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6): 44-50
“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型创新    [PDF全文]
胡刚     
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互联网+”舆论生态背景下,线上线下进行的思想引领、价值劝导,体现了思想理论上的真情实感,侧重于舆论竞争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能缺席。在新的舆论生态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创新,就是在主动求变的语态转换中把握好新时代新理论走进青年学生群体内心的“最后一公里”,达到文本意味的超越,在与时俱进的话语时空域完成话语自觉的前瞻性转型,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互联网媒介生态的完美契合,充分观照到话语表达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意境,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自信和政治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HU Gang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s,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conducted online and offline reflect the real goal of ideological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public opinion cannot be absent. Under the new ecological public opinion,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in" the last kilometer" of bringing new theory into the young students' mind and thus complete conscious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and build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and the Internet media ecology, with full perception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discourse expressions, which reflects the thought confidence and political deman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nternet +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y    core socialist values    
引言

在当下这样一个多元化思想观念与多样化价值意识并存、社会传统交往方式与移动互联网媒介共生的社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发出有理论深度、文化温度与价值品质的“有思想的声音”,发出不回避、敢亮剑与讲原则的“有分量的声音”等历史新使命,需要聚焦话语转型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关注“互联网+”特定场域话语表达样态的“华丽转身”,注重提高话语魅力、话语质量,提升话语感染力、说服力、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宣讲功能与有效接受度,以更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话语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成熟度、主流价值认同度。

1 “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时代内涵

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的今天,移动舆论场资讯传播“短平快”特征明显,话语信息元素不再局限于传统文本口耳相传,话语场景更趋多元多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必然要明确智慧场域生态转换所考虑的话语价值的内涵实质,必然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语意与现实呈现的张力场域。因此,在“互联网+”特定环境下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时代内涵,较之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1.1 强调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下简称“思政话语”),是有明确思想价值指向和意识形态术语表征的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2],也承担着解释事物、表明价值诉求、描述普遍人际关系的基本功能。就其性质而言,它是教育主体在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体现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水平、伦理规范的话语体系。

思政话语作为系统性政治语言规范,对标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举什么旗”的问题,是向青年学生科学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发展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表现的是强烈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色彩,彰显的是鲜明的真理性与科学性、革命性与超越性,聚焦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话语在进行自我修正、纠正谬误、加速自身形式化时,并不必然同意识形态脱离关系,而意识形态的作用也不随着严密性的增长和差错的消失而减少”[3]。这就需要坚持意识形态话语政治性、主导性的关键地位,重视舆论引导和价值主导,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内容的“从容表达”;强调话语信息选择与价值劝导、思想认同的多样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确认话语符号的迁演适应生活场域和语境生态的整体变化,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准确而坚定的“认知粘性”,观照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促成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做到“真信、真懂、真认同”。

思政话语开放性明确的是动态话语实践过程的主动创新,蕴含的是思政话语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体现政治语言系统建构的历史任务。它强调的是这一话语体系要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常学常新,而绝不是纯粹经验主义或绝对理性主义的衍生物,其根本状态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成过程是“进行时”的。当然,这里的开放性必定是“既要坚持老祖宗,也要发展老祖宗”,明确马克思主义话语场域定位,合理借鉴东西方古今文明智慧,着重厘清西方意识形态学术话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政治差异,话语创新应始终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的显著变化,关注特定历史阶段政治话语的准确运用。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主动改造,或是动态发展,思政话语的开放性是强化了生成的过程性,而思政话语所明确的批判性则维护了政治话语体系的辩证法意义。在唯物辩证法视野下,思政话语应科学扬弃不同文明特征的话语内容,批判性吸收传统思想文化,即是说,“既要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科学性,也要在诸多的意识形态交织交锋中展开对异质话语逻辑及具体话语的现实批判活动”[4],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辩证批判思维中使其葆有战斗性话语意味。话语的斗争性则是科学改造传统政治术语结构的关键一环,明确思政话语的开放性创新同样离不开伟大时代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完善,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海纳百川、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说,坚持科学的态度适度调整传统思政话语刚性趋向,以坚定的斗争意识保持其话语改造的政治品质与革命本色,同时逐渐转向批判创新兼具灌输特性的融合式话语,正视问题、解决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斗争意识“讲新话”,继承历史、关切现实。

1.2 明确有效认同的共情关系基础

人本主义传统观点“共情”论提出人与人交往彼此应有同理心,即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强调对他人心境、情绪状态的自我体悟。共情在心理认同上是交互性的,侧重于深入对方内心的主动体验。倘若对应到话语互动问题,则明确地将教育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话语交流定义以“感同身受”为前提。就话语本身如何适度赋权而言,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相近的。

思政话语是有所坚持的话语共享,是以融入话语符号交往为主的、基于非对象性思维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在社会关系的现实存在性,而不是“水中月镜中花”。移动舆论场的本体化趋向,强化了不同媒介的主体身份,尤为要求话语交往双方平等相待、真诚理解,在特定交往情境内强化伦理认同与情感共鸣。客观存在、必不可少的社会关系必然导致交往行为的出现。应该说,思政话语追求的是有效对话、充分理解,以有效交往为优先,强调交往理性和话语权利的个体化身份,推崇平等互动、共同参与话语分享、道德意志上的预先设定,因此要充分照顾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系统性、规定性、差异性交往要求。也就是说,在思政话语的语境中,要求双方都能将心比心,强调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希望以话语外在亲切感与“内心立法”的道德自律相结合来促成价值诉求有效认同。

应该说,话语主动接受是有效认同的第一步。这种内在接受也是一种再创造,必定要体现交往意愿的价值性与道德性的内在一致,实施符合双方交往需要的价值影响。这就使在对等主体的话语交往状态下,教育对象彼此之间主客体身份同样也是交互的,教育活动双方在话语价值转化过程中主体身份具备“互换”甚至是“模糊化处理”的可能,包括主体间性有可能出现在受众群体内部。当然,即便教育者本人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也不会“稀释”思政话语的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灌输话语与交往话语之间的理论距离、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与教育对象现实道德水平、国际视野与中国比较,以及思想认识与实践过程之间的价值差异等学理关注,并不影响灌输式政治语言与交往式话语体系之间的协调融合、共通生成关系。事实上,保持适度且合理的话语张力,增强移动场域思政话语适应性、针对性,着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趋向的内在矛盾,是推动教育对象价值世界成熟完善、科学生成具备明确话语权利诉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参考依据。

总而言之,只要明确了话语言说在场资质,将政治性置于首位,就能让鲜明的历史观照和时代诉求以及鲜活的生活语言等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场域。坚持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属性,掌握话语权层面“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其生成与传播的话语间性,对于提升新生态下话语阐释力、强化主体间话语交往与参照都是积极的。

1.3 凸显生活话语的实践价值维度

新时代思政话语具有清晰的言说目的,会因言说者与受众表达方式不同,或因劝诫、对话、支配等教育地位不同,显现为不同的“灌输”效果。也即话语体系既有浓郁的理论色彩、理性光环,也有鲜明的生活气息。一方面,它来源于话语生成依存的生活世界,必须是有明确的实践意味;另一方面,它要完成的是将主流价值认识以一定话语形式(或语言,或文本,抑或移动互联网媒介虚拟符号),通过科学灌输来实现有效认同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思政话语的生活化维度,有如“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传播思路,强调对话性和交互性,要通俗但不能庸俗、要生活化而不能过度娱乐化,不能人云亦云,充分照顾教育对象的现实期待视野与情感认同,以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自觉接受。

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互联网舆论生态的语境转换中,带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既讲政治站位,又有观照人民生活的意味。具体而言,即为能够体现话语生成与表达方式转型创新的理论自信,注重对理论话语由文本化转向生活化、工作话语由模式化转向系统化、教学话语由单一化转向多维开放与严谨有序的科学把握。基于此,新时代思政话语才能全面、准确地彰显既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葆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要求的话语底色,使其既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体现为有生命的理论、有温度的思想,实现新时代思政话语理论阐释的故事化、生活化表达,坚定其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社会主义方向。

当然,思政话语也需要追求艺术性设计,在体系构成、语言风格与传播艺术等方面更多地体现朴实无华的理论观照。思政话语的交往过程“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议和结论”[5]。思政话语既要“书卷气”、也要“烟火味”,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讲求宏大叙事、论辩推演与学术意味。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6]544,即所谓“实践的话语”。当然,“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upcite[6]13。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内在追求与心理期待也在逐渐增长;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旧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新时代主要矛盾最新判断的历史现实。时代任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要求强调新舆论生态下思政话语的实在表达,要求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缘起与思想的回应等逻辑关系应统一于话语思维辩证循环过程,强调思政话语要完整诠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这必然要求坚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革命意识,正面回应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与人民群众的时代关切,积极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尤其是话语生成与理论自觉要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建构起‘真正的理论’,在实践中‘说理’,在理论中‘证实’”[7]

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创新的理论要求与现实意义

新时代思政话语有超越工具意义的价值表现,同时又具备观照现实的投射功能。要达成诸目标,凸显话语转型创新的政治性、科学性、发展性,明确何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需要辩证分析、科学对待、理性批判,尊重话语表达的自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凸显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意识形态传播的服务优势、学术优势、渠道优势,使处于思想动态变化状态的思政话语基于当代中国实践,契合客观教育规律的发展要求。这些也正是“互联网+”新舆论场域思政话语嬗变的合理进路。

2.1 思政话语转型创新的理论思路

“互联网+”话语生态推崇平等、自由发布、议题内容的主动设置。这种生态环境提供了一个由数字符号构建的虚拟性、隐匿性仿真视界,一种融信息受众与发布者身份的融媒体状态,凸显的是传统思想教育灌输方式的外延扩展,关注的是在“教+学”“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话语场景下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习惯与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处理好话语形态多样化与价值准则统一性、理论话语与生活语言、通俗话语与抽象语言的内在关系。

任何性质的话语体系都不可能是孤立限定于某个场域或是逻辑结构里,必然要“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8]。新时代思政话语语境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原有话语的同一性。这里的转型侧重于转换语境、更新话语表达方式,影响话语主客体生活式交往关系的生成。也就是说,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语态进行充实完善,实现传统文本话语表达的重塑,以此关注话语精炼与品质提升的方向,从而顺利转向文本价值世界的解读、教育对象的生活体验与人文关怀的精神诉求,观照“现实的人”自由发展的社会向度和现代化意味,强化思政话语意义世界的建构与引导,最终真正深入特定理论话语的文本解释、内涵提炼、意义提升的话语生态中,并以此来评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的实际表现。

就话语创新来说,应侧重于创新话语内容,改变固有话语传播规则,基于社会发展实践建构更为推崇交互式影响的生成机制。具体来说,包括话语生成机理、语意诠释方式以及关注视角等在内的思政话语创新,在于对既有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对传统话语元素的再释义,体现对人的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社会实践的直观回应;在于促成话语价值内涵的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有机结合,在坚持意识形态话语科学性和大众认同的同时,认可交往双方价值陈述过程的主观意愿,在促成传统理论话语信息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与实践话语自我建构的共生发展,以及话语生成、传播、反馈与评价等因素的优化整合。

总体而言,“互联网+”时代的话语转型创新并不寻求特定的价值依赖或附会,而是追求契合,但不能一味迎合,要反对工具理性的思维泛滥,拒绝技术附庸,绝不排斥理性话语。思政话语转型创新应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魂”,最终实现青年学生在接受意识形态灌输内容上“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9],实现国家需要与个人追求的有机统一、内在契合,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与发展实践的由衷认同。

2.2 思政话语转型创新的现实考量与价值要求 2.2.1 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虚化现象

随着“互联网+”话语空间的主动介入与积极整合,信息传播变得更为主动,原有舆论空间被挤压,形色各异的亚文化话语大有逆势而上的态势,大量来自拟态空间的文化信息强势汇入社会公共话语体系。当前,由于主客体身份、表达范式等因语境转换催生的建构问题,思政话语赖以生成的传统文化话语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继而被置于话语权纷争场域,面临诸如话语基因接续、话语文化承继乏力甚至话语断层等深层次结构困境,影响了思政话语的有效接受度,对强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政话语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掩盖了“应该认同什么与怎样实现有效认同”等关键问题。加之今天西方学术话语的扩张、“话语霸权”的大肆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片面感性主义等边缘话语的负面影响,拉高、离散和钝化了思政话语所蕴含的思想引领、价值主导功能,“话语虚化”逐渐表现为“为了变而变”“去中心化”及话语主体扁平化等现象。

思政话语讲求铸魂育人过程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都必不可少地关联到特定语境,必然要求教育对象的主体认同,力求形成情感心理的共通共鸣。在高校,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质上也是引人以大智,启人以大道。这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必然坚持的政治原则与政治方向,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定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强化理想信念的重要保障。因此,应主动参与话语交往双方价值世界改造,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进行立场坚定、意志坚决的政治信仰建设,使青年学生坚定信仰、明确使命变成自觉的存在,积极参与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或者说,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始终围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铸魂育人最终目标,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2.2.2 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化、系统化趋向

在强调“视域融合”的大背景下,多媒介相互嵌入的情景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媒体话语碎片化的趋向。这一情况容易让教育者忽视对话语主体身份的甄别,降低对话语对象社会关系与道德价值水准的要求。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受众会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有时甚至会消解交往兴趣,从而进一步加快话语意涵缺失。需要注意的是,当下“互联网+”场域话语资讯传播即时性、交互性更趋明显,热衷于自说自话,而公众表达个人观点、求同存异的载体平台也更为丰富,有意无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交往关系、系统性知识架构分隔成无数个个性化价值选择空间,弱系统化、强符号性、表层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当前,对象性思维模式下原有的明确描述、言说与评价过程,通常由教育对象视作一种独立、显性的交往工具,话语场域优先或对等设置的惯性困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成既定情感认同与思想共识的教育初衷。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特征,涉及意识形态的系统性话语结构,涉及传统教育范式权利格局的重构整合。因此,一方面,需要充分体会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合理吸收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等涵盖人才培养思政元素的系统性德育话语,以此来构建“互联网+大思政”话语创新格局,保证既不失先进性、权威性,又体现流行性、生活性;另一方面,需要确定灌输性权威话语所强调的正当性、合法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宣讲功能和话语权主导,以达成基于交往沟通的价值接受,增强新时代思政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 “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转型创新的实践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既是教育者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契合认知规律的方式进行灌输,也是指导青年学生讲科学,将理论上升为自觉实践的过程,更是偏重情感、思想交流的场域。思政话语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学习生活与大社会的融合问题,包含重视学科发展理论资源、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与“互联网+”话语生态媒体信息的积极整合,需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代变革、“互联网+”话语生态语境转换的契合点,需要充分认同进入互联网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权利诉求,从而实现理性平和、充分互动的教育作用。

3.1 坚持话语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实现新时代思政话语政治自信与自觉自为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践发展的最大历史现实,表达明确思想观念、政治认识和道德规范的系统性话语元素综合体。它要求充分展现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实质,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思想武器,其关键任务是通过特定话语表达完成合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理论知识架构,实现“有效映射”,彰显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自信与自觉自为,体现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上层建筑政治特性的实质要求。

毋庸置疑,政治话语有根有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所依托的话语体系一定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这里的“本”“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要使其成为思政话语的“元叙事”,由理论讲授的“幕后”走到实现话语自为的“舞台中心”,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最鲜亮的政治底色。也就是说,要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观照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使其作为新语境下思政话语生成的关键性学理支撑,表明强烈的话语在场诉求和引导思想价值趋向的话语自信,主动适时引导舆论走向、及时释疑解惑,满足主体认同主流价值观、理想信念提升所需的认知启示。

新时代是表征伟大历史飞跃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0],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下,新思想观照新征程,更是要求思政话语注重引导青年学生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11],以中国特色的话语风格,以更有层次感、事实佐证的话语元素,贴近“互联网+”生态的真实语境,讲述好、展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以乐见其成的教育心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底气,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塑造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发展,实现“互联网+”话语生成的“有位有为”,在思政话语的发展创新与政治意识统一性的关系上确立最佳平衡点。\ziju

3.2 立足伟大人民与伟大民族的发展史,实现新时代思政话语文化自觉

首先,丰富话语叙述样态,提升思政话语的文化意味。重视优秀文化传统、文明成果的引领力与感召力,目的在于增强思政话语的感染力,实现文明承继、文化自觉,形成思想共识。这需要积极接纳最中国化的话语元素,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自革命年代延续至今的红色文化和优秀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涌现形成的先进文化和崇高奋斗精神。在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的时空对话中,思政话语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到语境的历时性变化,确保话语意义世界更新的文化营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比较、吸收、生成符合时代需要的话语符号,用最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和文化意识将凝聚中国智慧、浸润了文化气味的话语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其次,增强话语叙事功能,重视话语表达的历史意味。思政话语实现内容与传播范式的转型创新,需要确保思想理论与历史经验的紧密结合,需要尊重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诉求与表达,从民族文明创造史、艰辛发展探索史与自立自强奋斗史中科学镜鉴、辩证剖析、理性汲取优秀养分,体现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论观照,对接因承载厚重文化传统而进行的叙史叙事,凸显思政话语的思想性、亲和力、吸引力。

最后,思政话语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既要考虑到对伟大民族历史发展的深切体悟,也要完整呈现新时代伟大事业伟大实践的光辉历程与积极作为,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现实表达。只有这样,思政话语才能充分融合伟大民族伟大力量,以伟大的斗争精神开启伟大的奋斗历程,才能为新时代思政话语范式科学转换提供充足的文化滋养,凸显理论彻底与话语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体现话语交流的价值尺度和政治要求。

3.3 构建“互联网+思政”话语生态,实现话语范式的科学转型与话语权利的实然回归

在“互联网+”舆论生态这种相对平等、开放的交往视域,应充分利用其共融共通共享的特性,实现思政话语生成所依存的线上虚拟情境与线下学习场景的深度融合,建构基于和谐交往场景的话语生态。同时,应科学看待思政话语刚性内核,尊重特定场景话语权利的适度赋权,强调话语权利的应然回归,从而实现教育关系的交互性、教育内容的多维性与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的内在一致。

一方面,强调主客体平等交往、自由参与、共同发展,建构合适的话语范式。这里的“合适”,前提是要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体现科学理论的宣讲、说服和解释功能,是“既不能走躲避崇高、少谈主义的邪路,也不能走空谈理想、泛政治化的老路”[12]。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共同成长伙伴关系,需要主动观照学习者的人本特征,用心体会学习者心境;需要充分尊重互联网非语言元素、圈层文化和粘性文化,不排斥必要的柔性话语要素;需要引导虚拟样态思政话语信息的筛选、获取和接受过程,深化拟态话语与理论话语范式的互融整合,实现理论灌输与“互联网+”话语生态个性化“滴灌”相结合。可以说,话语范式转型所强调的理论灌输、内容推送以及信息传导、主客体交往意愿,都有获取数字化服务的需求,这使在智慧生活场景下的人们都成为了拟态教育过程的参与对象。

另一方面,强调从传统灌输模式下的自在状态转向情感互动的自为层次。“互联网+”教育生态的大行其道,意味着在提倡对等交往的场景中,认可“思政+”角色转变的必然性,承认“互联网+”生态参与课堂教育与日常思政工作情境,加强与受众话语圈层的有效交流;以喜闻乐见的元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教育对象的价值世界,积极参与受众群体的自我教育思想场景建构,尊重其真切感悟的表达意愿,鼓励话语交往的真情流露,提升思政话语理性说服、感性劝导的实际效果。即是说,无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何种身份,思政教育都需要培养与互联网生态理性共处、友好交往的能力。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将从以往“飘在云端”的话语范式转向为一种更为生活化且不失交往理性合理成分的新话语样态,不一味追求超越话语接受者的生活视界,却也体现了回归本源、坚守初心的充分诚意。

4 结语

在互联网发展已从工具应用向生态系统演化的趋势下,“互联网+”生态的强势崛起,必然会观照到当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环境日趋多样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需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明确其“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科学实现新生态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内容、表达范式以及整体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创新,尤其是要关注到“互联网+”场域生态化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时代意蕴,系统厘清“互联网+”思政话语的语境特质与历史维度,深刻理解新生态思政话语生成的应然要求,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想理论传播舆论场域变化,使其与“理深意浓、情真意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及其话语权建构同频同步、同向而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8-23(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3.
[3]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 译.北京: 三联书店, 2007: 207.
[4]
孙晓琳, 庞立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内涵本质、发展趋向与优化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 67-71.
[5]
列宁全集: 第1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89.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杨洋, 胡近.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9): 87-93.
[8]
列宁专题文集·马克思主义[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0-161.
[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9-2-28(1).
[1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5-19(2).
[11]
吴琼.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新思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 19-22.
[12]
罗仲尤, 邹德萍. 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属性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4): 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