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6): 111-116
巴黎协议背景下行业特色大学发展的挑战    [PDF全文]
孙玫贞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2016年,决定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格局的《巴黎协议》正式签署,为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普遍的法律规则基础。这一新的趋势对行业特色大学,尤其是化石能源行业类大学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宏观世界能源格局和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新能源态势下办出特色面临巨大压力、行业特色大学学科积淀优势与学科前沿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原有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期待不相符不适应。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行业特色大学要积极筹划和布局,以大学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应对世界发展潮流:重新定位大学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引领和促进行业发展;改进和充实优势学科的内涵,推动优势学科的转型发展;平衡学科体系,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动改革管理体制。
关键词巴黎协议    行业特色大学    双一流建设    高等教育发展    学科发展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in the Context of Paris Agreement
SUN Meiz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Chinese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e Paris Agreement, officially signed in April 2016, laid a universal legal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pattern, which poses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the fossil energy industry. The challenges are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global energy and industry structures, which exerts great pressure to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academic advantages of disciplin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rontier in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do not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current social needs. We hold that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need to make long-term planning in advance to c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throug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industry should be redefined to lea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universities need to advance their advantages in the traditionally dominant disciplines for a more balanced discipline ecology.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form their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following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The Paris Agreement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lan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引言

2016年4月,决定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格局的《巴黎协议》正式签署。作为巴黎协议缔约国,协议签署意味着我国承诺在“本世纪后半叶,水电、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综合考虑化石能源开采和非化石能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到本世纪末,对化石能源的‘零依赖’基本可以实现。”[1]协议描述了清晰的低碳发展目标路线图,其签署意味着我国承诺在引领低碳、绿色发展,为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方面承担责任。此协议下我国能源结构、行业格局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对行业大学,尤其是化石能源行业类大学提出了挑战。因此,认清《巴黎协议》下行业特色大学面临的挑战,对相关行业大学把握宏观能源形势、从容应对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1 行业特色大学的界定和特征

虽然国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在我国的大学分类体系中,行业特色大学一直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此,笔者将“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2],称为行业特色大学。我们聚焦于行业特色大学,是因为这种大学浓缩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凝聚了更为鲜明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特征,满足着更为迫切的时代期待。

行业特色大学以鲜明的特征突出了它们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存在。目前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具备行业特色(或特征),更多的大学本身就可以直接划归为行业特色大学。这些大学的特征表现为:(1)典型的行业依托特征。这类大学是围绕着某些特定的行业进行规划建设,为了特定行业培养人才。(2)典型的专业学科特征。既然是围绕着某些行业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些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聚焦点,彼此之间和其他类型的高校之间有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倾向,聚焦于农、林、地、矿、化工等某一或是某些相关的专业和学科。(3)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相联系。它们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研究需要,本研究所涉及的行业特色型大学特指煤炭、石油、地质、化工、交通、电力等化石能源行业类大学或学院。

2 当前行业特色大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签订《巴黎协议》,不仅意味着本世纪196个国家共同承担人类气候问题的责任,也意味着协议责任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将对我国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挑战。

2.1 行业特色大学面临的世界能源结构和行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结构,顾名思义就是人类能源生产或消费总量中各类能源的构成和占比。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人类开采利用各类能源的种类、生产消费方式、占比都不相同。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面临的气候、环境压力,我国一直在逐步改变能源结构,但是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尤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巴黎协议》的签署,意味着缔约国承诺将在本世纪末实现100%非化石能源替代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在阶段内逐步实现水电、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我国作为协议缔约国,意味着在可期的时间表内,减轻碳排放,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比重,逐渐增加新能源的利用和占比,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改变的国际承诺。即使这种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改变的方向和内容已经设定。

随着能源结构的改变,在宏观层面,能源行业格局将相应地发生改变,能源行业格局中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的比重要进行调整。在微观层面上,传统能源行业,比如煤炭、石油、火电、化工等行业自身内部也面临着调整和变化。以煤炭行业为例,在告别“十年黄金发展阶段”后,煤炭产能供应过剩,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产业调整期,以煤炭为中心的勘探、开采、消费利用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针对煤炭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其依托的煤炭行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相关学科科研动力不足和需求度降低、行业人才需求萎缩,导致大学的招生和就业、学科发展和专业生存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实际上,《巴黎协议》签署背景下的能源转型,不仅仅是煤炭行业面临困境的扩大,而是整个传统能源行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发生变革,行业特色大学所依托的行业格局将转型,传统能源行业面临重构。在能源转型和行业格局双重转型的过程中,化石能源行业类大学(或学院)需要前瞻性地把握世界能源格局的大势,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时代内涵,在世界趋势和发展压力中主动求变,寻找转变发展的路径,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探索有益经验。

2.2 行业特色大学面临在新能源态势下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现实问题

新时代,习近平多次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重要意义,鲜明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需要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进入21世纪,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4月,我国作为缔约国签署了《巴黎协议》。“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聚焦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学科,如何建设大学和学科”的总的指导方针。《巴黎协议》聚焦于新时代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信心和承诺,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经济发展中人类能源、环境、气候等共同问题的解答承诺。

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新的能源态势下,国家对行业特色大学在学科发展和实力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色”能不能反映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引领时代发展?行业特色大学的“特色”能不能成就一个或是几个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行业特色能否支撑一所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这都是行业特色大学需要解答的时代问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中,行业特色大学不仅要集中于高校外显的自身水平和学科发展的目标,实现总体实力和学科发展的提升和突破,还要着力于内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探索。习近平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他对高校提出了“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的导向和水平等必须与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及其发展目标接轨,这是行业特色大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2.3 行业特色大学面临学科积淀优势与学科前沿发展的矛盾

20世纪50至70年代,工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基础重工业转向服务、信息产业,出现了丹尼尔·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4]。就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行业特色大学刚刚起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直到20世纪末,行业特色大学才由原来的行业行政主管划归国家或是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在行政隶属上与其所依托的行业部门脱钩,回归到教育本位。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各行业特色大学所依托的行业均有较强的工业能源依赖特征,具有明显的工业现代化特征。这些行业特色大学在促进我国相关行业进步和发展、推动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这种特色与优势表现为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行业贴合度和相关性。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这些明显具有行业特征尤其是具有传统工业行业特征的大学所依托的传统行业面临发展困境。这一情况导致行业特色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度降低,科研的需求和动力不足。是坚持自己的学科特征、保持学科优势以保证自己在高校中的优势,还是增强基础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是所有行业特色大学当前要面对的问题。在能源结构转变、行业转型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在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相对固定,资金、资源支持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学科和学校自身优势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布局学科发展、健全科研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就成为摆在行业特色大学面前的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

2.4 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期待不相符不适应的矛盾

发轫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是外源性的,是迫于外部压力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中国大学的产生则是自上而下生成,它的出现来源于上层建筑的需要,精神内核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因此当外部需要变化时,大学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大学无法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同一性”[5]。特别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目标就是专门化,按照产业、行业设立学校、系科或是专业,其后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苏联式的高度集中和专才教育的模式之中。此次调整后的中国高校的基本特点是:以发展专门学院为主,将许多综合性大学进行拆分、整合。这种调整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是产生了一批行业特色大学。

当前,与综合性大学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行业特色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其一,行业特色大学无论是内部管理体制、专业课程设置、人才选拔培养模式还是科研管理与机制上,都存在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其二,行业特色大学由于其学科、专业的高度特色化,在面对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学科发展时比其他综合大学有更迫切的改革需求。行业特色大学应积极摆脱传统的被动思维和惯性思维,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主动作为,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改革方向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途径,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人事制度、后勤服务等诸多环节进行谋划、改革和调整。

3 行业特色大学未来发展的对策

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低碳、绿色转型,是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行业特色大学面对挑战需提前筹划、长期布局,以大学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应对世界发展潮流。

3.1 行业特色大学需重新定位大学与行业关系,引领和促进行业发展

定位大学与行业关系,实质就是定位高等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关系。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有3种路径选择:一是大学服务行业;二是大学与行业伴生发展;三是大学引领行业。我国的现代大学发展需结合中国国情来考察,其中内含着对于国家富强的强烈诉求。行业特色大学是在筹划行业领域和行业部门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需要设置、规划的,具有服务国家行业发展的特征。行业特色大学在实践中也确实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服务国家重工业的专业体系,培养了国家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能源行业进步、国家工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技的发展,大学不仅要为传统行业培养人才,而且要作为技术进步的推进器和加速器,引领和催化新兴行业的发展,以此推动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美国大学,尤其是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关系是大学引领、促进行业发展的范例。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在战后通过学科、专业的调整积极推动美国行业、产业的转型;通过教学和创业,积极引领美国新企业、新行业、新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企业的技术应用融合对接;通过输送培养的人才为各类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今天,以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大学为中心,形成了美国高新产业集群的硅谷,成为美国新行业、新产业的孵化器、推进器和加速器。

定位大学与行业的关系是进行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宏观顶层建构,因此需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需要持久的耐心和意志。如果不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学和行业的关系,大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作用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2 行业特色大学需充实优势学科内涵,推动优势学科的转型发展

学科是大学的根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关系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行业特色大学要直面世界发展潮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深挖优势学科的内涵,主动推动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的转型发展。

行业特色大学有明显的与行业相关的一科或者几科优势学科,这些学科是行业特色大学的优势和基础。在《巴黎协议》下,能源结构和行业态势的转型意味着行业特色大学有明显的行业相关特征的优势学科也面临转型发展问题。如果弱化这些学科,行业大学的高水平科研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果强化这些学科,意味着与传统行业高度粘合的优势学科面临随着伴生行业转型的巨大压力。

在“双一流”建设中,行业特色大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展优势学科的问题:一方面是优秀学科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是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创生问题。因此,行业特色大学要在行业依存度上从固守行业优势转变到锚定学科优势;在科学研究上,要着重解决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原创性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应用型、细节性问题,围绕世界一流学科前沿在学科的核心问题上发力;要充实学科的内涵,增强自身的学科实力,把优势学科放到国际一流学科的指标体系中进行衡量,明确自身优势学科在世界一流学科体系中的学科定位,瞄准自己优势学科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

3.3 行业特色大学需均衡学科体系,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

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标准来衡量,行业特色大学有非常突出的办学实力和学科发展优势。但不能否认的是,行业特色大学办学实力和水平通常是由自己行业特征明显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界定的,并且这些学科是举全校之力侧重、重点扶持发展的结果,是以基础学科、人文社会科学或非主干学科薄弱为代价的,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学科群,更没有构建完善的学科生态。

邱均平曾指出,“排名前10位的大学的学科都很齐全,并且每个学科影响力都比较大。这和我们平时所见所闻的一些情况不符合,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大家一致认为它学科比较单一,以理工为主,但是我们从原始数据和评价结果来看,它有着齐全的学科体系,并且每个学科都排名靠前”[6]。因此,行业特色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要注重学科的均衡发展、学科的互补和学科生态的构建,不仅要平衡好特色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关系,而且要构建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生态。

刘向兵指出:“不同于综合性院校,行业特色高校大多围绕产业发展、行业服务的主要链条进行学科布点和专业设置。”[7]当前,行业特色大学的优势学科不足以支撑高水平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翟亚军又说过:“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表现为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有机统一,其综合体现于学科体系的完整,卓越依赖于学科特色的突出,活力来源于学科之间的协调。”[8]因此,行业特色大学要将学科统筹发展作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注重基础学科建设,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促进学科互动、学科融合,构建出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建立起良性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群,造就自成长、可持续的学科发展环境。

3.4 行业特色大学需把握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主动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应时而生,因时而变”是行业大学的写照。勃兴于上个世纪中叶的院系调整,在世纪之交经历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转折。体制的转轨对行业特色大学办学及学科的变革与发展既有重大影响,也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大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得益于政府、行业等外在因素,其内生发展动力始终不足。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和发展趋势看,赋予高校更大发展自主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巴黎协议》下,行业特色大学长期依附的行业面临深刻的转型,其人才培养的目标、科研项目的侧重、学科建设布局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意味着我国教育发展应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等深刻内容,因此,仅仅依靠“等、靠、要”的观念根本无法完成时代赋予行业特色大学的使命。今天,行业特色大学必须以开放和改革的心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以主动的姿态来应对时代的要求,清晰地认识当前我国教育转型面临的特殊问题,以此为基础追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探索中国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和道路。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面对环境能源危机这个全球性问题,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大浪潮,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强音,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形势,学校适时将“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高水平矿业大学”的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调整为“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围绕着学校的特色学科,深挖学校采矿和安全两个优势学科内涵,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筹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影响未来发展的学科专业,在学校院系设置、后勤改革、学生管理等体制上进行了探索和推进。

4 结语

形势是促成改变的前提,而正视自身历史是改变的基础。在《巴黎协议》下,行业特色大学依托的能源结构和传统工业行业格局等外在变革终将会促成行业特色大学对自身所处时代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内部管理进行深刻思考。当前,行业特色大学需要以前瞻的意识、长远的规划、持续的探索,应对发展提出的挑战,在危机和挑战中承担使命;需不断把握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学科的转型发展为核心,提升自身实力,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家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在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田, 李俊峰. 《巴黎协定》后的全球低碳"马拉松"进程[J]. 国际问题研究, 2016(1): 124-128.
[2]
潘懋元, 车如山. 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 大学教育科学, 2008(2): 11-14.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6.
[4]
王炎. 特朗普很保守吗?——网络媒体与美国政治转向[J]. 读书, 2017(12): 35.
[5]
上官剑, 李海萍. "外生性"与"内生性":中西方大学起源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6): 87-91.
[6]
邱均平. 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20.
[7]
刘向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培育[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8): 22.
[8]
翟亚军.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新解——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3):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