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语素频率对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 |
2. 应用语言学研究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 510610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关于汉语母语者的研究发现,在心理词典中既存在整词表征又存在语素表征,在词汇识别过程中,整词通达和语素通达相互影响(Zhou & Marlsen-Wilson, 1995; 王春茂, 彭聃龄, 1999, 2000)。语素在汉语复合词的表征和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语素频率影响词汇判断的反应时间,语素频率越高词汇判断越快(王春茂, 彭聃龄, 1999)。来自ERP的证据表明,在词汇加工的早期就出现了语素的重复启动效应(Du, Zhang, & Zhang, 2014)。
在汉语复合词中通常包括两个语素,首语素和尾语素。关于汉语母语者的研究发现,首语素和尾语素的频率对汉语词汇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低频汉语复合词的识别中,只有当首语素为低频时,尾语素的频率才影响词汇判断的反应时(田宏杰, 闫国利, 白学军, 2009)。来自眼动的研究结果也支持,首语素的频率影响读者对双字词的识别(Yan, Tian, Bai, & Rayner, 2006)。
那么在非汉语母语者的词汇加工中,语素频率是否影响汉语复合词的识别?首语素和尾语素的频率是否对汉语复合词的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于非汉语母语者的研究发现,初级阶段的非汉语母语者,倾向于首先形成词汇的整词表征,因此初级阶段的非汉语母语者对整词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语素识别的正确率(陈琳, 2015)。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中级阶段的非汉语母语者出现了语素意识,并且能将语素意识运用于词汇识别中(冯丽萍, 2003; 张和生, 2006)。来自中级非汉语母语者的研究发现,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共同语素都位于首语素时,比共同语素都位于尾语素时具有更大的启动效应,这说明首语素和尾语素在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的识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陈琳, 翁斐斐, 夏天生,2016)。
本研究通过分别考察首语素和尾语素的频率,如何影响中级非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来考察语素频率对中级非汉语母语者词汇识别的影响,从而检验中级非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表征。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通过考察语素频率对复合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的影响,探讨语素频率对复合词识别的影响。本研究以印尼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印尼语为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采用罗马字母书写系统,与中文系统完全不同,以印尼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可以有效控制母语的影响。同时,目前印尼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占有重要比例,探讨印尼留学生复合词的加工机制对于指导汉语教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研究发现,构词法影响词汇识别。三年级的中国儿童已经对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比较敏感(Liu & McBride-Chang, 2014)。当不同语法结构(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复合词分别作为启动词和目标词时,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启动效应(Liu & McBride-Chang, 2010)。利用ERP进行的研究,在P250成分上就发现了语法结构效应(Chung, Tong, Liu, McBride-Chang, & Meng, 2010)。为了有效考察语素在复合词表征中的作用,本研究的实验材料选取了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在并列结构的复合词中,两语素意义并列相互说明,不存在主导语素,可以更有效地探讨语素的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共22名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参加实验。被试学习汉语的平均时间为32个月,每周学习汉语的时间为20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平均年龄为22岁,其中女生15人,男生7人。所有被试均通过了新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四级。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共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和六级等六个等级,其中六级为最高级。新HSK四级要求学习者掌握的汉语词汇在1200以上。根据HSK的考试标准,被试通过了新HSK四级考试说明被试达到了中级汉语水平。
2.2 实验材料本研究从被试使用过的《阶梯汉语中级精读》(1、2册)课本中选取了88个并列式复合词,分为四组。四组复合词的词频和笔画数大致相当,平均词频为13.6次/百万(词频和语素频率的计算,参考Cai & Brysbaert, 2010)。其中一组复合词中两个语素的频率都很高(首语素的频率为662次/百万,尾语素的频率为502次/百万,例如:“称呼”,称为高高条件);第二组两个语素的频率都很低(首语素的频率为40次/百万,尾语素的频率为41次/百万,例如:“稍微”,称为低低条件);第三组中首语素的频率高,尾语素的频率低(首语素的频率708次/百万,尾语素的频率为44次/百万,例如:“吉祥”,称为低高条件);第四组首语素的频率低,尾语素的频率高(首语素的频率为51次/百万,尾语素的频率为484次/百万,例如:“询问”,称为低高条件)。为了平衡被试的反应,本研究还加入了88个非词作为填充材料。这些非词在语素频率和笔画数上都与真词匹配,但并无实际意义,例如:“理求”、“尊邀”等。
2.3 实验设计采用两因素被试内的实验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首语素的频率(分为高、低两个水平)和尾语素的频率(分为高、低两个水平)。因变量为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2.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使用E-Prime 1.1编写。实验前,主试先向被试发放实验任务说明,并向被试做必要的解释,确保被试明白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首先呈现注视点“+”500毫秒,接着屏幕中央呈现一个目标词500毫秒(可能是真词也可能是假词,电脑随机呈现),目标词消失后,呈现空白屏。被试需要按键判断刚才呈现的词语是真词还是假词,被试反应时间不限。如果被试认为呈现的词语是真词,需要按“J”键;如果认为呈现的目标词是假词,需要按“F”键。被试按键结束后,会出现1500毫秒的空白屏,然后再呈现下一个词汇。正式实验前,被试会先进行练习。实验中,背景色为白色,目标词为黑色。对于目标词采用较短的呈现时间,是因为如果呈现时间过长,被试会对词语进行了充分加工,就不能有效探测出语素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呈现时间的设定参考了汉语母语者的相关研究(高兵, 高峰强, 2005; 田宏杰等, 2009)。
3 结果对四种实验条件下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统计。由于假词是作为填充材料,平衡被试的反应,因此在统计结果时,只统计了真词的反应。首先对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 1 不同语素频率条件下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毫秒) |
![]() |
对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首语素频率的高低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F(1, 21)=16.86,p<0.005,ηp2=0.45,首语素频率越高,被试进行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越高。尾语素频率的高低并未对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产生影响:F(1, 21)=0.78,p>0.1。首语素频率和尾语素频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1, 21)=6.08,p<0.05,ηp2=0.23。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当首语素的频率高时,尾语素频率的高低会对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产生影响,F(1, 21)=6.28,p<0.05。当首语素的频率低时,尾语素频率的高低并不会对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产生影响,F(1, 21)=1.47,p>0.1。
其次,对词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时,剔除了词汇判断中反应错误的数值以及反应时间超出2.5个标准差的极端数值。统计结果表明首语素频率的高低和尾语素频率的高低都未对词汇判断的反应时产生影响:F(1, 21)=0.64,p>0.1;F(1, 21)=0.02,p>0.5。首语素频率与尾语素频率之间无交互作用:F(1, 21)=0.23,p>0.5。
实验结果表明,首语素频率影响复合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尾语素频率只有在首语素频率高时才影响复合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首语素和尾语素的频率都不影响复合词词汇判断的反应时间。
4 讨论本研究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分别考察了首语素频率和尾语素频率对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语素频率影响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的识别,同时语素频率对复合词识别的影响受到语素位置的调节。当语素为复合词的首语素时,语素频率高,词汇判断的正确率高;语素频率低,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低。当语素为复合词的尾语素时,语素频率对词汇判断正确率的影响受到首语素频率的限制。只有当首语素的频率高时,尾语素的频率才会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当首语素的频率低时,尾语素的频率不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该研究结果支持,随着非汉语母语者词汇量的增加,中级水平的非汉语母语者在复合词的表征出现了语素表征,因此语素的频率会影响复合词的识别。
关于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表征的研究发现,初级阶段的非汉语母语者倾向于首先形成词汇的整词表征,因此对整词识别的正确率会显著高于语素识别的正确率(陈琳, 2015)。关于留学生汉语复合词学习偏误的研究发现,在复合词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两类偏误(赵金铭, 2012)。一类是在学习了复合词之后会出现“识词不识字”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了“损失”这个复合词后,单独出现“损”时,却不认识。另一类是同词语素替代偏误,即把复合词中的一个语素当作另外一个语素,例如在学习了复合词“结婚”后,在学习新的复合词“婚礼”时,由于会把“婚”当作“结”,从而出现把“婚礼”误读成“结礼”的现象。留学生在复合词学习中出现的偏误,说明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整词表征是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表征的一种重要方式。到了中级阶段后,随着汉语词汇量的增加,语素意识形成,非汉语母语者出现了语素表征,说明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的表征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
本研究发现首语素和尾语素在复合词识别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首语素的频率是影响复合词词汇判断的重要因素,而尾语素频率对复合词的识别受到首语素频率的影响。尾语素只有在首语素频率高时,才会对复合词识别产生影响。当首语素频率高时,尾语素频率高的复合词更容易被正确识别,而首语素频率低时,尾语素频率的高低并不对复合词的识别产生影响,这说明在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的识别中首语素的贡献更大。陈琳等采用启动范式进行的研究发现,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共同语素都位于首语素时比共同语素都位于尾语素时更有利于复合词的识别,这也支持首语素和尾语素在复合词的识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首语素更有利于复合词的识别(陈琳等,2016)。
来自汉语母语者复合词识别的研究也发现,首语素在汉语词汇识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复合词中首字的正字法家族的大小对词汇识别的影响,要大于尾字正字法家族的大小(Huang et al., 2006)。眼动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复合词进行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首语素上面(孟红霞, 白学军, 臧传丽, 闫国利, 2014; Yan, Kliegl, Richter, Nuthmann, & Shu, 2010)。当注视点落在首语素上时,反应时间要短于注视点落在尾语素上时(Liu & Li, 2013)。
首语素在非汉语母语者复合词的识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支持汉语复合词的加工方式遵循从左至右的序列加工。申薇和李兴珊(2012)关于汉语母语者词优效应的研究也发现,只有目标字位于复合词的左侧时(即首语素时)才会出现词优效应,这说明中文的词汇加工从左向右。关于拼音文字的研究也发现,复合词的加工存在自左至右的序列加工(Hyönä, Bertram, & Pollatsek, 2004; Kuperman, Schreuder, Bertram, & Baayen, 2009; Pollatsek & Hyönä, 2005)。这可能与人们自左至右的阅读习惯有关。同时,从语言交流的实用性上来说,人们预期在语言交流开始的时候就可以尽量多的获得有效信息(White, Johnson, Liversedge, & Rayner, 2008)。虽然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并列结构的复合词,两个语素的地位同等重要,但是人们已经形成的词汇加工习惯,可能会导致人们侧重于首语素的加工。
虽然首语素在非汉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复合词的识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非汉语母语者,只有当首语素频率高时,尾语素才会对复合词的识别产生影响;当首语素频率低时,尾语素的频率并不对复合词的识别产生影响。而汉语母语者的研究发现,在识别高频词时,首尾语素的频率都没有对词汇识别产生影响。在识别低频词时,如果首语素为高频,尾语素的频率不会对词汇判断的反应时产生影响;首语素为低频时,尾语素的频率才会对词汇判断产生影响(田宏杰等, 2009)。非汉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与两者语素表征的形成情况有关(陈琳, 钟罗金, 冷英, 2017)。由于汉语母语者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语素表征,当首语素为高频时,就能够迅速激活词汇表征,完成词汇识别,因此尾语素的频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较小。当首语素为低频时,词汇激活速度比较慢,此时词汇的识别需要尾语素的帮助,因此尾语素频率的高低会对词汇的识别产生影响。而对于中级水平的非汉语母语者,其语素意识正在发展之中,词汇的语素表征尚不够稳定,语素通达比较慢,即使当复合词的首语素为高频时,复合词的识别也需要来自尾语素的帮助,因此尾语素的频率高低会对复合词的识别产生影响。当首语素频率低时,复合词的通达非常慢或者难以通达,因此尾语素的频率对复合词识别影响不大。
在本研究中,语素频率对词汇判断的效应只反映在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上,并未反映在词汇判断的反应时间上,这可能与非汉语母语者的语言水平有关。在本研究中所有被试均来自中级水平的非汉语母语者。虽然所有的实验材料均来自被试所学词汇,但被试对这些词汇的掌握尚未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因此被试在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与反应时上可能会存在权衡(trade-off),首语素高频条件下的高正确率,可能是以牺牲了部分反应时为代价,因此导致在反应时上并未体现出与低频条件的差异。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由于词汇熟悉性的局限,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可能是更有效检测词汇加工方式的手段。而汉语母语者对词汇的掌握已经到了熟练程序,通过考察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来检验词汇加工可能会更有效。
5 结论本研究发现语素频率影响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的识别,同时该影响受到语素位置的调节。当语素为复合词的首语素时,语素频率高,词汇判断的正确率高;语素频率低,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低。当语素为复合词的尾语素时,语素频率对词汇判断正确率的影响受到首语素频率的限制。只有当首语素的频率高时,尾语素的频率才会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当首语素的频率低时,尾语素的频率不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
陈琳. (2015). 语素和整词在初级汉语二语者合成词语音识别中的作用研究. 华文教学与研究, (3), 1–5. 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JNHW201503.htm |
陈琳, 翁斐斐, 夏天生. (2016). 语素位置对中级汉语学习者并列式复合词识别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36(4), 305–30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XT201604004.htm |
陈琳, 钟罗金, 冷英. (2017). 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合成词加工中词优效应的特点. 心理学报, 49(10), 1277–128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XB201710004.htm |
冯丽萍. (2003). 中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的中文词汇识别规律分析.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3), 26–3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ndxhwxyxb200303005 |
高兵, 高峰强. (2005). 汉语字词识别中词频和语义透明度的交互作用. 心理科学, 28(6), 1358–136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lkx200506018 |
孟红霞, 白学军, 臧传丽, 闫国利. (2014). 并列和偏正结构双字合成词的注视位置效应. 心理学报, 46(1), 36–49. http://www.cqvip.com/QK/90117X/201401/48505193.html |
申薇, 李兴珊. (2012). 中文阅读中词优效应的特异性. 科学通报, 57(35), 3414–3420.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000479 |
田宏杰, 闫国利, 白学军. (2009). 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通达表征. 心理科学, 32(6), 1302–1305. http://www.cqvip.com/QK/95682A/200906/32441074.html |
王春茂, 彭聃龄. (1999). 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 心理学报, 31(3), 266–273.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953727?mode=full |
王春茂, 彭聃龄. (2000). 重复启动作业中词的语义透明度的作用. 心理学报, 32(2), 127–13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xb200002002.aspx |
张和生. (2006). 外国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状况计量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 20(1), 70–76.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sjhyjx200601007 |
赵金铭. (2012). 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 26(3), 379–389. http://www.cqvip.com/QK/97257X/201203/42506919.html |
Cai, Q., & Brysbaert, M. (2010). SUBTLEX-CH: Chinese word and character frequencies based on film subtitles. PLos One, 5(6), e1072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0729
|
Chung, K. K. H., Tong, X. H., Liu, P. D., McBride-Chang, C., & Meng, X. Z. (2010). The processing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information in Chinese coordinative compound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Brain Research, 1352, 157–166. DOI:10.1016/j.brainres.2010.06.069
|
Du, Y. C., Zhang, Q., & Zhang, J. X. (2014). Does N200 reflect semantic processing?—An ERP study on chinese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PLoS One, 9(3), e90794. DOI:10.1371/journal.pone.0090794
|
Huang, H. W., Lee, C. Y., Tsai, J. L., Lee, C. L., Hung, D. L., & Tzeng, O. J. L. (2006). Orthographic neighborhood effects in reading Chinese two-character words. Neuroreport, 17(10), 1061–1065. DOI:10.1097/01.wnr.0000224761.77206.1d
|
Hyönä, J., Bertram, R., & Pollatsek, A. (2004). Are long compound words identified serially via their constituents? Evidence from an eyemovement-contingent display change study. Memory and Cognition, 32, 523–532. DOI:10.3758/BF03195844
|
Kuperman, V., Schreuder, R., Bertram, R., & Baayen, R. H. (2009). Reading polymorphemic Dutch compounds: Toward a multiple route model of lexical process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5(3), 876–895. DOI:10.1037/a0013484
|
Liu, D., & McBride-Chang, C. (2014).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processing during word recogn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aracter reading among third-grade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43(6), 715–735. DOI:10.1007/s10936-013-9275-1
|
Liu, P. P., & Li, X. S. (2013). Optimal viewing position effects in the processing of isolated Chinese words. Vision Research, 81, 45–57. DOI:10.1016/j.visres.2013.02.004
|
Liu, P. D., & McBride-Chang, C. (2010). Morphological processing of Chinese compounds from a grammatical view.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31(4), 605–617. DOI:10.1017/S0142716410000159
|
Pollatsek, A., & Hyönä, J. (2005). The role of semantic transparency in the processing of Finnish compound word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0(1–2), 261–290. DOI:10.1080/01690960444000098
|
White, S. J., Johnson, R. L., Liversedge, S. P., & Rayner, K. (2008). Eye movements when reading transposed text: The importance of word-beginning let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4(5), 1261–1276. DOI:10.1037/0096-1523.34.5.1261
|
Yan, G. L., Tian, H. J., Bai, X. J., & Rayner, K. (2006). The effect of word and character frequency on the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7, 259–268. DOI:10.1348/000712605X70066
|
Yan, M., Kliegl, R., Richter, E. M., Nuthmann, A., & Shu, H. (2010). Flexible saccade-target selection in Chinese read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3(4), 705–725. DOI:10.1080/17470210903114858
|
Zhou, X. L., & Marslen-Wilson, W. (1995).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mental lexicon.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0(6), 545–600. DOI:10.1080/01690969508407114
|
2. Institut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1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