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5
b. Polymer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就高校而言,研究生培养是高校服务于民族复兴的直接表现,而研究生的教育满意度也构成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方面。
目前,国内关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研究较多,大型调查是2012年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总体情况、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管理与服务5个模块,调查对象来自10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1],调查发现: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管理与服务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同时,就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满意率高于学术型研究生。此外,刘云对河南高校[2]、盛梦对湖北高校[3]、杜红梅等对川渝高校[4]、张蓓等对华南地区高校[5]、卢頔对黑龙江高校[6]、柳咏心等对武汉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7]的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进行过调查研究。
笔者通过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课程教学[2-3, 5]、科研[5, 8]、管理服务[3-4, 8]、学术氛围[8-9]、导师指导[4, 8]、校园环境[8]是构成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年级[1, 10-12](有的是随年级递减[13])、学科[1, 12, 14]、是否全日制[1]、人格[2]是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而性别的影响各研究结论不一,有的影响显著(一般男生高于女生)[2, 12-13],有的影响不显著[11]。
目前,这些研究也因为各地的实际情况差异和研究者的立意不同而并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研究框架,未形成成熟的问卷或量表,其影响因素只有大体的结论,且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因此,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聚焦研究生的教育满意度主要有哪些维度、有哪些影响因素、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教育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主要表现方面等问题。基于对四川大学2013—2018年调查数据的分析,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方面的研究。
1 实际调研与数据分析 1.1 调研概况参考韩晓峰[15]等人提出的模型,并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思路及结论,在全面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包含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导师指导、教育支持等方面24个问题的问卷,并从2013年开始,每年在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中开展调查。这些调查①以当年毕业研究生为抽样总体,随机抽取20%的硕士生、50%的博士生作为调查样本。目前共抽取了9~289名毕业研究生,回收问卷6 405份,回收率为68.95%。剔除数据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数据5~921条,有效回收率为63.68%。在被调查的研究生中,调查结果显示:从性别来看,男性占50.4%、女性占49.6%;从家庭背景来看,农村人口占46.1%、城镇人口占53.9%;从学历层次来看,硕士生占63%、博士生占37%;从学位类型来看,学术型学位占75.4%、专业型占24.6%;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占比较小,占8.9%;本科毕业于211、985高校的占52.5%。
①本调查得到了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及全校辅导员的大力支持。
在整理问卷数据后,首先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②,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博士生和硕士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具体模型如下:
②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 {Y_i} = {A_0} + {A_1} \times {X_1} + {A_2} \times {X_2} + {A_3} \times {X_3} + \cdots + {A_n} \times {X_n} $ | (1) |
其中,Y(i=1,2,3,4)代表因变量,Y1、Y2、Y3、Y4分别表示“总体满意度”“教育支持满意度”
“专业教育满意度”和“导师指导满意度”;“总体满意度”由问卷数据直接获得,其他3个满意度均由各个子指标的满意度均值构成。需要说明的是,Xn(X1,X2,X3
通过对问卷中与24个满意度相关的问题进行因子分析,软件自动提取了3个因子③,其成份矩阵详见表 1。
③其KMO值为0.964,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0.000。
表1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
![]() |
从表 1可以看到,因子1对总方差的贡献率为23.71%,载荷较大的指标包括:培养计划、专业课程、教师教学、专业实践、学业成长等方面,因子载荷在0.48到0.75之间,由此因子1可以命名为专业教育。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1.43%,载荷较大的包括:学习与科研条件、后勤服务以及就业指导和奖助金等教育相关支持体系,因子载荷在0.41到0.77之间,因子2由此可以命名为教育支持。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21.27%,载荷较大的指标包括:导师方面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准、学术规范性及导师指导等方面,因子载荷在0.35到0.89之间,因子3由此可以命名为导师指导。三个因子总共解释了66.40%的方差。
1.3 教育满意度的硕博士差异通过对与3个因子相关的问题进行均值比较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从表 2可以看到,总体而言,博士生的总体满意度高于硕士生。
表2 教育满意度的均值比较 |
![]() |
通过对表 2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1) 在专业教育满意度方面,博士生的满意度在所有的项目上都高于硕士生,高出约0.1分,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博士生在专业学习中接触更多学术前沿,博士生导师水平整体高于硕士生导师水平,博士生与导师的接触时间较硕士生更多,交流程度、学术浸润深得多,所以其在教学、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收获更大。
(2) 在教育支持满意度方面,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较为复杂。博士生和硕士生在科研的硬件、培养单位的支持、就业指导3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别,P值大于0.05;博士生在招生服务、奖助学金方面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硕士生,P值小于0.05;博士生在科研软件、学习硬软件以及后勤服务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硕士生,P值小于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博士生对于学习、科研相关的服务要求较高,而学校并没有针对博士生提供足够支持,导致博士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更好的回应,因此满意度较低。这恰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需求和期望与满意度具有负向相关性。
(3) 在导师指导满意度方面,博士生的满意度整体高于硕士生。这主要是由于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一般高于硕士生,他们更深入地参与了科学研究,博士生获得的指导时间一般也多于硕士生,从而使博士生的满意度高于硕士生。
1.4 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度”和“专业教育满意度” “教育支持满意度”以及“导师指导满意度”因子得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3。
表3 教育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 |
由表 3可以看出,家庭背景(居住地)和求学动机影响了总体满意度,对各个维度都有显著的影响。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满意度都较高,表现在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专业教育、教育支持和博士生的导师指导满意度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出生在城镇的研究生从家庭获得的支持更多,在学业和职业规划中能得到家庭更多的支持,最后表现在学业成就上。内在求学动机对教育满意度有正面影响,表现在博士和硕士的专业教育、教育支持和导师指导满意度上。跨专业就读的研究生其教育满意度与其他研究生没有显著差异。
1.4.2 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从表 3可以看出,留学经历对硕士生的总体满意度有着正向影响,获得海外交流经验的同学在校内多为成绩较为优秀者,留学机会的获得可能会提升其满意度,且留学经历可能令其收获更多,从而使他们的满意度高于没有留学经历的硕士生。性别对于研究生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学科属性对博士生的总体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但理科硕士生的总体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理科硕士生对教育支持的满意度较低所致。此外,医科研究生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并没有在整体上提升总体满意度,本科就读高校的层次类型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1.4.3 专业教育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从专业教育满意度因子来看,医科博士生和硕士生对于专业教育的满意度较文科高,理科、工科与文科的差异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医学是四川大学的优势学科,而医学学科的学习更加类似于“师徒制”,学生有更多学习收获。另外,有内在求学动机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较有外在求学动机的同学高。
1.4.4 教育支持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从教育支持满意度因子来看,理科硕士生的满意度低于文科。这是由于理科硕士生对科研服务的需求与期望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从而产生落差,导致其对教育支持的满意度较低。
1.4.5 导师指导满意度的回归分析在导师指导方面,除学科和求学动机外,本科为“211”高校的硕士生对导师指导的评价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毕业于“985”高校的研究生对“985”高校(四川大学为“985”高校)的导师指导有相应的了解,预期与现实的差距不大;而“211”高校的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预期较高,预期与现实的差别较大。
2 研究结论与改进思路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承载着国家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科技强国战略、走向民族繁荣复兴的殷切期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发展到今天300万人的在学规模,目前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历史时刻。2020年9月2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将研究生教育问题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对学生满意度的关注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四川大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与全国10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情况一致[1],其中,博士生满意度整体高于硕士生。均值比较结果显示,博士生在专业教育、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要高于硕士生,而在学习的软硬件服务、科研的软件服务、后勤服务方面的满意度低于硕士生。因此,应针对博士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工作,切实了解博士生的学习研究期望与需求,对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后勤方面的要求积极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服务水平。
同时,通过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育满意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家庭居住地为城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满意度都更高,因此,对家庭居住地为农村的研究生应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关怀,增加对其生活方面的关注,让补助政策适当向农村学生倾斜,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辅导员和导师在学习、科研甚至职业规划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从学校获得的信息支持和指导能弥补家庭背景带来的差距。
本研究还发现,有内在求学动机的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更高。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应多宣传学校的科研氛围与学术动态,避免过多宣传学校的外在特点(比如校园风光、住宿情况等),以吸引更多有学术追求的学生报考,尽可能提高追求学业水平和能力的研究生比例。对于已进校的研究生,要尽早识别其求学动机,并有针对性地对有内在求学动机的同学开展学术培养;对仅有外在求学动机者逐步培养其内在求学动机,对内在求学动机培养较为困难的同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助力其预期目标的实现,提升其学业获得感。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切实做好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制度设计,使不同学习动机的同学各有收获和进步。
此外,进一步分维度研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医科研究生对于专业教育的满意度较其他学科高,理科硕士的教育支持满意度较低,医科硕士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较高。基于这一情况,校内要组织各学科之间积极交流学习,互相汲取经验教训。
另外,针对有的硕士生在专业教育、常规教育支持以及导师指导等方面满意度低的特点,要多开设相关科研入门教学课程或者组织“老带新”活动,帮助硕士生快速实现角色转换,尽早进入良好的科研状态。针对博士生在科研服务以及后勤服务方面满意度低的情况,学校要着手提高科研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大科研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同时尽可能改善博士生的居住环境。对于本科毕业于“211”高校的硕士生的导师指导满意度要低于其他硕士生的问题,学校应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导师辅导。
3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主要受到专业教育、教育支持、导师指导3方面因素的影响,较之前研究的结论(即课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校园环境等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更具有综合性,也更具系统性。当然,这些结论仅是四川大学的个体情况,全国范围内的情况还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才能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至于期望、人格、全日制学制的影响情况,由于问卷设计未收集这些方面的信息,暂未展开研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1] |
周文辉, 黄欢, 付鸿飞, 刘俊起. 2018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8): 33-41. |
[2] |
刘云.硕士研究生学业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开封: 河南大学, 2018.
|
[3] |
盛梦. 研究生教育现状满意度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部分高校研究生调查为例[J]. 当代经济, 2013(7): 88-90. |
[4] |
杜红梅, 王葵, 邵小佩, 等. 高校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现状满意度的调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161-163. |
[5] |
张蓓, 文晓巍.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基于华南地区6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2): 64-69. |
[6] |
卢頔.基于LISREL的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
[7] |
柳咏心, 康俊明.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108-112. |
[8] |
翟洪江, 刁鑫, 宋婧. 个体特征、学校环境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6): 110-114. |
[9] |
盛明科, 罗娟.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中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基于X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9(11): 54-60. |
[10] |
邓玲, 黄宗海. 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学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2): 101. |
[11] |
刘扬, 雷庆. 工科研究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研究——以A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5): 51-55. |
[12] |
黄术芳.硕士研究生求学满意度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 2009.
|
[13] |
孙丽丽.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南京四所高校为例[D].南京: 东南大学, 2012.
|
[14] |
张美娇, 韩映雄.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学科差异分析——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1): 67-72. |
[15] |
韩晓峰, 周文辉, 王铭. 研究生满意度理论基础与指标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6): 3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