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Vol. 38 Issue (2): 176-182
大斜度井中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PDF全文]
练章华1 , 于浩1, 刘永辉2, 林铁军1, 张强1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成都 610500;
2.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钻采工艺研究院, 河北 唐山 063004
摘要: 针对套管在大斜度井中的磨损失效,首先开展了套管的磨损实验研究,根据Dawson和White提出的基于能量损失的线性磨损模型以及本文的实验数据,获得了钻杆接头与套管的磨损系数。建立了钻杆接头与套管磨损机理研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任意拉格朗日-欧拉自适应网格划分,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可以对套管磨损的节点进行"实时调整",并对网格单元做光滑处理,不断更新钻柱接头与套管的接触关系,对钻进过程中套管磨损机理进行了研究。在磨损后套管结构形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套管剩余抗挤强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套管的最大磨损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了套管剩余抗挤强度与最大磨损深度的关系,进而可以预测套管在某一累积磨损时间内套管的最大磨损深度和套管的剩余强度,为磨损套管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实验研究     套管磨损     有限元     剩余强度     抗外挤强度    
A Study on the Casing Wear Mechanism in Highly-deviated Well Drilling
LIAN Zhanghua1 , YU Hao1, LIU Yonghui2, LIN Tiejun1, ZHANG Qia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2.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Jido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Tangshan, Hebei 063004, China
Abstract: Aimed at studying the wear failure in the drilling process of highly-deviated well,this paper firstly carried out casing wear experiment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liner casing wear model based on the energy loss suggested by Dawson R and White J,and the experiment,the joint-casing wear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asing wear mechanism research is constructed using ABAQUS software. This paper uses the re-development user subroutine and Arbitrary LagrangeEuler mesh. In the proces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location of the wear node can be adjusted timely, the mesh element is smoothed, and the contact relations between joint and casing is altered continuously, which all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n casing wear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hape of worn ca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remaining collapse strength,as a result of whic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wear depth and wear time is obtained. On this basis, the ex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wear depth and wear time is determined to predict the maximum wear depth and remaining strength of casing after a period of accumulating wear time,which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worn casing.
Key words: experiment study     casing wear     finite element     remaining strength     collapse strength    
引言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大位移井、大斜度井、深 井、超深井和水平井技术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1]。 本文中的“大斜度井”指井斜角大于45°的井,由于 大斜度井和大位移井的钻井周期长、摩阻大、钻柱 作用在套管上的侧向力大等原因,套管磨损现象 十分严重,套管剩余抗挤强度显著下降,甚至出现 套管挤毁现象;导致某段油气井或整口油气井报 废[2-3],为钻井过程及其后续的完井、生产作业带来 了极大不便。在中国,典型的套管磨损井有圣科1 井、英科1 井、车古204 井、克参1 井、东秋5 井、崖 城市13-1-3 井等几十口井[4]

在针对钻柱与套管磨损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 提出了很多研究方法。Williamson J[5] 通过实验研 究了钻柱与套管之间的接触应力对套管磨损的影 响,提出接触应力是表征套管磨损速率的控制参 数。Kumar A 等[6] 通过公式推导、建立模型等方法 研究了钻柱振动对套管磨损的影响。王长进、储胜 利等分别通过使用实际钻杆、套管和钻井液材料, 得到了钻杆材料、磨屑对套管磨损的影响[1, 7]。练 章华[8] 研究了月牙形磨损的极坐标的计算公式。 Dawson R 和White J[9] 从能量传递和损失的观点推 导出了套管磨损量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磨损效 率”模型来预测井下套管的磨损。刘书杰[10] 等基于 Dawson 和White 的模型,利用“月牙形”磨损的几 何模型,得到了套管磨损预测的新模型。Wu J 等[11] 通过公式推导和数值模拟得出了套管抗内压强度 与套管磨损的关系。覃成锦等[12] 以127 mm 外径 P110 套管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了套 管磨损厚度与剩余抗挤强度的关系式。

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套管磨损方面已经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通过调研发现,传统研究普遍 采用“平均接触”的方法,假设总的滑移距离来处理 钻柱与套管间的接触关系[9-16]。而事实上,随着磨 损的进行,钻柱与套管直接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加, 钻柱作用在套管上的最大接触应力随着接触面积 的增加而减小,由于磨损深度与磨损时间是非线 性关系,使得理论求解变得十分困难。本文利用有 限元软件[17],开发了实现钻柱接头套管接触区域 网格节点随着磨损的进行不断调整以及钻杆与套 管的接触关系不断更新的用户子程序,并且采用 ALE(Arbitrary Lagrange-Euler)任意拉格朗日欧拉 自适应网格技术对磨损区域的网格进行光滑处理, 最终得到套管磨损的数值模拟结果。

1 套管磨损实验研究

在钻柱与套管磨损的有限元模拟分析中,需要 提供准确的摩擦功转化效率或者套管磨损系数。根 据Dawson 和White 提出的基于能量损失线性磨损 模型[9-10, 18],钻柱与套管之间的摩擦力在钻杆旋转 过程中做的摩擦功W

$W=\mu {{F}_{N}}{{L}_{\text{S}}}$ (1)

式中:W--摩擦功,J

μ--摩擦系数,无因次;

FN--钻杆接头在套管壁面上的侧向接触力, N

LS--钻杆接头与套管之间的相对滑移量,m。

通过摩擦功和磨损消耗的能量,就可以求出套 管的磨损效率η,即

$\eta \text{=}\frac{U}{W}=\frac{{{V}_{\text{w}}}}{\mu {{F}_{N}}{{L}_{\text{S}}}}$ (2)

式中:U--磨损消耗的能量,J;

Vw 套管磨损的体积,m3

H--套管的布氏硬度,N/m2

根据式(1)和式(2)可得套管的磨损系数f

$f=\frac{\eta }{H}=\frac{{{V}_{\text{w}}}}{\mu {{F}_{N}}{{L}_{\text{S}}}}$ (3)

式中:f--套管的磨损系数,1/Pa。

${{L}_{\text{S}}}\text{=}nt$ (4)

式中:n 钻杆转速,r/min;

t--磨损时间,min

根据式(3),只要通过实验测得不同转速、接触 力工况下的套管磨损体积、钻柱与套管之间的磨损 时间,就可以计算得出套管的磨损系数f

本文主要是为了获得在大斜度井中S135 钻杆 与P110 套管之间的磨损系数,其实验设备如图 1 所示,图 2 为该磨损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图,该装 置主要由钻杆接头试样、套管试样、施力杠杆、加载 轮、加载砝码以及电机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电 机带动钻杆接头试样以ω的转速进行转动。在加 载砝码上加载W 的载荷,通过施力杠杆系统的载荷 作用传递到套管试样上,使钻杆接头与套管试样在 C 点产生恒定的侧向接触力FN,即可获得随时间变化的套管试样磨损量(磨损体积),根据式(3)即可获 得套管磨损系数。实验过程中S135 钻杆接头外径 168 mm,转速为60 r/min,即现场实际转速,套管试 样材料为P110 套管材料,钻杆与套管之间的摩擦系 数为0.18,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结果的分析和数据 处理,得到了60,90 和120 N 等3 种载荷工况作用 下,钻杆与套管磨损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定量关系曲 线见图 3 所示。

图1 套管磨损实验机 Fig. 1 Casing wear tester
图2 磨损实验机工作原理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wear tester
图3 S135 钻杆与P110 套管磨损实验结果(钻杆转速60 r/mim) Fig. 3 Wear test result of S135 drill string and P110 casing(rotation speed 60 r/min)

根据式(3)和图 3 中的实验结果数据,通过数据 处理,得到了P110 套管与S135 钻杆之间的磨损系 数平均值为6.29×10-7 MPa-1,为本文有限元模型提 供了套管磨损系数的实验数据。

2 钻柱接头套管磨损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在大斜度井中,钻柱接头与套管的位置关系见 图 4 所示。由于钻柱接头外径比钻柱本体外径大, 钻柱与套管的磨损发生在钻杆接头处,由于井斜的 原因,钻杆接头与套管内壁接触,并在套管内壁面 产生一个侧向接触力FN。由于钻柱接头上通常设 计有耐磨带,钻柱接头的硬度远高于套管的硬度, 钻柱旋转过程中,在侧向接触力FN 的作用下,在接 触区域钻柱接头对套管不同程度的磨损。根据图 4 中钻杆接头与套管的几何结构和受力状态,可以把 钻杆接头和套管磨损的过程简化为平面应变的有限 元力学模型。

图4 钻柱与套管接触状态图 Fig. 4 Contact state of drill string and casing

本文研究的钻杆接头外径为168 mm,套管钢 级P110,外径244.5 mm,壁厚11.05 mm,套管采用 变形体,套管材料力学特性参数:密度7 580 kg/m3, 弹性模量210 GPa,泊松比0.3。

钻杆接头套管磨损的有限元模型见图 5 所示,由于套管通过水泥固结在地层中,因此,在有限 元模型中,套管的外边界固定约束,套管中心为O 点,套管材料为弹塑性变形体。钻杆接头的参考中 心点为RP1 点,在套管被磨损过程中,钻杆接头中 心点RP1 只能沿着y 方向移动和绕RP1 转动,RP1 为钻杆接头的刚体控制参考点。

图5 钻杆接头-套管磨损有限元模型 Fig. 5 The FE model of wear between drill string and casing

由于钻杆接头耐磨带的硬度远高于套管材料, 因此,在有限元模型中,将钻杆接头假设为刚体材料。在大斜度井的钻井过程中,在接触力FN 和钻柱旋转速度ω的工况下,套管内壁C点附近的套管 材料被磨损掉,在钻杆接头接触力FN 的作用下,钻杆接头沿y 方向下移,在钻柱旋转工况下,套管继 续被磨损。图 5 中BCD 段套管内的网格采用自适 应网格。BCD 段套管内壁边界采用ALE 自适应网 格约束。在有限元仿真模拟计算中,被磨损掉的套 管材料附近的套管有限元网格自动重新实时调整, 保留磨损后的套管形状。套管网格选择平面应变 的CPS4 单元类型,在磨损区域进行局部网格细化。 由于本文只研究套管的磨损,故钻杆接头为解析刚 体,只起到传递接触载荷、旋转和磨损套管的作用, 不产生变形和应力。

因此,本文建立的大斜度井钻柱接头套管磨 损有限元模型为一种新的有限元模型,能够有效和 准确地分析、研究大斜度井套管的磨损机理。

2.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图 5 所示,在套管外壁边界全部设置为固 定约束。对钻杆接头的刚体控制点RP1 建立局部 坐标系(图 5),进行x 方向约束,在y 方向可以上 下移动,并在钻杆接头刚体上施加接触压力载荷 FN=80 N,在绕z 轴转动方向加载钻柱旋转的转速 ω=60 r/min。设置钻杆接头与套管壁面接触属性, 法向接触为硬接触,切向接触摩擦系数0.18。建立 1×107 个增量步,无限细化每一个静力学磨损过程, 每一个增量步结束后对套管内壁上的节点进行动态 调整,并利用ALE 自适应网格技术使得网格光滑、 平整。

有限元模型中,虽然网格数量只有560 个,但 1×107 个增量步是很庞大的数据量,计算工作量非 常大。

2.3 网格节点移动和ALE 自适应网格技术

在套管磨损的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中,每个网格节点都有一个自己的局部坐标系和其在全局 坐标系上的方向矩阵。根据式(5),可以计算出套管 内壁上每个节点的磨损深度,再通过坐标转换和节 点移动技术对每个节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 套管磨损过程的动态模拟。

${{d}_{\text{w}}}=f{{\tau }_{\text{s}}}{{\text{l}}_{\text{s}}}$ (5)

式中: dw--节点单个增量步的磨损量,mm;

${{\tau }_{\text{s}}}$--接触节点剪切应力,MPa;

ls--节点单个增量步的滑移量,mm。

在套管磨损的有限元研究和分析中,采用ALE 自适应网格技术,在每个增量步结束后,结合拉格朗 日网格和欧拉网格的优点对ALE 区域进行多次的自 适应重新网格划分,使得网格变得光滑、平整,保证 了结果的准确性。见图 5BCD 区域的套管网格, 即采用ALE 自适应网格技术,在数值模拟过程中, 可以对套管磨损的节点进行“实时调整”,并对网格 单元作光滑处理,不断更新钻柱接头与套管的接触关 系,最终能够准确地模拟套管磨损的失效过程。

3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磨损最大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

基于本文建立的钻杆接头-套管磨损有限元模 型(图 5),在钻杆转速为60 r/min 时,通过大量的有 限元模拟计算,可以得到套管的最大磨损深度随时 间的变化关系曲线见图 6 所示。套管内的最大磨损 深度位置是指的图 5 中套管内壁的C 点位置,其他 位置的磨损较浅。

图6 套管最大磨损深度随磨损时间变化曲线 Fig. 6 Variation curve of maximum wear depth with wear time

图 6 可以看出,在钻杆接头与套管磨损40 h 内,即图 6OM 段曲线,磨损速率随时间不断 减小,最大磨损深度与磨损时间呈现明显的非线 性变化;当磨损时间超过40 h 后,见图 6MN 段(40~135 h),套管的磨损率基本不变,趋于平稳, 其最大磨损深度与磨损时间近似成线性关系。主要 原因是:在磨损初期,钻杆接头与套管壁面的接触 面积小,较高的接触应力使得套管磨损快;但随着 磨损的进行,最大接触应力开始变小,使得套管磨 损速率变慢,并趋于某一稳定值。根据图 6 可以预 测套管在某一累积磨损时间内套管的最大磨损深度 和套管的剩余强度。

为了更直观和清楚地分析套管被磨损的形状, 图 7 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中提取出了套管磨损 10,25,40 及60 h 共4 个时刻套管磨损的形状结 果图。从图 7a~ 图 7d 中可知,套管磨损的深度均 发生在C 点,其最大磨损深度分别为1.433,3.096, 4.024 和5.221 mm,反之,套管的剩余壁厚分别为 9.617,7.954,7.026 和5.829 mm。也就是说当套管 累积磨损时间达到60 h 时,套管的最大磨损深度为 5.221 mm,剩余壁厚5.829 mm,磨损率达到47.24%, 见图 7d 所示。钻杆接头套管磨损深度的最大位置 出现在接触区域的中间C 点位置,磨损深度由中间 C 点向两边逐渐减小,B 点和D 点为刚好未被磨损 的临界点,从图 7 中可见其磨损形状在BCD 区附近 为“月牙形”形状。

图7 不同磨损时间下套管最大磨损深度云图 Fig. 7 Contours of maximum wear depth at different casing time
3.2 磨损后套管剩余抗挤强度分析

套管被磨损后主要是其抗挤强度降低最快和降 低最大,因此,本节重点分析和研究套管磨损后的 剩余抗挤强度。在研究中,在某一累积磨损后的套 管形状的基础上,对套管外径表面加载分布载荷, 进行剩余抗挤强度计算,取出不同磨损程度的套管 进入屈服阶段的分布载荷作为套管的剩余抗挤强 度[12, 19-22],建立套管剩余抗挤强度与最大磨损深 度的关系曲线,其结果见图 8 所示。

图8 套管剩余抗挤强度与最大磨损深度关系曲线 Fig. 8 Relation curve between casing remaining strength and maximum wear depth

图 8 可以看出,套管剩余抗拉强度与最大 磨损深度近似成线性变化。当套管最大磨损深度 为0 时,即套管未被磨损时,套管的抗外挤强度为 30.78 MPa,当磨损最大深度为1.433 mm 时,套管剩 余壁厚9.167 mm,套管剩余抗挤强度为22.71 MPa;当磨损最大深度为4.024 mm 时,套管剩余壁厚 7.026 mm,套管剩余抗挤强度为9.708 MPa;当磨损 最大深度超过5 mm 后,套管剩余抗挤强度非常小, 套管几乎没有抵抗外挤作用的能力。图 8 的曲线结 果可以评价套管被磨损后的剩余抗挤强度,为磨损 套管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4 结论

(1)通过对S135 钻杆接头与P110 套管大量的 磨损实验,得到了钻杆接头与套管磨损体积随时间 变化的定量关系。

(2)根据Dawson R 和White J 提出的基于能 量损失的线性磨损模型以及本文的套管磨损实 验数据,获得了钻杆接头与套管的平均磨损系数 6.29×10-7 MPa-1,为套管磨损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 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3)在套管磨损的数值模拟过程中,任意拉格 朗日欧拉自适应网格划分可以对套管磨损的节点 进行“实时调整”,并对网格单元作光滑处理,不断 更新钻柱接头与套管的接触关系,为套管磨损的有 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可靠的手段和方法。

(4)文中获得的套管最大磨损深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以及套管剩余抗挤强度与最大磨损深度的定 量关系,可以预测套管在某一累积磨损时间内套管 的最大磨损深度和套管的剩余强度,为磨损套管的 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长进. 钻杆与套管摩擦磨损研究[D]. 秦皇岛:燕山大学, 2007:1-10.
[2] 林元华, 付建红, 施太和, 等. 套管磨损机理及其防磨措施研究[J]. 天然气工业, 2004, 24 (7) : 58 –61.
LIN Yuanhua, FU Jianhong, SHI Taihe, et al. Research on casing wear mechanism and antiwear measures[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4, 24 (7) : 58 –61.
[3] 仵雪飞, 林元华, 巫才文, 等. 套管防磨措施研究进展[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4, 26 (4) : 65 –69.
WU Xuefei, LIN Yuanhua, WU Caiwen, et al.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preventing wear measures of casi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2004, 26 (4) : 65 –69.
[4] 曾德智, 林元华, 施太和, 等. 磨损套管抗挤强度的新算法研究[J]. 天然气工业, 2005, 25 (2) : 78 –80.
ZENG Dezhi, LIN Yuanhua, SHI Taihe, et al. New algorithm of collapsing strength of wearing casing[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5, 25 (2) : 78 –80.
[5] WILLIAMSON J. Casing wear:The effect of contact pressure[C]. SPE 10236, 1981.
[6] KUMAR A, SAMUEL R. Modeling method to estimate the casing wear caused by vibrational impacts of the drillstring[C]. IADC/SPE 167999, 2014.
[7] 储胜利, 张来斌, 樊建春, 等. 基于磨屑收集的套管磨损监测技术[J]. 天然气工业, 2008, 28 (8) : 70 –72.
CHU Shengli, ZHANG Laibin, FAN Jianchun, et al. Reaearch 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casing wear by collecting debris[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8, 28 (8) : 70 –72.
[8] 练章华. 地应力与套管损坏机理[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 101 -103.
[9] WHITE J, DAWSON R. Casing Wear:Laboratory measurements and field predictions[C]. SPE 14325, 1987.
[10] 刘书杰, 谢仁军, 刘小龙. 大位移井套管磨损预测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 (6) : 11 –15.
LIU Shujie, XIE Renjun, LIU Xiaolo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asing wear prediction for extended reach well[J].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10, 32 (6) : 11 –15.
[11] WU Jiang, ZHANG Mei. Casing burst strength after casing wear[C]. SPE 94304, 2005.
[12] 覃成锦, 徐秉业, 高德利. 套管磨损后剩余抗挤强度的数值分析[J]. 石油钻采工艺, 2000, 22 (1) : 6 –8.
TAN Chengjin, XU Bingye, GAO Deli.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remaining collapsing strength of worn casing[J].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00, 22 (1) : 6 –8.
[13] 梁尔国, 李子丰, 王长进, 等. 深井和大位移井套管磨损程度预测[J]. 石油钻探技术, 2013, 41 (2) : 65 –69.
LIANG Erguo, LI Zifeng, WANG Changjin, et al. Casing abrasion prediction for deep and extended reach wells[J].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13, 41 (2) : 65 –69.
[14] HALL R W,GARKASI A,DESKINS D,et al. Recnet advances in casing wear technology[C]. SPE/IADC 27532, 1994.
[15] BRADLEY W B, FONTENOT J E. Th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casing wear[J].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gy, 1975, 27 (2) : 233 –245. DOI:10.2118/5122-PA
[16] 刘清友, 陈浩. 套管的失效分析[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 21 (4) : 75 –77.
LIU Qingyou, CHEN Hao. Failure analysis for the casi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1999, 21 (4) : 75 –77.
[17] KANAVALLI B. Application of user defined subroutine umeshmotion in ABAQUS for simulating dry rolling/sliding wear[D].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T), Stockholm, Sweden, 2006:13-20.
[18] 梁尔国. 深井和大位移井套管磨损规律试验及磨损程度预测[D]. 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2:30-40.
[19] 廖华林, 管志川, 马广军, 等. 深井超深井内壁磨损套管剩余强度计算[J]. 工程力学, 2010, 27 (2) : 250 –256.
LIAO Hualin, GUAN Zhichuan, MA Guangjun, et al. Remaining strength calculation of internal wall worn casing in deep and ultra-deep wells[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0, 27 (2) : 250 –256.
[20] 申昭熙, 冯耀荣, 解学东, 等. 套管抗挤强度分析及计算[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 (3) : 139 –142.
SHEN Zhaoxi, FENG Yaorong, XIE Xuedong, et al. Casing collapse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08, 30 (3) : 139 –142.
[21] 杜春常, 谢光平, 刘崇建. 深井套管抗挤强度分析及计算[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 21 (3) : 37 –40.
DU Chunchang, XIE Guangping, LIU Chongjian. Casing collapse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in deep wells[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1999, 21 (3) : 37 –40.
[22] 高连新, 杨勇, 张风锐. 套管内壁磨损对其抗挤毁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 石油矿场机械, 2000, 29 (3) : 39 –41.
GAO Lianxin, YANG Yong, ZHANG Fengrui.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asing collapse strength caused by inside worn[J]. Oil Field Equipment, 2000, 29 (3) : 3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