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2.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兰州 730070
职业生涯管理能力(career management competencies)是国外近二十年间在职业心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其含义是指能够为个体收集、分析、综合和组织关于个人、教育和职业的信息提供结构化方式的多种能力,以及做出职业生涯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能力(Sultana, 2012)。已有研究提出,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大学生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的获得、展现和使用(Bridgstock, 2009)。研究表明,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就业的重要保证(Hooley, Watts, Sultana, & Neary, 2013)。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在人的不同生涯阶段其发展内容和发展水平会有所不同。就大学生而言,其仍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主要面临职业生涯路径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工作技能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决策、管理学校到工作的转变等生涯任务,在这些任务完成过程中会体现出能力上的差异,即是在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上的差异。国内尚未出现这一构念及其结构的系统探讨和测量工具开发,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探讨。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包括: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反馈修正(袭开国, 顾雪英, 2010)。但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范围要广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Splete & Stewart, 1990)。有研究者在职业生涯辅导的背景下,将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共11种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学习与工作探索、职业生涯建构(Haines, Scott, & Lincoln, 2003)。Bridgstock(2009)在Haines等人(2003)研究基础上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结构划分为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生涯建构能力两大部分,前者代表了内在管理意义上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后者代表了外在管理意义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但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仍为11种能力,仅将“自我管理”和“学习与工作探索”合并为自我管理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由两个分量表组成,共11道题目。虽然该量表涵盖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11种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但只有11道题目,一个题目代表一种能力的做法以及信效度能否得到保证值得商榷。总体来看,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测评工具比较有限。中国大学生由于在文化背景、成长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和国外大学生存在差异,在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内容侧重点以及生涯理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同时已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在项目数量上有欠缺,在被试类型上过于单一,国内尚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借鉴国外的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在方法上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结构,并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研究能够为高校开展更加有效和更具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结构的探索研究能为高校构建基于能力的职业生涯辅导目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选取样本1:抽取甘肃省三所高校的大学生共260人,发放开放式问卷260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24份,其中男生102例,女生122例,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56岁。开放式问卷数据主要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初始理论结构的探索和初始问卷项目的编制。
样本2:选取甘肃省五所高校的学生750人,发放问卷750份,剔除无效数据,获得有效问卷716份,其中男生328例,女生388例,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1.72岁。该样本数据主要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样本3:选取甘肃省五所高校的学生615人,发放问卷615份,剔除无效数据,获得有效问卷592份,其中男生228例,女生364例,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1.76岁。该样本数据主要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问卷信效度检验。
样本4:选取甘肃省五所高校的学生345人,发放问卷345份,剔除无效数据,获得有效问卷322份,其中男生138例,女生184例,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2.15岁。该样本数据主要用于问卷的预测效度、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检验。
2.2 初始问卷维度及项目确定 2.2.1 理论构架采用文献回顾法,以Haines等人(2003)提出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结构框架为参照,并借鉴Bridgstock(2009)对这一框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扩展收集和整理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相关材料。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具体行为表现或特征,探索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初步理论结构。
2.2.2 初步编制和预测参照国外研究者对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结构的划分(Haines et al., 2003; Bridgstock, 2009),从自我管理、学习和工作探索、职业生涯建构三个方面出发编制开放式问卷,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结构,在呈现开放式问题时尽可能以通俗的语言描述。通过对开放式问卷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发现,中国大学生将学习与工作探索的大部分描述句纳入到自我管理的层次之下,因此研究在初步问卷编制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分为自我管理和职业生涯建构两个分问卷,对开放式问卷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编码,保留每个行为描述句和行为特征的编码频次,形成初步的问卷项目库,并对初始问卷项目库进行讨论分析,修订不完善和不清晰的表述,删除与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无关的描述或表意模糊的语句。同时以频数作为统计指标,删除编码次数少于2次的项目,将意义相近的单元合并,而对有歧义的单元小组讨论后,再进一步归类,最终形成八个维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结构,见表1。依据高频词汇和语句初步编制形成80题的大学生问卷,其中有12个题目做了反向表述。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 5点计分(1~5分),从1代表“很不符合”到5代表“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越高。
表 1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特征列表 |
![]() |
2.3 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 19. 0 统计软件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采用Amo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项目分析将初始形成的80题问卷发放给样本2的被试,回收问卷后首先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采用“题总相关”、项目“临界比率”和选项“反应度”作为项目区分度的分析指标。删除“题总相关”小于0.3的项目共12个。“临界比率”分析中,将高分组(n=193)和低分组(n=193)在每一个项目上的平均得分做t检验,结果发现80个项目在高低分组的平均数差异检验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所有项目均具有良好的鉴别力。反应度分析中考察各个项目在5个选项中被选中率低于10%的选项数,如果这样的选项多于3个,则考虑删除,通过反应度分析删除5个项目。项目分析阶段共删除项目17个,保留63个项目。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2.1 探索性因素分析对保留的63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χ2=7525.64(p<0.001),KMO值为0.90,这说明数据适宜进行因素分析。采用斜交旋转的方法,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9个,解释项目总变异的74.09%。首先以各项目共同度低于0.3,因素负荷低于0.4,存在双重负荷(双重负荷均在0.3以上且负荷之差小于0.3)为标准删除项目6个;然后根据多数研究者的实际经验,删除所包含项目小于3的因素层面,删除项目2个。最后发现八个因子结构最清晰,每个项目的因素负载都在0.55 以上,共同度也在0.3以上,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8.67%。最终形成八个因子的结构,共由55个项目组成(见表2)。
表 2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八因子模型的因子载荷 |
![]() |
3.2.2 探索后因子命名与解释
八个因子可以命名为自我认知能力(F1),包括7个条目,其含义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F2),包括5个条目,其含义是能够自我约束、做事有计划性并能坚持;生涯人际能力(F3),包括7个条目,其含义是主动地寻求生涯支持,建构良好人际关系;时间管理能力(F4),包括9个条目,其含义是有较强时间观念,合理地安排各种任务时间;关注发展能力(F5),包括6个条目,其含义是能不断关注和从事自身成长与发展;职业探索能力(F6),包括7个条目,其含义是主动搜集和学习各种职业信息,了解职业环境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信息;职业决策能力(F7),包括8个条目,其含义是根据对自我和职业知识的理解,对职业目标进行定位;职业规划能力(F8),包括6个条目,其含义是围绕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并自觉地监控和行动的能力。
3.3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 3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 |
![]() |
对样本3(n=592)获得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建构要验证的模型:模型一为自我管理分问卷的结构模型,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生涯人际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关注自我发展能力;模型二为职业生涯建构分问卷的结构模型,包括职业探索能力、职业决策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模型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总问卷的结构模型,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生涯人际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关注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决策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八个因子。验证结果显示:三个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基本达到要求,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的结构模型拟合情况良好。
3.4 信度和效度检验 3.4.1 信度检验研究的总问卷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4,问卷各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7-0.80之间。间隔两周后对56名被试进行重测,各维度及总分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75-0.89之间,结果见表4。
表 4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Cronbach's α系数和重测信度 |
![]() |
3.4.2 效度检验
如表5所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各维度间的相关在0.30~0.64之间,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67~0.79之间。问卷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要低于各维度同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问卷的内部结构效度良好。
表 5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总分及各维度的相关性 |
![]() |
为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的预测效度(见表6),将张兴贵、何立国和郑雪(2004)编制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问卷作为预测效标,结果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同生活满意度总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为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的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总分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彭永新, 龙立荣, 2001)总分和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路静丹, 陈佩玲, 2011)总分的相关性,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来说明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即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与其理论上或经验上关系紧密的构念相关高,而同理论或经验上关系不大的构念不存在相关或相关程度低,说明两个效度良好。结果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总分之间的相关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的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良好。
表 6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与生活满意度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
![]() |
4 讨论
研究采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质的研究初期通过对开放式问卷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结构中“职业信息搜集能力”和“职业信息应用能力”两个维度的内涵存在较高的重叠性和相似性,经与心理学领域专家和老师商议,将两个维度合并为一个维度,即“职业探索能力”,质的研究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八维度结构。探索性因素分析亦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是八因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发现八因子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均达到了要求。因此,量的研究对质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科学验证,使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的结构更为合理,使问卷项目更具代表性。从信度检验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4,重测信度为0.89,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在0.67-0.87之间,各维度及总分的重测相关系数也在0.75-0.89之间,这符合相关研究者对问卷可应用的信度指标要求(吴明隆, 2003);从效度检验来看:第一,研究者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研究生、大学生共同对问卷项目进行了经验上的抽取和严格筛选,尽量使保留的项目同测量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在问卷预测结束后对一些被试进行了访谈,筛选出问卷中一些有争议或者语义表达含糊不清的项目,并经过讨论后均给与了修正,这首先在问卷编制过程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第二,通过统计方法对问卷项目的区分度、题总相关等进行了分析,剔除了一些题目和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以下的项目,从结果统计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问卷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67~0.79之间,均达显著性水平,进一步证明了问卷内容与测量目标的高度一致性;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调查的结果经过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检验,表明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是一个多维结构,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第四,问卷的预测效度良好,以张兴贵等人(2004)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预测效标,有研究提出,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能够预测个体的职业生涯成功(Arthur, Svetlana, & Wilderom, 2005),而职业生涯成功可分为主观的职业生涯成功和客观的职业生涯成功,生活满意度是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可以充当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预测效标;已有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自我管理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性(Lent & Brown, 2013),而从经验上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相对独立的一种能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关系较小,因此研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程度的高低作为评判问卷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的指标,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来说明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的高低,实际检验结果说明问卷的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良好。
5 结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结构是由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生涯人际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关注发展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8个因子构成;(2)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测量工具。
路静丹, 陈佩玲. (2011). 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 统计与决策, (3), 71-73. |
彭永新, 龙立荣. (2001).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 应用心理学, 7 (2), 38–43. |
吴明隆. (2003). SPSS统计应用与实务: 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袭开国, 顾雪英. (201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 30 (1), 78–84. |
张兴贵, 何立国, 郑雪. (2004).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 心理科学, 27 (5), 1257–1260. |
Arthur, M. B., Svetlana, N. K., & Wilderom, C., P. M. (2005). Career success in a boundaryless career world.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6, 177–202. |
Bridgstock, R. (2009). The graduate attributes we’ve overlooked: Enhancing graduate employability through career management skill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8 (1), 31-44. |
Haines, K., Scott, K., & Lincoln, R. (2003). Australian blueprint for career development. Retrieved March 20, 2007, from https://www.education.gov.au/australian-blueprint-career-development. |
Hooley, T., Watts, A. G., Sultana, R. G., & Neary, S. (2013). The ‘Blueprint’ framework for career management skills: a critical explor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41 (2), 117–131. |
Lent, R. W., & Brown, S. D. (2013).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management: Toward a unifying view of adaptive career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0 (4), 557–568. |
Splete, H., & Stewart, A. (1990). Competency-based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he 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guidelines. from https://eric.ed.gov/?id=ED327739. |
Sultana, R. G. (2012). Learning career management skills in Europ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5 (2), 225–248. |
2.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