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3): 71-76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    [PDF全文]
周莉莉, 张新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斗争中形成的破立结合方法,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和鲜明的时代指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清晰地呈现了这一科学方法的演进逻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初步提出独具一格的破立结合方法,《哲学的贫困》深刻阐明破立结合方法是集反面批判与正面阐述于一身的科学方法,《反杜林论》系统澄明了破立结合方法的内在旨趣。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启示人们:始终坚持批判与建构的科学方法,形成超越多元化社会思潮和异质意识形态的思维逻辑;始终坚持以破为基、以立为本,建构新时代中国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贡献方法力量。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    破立结合    异质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Marx and Engels' 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Analyzing Social Trends
Zhou Lili, Zhang Xi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futing the fal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their time, Marx and Engels' developed their approache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pproaches is clearly presented in a series of classic works of Marxism. In Theses On Feuerbach, Marx first criticizes the fal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initiated their new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criticism of the fal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s produced and their new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re elaborated more profoundly; in Anti-Duhring, Engels present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approach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fal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that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own philosophical thoughts. Such approaches have its value today in reveal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ntality beyond the multiple social trends and heterogeneous ideologies through criticizing and establishing. It is necessary today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instream ideology through criticizing and establishing so as to guide the current social trends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Key words: mainstream ideology    social trends    criticizing and establishing    heterogeneous ideology    Marxism    
引 言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人们对社会思潮的有关论述早已耳熟能详,在这里笔者不做重复阐述。但为了能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者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真实意见和科学态度,笔者拟就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加以详细论证。恩格斯曾强调:“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467在世界形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时代,在中国语境下,这个问题依然且必须是我国学术界和政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入研讨和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既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价值意蕴,又可为我国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南。

1 科学对待和引领社会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基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亦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坚决斗争的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多元化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和斗争从未停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学说自创立以来,一方面自身理论体系面临着社会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同时代社会思潮的挑战和冲击。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对待和引领社会思潮是彻底清算各种错误思潮和异质意识形态、精确表达自身思想学说的需要,堪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基石。由于篇幅原因,笔者仅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段(即1843年到1848年和1876年到1878年)展开简要论述。

第一个时期是1843年到1848年青年马克思完成“两个转变”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相继迸发、百家争鸣的重要时期。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等思潮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1844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考察和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时,以“自我意识”和精神世界为出发点的思辨历史哲学和德国哲学不断对其进行挑衅和打压,严重危害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根基。自此,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全面决裂。针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批判”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颠倒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德国哲学,马克思尖锐地揭露了其症结所在,并指出“德国的批判,甚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2]514,因而他们所谓的努力不过是用一种滑稽可笑的方式在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打转。马克思恩格斯还首次论证了以“现实的人”及其生产活动、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的科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新的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由此完成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40年代以赫斯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风靡一时,他们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极力主张用和平手段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用一种人类之爱和人道主义代替共产主义,这种冒牌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当时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阻力。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系统全面地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不仅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伪科学的症结所在,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三条基本原则,也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1876年到1878年恩格斯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创作《反杜林论》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当时的欧洲正是性质迥异的政党竞相出现、激烈斗争的历史时期,是各种蕴涵着不同阶级利益的社会思潮散播和鼓吹的时期。其中,以杜林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机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大肆蔓延,不仅严重阻碍了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建设,而且对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为了引导工人运动朝着科学的方向、正确的道路迈进,对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的“最新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全景式地批判、解构和超越,批判其忽视两大阶级对立的错误主张,剖析了其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实质。在对错误思想观念彻底批判的基础上,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进一步阐述了共产主义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严密的方法体系,对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蕴和现实意义。

总之,纵观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全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科学地对待和引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既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彻底的批判,又积极汲取正确社会思潮的营养成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养分和基石。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形成了认识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破立结合方法。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一科学方法的文本意蕴和使用方式呢?这是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和探讨的。

2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破立结合方法

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显著和最鲜明的特征。但是,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有所建设的批判,是蕴含着破与立辩证思想的真正批判。这种蕴含着批判与建构双重逻辑的破立结合方法,既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焚巢捣穴般地批判,又注重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正面、系统地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众多经典著作中,笔者仅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和《反杜林论》三部重要论著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2.1 破立结合方法的初步体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视域中,破是为了更好的立,立是为了更好的破。正如毛泽东同志谆谆教导我们“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那样,很多科学的思想火苗都是在破除错误社会思潮过程中萌发的,很多重要的思想体系都是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建构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破立结合的方法。这个箴言式的思想文献,马克思写得简短而精辟,但每一条都辛辣而尖锐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和不合理性,每一条都科学而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第一条中,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明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499,因为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作为主体的人只能从朴素直观的视角出发看待客观事物。对此,马克思指出其症结所在——他们不了解“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不懂得“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519,忽视了现实的人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因而其必然是一种扭曲思想与现实真正关系的直观唯物主义。正是基于这种对旧唯物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深刻剖析和猛烈抨击,马克思从相反视角,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实践活动”为逻辑中介,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现实世界进行充分认识和改造,亮明了自身独特的科学实践观和历史观。

除此之外,《提纲》的最后一条历来被学者们频繁地引用,其范围之广、阐述之深、影响之远可谓前所未有。究其根本,乃因其论述中有破有立、有理有据,堪称集批判与建构逻辑于一身的典范。马克思庄严地宣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506这里所说的“哲学家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特指那些只是把人们从自己所幻想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只是用虚假的语句解释客观世界,却不敢用实践手段和革命方式去改变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的哲学家们,即当时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们。针对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们的错误论断,马克思在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了现代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核心。” [2]509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只是用华丽的、激进的词句与黑暗世界进行着口舌之战,却不敢用革命的实践活动真正地改造他们生存的客观世界,“尽管满口讲的都是震慑世界的语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2]516。针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将批判的向度从理论层面转到实践层面,深入抽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对其现实社会关系展开激烈的批判。由上可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藏的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不仅为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也为马克思独特的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再添新的理论基石。

2.2 破立结合方法的深入探索:《哲学的贫困》

在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这本论战性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针对蒲鲁东及其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以精辟的语句首次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这无疑是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破立结合科学方法深入探索的重要经典著作。马克思曾多次对蒲鲁东在经济学领域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进行了尖锐批判。一方面,在蒲鲁东那里,经济范畴是现实经济关系的本质,历史的发展是经济范畴在人们头脑中演进的历史,是逐渐实现平等观念的过程。从马克思哲学视域分析,显然,蒲鲁东从根本上颠倒了现实关系和经济范畴的本末关系,他在经济学研究中未能立足于客观经济现实、立足于一切经济活动和物质交往的社会存在层面,因而其经济学领域的思想观点必然会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基于对其存在根源的深刻剖析,马克思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把人的永恒原则看作是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错误言论,他精辟地指出不同的生产力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生产力才是决定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进步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蒲鲁东极力反对暴力革命手段,主张依靠和平改良手段取得政权,他所向往的是一个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一个永恒公平的小商品经济社会。显然,这与马克思以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因而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驳斥了其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

就建构方面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高度重视理论的科学建构及独树一帜的建构方法,尤其注重在应对时代挑战和异质意识形态冲击的过程中,更加条理清晰地阐释自己的理论。在《哲学的贫困》中,针对蒲鲁东在经济学领域的错误思想观念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进行深刻尖锐批判的同时,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的阐释。一方面,他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2]602;另一方面,他指明“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2]602。他通过在生产工具(生产力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与社会形态之间建立某种必然因果关系,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3]。马克思还指出,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切社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在某种意义上也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此外,马克思还在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阐述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重要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原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本质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依据和正确方向。正是那些戳穿本质、直击要害的批判,才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蒲鲁东反动社会思潮的伪科学性;正是这些精炼的、科学的思想观念,才使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独树一帜。

2.3 破立结合方法的系统阐述:《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作为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使整部著作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有理可寻、有据可查。恩格斯在这本巨著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总结性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恩格斯对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进行了系统分析和严厉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法和崭新的唯物史观。首先,恩格斯从原则问题着手对杜林所谓的“从纯粹观念中得来思维”“原则在先”等观点展开了一系列批判。例如:恩格斯以数学为例,彻底地批判了杜林在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原则错误,从本质上指出杜林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泥潭;进而将各种理论批判的矛头指向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解决了哲学领域最核心的问题,系统阐释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恩格斯深刻驳斥了杜林在唯心主义哲学根据上产生的永恒道德观、真理观,他指出:“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 [1]435,教导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致力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恩格斯在反驳杜林庸俗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暴力决定论”观点的基础上,科学诠释了经济和政治暴力的关系,论证和宣扬了马克思主义暴力论学说。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 [1]527,暴力只是一种社会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谋取经济利益,所以要全面分析暴力在社会历史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恩格斯揭开了以唯心主义为研究基础的假社会主义的本真面目,阐释了自己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和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向人们展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的转变过程;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

总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经典著作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深邃且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逻辑,彰显着批判视域从“副本”到“原本”的转变,批判使命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的升华。但在每一个批判逻辑的背后都蕴藏着具有深厚意蕴的理论建构逻辑和美好的价值追求。正如恩格斯所言:“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 [4]正是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多次激烈的交锋和论战,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学说才愈来愈经得住实践和人们的检验;正是始终坚持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既批判又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

3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思潮科学方法的当代启示

对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不仅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理论课题,更是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实践课题。随着数据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一边不断交融,一边针锋相对、激烈碰撞,尤其是异质意识形态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大肆传播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思潮的探索历程,对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的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启示。

3.1 坚持破立结合科学方法,实现批判与建构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创新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每一位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始终坚持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和创新自身正确理论的同步性,实现批驳与创新的高度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各种社会思潮首先“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既注重破除错误社会思潮的弊端,又要“扬弃”地吸收各种思潮的合理性部分,更要重视在继承中创新自身理论体系。以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观点为例,他们没有采取简单的方式进行粗暴的否定,而是采用扬弃的哲学方法和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透过文字表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本质内容,既肯定劳动对创造财富的重要作用,又明确指出自然界和劳动一样都是创造财富的现实基础。这启示我们既要积极参加学马列读原著系列经典导读活动,心无旁骛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又要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当代社会思潮产生的影响。此外,我们要认真聆听时代声音,积极回应实践需要,加快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设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人们高度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批判和建构中探求对待新时代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在传承与发展中续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篇章。

3.2 以破为基、破立结合,做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势,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产生着深刻影响。这其中既包括产生积极影响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及生态主义思潮;也包括带来负面影响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等。因此,在中国语境下我们必须坚持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一方面破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以破为基,坚决反对和抵制那些偏离中国道路的错误思潮。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例,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为国际垄断组织服务的,旨在谋求更多的超额利润,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为全体人民服务,旨在实现共同富裕;在所有制问题上,新自由主义思潮高度强调个人财产权和个人权利,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这与我国现行的所有制结构是相背离的。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对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潮,我们要坚决地进行打击和抗争,破除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我们要做到破立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5],是评判人们价值诉求是否合理的标准。新时代,社会思潮不仅是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表达,更是利益诉求和美好愿望的表达,因此我们的引领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为着力点,只有把引领工作真正落实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真正满足人民大众最迫切、最根本的需要,才能在新形势下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引领,才能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较量的新态势下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人们弘扬先进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分化和渗透。

3.3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异质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及,甚至有些西方国家依靠技术依托对不发达国家、地区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互联网已经从一个数据信息源变成了思想文化信息聚集地,这也必然会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面对新时代新情况,我们必须坚持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积极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首先,我们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批判和引领社会思潮中弘扬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一方面,针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6],只有建设好网络思想阵地,才能在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才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才能确保我国民众经得起各种社会思潮的考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批判、抵制那些阻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个体意识,这些错误思潮严重影响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同时,我们要加强网络监管和监察力度,坚决抵制虚假意识形态和错误社会思潮。一方面,在网络视域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入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猖獗,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创新网络监管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善于利用新时代先进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测和疏通机制,既加强对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分析评判,又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实时监控和疏导,使其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批驳、抵制虚假意识形态,坚决同反动的、错误的社会思潮划清界限,对恶意散布和传播虚假信息者严肃处理,不给虚假意识形态可乘之机;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带头作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从而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4 结 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与多元化社会思潮、异质意识形态的斗争不仅是理论之争、观点之争,更是道路之争、方向之争。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思潮的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其独特性导致长期以来破立结合方法的深层意蕴和批判与建构的内在逻辑未能得到恰当的理解。在新时代中国语境下,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独树一帜的科学方法体系积极引领新时代社会思潮,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赵常林. 理性与现实——《德意志意识形态》评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43.
[4]
恩格斯. 反杜林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6.
[5]
[6]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 2018-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