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18;
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塘沽 300452
2.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CNPC, Xi'an, Shaanxi 710018, China;
3. Tianjin Branch(China), CNOOC, Tanggu, Tianjin 300452, China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注水井调整方案是最经济 有效控制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的措施[1-3]。细分注水就是尽量将性质相近的油层放在一个层段内进行注水,减轻不同物性油层之间的层间干扰,提高各类油层的动用程度[4]。目前,细分注水研究大多针对层段配注问题[5],对细分注水层段组合问题研究较少,然而合理的层段组合是细分注水的基础, 也是影响细分注水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细分注水的层段组合方法常用的是层系划分方法和数值 模拟方法[6]。但注水井的层段组合和油藏层系组合 有显著的差别:层系组合中一个层系中各层可以是分开不连续的,层段组合要求一个层段内的小层必 须是连续的,而且层系组合中决策者的主观因素较 强[7-10]。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筛选层段组合方式, 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Fisher 于1953 年提出有序样品聚类法(最优分 割法),目前普遍运用于找矿和测井解释中[11],尚未 运用到细分注水中进行层段划分。作为一种确定层 段组合的有效方法,最优分割法通过找到使各个层 段的组内离差平方和(层段直径)最小,所有注水层 段的组间离差平方和最大的分割点,获得最优的层 段组合。
综合考虑渗透率、厚度、吸水强度、采出程度、 剩余可采储量、隔层分布等因素对细分注水中层段 组合的影响,运用最优分割法可以快速优选出最优 层段组合方案。
1 最优分割方法最优分割法是一种有序的聚类方法,该方法不 改变地层顺序,可最大限度地将特征相近小层组 合在一起[12-13]。运用最优分割法优选细分注水的 层段组合方案,必须先明确影响细分注水层段组合 的相关因素(属性集)、合理的层段组合方案(对策 集)和层段组合方案的目标(目标集),再计算层段组 合方案总的直径值,并将各方案按直径值大小进行 排序,最终优选最佳的层段组合。具体步骤如下。
1.1 属性集与对策集最优分割方法将影响细分注水层段组合的因素 定义为属性集
$X=\left( {{x}_{ij}} \right)={{\left( \begin{align} & \begin{matrix} {{x}_{11}} & {{x}_{22}} & \cdots & {{x}_{1t}} \\ \end{matrix} \\ & \begin{matrix} {{x}_{21}} & {{x}_{22}} & \cdots & {{x}_{2m}} \\ \end{matrix} \\ & \begin{matrix}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end{matrix} \\ & \begin{matrix} {{x}_{n1}} & {{x}_{n2}} & \cdots & xnm \\ \end{matrix} \\ \end{align} \right)}_{n\times m}}$ | (1) |
式中:xij(i = 1, 2, … n;j = 1, 2, … ,m) 第i 个地层 的第j 个属性;n 总地层数;m 总属性数,属性 包括渗透率、厚度、采出程度、剩余可采储量等。 定义对策集为:B = (b1, b2, b3, … , bt)(t-层段组合方案总数)。其中bi (i = 1, 2, … , t) 为按不同渗 透率极差、厚度、采出程度、剩余可采储量、隔层条 件等把地层划分为k个层段的层段组合的方式,k可以是两段或多段,具体根据井筒分层工艺决定。
1.2 决策目标以高含水油藏细分注水改善注水开发效果为目 的,设定各层段组合方案的技术采收率为决策目标, 认为层段组合方案的技术采收率越高,方案越优。
1.3 计算层段组合方案的直径综合考虑油藏储层条件和各层开发效果的差异 以及各层段组合方案的侧重点不同,引入层段直径 的概念,充分考虑层间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如渗 透率极差、厚度、采出程度、剩余可采储量、隔层分 布等指标)对细分注水的影响,计算每个层段的层 段直径。这是本方法与常规最优分割方法的区别。
设细分注水时将n 个油层划分为k个层段,每 个层段有nk 个油层。{xp,m, xp+1,m, … , xq,m} 表示从 第p 小层到第q 小层的注水层段(1≤p≤q≤n), 则该注水层段第j 属性的层段直径为
$\left\{ \begin{align} & {{d}_{j}}\left( p,q \right)=\sum\limits_{i=p}^{q}{{{\left[ {{x}_{ij}}-{{x}_{j}}\left( p,q \right) \right]}^{2}}} \\ & {{x}_{j}}\left( p,q \right)=\frac{1}{q-p+1}\sum\limits_{i=p}^{q}{{{x}_{ij}}} \\ \end{align} \right.$ | (2) |
式中:dj (p, q) 层段{xp,m, xp+1,m, … , xq,m} 第j 属性的层段直径,体现各小层j 属性的差异情况,dj (p, q) 越小,表示段内小层之间j 属性的差异越小。
计算出层段每个属性的层段直径,根据专家经 验知识及油田的生产情况和实际资料相结合,确定 各属性层段直径的权重。综合考虑各属性层段直径 和权重,最终得到层段组合方案总的直径值Wi
${{W}_{i}}=\sum\limits_{k=1}^{k}{\sum\limits_{j=1\grave{\ }}^{p}{{{\lambda }_{j}}{{d}_{kj}}}}\left( i=1,2,\cdots ,t \right)$ | (3) |
式中:λj-第j 属性的权重;dk j-第k 段第j 属性 的层段直径。
1.4 确定层段组合最优方案计算出各个层段组合方案总的直径Wi 后,构 造层段直径矩阵θ
$\theta =\left[ {{W}_{1}},{{W}_{2}},\cdots {{W}_{t}} \right]$ | (4) |
由于细分注水中层段组合的目的是将物性相 近的层段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希望层段直径越小越 好。因此采用下限测度gi [14]
$gi=\frac{\min \left\{ {{W}_{i}} \right\}}{{{W}_{i}}}$ | (5) |
因此将层段直径矩阵θ转换成直观的容易排序 的层段直径测度矩阵G
$G=\left[ {{g}_{1}},{{g}_{2}},\cdots ,{{g}_{t}} \right]$ | (6) |
根据最优分割法原理,若max {gi} = gio,则认为 最优层段组合方案为b
全面考虑油藏地质条件和开发状况等因素,采 用最优分割法,引入层段直径概念,并结合层次分 析法和熵权法,可以快速确定水驱多层油藏进入高 含水期后进行细分注水的层段组合的最优方案。
2 层段直径的确定方法层段直径是将影响细分注水的所有地质因素和 开发因素综合起来的一个参数,层段直径越小代表 层段内的物性和开发状况越接近,能最大程度地减 轻层间矛盾,改善注水效果。下面以几类属性的层 段直径为例进行详述。
2.1 渗透率、厚度、采出程度等的层段直径层段内的渗透率、厚度、采出程度和剩余可采 储量是影响细分注水层段组合的重要因素。层段内 的渗透率极差、采出程度和剩余可采储量差异越小, 层段直径越小,说明层段组合越合理;极差越大,说 明方案的合理性较差。具体步骤以计算渗透率层段 直径为例加以说明。
(1)对每个小层渗透率进行归一化处理
${{Z}_{i}}=\frac{{{K}_{i}}-\underset{1\le i\le n}{\mathop{\min }}\,\left\{ {{K}_{i}} \right\}}{\underset{1\le i\le n}{\mathop{\max }}\,\left\{ {{K}_{i}} \right\}-\underset{1\le i\le n}{\mathop{\min }}\,\left\{ {{K}_{i}} \right\}}$ | (7) |
式中:Zi-i 小层的归一化渗透率,无因次;Ki-i 小 层的渗透率,mD。
(2)计算每个层段内的平均归一化渗透率
${{{\bar{Z}}}_{k}}=\frac{\sum\limits_{i=1}^{{{n}_{k}}}{{{Z}_{i}}}}{{{n}_{k}}}$ | (8) |
式中:Zk-第k 段的平均归一化渗透率,无因次。
(3)计算每个层段的渗透率层段直径
${{d}_{k}}=\sum\limits_{i=1}^{{{n}_{k}}}{{{\left( {{Z}_{i}}-{{{\bar{Z}}}_{k}} \right)}^{2}}}$ | (9) |
式中:dk-第k 段的渗透率层段直径,无因次。
2.2 隔层分布条件的层段直径细分注水中的各个层段之间隔层条件必须良 好,才能使封隔器能较好卡封各个层段,保证层段 配注合格。因此,隔层分布条件是决定层段组合方 案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层段之间的隔层条件不 利于封隔器卡封的层段直径设置为一个无穷大数, 在实际方案优选操作中,直接剔除此方案。
3 实例应用根据最优分割方法原理,对胜利油田某断块的 某层间非均质严重的层系进行层段组合优选。
实例油藏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开发,各层地质 参数和开发现状见图 1。
![]() |
图1 某断块油田某层系小层开发参数及开发现状 Fig. 1 Certain strata of fault-block reservoir geological layer parameter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
油藏目标层系采出程度为30.10%,综合含水到 89.80%,已进入高含水期阶段。根据地质研究,层 系纵向上分为11 个小层,由于层间非均质较强,层 间渗透率极差到7.1。到高含水期,层间的严重非均 质导致层间干扰更加严重,层间小层吸水强度极差 达到11.6,采出程度最高的层达到37.06%,最低的 只有14.48%;层间综合含水差别也很大,部分层水 淹严重已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而部分层仍未 见水。
综合考虑该层系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状况,以对 层段组合影响较大的因素(渗透率、吸水强度、剩余 地质储量)为基础,设计了7 种不同的细分注水层段 组合方案,其中细分3 段注水开发的5 种,细分4 段 注水开发的有2 种,具体见表 1。
表1 7 种层段组合方案 Table 1 Seven kinds of intervals combination plan |
![]() |
综合考虑小层之间的渗透率、厚度、采出程度、 吸水强度和剩余可采储量等对细分注水效果的影 响,采用最优分割方法,对7 种层段组合方案进行 排序优选。
层段内的渗透率、吸水强度、剩余可采储量等 差别越小,则细分注水的效果越好。因此,根据现 场实际经验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渗透率、厚度、 吸水强度、采出程度和剩余可采储量等因素的权 重,并用熵权法对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进行修 正,最后得到各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248,0.096, 0.252,0.148,0.256[9, 15],确定7 种层段组合方案总 的层段直径,最终得到各组合方案下层段直径矩阵 θ = [0:554, 0:590, 0:300, 0:625, 0:752, 0:560, 0:462]。 由于不同层段组合方案的侧重点不一样,各属性 对细分注水的影响不同,所有不同层段组合方案总 的层段直径不同。
经过下限测度处理得到层段直径的测度矩阵为 [0:542, 0:508, 1:000, 0:480, 0:399, 0:536, 0:649]。
细分注水时,层段内的物性越接近,层段之间 的物性差别越大,则细分注水的开发效果就越好; 同时,层段内的小层数目对细分注水效果影响较大, 一般认为细分注水中一个层段的小层数目不超过5 个为宜。根据最优分割方法,层段直径越小,层段 直径测度值越大,则层段组合方案越优。
表 2 给出了不同层段方案渗透率、厚度、吸水 强度等的层段直径和排序结果,由表可见,方案3、 7 和方案1 的细分注水效果优于其他方案,然而方 案3、7 都是划分4 个注水层段,相应的经济投入和 分层工艺技术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推荐方案1 为最 优方案。
表2 7 种层段组合方案优选排序 Table 2 Seven kinds of intervals combination plan optimization |
![]() |
为了验证最优分割法在细分注水中优选层段 组合的可行性,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各层段组 合方案进行细分注水开发指标预测,各个层段的配 注量基于剩余油劈分[5]。通过对比不同层段组合方 案的最终采收率来确定细分注水最佳层段组合方 案[15-16]。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见表 3。通过表 3 可 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到的层段组合方案排序结果基 本一致,说明运用最优分割法优选细分注水中层段 组合方案是可行的。运用最优分割法可以快速得到最佳细分注水的层段组合方案,具有极大的现场运 用价值。
表3 最优分割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层段组合方案排序对比表 Table 3 The contrast table of intervals combination between mathematic method and optimal segmentation methods |
![]() |
(1)高含水油田细分注水层段划分的最优分割 方法,在全面考虑地质条件和开发动态对层段组 合影响的基础上,引入层段直径概念,并根据层次 分析法确定各属性的权重,得出层段直径矩阵和直 径测度矩阵,快速优选出最佳的细分注水层段组合 方案。
(2)通过实际油田算例,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进行对比,结果可靠,利用该方法能够快速优选出 多层油藏进入高含水期细分注水的层段优选,可以 有效地指导多层油藏开发后期的细分注水调整,实 用性较强。
[1] |
胡永乐, 王燕灵, 杨思玉, 等. 注水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技术方针的调整[J].
石油学报, 2004, 25 (5) : 65 –69.
HU Yongle, WANG Yanling, YANG Siyu, et al. Adjustment of technical policy for water-flooding oilfield with high water cut in the late stage of development[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4, 25 (5) : 65 –69. |
[2] |
赵明, 潘红, 刘瑞平, 等. 高含水期油藏层间压力结构差异量化方法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6) : 94 –100.
ZHAO Ming, PAN Hong, LIU Ruiping, et al. Study on quantification method of interlayer pressure textural difference of the reservoir during high water cut period[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12, 34 (6) : 94 –100. |
[3] |
王家宏. 多油层油藏分层注水稳产条件与井网加密调整[J].
石油学报, 2009, 30 (1) : 80 –83.
WANG Jiahong. Stable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well pattern infilling for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ed reservoir with separate zone water injection[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9, 30 (1) : 80 –83. |
[4] |
谢华, 王凤. 细分注水方法的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7, 26 (2) : 8 –9.
XIE Hua, WANG Feng. Study for subdivision water injection[J]. Oil-Gas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2007, 26 (2) : 8 –9. |
[5] |
贾晓飞, 马奎前, 李云鹏, 等. 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层注水井各层配注量确定方法[J].
石油钻探技术, 2012, 40 (5) : 72 –76.
JIA Xiaofei, MA Kuiqian, LI Yunpeng, et al. Injection alloc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separate injection well based on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J]. 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 2012, 40 (5) : 72 –76. |
[6] |
张煜, 王国壮, 张进平, 等. 层状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细分开发技术[J].
石油学报, 2002, 23 (1) : 56 –60.
ZHANG Yu, WANG Guozhuang, ZHANG Jinping, et al. The technology of subdivision development in the stratified and fault-block reservoir in the period of super-high water cut[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2, 23 (1) : 56 –60. |
[7] |
罗水亮, 曾流芳, 李林祥, 等. 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层系细分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6) : 98 –102.
LUO Shuiliang, ZENG Liufang, LI Linxi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k-means methods in the subdivision of layers of the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10, 32 (6) : 98 –102. |
[8] |
王书宝, 牛栓文. 东辛油田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细分层系研究[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31 (3) : 116 –118.
WANG Shubao, NIU Shuanwen. Layer subdivision in the late high water cut stage in the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 Dongxin Oifield[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4, 31 (3) : 116 –118. |
[9] |
张顺康, 刘炳官, 钟思瑛, 等. 基于熵权算法的细分层系方法[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3) : 86 –89.
ZHANG Shunkang, LIU Bingguan, ZHONG Siying, et al. Study for subdivision of layer seriers methods with entropy weight algorithm[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10, 17 (3) : 86 –89. |
[10] |
倪鹏, 邓居智, 刘庆成, 等. 最优分割法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解释中的应用[J].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2, 9 (3) : 269 –272.
NI Peng, DENG Juzhi, LIU Qingcheng, et al. Application of optimization stratification technique to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data interpret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2012, 9 (3) : 269 –272. |
[11] | FARMER C L. Geological modelling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M].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Modelling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5 : 119 -212. |
[12] |
施和生. 最优分割法在地层划分中的应用——以梨参工井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9, 16 (6) : 49 –55.
SHI Hesheng. Applicatin of the optimal partitioning method in stratigraphic division——taking Well Lican 2 as an example[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89, 16 (6) : 49 –55. |
[13] | TRUCCO E, FISHER R B. Experiments in curvaturebased segmentation of range data[J].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5, 17 (2) : 177 –182. DOI:10.1109/34.368172 |
[14] | 方知耕, 刘思峰, 朱建军. 决策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 |
[15] | 方知耕, 许树柏, 金生. 层次分析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 |
[16] | 李淑霞, 谷建伟. 油藏数值模拟基础[M]. 东营: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