25-11-50
|
邹路琦, 尹迪. (2011). 大学生网络成瘾预测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1), 41–42.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1.11.019
|
Ames, S. C., & Roitzsch, J. C. (2000). The impact of minor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ocial support on cravings: A study of in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for substance dependence. Addictive Behaviors, 25(4), 539–547. DOI:10.1016/S0306-4603(00)00069-1
|
Ang, R. P., Chong, W. H., Chye, S., & Huan, V. S. (2012). Loneliness and generalize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arents’ perceived knowledge of adolescents’ online activities as a moderato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4), 1342–1347. DOI:10.1016/j.chb.2012.02.019
|
Chapple, C. L., McQuillan, J. A., & Berdahl, T. A. (2005). Gender, social bonds, and delinquency: A comparison of boys’ and girls’ model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4(2), 357–383. DOI:10.1016/j.ssresearch.2004.04.003
|
Chen, S. W., Gau, S. S. F., Pikhart, H., Peasey, A., Chen, S. T., & Tsai, M. C. (2014). Work Stress and Subsequent Risk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s in Taiwa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7(8), 542–550. DOI:10.1089/cyber.2013.0686
|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DOI:10.1037/0033-2909.98.2.310
|
Goeders, N. E. (2003).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addiction.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3, 435–441. DOI:10.1016/j.euroneuro.2003.08.004
|
Hien, D., Cohen, L., & Campbell, A. (2005). Is traumatic stress a vulnerability factor for women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5, 813–823. DOI:10.1016/j.cpr.2005.05.006
|
Huan, V. S., Ang, R. P., Chong, W. H., & Chye, S. (2012).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hyness as a moderating factor. Neuropsychiatrie de l'Enfance et de l'Adolescence, 60(5), S151. |
Jun, S., & Choi, E. (2015). Academic str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from general strain theory framework.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9, 282–287. DOI:10.1016/j.chb.2015.03.001
|
Kim, E. J., Namkoong, K., Ku, T., & Kim, S. J.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nd aggression, self-control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European Psychiatry, 23(3), 212–218. DOI:10.1016/j.eurpsy.2007.10.010
|
Ko, C. H., Yen, J. Y., Yen, C. F., Chen, C. S. & Chen, C. C.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uropean Psychiatry, 27, 1–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4933810001197 |
Kuss, D. J., & Griffiths, M. D. (2012).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0, 278–296. DOI:10.1007/s11469-011-9318-5
|
Lei, L., & Wu, Y. (2007). Adolescents’ paternal attachment and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5), 633–63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916744_Adolescents%27_Paternal_Attachment_and_Internet_Use |
Leung, L. (2007). Stressful life events, motives for Internet use,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digital kid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0, 204–214. DOI:10.1089/cpb.2006.9967
|
Li, D. P., Zhang, W., Li, X., Zhen, S. J., & Wang, Y. H. (2010).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by adolescent females and males: 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 1199–1207. DOI:10.1016/j.chb.2010.03.031
|
Li, H. H., Wang, J. Q., & Wang, L. (2009). A survey on the generalize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coping sty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7, 333–346. DOI:10.1007/s11469-008-9162-4
|
Massey, E. K., Gebhardt, W. A., & Garnefski, N. (2008). Adolescent goal content and pursui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past 16 years. Developmental Review, 28(4), 421–460. DOI:10.1016/j.dr.2008.03.002
|
Moore, S., Sikora, P., Grunberg, L., & Greenberg, E. (2007). Work stress and alcohol use: Examining the tension-reduction model as a function of worker’s parent’s alcohol use. Addictive Behaviors, 32, 3114–3121. DOI:10.1016/j.addbeh.2007.06.009
|
Seginer, R., Vermulst, A., & Shoyer, S. (2004). The indirect link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future orientation: A multiple-step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8(4), 365–378. DOI:10.1080/01650250444000081
|
Valkenburg, P. M., & Peter, J. (2007). Preadolescents’ and adolesc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closeness to frien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 267–277. DOI:10.1037/0012-1649.43.2.267
|
Yen, J. Y., Ko, C. H., Yen, C. F, Wu, H. Y., & Yang, M. J. (2007). The comorbid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depression, social phobia, and hostilit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1(1), 93–98. DOI:10.1016/j.jadohealth.2007.02.002
|
Young, K. S., & Rodgers, R. C.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
Zimet, G. D., Dahlem, N. W., Zimet, S. G., & Farley, G. K. (1988).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2, 30–41. DOI:10.1207/s15327752jpa5201_2
|
2. 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