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Vol. 38 Issue (2): 129-135
广西百色油田那读组油基钻井液技术    [PDF全文]
周成华1 , 张珍1, 胡德云1, 杨国兴1, 邓元洲2    
1. 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研究院, 四川 德阳 618014;
2. 四川川庆石油钻采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 广汉 618300
摘要: 针对广西百色油田那读组地层复杂,在该地层钻进极易发生井壁失稳导致恶性坍塌的井下复杂情况,特别是在水平井钻井施工过程中,更易发生恶性坍塌甚至卡钻的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那读组水平井强封堵油基钻井液体系研究。该钻井液体系以纳米级固液复合等封堵材料增强封堵性能,同时体系具有较强的抗污染性能、良好的润滑性能等特性。该体系在坤8-6HF井三开进行了现场试验,应用效果表明该体系能有效地保持井眼稳定,优质的油基钻井液性能满足了安全钻井施工的需要,很好地解决了百色地区那读组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恶性坍塌等技术难题。
关键词: 恶性坍塌     百色油田     那读组     油基钻井液     坤8-6HF    
Oil-based Drilling Fluid Technology of Nadu Formation in Baise Oilfield
ZHOU Chenghua1 , ZHANG Zhen1, HU Deyun1, YANG Guoxing1, DENG Yuanzhou2    
1. Drill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west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SINOPEC, Deyang, Sichuan 618014, China;
2. CCDC Petroleum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han, Sichuan 618300, China
Abstract: The Nadu formation of Baise Oilfield is fairly complex, in which malignant collapse caused by borehole instability happen easily during drilling.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strong sealing and inhibitive oil-based drilling fluid is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This system comprises of nanoscale solid-liquid sealing material so as to improve the sealing properties and has good anti-pollution, lubricating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The experiment applied in third section of well Kun 8-6HF shows that the oil-based drilling fluid can prevent the wellbore from collapsing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afe drilling. Thus it has efficiently solved the complex problem of malignant collapse during horizontal well drilling in Nadu formation.
Key words: malignant collapse     Baise Oilfield     Nadu Formation     oil-base drilling fluid     Well Kun 8-6HF    
引言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的百色盆地那读组垮 塌是钻井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对盆地内已钻的 122 口直井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有34.43% 的井发生 过程度不同的那读组泥页岩井壁失稳,且以恶性坍 塌居多[1-4]。如坤30 井,仅处理那读组泥页岩坍塌 的时间就达到了90 d。直井钻井的井下恶性坍塌至 今仍未完全解决,水平井钻井不可避免造成钻井周 期增加、井眼条件更为复杂等情况,给那读组地层 防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坤8-6HF 斜导眼钻井 过程中,处理井下恶性坍塌耗时77 d,严重影响了 钻井周期。因此拟通过油基钻井液体系解决那读组 地层水平井钻井中可能出现的恶性坍塌技术难题。 为此,开展了针对性的油基钻井液体系研究,形成 了强封堵油基钻井液配方,并在坤8-6HF 三开进行 了现场试验,该井三开钻井、完井作业顺利,表明强 封堵油基钻井液很好地满足了那读组地层安全钻井 的需要。

1 那读组钻井技术难题及原因分析

百色盆地那读组泥岩地层坍塌严重,经常发 生卡钻事故,导致被迫提前完钻或多次填井侧钻, 有的井甚至报废的复杂情况。分析恶性坍塌机理 如下。

(1)那读组岩芯微细裂缝十分发育,裂缝尺寸在1~10μm,大多数在5μm 左右。岩芯微孔隙发 育,面率高达7.8%,形状不规则,分布范围广,孔隙 平均尺寸1μm,当钻开E2n 时构造的原始应力就会 沿微裂缝释放,这一释放就会大大削弱泥岩间本来 就不牢固的黏聚力,导致井壁的剥落崩塌。这一点 可由实钻中取出的岩芯得到证实(图 1):岩芯刚出 筒时比较完整,但在空气中自然存放24 h 以上时, 岩芯散成小碎块,碎块间有明显的镜面擦痕。

图1 坤30 井岩芯样空气中存放后的形状 Fig. 1 Shape of core after being coring in Well Kun30

(2)那读组泥岩黏土矿物含量高:高岭石 39.88%、伊利石30.87%、绿泥石11.38%、伊/蒙 混层20.84%。通过对那读组岩样的阳离子 交换容量(CEC)的测定可以证实这点,测试 表明那读组泥页岩的阳离子交换容量为 4.35~15.23 mgN/(100 g)干土,亚甲基搬土含量在 6.21~16.67 mgN/(100 g)干土,由此可见那读组泥页岩具有一定的水化能力。同时,滤液作用下,伊/蒙 混层中的各晶层间所产生膨胀压力和体积不一致, 导致形成晶层间的微细裂缝,使得滤液更深地侵入 地层,促使这种水化作用不断得以继续并不断形成 裂缝,在井眼周围形成一个稳定性很差的破碎带, 钻进过程中易发生恶性坍塌[5-10]

(3)百色盆地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 东方向,约为N45E,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约为 N1350E。而从井壁扩大方向来看,井壁掉块的方向 主要在N590E,如1 900~2 00 0 m 和2 390~2 500 m 井段,掉块方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百色盆地井壁坍塌主要是由于地层软弱裂隙所 致。另外在2 110~2 140 m 井段,地层坍塌方向与最 小水平应力方向一致,说明也存在由应力集中引起 的井壁崩落[8]

在坤8 区块,水平井钻井将面临更多的井壁失 稳技术问题:

(1)位于百色盆地应力破碎加水敏垮塌严重的 坤8 区块中高部位的井如坤8-6HF 井,垂深2 150 m 处存在断距30 m 的断层,钻遇该井段时断层应力释 放增加了地层的不稳定性。

(2)定向钻井过程中,定向窗口附近因起下钻 的擦挂严重,是薄弱点,加剧那读组泥页岩的坍塌。 水平段钻进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钻具与下井 壁接触面积大,易于泥饼相黏附,在压差的作用下, 更易造成起下钻遇阻和卡钻。

(3)坤8-6HF 斜导眼钻井过程中,使用正电胶 聚合醇防塌防卡钻井液体系钻达斜导眼靶点井下 出现恶性坍塌,现场施工表明,使用水基钻井液那 读组地层浸泡时间最长仅为17.5 d(坤26-2 井),超 过此时间段的水平井(坤8-6HF)钻井不能有效地 防塌

2 强封堵油基钻井液体系优选评价 2.1 那读组水平井防塌对策

针对那读组易发生恶性坍塌等井下复杂问题, 拟通过油基钻井液体系解决那读组水平井钻井中可 能出现的恶性坍塌技术难题:(1)通过使用油基钻 井液,解决水基钻井液过程不可避免的黏土水化作 用而造成的井壁失稳;(2)通过强封堵油基钻井液 在井壁周围形成超低渗透封堵层,有效封堵节理裂 隙,减少滤液侵入。

2.2 油基钻井液基本配方优选

通过处理剂优选,得出了主要的处理剂为主乳 MOEMUL、辅乳MOCOAT,润湿剂MOWET,提切 剂HSV-4,降滤失剂MOTEX 等。优选得出了三开 钻井液基本配方:柴油:盐水=4:1+(25%CaCl2)+ 3.0% 主乳MOEMUL + 1.0% 辅乳MOCOAT + 1.0% 润湿剂MOWET + 3% 有机土+ 2%CaO+0.5HSV-4 + 3% 降滤失剂MOTEX + 2%FLB 树脂类封堵剂。

2.3 封堵性能优化

针对那读组多为微细裂缝地层特点,结合改善 钻井液泥饼质量,优选出微米级液体乳化封堵剂 MORLF、纳米封堵剂NTF、及多目数刚性封堵剂 SMF 作为封堵剂。实验采用从英国Malvern,H.K. 公司进口激光粒度分析仪MASTERSIZER3000,检 测范围0.01~3 500.00μm,3 种封堵剂激光粒度分析 如图 2~图 4 所示。

图2 乳化封堵剂MORLF 粒度分布图 Fig. 2 Distribution of sizes of Emulsifying Sealing Agent MORLF
图3 纳米封堵剂MONTF 粒度分布图 Fig. 3 Distribution of sizes of nanometer sealing agent MONTF
图4 多目数刚性封堵剂SMF 粒度分布图 Fig. 4 Distribution of sizes of harsh sealing agent MONTF

粒径累计分布图、粒径分布图可以得出,液 体乳化封堵剂MORLF d50 = 6.900μm,d90 = 103.000μm;纳米封堵剂MONTF d10 = 0.875μm, d50 = 2.860μm,d90 = 7.050μm;多目数刚性封 堵剂SMF d50 = 7.760μm,d90 = 35.500μm(d10, d50,d90-累计粒度10%,50%,90% 时对应的粒径,μm)。作为微粒子封堵剂,液体乳化封堵剂、纳米 封堵剂MONTF 的粒径较小,可以作为填充粒子填 充那读组微细孔隙,同时也可与多目数刚性封堵剂 SMF 等其他钻井液中的固相颗粒一起协同改善泥 饼质量,在地层和堵塞表层形成超低渗透泥饼,以 满足封缝即堵过程中形成超低渗透封堵层“堵死裂 缝”的要求[11]

通过加量优选,确定了封堵剂加量5%MORLF、 2%MONTF、2%SMF,通过固液纳米微米级材料协 同封堵,控制高温高压失水≤2 mL。

2.4 油基钻井液性能评价 2.4.1 不同密度条件下性能评价

针对那读组压力特点,将所优选出的油基钻井 液体系选定的实验点分别为1.30,1.45,1.60 g/cm3, 主要通过测定它们120℃/(16 h)老化前后的流变 性、失水量、切力来综合评定优选配方在不同密度 条件下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见表 1Φ3Φ6 旋 转黏度计3 转、6 转时的读数;老化条件:16 h;测 试温度:60℃;油基钻井液加重密度:1.53 g/cm3; HTHP:120℃,3.5 MPa)。

表1 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性能评价 Table 1 Properties of drilling fluid in different mud density

表 1 可知,在密度1.30,1.45,1.60 g/cm3 条件 下,钻井液老化后均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及切力,失 水低,封堵性好,同时破乳电压均大于450 V,表现 出良好的稳定性。

2.4.2 抗温性实验

按照“油基钻井液测试程序”,对油基钻井液 体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流变性能、电稳定性 等综合性能测定,研究体系在各温度条件下的稳定 性[12]。不同温度条件的性能评价如表 2 所示。

表2 不同温度条件的性能评价 Table 2 Properties of drilling flui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表 2 可以得出,随着温度的增加,钻井液动 切力有一定的降低,滤失量略有增加,但破乳电压 均在600 V 以上,表明钻井液综合性能稳定,能抗 温120℃。

2.4.3 抑制性能评价

采用那读组岩屑做岩屑滚动回收和膨胀性实 验,测定油基钻井液体系和几种强抑制水基钻井液 体系的抑制性能,对比其他钻井液体系,判断油基 钻井液体系抑制性能是否明显优于其他体系。实验 结果如表 3 所示(实验条件:100℃×16 h)。

表3 那读组岩样回收实验结果 Table 3 Recover rate test of core sample in Nadu Formation

表 3 中数据可以看出,油基钻井液回收率达 到99.70%,膨胀率1.36%,故优选的油基钻井液配 方抑制性能良好,滚动回收和膨胀率的实验结果均 明显优于KCl/聚合醇正电胶钻井液体系和其他钻 井液体系。

2.4.4 抗污染性能

油基钻井液在现场应用时,会受到钻屑的污染, 同时根据那读组地层特点可能会受到地层水污染, 因此通过以下实验考察油基钻井液的抗岩屑和水污 染能力。实验的3 种污染情况分别为混入10% 的 60~100 目钻屑;10% 水;10% 钻屑+10% 水,实验温 度均为>100℃,实验结果见表 4

表4 油基钻井液抗岩屑、抗水污染实验 Table 4 Cutting and water pollution test of oil-based drilling fluid

表 4 中可以看出,钻屑的侵入对钻井液性能 影响较小;而水的侵入相当于降低了油水比,从实 验结果看出随着水的侵入,钻井液的黏度有一定增 加,滤失量有所增加,而钻井液的破乳电压基本保 持稳定,破乳电压大于450 V,表明体系具有良好的 抗岩屑和抗水污染能力。

3 现场应用 3.1 坤8-6HF 二开概况

坤8-6HF 井是由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 司部署在广西百色盆地田东凹陷中央断凹带 坤8 块油藏中部,以那读组二段为主要目的 层的第一口开发评价井,设计井深3 010.00 m, 实钻井深3 055.00 m。钻头程序:ϕ444.50 mm ×199.60 m + ϕ311.15 mm×2 442.00 m +ϕ215.90 mm ×3 055.00 m;套管程序为:ϕ339.70 mm×196.57 m +ϕ244.50 mm×2 234.50 m+ϕ139.70 mm×3 053.80 m。

(1)二开斜导眼钻进复杂基本概况

使用正电胶聚合醇防塌防卡钻井液体系,钻至 井深1 800.00 m 开始定向造斜,钻达斜导眼靶点井 深2 427.20 m 起钻出现井下恶性坍塌,发生多次起 下钻挂卡、遇阻,划眼过程中划出新眼,因此打水泥 塞回填至1 607.00 m。总计处理复杂时间25.56 d。

产生的原因为:①井位于百色盆地应力破碎、 水敏垮塌严重的坤8 区块中高部位,该区域泥岩层 水化分散严重,易引起井壁失稳。垂深2 150.00 m 处存在断距30 m 的断层,钻遇该井段时断层应力 释放增加了地层的不稳定性。②本井在那读组易塌 层钻进耗时长,钻井液失水控制得很低,但因地层 吸水膨胀引起掉块垮塌,井底形成不规则糖葫芦井 眼。③井斜太大(最大 79°),其泥岩在上部井壁大 斜度段因受力不均衡,易造成垮塌,造成井下复杂。

(2)第二个斜导眼钻进复杂基本概况

ϕ311.15 mm 钻头二开斜导眼侧钻钻进, 1 948.00~2 264.00 m 井段出现不同程度的起钻遇 阻、划眼、憋泵等复杂情况。钻进至2 264.00 m 起 钻出现井下严重复杂情况,下钻至井深1 970.00 m 遇阻,间断划眼至井深2 214.83 m 钻具遇卡憋泵, 采用单凡尔、双凡尔、三凡尔、双泵方式建立循环 后采用不同吨位上下活动钻具解卡。决定起钻更 换ϕ215.90 mm 钻头通井。复杂期间使用不同密度、 低高黏切携砂浆携砂多次均未取得明显效果。通 过各种方式处理后,更换ϕ215.90 mm 钻头斜导眼钻 进,钻进至井深2 442.00 m 中途完井,使用泵出式 测井一次到底但无信号。后通井出现井下复杂,在 井深2 223.00~2 408.00 m 井段多次出现憋泵、憋停 顶驱、钻具遇卡现象,复杂情况加剧。后先下技术 套管封隔ϕ311.15 mm 井段,采用多套钻具组合、使 用不同黏切不同密度的携砂浆携砂、调整钻井液性 能通井到底后下套管至2 234.50 m 顺利固井。第二 个斜导眼复杂时间51.98 d。

分析其原因为:①垮塌物有百岗组、那读组 掉块,该井段属于侧钻井段,侧钻点离进入那读 组只有90 m,该井段侵泡时间长,那读组与百岗 组交错处失稳坍塌,属地层脆性垮塌。②该井 在垂深2 150.00 m 处存在断距30 m 断层。由于 钻穿断层,造成该层位应力释放,形成缩径、掉 块垮塌。③在 1 951.00~1 990.00 m 井段井眼曲 率高(27.11°~24.42° /(100 m)),该井段存在大肚 子,有台阶存在,易造成起下钻、测井遇阻。④在 2 210.00 m 断层处存在局部垮塌。

鉴于斜导眼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井下恶性坍塌复 杂情况,使用强抑制性水基钻井液亦不能有效解决 本井那读组大斜度、水平井的恶性坍塌问题,因此 决定三开斜井段及水平段使用强封堵油基钻井液体 系(原设计为正电胶聚合醇防塌防卡钻井液)。

3.2 三开油基钻井液处理与维护措施

三开应用国产油基钻井液,使用ϕ139.70 mm 钻 头2 285.00 m 处侧钻,钻进至2 412.00 m 时,提前钻 穿油气层,结合井眼轨迹和地质层位,决定固井回 填重新侧钻。打水泥塞固井后在井深2 256.00 m 处 侧钻,钻进至3 055.00 m 完钻。主要油基钻井液处 理与维护措施为:

(1)替浆。侧钻前,根据室内实验配方,配制 好三开强封堵油基钻井液体系,同时提高钻井液密 度至1.50 g/cm3。替浆时泵入15 m3 高黏油基钻井 液隔离液,使用油基钻井液钻扫水泥塞和三开定向 钻进。

(2)密度控制。①三开第一个眼钻井过程中, 由于钻遇防碰(三开井眼轨迹与斜导眼最近2 m)井 段2 300.00~2 310.00 m 处均存在井壁失稳的可能, 为保证井下安全,提高钻井液封堵的同时,上提密 度至 1.60 g/cm3 至钻进至 2 412.00 m。②打水泥 塞后于2 256.00 m 开始三开第二眼侧钻,钻进至 井深2 362.00 m 处,钻时突然变快现象(40 min/m 到8 min/m)。上提钻具遇阻、憋转盘。震动筛返出 4 cm×3 cm×1cm 大小的泥饼,带有强烈的水基钻井 液发酵的臭味(此处为防碰段,可能穿过老井眼)。 为保证井下安全,提高钻井液封堵的同时,钻井液 密度上提至1.63 g/cm3。上提比重后,钻进恢复正 常,无大块出现;控制钻井液密度1.63~1.65 g/cm3, 至3 055.00 m 顺利完钻钻进正常。

(3)电稳定性控制。钻进过程中加入适量主 乳、辅乳、润湿剂保持钻井液的稳定性。钻进中发 现钻井液破乳电压指标呈下降趋势或滤液中含有水 相,及时补充乳化剂的加量。钻井过程中前期破乳 电压在800 V 以上,后期甚至达到1 500 V,以保证 良好的电稳定性。

(4)封堵性能控制。保持钻井液中封堵抑制剂 加量10% 以上,增强钻井液的封堵抑制性能,以利于防止那读组恶性坍塌。

(5)携砂性能控制。由于那读组地层压力敏感 性强,为防止因稠浆洗井时引起的压力波动而造成 的井壁失稳,钻井过程中通过加入提切剂HSV-4 控制钻井液动切力9.5 MPa 以上,保证体系良好的 携砂性能。钻进过程中井眼清洁,未使用稠浆洗井。

(6)完井措施。采用单扶、双扶下钻通井,到底后,用稠浆带砂,大排量循环,彻底清洁井眼后,打 3 m 中空玻璃微珠段塞,顺利下入油层套管至井深 3 053.80 m。

3.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坤8-6HF 井是坤8 块区块首次成功运用油基 钻井液的水平井。由表 5 可知,三开油基钻井液性 能稳定。钻进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携砂性能,强封 堵特性有效封堵节理裂隙,减少滤液侵入;同时钻 井液密度根据实钻情况适当调整,保证了井内压 力平衡,很好地解决了那读组水平井恶性坍塌技术 难题。

表5 三开油基钻井液性能表 Table 5 Properties of oil-based drilling fluid in 3rd section

由于坤8-6HF 井三开定向钻井过程中钻穿 油层而造成打水泥塞侧钻,使得施工周期偏长, 斜井段、水平段长965.50 m(2 234.50~2 412.00 m, 2 256.00~3 055.00 m),三开油基钻井液作业时间长 达64 d,三开钻井过程中无任何复杂情况。钻井过 程中,井壁稳定、起下钻顺利、水平段送测一次成 功、下套管一次成功、固井顺利,固井质量为“优”。

4 结论

(1)研制优选出了针对那读组水平井的国产强 封堵油基钻井液体系,室内钻井液体系评价表明, 其具有较好的抗污染能力、抗温性、封堵抑制性强 等特性。

(2)国产油基钻井液体系首次应用于那读组水 平井,满足那读组易垮泥岩水平井段的安全顺利钻 进,解决了坤8-6HF 二开斜导眼钻进过程中暴露的 泥页岩恶性垮塌的问题。

(3)那读组泥岩水平井段对油基钻井液封堵能 力要求很高,纳米级固液封堵剂的配合使用成功 解决了泥页岩井段的井壁稳定问题。

(4)研制和优选出的国产油基钻井液性能稳 定,现场维护与处理方便,可推广应用于其他页岩 气钻井开发中。

参考文献
[1] 欧彪, 任茂. 百色盆地坤9区块防塌钻井液技术的应用[J]. 天然气技术, 2009, 3 (2) : 43 –46.
OU Biao, REN Mao. The Application of anti-collapse drilling fluid to Kun 9 Block in Baise Basin[J]. Natural Gas Technology, 2009, 3 (2) : 43 –46.
[2] 王威, 徐国盛, 黄科, 等.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北部陡坡带那读组油气成藏条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6 (2) : 147 –151.
WANG Wei, XU Guosheng, HUANG Ke, et al. Study on reservoiring conditions of oil and gas of the north scarp zone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of Baise Basin[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09, 36 (2) : 147 –151.
[3] 彭军, 郑荣才, 陈果. 广西百色盆地东部古近系那读组湖相灰岩[J]. 古地理学报, 2004, 6 (2) : 163 –173.
PENG Jun, ZHENG Rongcai, CHEN Guo. Lacustrine limestone of the Nadu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eastern Baise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raphy, 2004, 6 (2) : 163 –173.
[4] 陈元壮, 刘洛夫, 蔡勋育. 广西百色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4, 26 (3) : 1 –5.
CHEN Yuanzhuang, LIU Luofu, CAI Xunyu. Analysis on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hydrocarbon in the Baise Basin[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2004, 26 (3) : 1 –5.
[5] 刘其明, 赵正果, 李勇, 等. 百色盆地井壁失稳机理及防塌建议[J]. 天然气技术, 2009, 3 (3) : 54 –58.
LIU Qiming, ZHAO Zhengguo, LI Yong, et al. Wall destabilizing mechanism and collapse resistance of Baise Basin[J]. Natural Gas Technology, 2009, 3 (3) : 54 –58.
[6] 朱海军, 章平. 百色盆地那读组地层防塌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J].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8, 25 (4) : 71 –75.
ZHU Haijun, ZHANG Ping. Drilling fluid technology for bore hole stabilization in Nadu Formation in Baise[J]. Drilling Fluid and Completion Fluid, 2008, 25 (4) : 71 –75.
[7] 黄进军, 罗兴树. 百色盆地花茶那坤地区那读组泥岩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能研究[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5, 17 (1) : 54 –55.
HUANG Jinjun, LUO Xingshu. Structure features an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duzu Shale of Huacha, Nakun Area in Bese Basin[J]. Journal of Southwest-China Petroleum Institue, 1995, 17 (1) : 54 –55.
[8] 张珍,樊志刚,周成华,等. 百色油田那读组防塌钻井液技术[C]//全国钻井液完井液学组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12.
[9] 张炜, 刘振东, 刘宝锋, 等. 油基钻井液的推广及循环利用[J]. 石油钻探技术, 2008, 36 (6) : 33 –39.
ZHANG Wei, LIU Zhendong, LIU Baofeng, et al. Popularization and recycling of oil based drilling fluid[J]. 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 2008, 36 (6) : 33 –39.
[10] 武文慧, 侯明才, 李智武.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北部陡坡带东段那读组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7 (1) : 64 –68.
WU Wenhui, HOU Mingcai, LI Zhiwu.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and provenance of sandstones from Paleogene Nadu Formation in the east escarpment in the north of eastern depression in Baise Basin[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10, 37 (1) : 64 –68.
[11] 岳前升, 向兴金, 李中, 等. 油基钻井液的封堵性能研究与应用[J].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6, 26 (5) : 40 –42.
YUE Qiansheng, XIANG Xingjin, LI Zhong, et al. Study on s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oil based drilling fluid and its application[J]. Drilling Fluid & Completion Fluid, 2006, 26 (5) : 40 –42.
[12] 李哲. 抗高温油基钻井液体系的研制[D].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