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4): 96-102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PDF全文]
王瑞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韩国自古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过考察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韩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运行,发现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大特色:立足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未来趋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推动作用;促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育人,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推动儒家文化的韩国化与生活化,实现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合力化人。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导向、功能发挥、内容完善、课程设置、载体择用等维度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伦理道德    服务社会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Korea: Characteristics and Message
WANG Rui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China
Abstract: Korea has been under deep influence of Confucian culture since its ancient times.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valued all the time, and has develop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y, course setting in schools, and the social ope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Korea, we find that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Korea is that it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central task and futur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Another feature is the integr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third feature is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to Korean society and daily lif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Korean popular culture. The Korean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nds important messag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respects of education concept and function, content improvement, curriculum setting and medium selec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Korea    Confucian moral ethics    serving the society    curriculum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引言

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历史渊源深远,自古就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并同属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同时,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不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又有其独特之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紧密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未来趋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推动作用;推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育人,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注重儒家文化的韩国化、生活化和大众化,运用“韩流”进行核心价值观传播,实现以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合力化人,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韩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地区发达的经济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考察和探究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立足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未来趋势育人

追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紧密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未来趋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推动作用,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色。

1.1 建国之初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

这一时期是1948—1960年韩国首任总统李承晚统治时期。韩国面临走出殖民统治阴影、恢复民族意识、建设民主国家的主要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为主题。

韩国于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一条规定:“教育以弘益人间为理念,以养成全体国民的健全人格、自主生活能力和作为公民之资质从而为民主国家的发展和人类共荣理想的实现而服务为目的。” [1]103第二条又提出“爱国爱族精神的养成,维持和发展国家的独立自主”“继承发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为世界文化的创造发展做出贡献” [1]104等一系列要求。由此可见,以“弘益人间”为理念的教育方针蕴含着鲜明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规定了这一时期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即民族主义教育和民主主义教育,重点进行反日教育、反共教育和道义教育。

一是反日教育。为尽快清除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奴化教育的影响,树立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韩国政府继续实行美国军政时期的民主教育改革,废止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修身”课,开设“公民”课,进行反日教育。

二是反共教育。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驻朝鲜南北开始,韩国在美国影响下开展反共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1951年,李承晚政府发布了《战时教育特别措施纲要》,提出培养民众“灭共必胜的理念”。

三是道义教育。道义教育是韩国政府旨在恢复和重建日本殖民时期被废止的韩国道义文化,以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为要义。1956年,文教部制订了《道义教育要项》,涉及自我实现的道德、人际关系的道德、经济和职业的道德、作为公民的道德和“反共”防日的道德5项内容[2]

1.2 经济起飞时期的国民精神教育和主体性教育

这一时期是1961—1979年朴正熙执政时期。韩国政府将经济建设列为第一要务,推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中兴。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以国民精神教育和主体性教育为主题,以重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国民振兴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动员国民开展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

韩国于1968年公布的《国民教育宪章》强调,“国家的隆盛乃自己发展之根本”“彻底的反共民主精神和爱国爱族是我们的生存之道,是自由世界理想实现的基石”,为此,要注重培养国民“积极参与建设、高度奉献”的国民精神,增强国民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同时,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1]105,以树立文化民族的自豪感,加快国家前进的步伐。可见,《国民教育宪章》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国民精神教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主体性意识,为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塑造国民应有的精神状态。

1973年,韩国进行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取消了60年代的“反共·道德”课,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道德”课,将高中作为共同课的“国民伦理”课由4个学分增至6个学分,在高校也开设“国民伦理”作为共同课。同时,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国史”课,高校“国民伦理”课也增加了国史内容。这些课程都旨在涵育学生的国民精神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主体性的韩国人”。

朴正熙政府不仅注重学校领域内的国民精神教育,也注重全社会的精神改造。70年代,朴正熙政府先后发动了“乡村新生活运动”和“都市新生活运动”,革新了城乡面貌,扭转了民众懒散怠惰、萎靡不振、消极悲观的不良状态,提振了国民精神,增强了奋斗信心,使民众逐渐养成了独立、上进、勤奋、合作的精神,为韩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3 经济调整和稳步增长时期的全人教育和未来教育

这一时期是1980年以来韩国经济调整和稳步增长时期。与韩国加快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产业转轨、从威权政治体制逐渐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型相适应,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全人教育和未来教育为主题。

一是全人教育。80年代以来韩国的历次教育改革,虽然培养人才的规格表述不同,但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连续性,都倾向于培养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全人”。如1981年第四次教育改革提出培养健康的、有审美观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自主的“全人”;1987年第五次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知识为主的智、德、体协调发展并养成民主国民的基本资质和审美情趣的全人教育” [1]264;1997年第七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富有健全人性和创造性的人” [3]等,是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是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韩国政府着眼于未来社会的人才标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韩国人,重点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和世界公民意识。80年代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几乎都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如第五次教育改革提出“培养主导信息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高度发达的21世纪社会的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2009年提出“全球化创造性人才教育”的课程理念[4]等,都是未来教育的直接体现。可见,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注重适应韩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引领韩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突出的前瞻性和超前性。

综上所述,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致力于促进和引领韩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如此,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服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身的革新与超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特色和优势值得借鉴。实际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动员、保证、激励和协调作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性和稳定性有余,而创新性和超越性不足,一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稍显滞后,实效性不强。但是,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如何适应和引领新时代、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保驾护航等核心问题,都需反思和应对,以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任务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题效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

2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育人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育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

2.1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

韩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现行课程体系,以2015年基础教育课程修订案为标准进行设置。2015年,基础教育课程修订案以培养富有健全人性和创造性的人为目标,具体表现为:培养全面发展、开拓进取的人,培养拥有新思想、迎接新挑战的创造性人才,培养理解多元价值观的有文化素养的人,培养具有关怀和分享精神的民主市民与世界公民。为此,教育课程分为共同教育课程和选修教育课程两大类。其中,小学和初中为共同教育阶段,高中为选修教育阶段。具体课程设置如表 1表 2所示。

表1 韩国小学、初中共同教育课程编制标准
表2 韩国高中选修教育课程编制标准

表 1表 2中可以看出,韩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三个特点

以下所列课程信息均来源于韩国国家课程信息中心官网中的2015年课程修订方案。

第一,立足核心课程建设。“社会/道德”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旨在进行公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小学和初中的道德课涵盖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个体与自然·超越四重关系的道德规范,统率这四大道德领域的核心价值分别是诚实、关怀、正义、责任。高中道德课主要包括生活与伦理、伦理思想、伦理学经典;小学和初中的社会课涵盖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与文化、地理、地方和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人文环境与人类生活、持续可能的世界、历史。高中社会课涵盖历史、整合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社会·文化、社会问题探讨、地理。

第二,注重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韩国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国语课要求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和语文活动,使学生接受韩国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洗礼;教养课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科学课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艺术课要求学生学会用艺术作品进行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与交流,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增进学生对韩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体育课要求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战胜他人、正当竞争、互助合作的精神;家政课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美德;外语课要求学生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具备世界公民意识,等等。

第三,创意体验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品德训练。韩国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和渗透,还重视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品德训练。创意体验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包括自主活动、社团活动、服务活动和前途活动。自主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共同体成员的作用;社团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才能,并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共同体意识、团结精神、领袖素质;服务活动旨在使学生深刻体悟志愿工作和社会服务的意义;前途活动旨在使学生树立科学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准备。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

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在教养课(即通识课)中。教养课约占本科毕业要求总学分的30%,涉及文化、伦理、哲学、政治、历史、人类、社会等领域,一般要求学生每个领域至少修习一门课以上。这些课程渗透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养课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规划设置,而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理念自主设置。按照公立、私立相结合,综合、文科、理工科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考察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成均馆大学、梨花女子大学、浦项科技大学等几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教养课开设情况,发现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政治和法律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政治和法律教育是教养课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观念,为学生未来参与韩国政治活动和国家建设提供思想和理论上的帮助。如首尔大学开设了当代政治世界、政治和政治意识形态、韩国政治理解与分析、国际关系、国家与公民、现代国家和公共管理等教养必修课;梨花女子大学开设了生命伦理和法律、市民生活和法律、互联网和法律、罪与罚等教养必修课。

第二,以伦理、宗教和社会志愿服务为重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韩国高校普遍开设伦理道德课程。以成均馆大学为例,道德学科群下设《论语》、儒家经典阅读等课程。其他学科群又设置了生命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儒学在现代社会等与伦理道德相关的课程。韩国高校重视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各高校都设置了宗教教养课。如延世大学将教堂、理解基督教两门课作为教养公共基础课。不仅如此,还通过举办毕业礼拜、复活节礼拜、创立纪念礼拜、秋收感恩礼拜、圣诞礼拜等宗教活动宣扬基督教精神和价值。韩国高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倡导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国家的使命感,培养富有爱心、奉献社会的人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志愿服务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浦项科技大学实践选修课中开设了志愿者行动课程。

第三,依托韩国语言、文化和历史教育进行国民精神培育。韩国高校设置了有关韩国语言、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教养课,意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如首尔大学开设了韩国生活和文学、当代韩国文学和思想、韩国语言和文化、韩国文学名著、韩国传统文化和奎章阁档案、韩国文化遗产、韩国艺术等课程;成均馆大学开设了韩国历史概论、韩国社会历史和民俗文化等必修课。

第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和创造精神。外国语言和文化、全球性问题和创造性教育等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核心课程。如首尔大学教养基础课开设了中、英、法、德、俄、意等多门外语课,教养必修课开设了亚洲艺术和文明、西方艺术和文明、国际关系、全球问题和伦理思想、国际发展合作和社会福利等课程。很多高校设置了专门的科技类学科群,如高丽大学教养核心课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学科群,成均馆大学教养必修课中的创造力和推理学科群,这些学科群下设众多与科技相关的课程,讲授创造性教育内容。其他学科群也开设了许多培养创造精神的课程,如梨花女子大学教养必修课中的创造和想象的技术、创业与创新等课程。

综上所述,纵向上,韩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横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学科、全课程。可见,韩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覆盖、体系化、全方位的模式,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更突出隐性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协同发力的功效。然而,这一模式的局限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渗透性有余,而集中性、系统性不足。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借鉴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课程理念,又要克服其局限性。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5]。因此,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实现科科育人、课课育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同时有主有次、潜隐契洽。既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专门性、集中性和系统性优势,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合力化人

注重以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合力化人,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特色。

3.1 儒家文化的韩国化与生活化

韩国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吸纳与重构,实现了儒家文化的韩国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韩国儒学,并不断推动韩国儒学的生活化、大众化,用以广泛化育韩国国民,成为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韩国对于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经历了一个本土化、韩国化的历程。早在三国时代,儒学便传入朝鲜半岛,并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仍非朝鲜的思想主流。直到高丽王朝末期,朱子理学传入朝鲜,在朝鲜的“檀君神话”和“花郎道”精神的基础上,朝鲜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发展、创造和重构,形成了以重“气”、重“情”、重“实”为特点的独具特色的朝鲜性理学,从而实现了儒学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不仅如此,朝鲜还将这种性理学上升为治国理念,取代佛教思想成为朝鲜的主流意识形态,朝鲜成为以儒家性理学为治国理念的“儒教国家” [6]

儒家文化在实现韩国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实现了生活化和大众化。在学校教育中,韩国非常重视韩国语言和儒学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并接受韩国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洗礼。例如,韩国中小学的国语课,高中道德课中的东方和韩国伦理思想、伦理学经典等,首尔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中的韩国语言和文化、韩国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韩国文化和传统等,都是以传统文化育人的课程。不仅如此,成均馆大学作为韩国的一流学府,以儒学为宗,以仁、义、礼、智为校训,下设专门的儒学和东方哲学学院,每年举办两次盛大的祭礼活动,成为研究和传播韩国儒家文化的一方重镇。

在社会生活中,韩国同样重视传统文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通过儒家经书典籍、古典建筑、文化遗址、民俗风尚、博物馆、影视作品等渠道,大力弘扬以儒教为核心的韩国传统文化,使韩国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例如,乡校和书院作为韩国传统教育机构的典型代表,至今仍起着对韩国正统教育体系的辅助补充作用,以儒家理念为根基,在先儒先圣祭祀、社会教化和风俗引导、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旅游文化观光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儒家文化的生活化和大众化,使韩国社会处处透着儒家文化气息。韩国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讲求血缘、地缘、学缘关系。韩国是一个推崇“孝道”的国家,儿女安排父母旅行被称为“孝道旅行”,送父母礼物被称为“孝道礼物”。遵从“长幼有序”是儒家思想在韩国民众生活中的另一表现。无论何种场合,韩国人首先习惯于按照辈分或年龄来确定长幼顺序[8]。可见,儒家文化已渗透到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里,融入韩国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

3.2 “韩流”文化中的韩国核心价值观传播

韩国不仅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还重视现代流行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韩流”成为传播韩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开始反思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强调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持续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优化与实施。卢武铉政府发布的《文化宪章》提出,“文化产业既是产业性活动,也是影响公民精神生活与文化性的活动。文化产业要在经济性价值与文化性价值之间的适当均衡中提高国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通过文化的国际交流为增进国与国、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以及世界和平与安定做出贡献” [9]。由此可见,“文化立国”战略蕴含着创造经济价值和文化育人的双重指向。

在学校教育中,文化课程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不仅大力弘扬韩国传统文化,也广泛传播韩国现代文化。如中小学道德课中涉及的服务精神、网络道德、社会正义、世界公民道德、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等内容,中小学社会课中关于文化变动、文化圈和文化多样性、社会·文化现象的探讨、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内容,首尔大学开设的当代韩国文学和思想、韩语和流行文化;成均馆大学开设的韩国现代文学、韩国文化等教养必修课,都蕴含韩国现代文化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文化产业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重点扶持和发展以电影、电视剧、音乐、娱乐节目、游戏和动画等为核心领域的文化产业,并不断创造佳绩,形成了影响世界的“韩流”现象。其中,尤以影视作品的影响力突出,如电视剧《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实尾岛》《熔炉》《釜山行》等。这些影视作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传递着韩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和现代价值观念,影响着韩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反响,提升了韩国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韩国文化在培育国民精神和国民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生活化和大众化,实现古为今用、以文化人;发挥革命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道德;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性育人功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既要注重学校领域的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又要注重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化,广泛运用文化遗址、民俗风尚、博物馆、文艺作品等载体,让文化融入生活,浸润人心。

4 结语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上述鲜明特色之外,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视民主公民教育,促进了国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但存在国民理性精神缺乏、追求理想化民主的问题;重视国民精神教育使韩国人保持高昂国民精神的同时,又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极端民族主义倾向;重视道德教育,使韩国成为“君子之国”,却又面临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而带来的价值冲突和道德式微。但无论是其特色和优势,还是问题和不足,都从不同层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从而认清各自的长短优劣,以达到去粗取精、转化发展、为我所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本涛. 韩国教育发展研究[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
孙启林. 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234-235.
[3]
孙启林, 杨金成. 面向21世纪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外国教育研究, 2001(2): 5.
[4]
和学新, 高飞. 21世纪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6): 36.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6-378.
[6]
邢丽菊. 试论韩国儒学的特性[J]. 中国哲学史, 2007(4): 90-94. DOI:10.3969/j.issn.1005-0396.2007.04.012
[7]
翟奎凤.构建儒学共同体——"2015中韩儒学对话会"综述[N].光明日报, 2016-1-4(16).
[8]
[韩国]朴永焕.反思韩国儒家文化的当代表现[J].浙江大学学报, 2010(3): 69-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DX201003013.htm
[9]
向勇, 权基永. 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3(4):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