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有众多行业特色鲜明的理工科院校,它们都依托于计划经济时期各行业的发展而形成。20世纪末,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后,这些高校或由教育部隶属管理,或划转到各省自主管理,但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历史沿革、优势学科等方面仍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前,学校曾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工业部),2000年以后,学校划转为省属高校,但学校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到石油行业文化和精神的影响和熏陶。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历程中,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灵魂和根基。石油精神作为独特的行业精神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业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在石油企业中有着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需要我们辩证看待与批判继承,以发挥石油精神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不断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1]。
2016年6月,习近平作出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的重要批示,深挖其蕴含的时代内涵,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2016年12月,他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石油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解决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重利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取向层面的诸多问题,促进大学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助力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
1 石油精神在石油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的内涵与价值 1.1 石油精神对于石油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意义“文化”一词可以从“文”和“化”二字本义上来理解其深刻内涵。所谓“文”,就是指一切现象或形相;“化”的本义则为变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化、改造、培育等。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2-3]。它出自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其涵义就是用文化培育人、教化人[4-5]。《玉篇》里说:“育,养也。”意为“生养,生育”,后来又引申出“培养”“教育”之义。如《孟子·告子下》里说“尊贤育才,以彰有德”,意思是说要尊敬贤者,培养人才,表彰有道德的人。《管子·牧民》里说“养桑麻,育六畜”,这里的“养”、“育”是对文,都是“养活”“养育”的意思。大学的文化育人就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与当前高校的专业学习相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底蕴、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去涵养学生,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育[6]。
教育最终目的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社会人,充分体现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其具体表现为:有较强社会参与度,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控制情绪等方面的能力。文化育人的本质就是以“观念形态”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注重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融合,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实现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最终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
世界上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以文化人,其重点就是选择和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完成对大学生思想的培育和引导。石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些先进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将行业多年历史发展积淀而成的行业文化与精神融入石油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这将有利于学生传承优秀的行业文化基因,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弘扬,促进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顺利实施。
1.2 石油精神是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中,立德是手段,树人是目的。《左传》云:“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大学生道德的培育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而具体的,其载体就是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做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道德的养成是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在高校中倡导文化的熏陶与思辨、引导与培育,内化为学生对文化的崇敬与认同。由于历史沿革等原因,行业精神和行业高校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石油精神强化石油高校文化建设,这既是对行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丰富和发展。
石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大发展的精神法宝,是一代代石油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丰碑,主要包括爱国情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等内容[7-8]。它作为极具行业特色的文化资源,对石油高校培养大学生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体的石油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青年学生易受西方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存在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强调个人权利、推崇以自我为中心等价值层面取向的诸多问题。所以,在石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石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既是石油高校开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石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1.3 石油精神能够有效地助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现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匮乏,油气是中国能源生产的“短板”,尤其是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其中原油的依存度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石油天然气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影响着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2018年7月,习近平对石油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专门指示和重要批示,明确要求三大石油公司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对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有大型油气企业纷纷表态:坚持国内勘探开发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定位,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扩大勘探成果,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我国原油产量实现年2亿吨产能目标做出应有贡献。在保稳上产的大形势下,中石油牵头向国家提出“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坚决打好国内勘探开发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确保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在2018年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58.4%、石油占19.6%、天然气占7.4%、新能源占14.6%[9],油气消费在国内能源消费占比为27%。当前,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油气勘探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油气勘探进入攻坚克难时期,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勘探生产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和攻关。石油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责无旁贷。因此,石油高校在人才培育中,要通过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引导学生确立“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坚守“兴油报国”的使命,助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实现。
1.4 石油精神是石油高校强化职业教育、树立行业认同的精神之钙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行业企业文化,石油行业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石油精神是从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形成的,它是石油行业的文化精华,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石油精神的基础是敬业精神,本质是职业道德,核心是爱国情怀。它凝聚了石油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石油人共同的职业取向和价值追求,是石油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和能量源泉。通过在高校,尤其是石油高校青年学子中开展石油精神文化教育,在传承中厘清其文化脉络,可以加深他们对石油精神的理解,培育他们对“石油精神”文化的认同和发展,从而培养他们对国家油气能源事业的行业自信和行业认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使学生践行“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报国初心与使命。
总之,高校负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文化作为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真正体现了高校的社会价值存在。只有具备优秀的人文环境,才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高校具有核心竞争力。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化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深刻影响着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文化转化为人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从而实现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修养与个人行为的有机统一。石油高校通过石油精神对青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使学生受到石油精神的滋养与灌溉,成为一个知荣辱、明是非、有德行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深厚的石油精神的人。
2 石油精神在石油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的具体内容 2.1 培育学生“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石油是工业的血脉,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大部分工业材料的基础,是国防和交通不可或缺的能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原油年产量仅为12万吨,当时的石油工业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外国油气成藏理论认为:石油形成以海相沉积为主,而中国大陆基本上都是陆相沉积。所以,“中国贫油论”几乎是当时全球石油界的基本共识,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外国专家都断言中国是个贫油国。为了甩脱“贫油国”的帽子,老一辈石油人依据“陆相生油理论”,本着对祖国石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战天斗地,奔赴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勘探工作,1959年,终于在黑龙江松基三井发现了大庆油田。面对这样一个千万吨级的特大级油田,在当时技术和经验都缺乏的情况下,国家通过组织石油大会战,几万会战大军集结松辽大地,将石油人的斗志激发到了极点,正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孕育了石油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弘扬石油精神,就是要让青年学生学习老一辈石油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情怀,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青年学生要把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祖国共命运,与学校共发展,与时代共奋进,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着手,勤奋学习、热爱生活,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具体形式,做到知行合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努力提高报效国家的本领。
2.2 培育学生“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在大庆油田的石油大会战中,王进喜井队在打到一口井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但是,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在“五一”节的誓师大会上,他喊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这充分反映了老一辈石油人胸怀祖国的担当。大庆石油会战职工以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全体油田干部职工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一心要甩掉“贫油国”的落后帽子,苦战3年,终于拿下了大庆油田。石油高校要通过石油精神形成过程中的生动案例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历代石油人忘我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兴油报国”的情怀,学习他们充分利用客观条件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学习,青年学生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于调整和改善自身行为,自觉向榜样和前辈看齐。
2.3 培育学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1960年,王进喜带领的贝乌5钻井队(1205队前身)来到萨尔图车站,钻机在没有吊车工具的情况下,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迎着寒风奋战3天3夜,把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树立在荒原上。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在大会战中,没有打井用的水,就地破冰取水!没有抽水工具运水,用脸盆端、水桶挑!最后,萨55井胜利完钻,进尺1 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在20世纪60年代油田建设初期,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都相对滞后,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住保障都存在一定问题,但老一辈石油人面对当时有限的客观条件,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气概,克服了生产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党和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在这过程中表现出豁达、乐观、坚强的创业拼搏精神永远激励和鼓舞着人们。石油高校的青年学子,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坦然面对各种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以积极和良好的心态面对和克服客观存在的困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石油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和毅力,践行“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铮铮誓言。
2.4 培育学生“三老四严”和“苦干实干”的科学求实的精神“三老四严”和“苦干实干”是石油精神的核心。“三老四严”是一种工作作风与精神,其具体内容是:“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苦干实干”是一种工作态度,就是要不惧辛劳、脚踏实地,担当实干、狠抓落实。大庆油田设计院技术员蔡升,为了解决火车运输原油需要温度的问题,就选择最冷的天气坐上油罐车,先后跑了5趟,每趟是5天6夜,在没有任何保温措施的情况下,每小时测温度和风流速。就这样,他行程1万多公里,取得了2 800多个数据,最后做出了正确的设计。教育家陶行知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育青年学生“三老四严”和“苦干实干”的科学求实学术文化,就是要培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当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既“苦干实干”,也“巧干会干”,在学术上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立身行世态度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实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崇尚学术的楷模,恪守学术道德的典范。
2.5 培育学生“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忠诚担当精神《荀子·尧问》曰:“忠诚盛於内,贲於外,形於四海。”古人云:“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延续的强大基因。“树之茂盛靠根深,人之忠诚靠铸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无论深陷何种困境、身处何种险境,始终把忠诚作为战胜困难的重要考验和精神支柱,涵养担当精神,才有了今日中国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今天。忠诚是一个民族的气质,也是国民的品格。有了这种气质和品格,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行稳致远。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理念,培育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形成共同体。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10]个人是共同体的细胞,离开个人也就无所谓这种共同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他的生存、发展和精神需要都要以社会和集体为前提。青年大学生理应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发展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单位的忠诚,将这种忠诚作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价值遵循。
3 石油精神促进石油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途径 3.1 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了充分发挥石油精神在石油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至少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石油高校应主动把石油精神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石油文化的传承和培养真正落实到课程大纲中,以集中讲授、学习讨论、现场体验等方式系统、全面地让学生掌握了解石油精神的孕育背景、形成过程和具体内涵。其次,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原始材料的引用,启发学生对石油精神时代背景的分析、思考和研究,强化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石油精神能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最后,通过对石油精神本源的讲解,结合分析当前石油行业最新的形势和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独立面临的挑战,引导青年学子为国家油气增储上产奉献的热忱,使他们将石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信,努力成为石油精神的继承者、发扬者和践行者,自觉投身石油石化行业建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独立奉献自己的力量。
3.2 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底色,是大学精神的基础,是大学生师生共同造就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文化能熏陶和感染大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作用。石油高校要通过厚植石油文化和精神,把建设以石油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品牌平台作为石油文化育人的软环境,营造浓厚的石油文化培育氛围。首先,要注重结合校园的各种读书会、报告会、研究小组、舞台剧、朗诵比赛等活动,加强对石油精神、石油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其次,结合学校各种表彰奖励活动,通过树立践行石油精神模范、评选先进典型等方式,把学生身边优秀代表选树出来,让青年学生以榜样为标杆,在践行石油精神的氛围中感悟成长,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石油精神,将其内化为自身学习行动的指南[11-13]。最后,结合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将石油精神的人物和故事在校园雕塑、文创用品、校园道路、生活园区中,以多角度、全方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石油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平台的育人作用。
3.3 注重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石油精神源于企业生产现场,对石油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引导,仅依靠课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是远不够的,需要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作为石油高校,首先,要利用专业生产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环节,广泛动员组织师生到油田生产一线,与石油工人同吃住、上平台、下井队,亲身体验石油工人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现场感悟和体验石油工业的生产场景,感受石油精神在企业的传承和弘扬。其次,与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突出典型的石油企业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员工培训,以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开展石油精神教育。再次,组织青年骨干教师、辅导员亲身前往石油精神发源地,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去了解和感受石油精神的历史缘起,让老师们发自内心地认可石油精神,结合当前能源形势分析石油精神的时代特征与内涵,从而更好地在学生中开展认同教育。最后,邀请新时代的石油精神践行楷模来校做报告,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学生树立兴油报国的理想信念,把握石油精神的时代特征,理解石油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弘扬石油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4 结语习近平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他还在2019年9月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亲致贺信指出:60年来,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大庆油田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应对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与战略机遇,将石油精神作为引领和推进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抓手,使石油精神基因根植于青年大学生思想中,争当新时代石油青年楷模,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努力成为新时代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石油高校的师生而言,应在核心精神的不断传承、沉淀积累里,在动人事迹的震撼人心、催人奋进里,在新时代下的孜孜不倦、开拓创新里传承和发扬石油精神,以青春之我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贡献,引领和推进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
[1] |
冯刚, 刘晓玲. 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 96-99. |
[2] |
王振. 论以文化人的意蕴与整体性构建[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7): 47-51. |
[3] |
李向成.用"以文化人"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No.256(11): 29-32.
|
[4] |
张其敏, 李文华, 刘洪. 传承石油文化培育石油新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6): 155-157. |
[5] |
王域霞. 探析以文化人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14): 92-93. |
[6] |
刘灿婷.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5): 19-21. |
[7] |
李萍.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
[8] |
刘晓华, 陈立勇. 新时期大庆精神的传承路径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 2017(1): 41-43. |
[9] |
邹才能, 潘松圻, 赵群. 论中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内涵、挑战及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2): 416-426. |
[10] |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 119-120.
|
[11] |
高军, 赵宇明. 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J]. 理论探讨, 2012(5): 32-35. |
[12] |
喻滨, 吴蓉. "互联网+"背景下石油精神的继承与弘扬[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97(1): 33-39. |
[13] |
崔发展, 刘鑫. 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97(1): 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