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3): 54-62
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逻辑与实践指引    [PDF全文]
李洁, 廖小琴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建设成为今后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是基于新时代人民物质生活之日趋丰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不可逆转、大众文化影响之不容忽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之不可动摇等现实逻辑而提出的。但是,美好生活建设的关键点维度、主体维度和视域维度存在着现实困境。当前,要达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待,必须遵循三个方面的实践指引: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本质要求;丰富建设主体,共建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前提条件;廓清选择需要,坚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主导是正确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    美好生活    现实逻辑    实践指引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Practice Guidance
Li Jie, Liao Xiaoqi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goal of future work. This goal is based on the realistic logic such as the increasing abundance of people's material life in the new era, the irreversibil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the influence of mass culture cannot be ignored and the unshakeable practice of "people-centered"development thought. However, a better life is not achieved overnight, and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the key dimension of construction, the dimension of construction subject and in the dimension of construction horizon. In the new era, to achieve the people's expectation for a better life, we must follow three practical guidelin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is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the prerequisite is enriching the subjects of construction and jointly building and sharing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the correct direction is to choose the mainstream socialist values as the guidance in practice.
Key words: the new era    a better life    realistic foundation    the guidance in practice    the mainstream socialist values    
引 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9这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历史方位的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美好生活的建设成为今后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人民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美好生活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深刻理解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逻辑和实践指引,理性把握美好生活建设中的现实困境,可为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价值遵循和方向指引。

1 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新的发展问题的产生,新的发展问题表征着社会的主要发展任务。问题产生及任务提出离不开社会现实土壤,研究美好生活建设,同样“离不开作为基础性和制约性条件的现实逻辑”,“现实即客观存在,它的运转逻辑就是现实逻辑” [2]。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及彼此间关系的调整,引发的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相应变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问题,是当前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逻辑。

1.1 人民物质生活之日趋丰裕

物质生活是为满足人基本生命维持和延续需要的最为基础的生活,也是保障生命提升发展所必需的生活。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158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发展一直都被当做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改善了长久以来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和人民积贫积弱的境地,居民生存需求也基本得到了满足。随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创造出更加丰富而优质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跨越提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涵摄社会发展各领域,具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目标,展现出人民生活的更高品质。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民众对于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的经济承受力显著提高,相当一部分人已进入消费无忧的状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扩大:一方面,物质生活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物质需求多样的特征。集中表现在经济领域,核心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具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政治领域,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健全,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民生领域,就业形势得到改善,养老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于经济、政治、民生等领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即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保障,而是表现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渗透转化。新时代物质生活不断充裕,一定程度上,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能够对满足精神需求产生巨大作用。精美的衣物、漂亮的首饰不仅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还带来人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的提升。新时代,丰裕的物质生活资料促成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渗透转化,从而物质生活一改往常单纯满足温饱问题的存在形式,向更加文明、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1.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不可逆转

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在社会有机体中,规定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贯穿于社会发展始终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56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之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伴随事物的不断运动,必会发生相应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24。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整体性视域中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矛盾双方的协同发展过程来解决” [4]。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重要方面。新时代,人民需要成为宽范围、多层次的综合性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9,民众将生活需要的重心更多指向精神文化领域,指向对各种权利正义的诉求。因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发展不能继续固化于民众单一生存需要的实现,而要在提供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建立正义的社会制度、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创设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保障个体自由的完整实现,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一问题目前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桎梏,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进步归根结底仍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重心位置,但要注意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所以,我们要在整体推进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础上,精准解决各地区、各行业、各人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方位、多领域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致力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9。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能够引发人们对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照,在需要得以满足和问题得以解决的协同发展下共同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

1.3 大众文化影响之不容忽视

新时代的中国高度开放,文化环境宽松包容,社会思潮多元多样,推动着大众文化实现强势发展。“大众文化采用迎合群众情感趣味的运作形式以满足处于高速化运转的社会中、深受体力疲劳和精神痛苦的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宗旨,凭借传播内容的通俗性、即时性、趣味性,凭借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公开化、多向互动化通达社会受众的心灵深处,深得群众支持、深受群众喜爱” [5]。大众文化促使文化以一种普通群众触手可得的文化产品的样态出现,一改过去文化仅是知识分子阶层专属物,远离群众、远离生活、远离市场,单纯强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及群众价值观念规范引导的文化范式,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文化形态,普通民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最大受众。面对多样文化形态、多元意识形态和多角度生活方式,以大众文化为媒介,人们成为主动选择者、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的创造者。我们生活的时代俨然进入了大众文化时代,大众文化对人们的认知、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大众文化熏陶下的民众生活衍生出多种生活需要。因此,加强对包括高层次物质文化需要、多样化社会性需要、多层次心理性需求等在内的极具多样化特征的美好生活的建设至关重要。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愈发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传播、沟通和交往手段。“新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自媒体性,任何个人都可以自主地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的发布点或者中转站” [6]。信息来源的多主体性、多样信息间的交互性赋予了新媒体以社会文化场域中的重要地位,新媒体推动文化场域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媒体影响下的多元文化场域中,信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收受对等,其中大众文化立足百姓日常生活,满足着不同群体的需求和不同兴趣爱好,其运作模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现了对人思想世界和价值观念的全程融入和全面渗透,促使民众能够利用新媒体的多向传播平台主动筛选丰富而又适当的文化资源和服务,并形成一定的生活满足感、幸福感和审美道德体验。在此基础上,生活层次得到相当程度提升之后,民众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并不断调整着自身的价值趋向。显然,在当前社会中,新媒体予以大众文化更为强大的力量,助推大众文化形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1.4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之不可动摇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10。人民是一切发展成果的创造主体。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7]17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民又是发展成果的享受主体,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大范围、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领域众多顽疾得以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健全,等等。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仍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也必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价值指向,是党执政不可动摇之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也必然要造福人民。习近平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7]21“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什么和纠正什么。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彻底纠正。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1]4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倾尽全力解决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竭尽所能满足人民最为迫切的需求,不遗余力提升人民生活的品质。昔日的成就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未来目标的实现也必然与这一基础不可分离。如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发展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坚持以人民的需求变化为发展指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今天人民最为关切之问题,因此,要将建设美好生活,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作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既要保障人民殷实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要满足群众精神境界提升的需求,为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供坚实保障。

2 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生活的历史展开必定会伴随着矛盾和问题” [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过程中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不可避免。

2.1 建设关键点维度:经济总量巨增的际遇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掣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成就显著。但不可否认,在“两个没有变”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的境况下,社会发展问题犹存。习近平指出:“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9]发展起来后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具体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发展不平衡问题迟滞美好生活建设。发展领域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以经济领域为轴心,辐射至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首先,表现为经济领域内部的不平衡。现阶段我国物质生产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但经济发展多依靠传统制造业和资源消耗性企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对滞后,中低和高端产业间发展差距明显。其次,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沿海和内陆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最后,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经济领域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公民权利还需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任58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重道远;多元文化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面临严峻挑战;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短板依然存在;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约束趋紧。产业发展比重不均、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社会各领域发展程度不均衡等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造成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完全满足。中低端产业仅能提供生存保障,高端产业缺位造成人们现代化、人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缓慢,此“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导致美好生活建设成果对于民众的不完整覆盖。美好生活应于共建共享中实现,但在当前社会,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部分地区、部分民众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依然是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以说,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于美好生活建设形成了严重阻隔。

发展不充分问题也在阻碍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中国经济发展总量较大,但缺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贫富差距持续加大,激发社会矛盾,在产业扩张的同时,资源消耗严峻。在社会领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供给不充分,甚至相关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文化领域,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民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有待提升。在生态领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至今尚未得到扭转,保护环境的根本性措施还未落实。美好生活需要是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得以跨越提升的一种生活目标,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对政治权利得以保障的呼吁,是对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的渴望,是对完善的公共服务的期盼,更是个人能力得以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彰显的追求。若社会各领域发展不够充分、发展的程度和质量不够高、发展的态势不够平稳,那必将阻碍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

2.2 建设主体维度:需求多样化阶段中,建设主体单一化的冲突

新时代,生活资料的更新和个体主体性的觉醒,推动人的生活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更加囊括了生态领域、精神领域、个体权利实现和自我价值彰显等,生活内容的丰富推动人们生活需要的多样化,集中呈现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寻。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属人性质,其建设筹划和成果享受均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维度。

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一般而言需多个建设主体共同完成。但当前美好生活建设中,建设主体的结构单一化状况严峻,这可究因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掌握着社会资源,社会生活的各发展方面、民众生活的各种需要均来源于国家的集体管理和统一分配,集体性和公共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众长期以来受到小农经济和小农意识的影响,从而弱化了人对于自身生活需求的感知程度,总体上缺乏自主决定生活需求、主动实现生活需要的主体精神。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形成基于物质满足基础之上的权利意识和竞争意识,个人的发展需求也不断凸显。但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逐利化特征致使民众往往仅着眼于个人的理想目标和生活规划,共同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受制于此种“被给予式”“外在责任式”思想的影响,民众普遍将美好生活的建设任务视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民众的参与感不强,造成民众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投身美好生活建设的主体数量停滞不前的矛盾,最终引发美好生活需求多样化和建设主体单一化的冲突。一方面,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来源于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生活阅历等不同的个体,若完全依赖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建设美好生活,则生活内容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民众的切实需求,美好生活的建设质量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美好生活建设中包含着推动个体智力和能力充分发挥的内容,建设主体中广大社会群众的缺失,人民自我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本身就表征着美好生活的不完全建设,多样化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

2.3 建设视域维度:文化多元化视域中,工具理性的思想侵蚀

美好生活中涵摄浓厚的精神生活意味和追求。美好生活建设之成效,不仅要有殷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还要有充盈的精神生活与之匹配。文化之于人,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所以,建设美好生活,文化视域不可忽视。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重要特征和内核,彼此接触和碰撞必然产生矛盾和对峙。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构筑起文化普遍交往和碰撞的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被挤压在同一个发展平面上,促成文化的全球流动和自由发展的态势,从而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形态的文化交汇和冲突不可避免,形成多元文化的共存局面。冲突与融合是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为维续中华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我国的文化视域内,必然既存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向的思想文化,也存在深受西方文化负面影响而衍生出的利己主义、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等与主流文化相悖的思想观念。民众身处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人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坚定信念被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所掩盖,工具理性侵蚀人们的精神领域,阻碍了人正确价值观念的择取和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构建。所谓工具理性,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主体因在市场竞争中受到物质利益的驱使,往往片面重视物质和金钱的占有,遵从“金钱至上”的价值原则,重视当前的功利满足而忽视长远的价值追求,忽视政治、道德和价值,最终发生价值取向上的片面或偏差。工具理性影响下的社会民众难以形成对于自身生活需要的理性研判,在需要择取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盲目性和自发性。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人民生活需要层次的不断提升,但工具理性扭曲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一方面,人们的生活需要不断丰富,期盼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另一方面,人们所追求的“高层次”生活需要又是被工具理性庸俗化了的。美好生活是丰富物质生活和高雅文化生活高度融合的一种生活样态,工具理性严重阻碍着其建设发展。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3]403。对物质的痴迷追求成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标准,个体经济利益的不断满足成为实现生活质量提升的唯一手段,故而创造出物质产品和物质财富的人被套上利益的枷锁,成为被物质所奴役的“工具人”“经济人”,而这种“工具人”的狭隘眼界必定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排除在外。除此之外,文化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缩影,体现着本民族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兼具引领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素质的功能,文化在一定层面上指引着科技的发展方向。考究美好生活建设的文化视域,不得不讨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科技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明显强化,社会生产发展的稳定运行、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皆与科技的强大功能须臾不可分离。因此,社会中萌生出视科技为决定一切的“主宰者”的观念,科技本位的价值取向应运而生。“科技本位在本质上仍然是物质本位价值观,它所关切的并非是科学性与客观性,而是科技在现实条件下的物质功用和科技作为统治的工具” [10]。将科技的作用神化并加以顶礼膜拜,极易造成个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忽视精神领域发展和个体价值提升,人的高层次生活需求被痴迷于物质财富的工具理性所压制,导致人的生活需要中有物质价值而缺少精神价值,有科技价值而缺少道德价值,最终引发美好生活建设过程中的片面发展和“单向度”发展。

3 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实践指引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中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从根本上指明了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致力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根本方向” [4]。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其实现必然同样遵循主要矛盾解决的逻辑,即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建设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完成。

3.1 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当前的发展程度还未达至这一目标。但积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竭力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征程上的应有之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新时代人民之所盼,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却成为需要满足的最大阻碍。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6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和保障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1]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奋斗目标,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立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宏观背景,竭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保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均衡和充分发展。经济建设方面,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城乡联动的区域发展体系。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社会和国家治理。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方向,以当代中国现实为立足点,为人民提供数量更多、品质更优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社会建设方面,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美好生活需要中还包含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致力于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创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配套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谋篇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了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化解当前小康仍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要充分利用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就要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密切党与群众的鱼水之情,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还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所以,发展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创新。当前,我们不乏经济总量的增加,我们缺少的是经济效益的提升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依靠创新提高社会发展效能,让创新发展成果覆盖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民是问题化解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根本则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党和国家还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坚持教育领域的统筹兼顾,让人民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权利充分实现,让每一个人才的创新性思想和创造性能力得以充分挖掘,让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充分涌流。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创新优势,既能保证人自我发展需求的实现,也能利用创新红利优势推动各地域、各群体、各行业实现均衡和充分的联动发展,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3.2 前提条件:丰富建设主体,共建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新时代,美好生活呈现出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的特征。这可归因于在主体性凸显的时代里,多样化人群渴望实现自我生活发展完善的内在诉求,广泛多元需要的满足必离不开多层次主体共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丰富建设主体,实现共建共享,是美好生活建设的前提条件。丰富建设主体,一方面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客观需要。当前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美好生活的内容包含着生产发展、民生共享、文化自信、社会和谐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因此,美好生活的建设过程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多个主体分工合作共建而成。人民的潜力是巨大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量,建设美好生活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另一方面,丰富建设主体又是个体实现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人类发展的终极之维,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步骤、分阶段渐进实现,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张扬人类智慧和能力是人自身发展需要得以实现的重要表征。丰富美好生活的建设主体,为人的自我实现提供广阔平台,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奋斗目标征程中的必行之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其他发展理念的目的和归宿。美好生活一直以来是民心之所向,加之人们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质量产生了更高的价值期待,每一位社会成员都理应成为美好生活建设成果的享受主体。但享受主体并非单纯的坐享其成,而是要求人民群众实现建设者和分享者的统一,共建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因为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就是共享的过程。共建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下的各负其责、多方协作。党和国家要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舵手,对于包括教育医疗、生态保护、文化事业、社会安全等在内的公共事务要由政府宏观掌控;对于生活用品、文化娱乐、日常消费等领域由市场、企业和个人提供。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提供生活消费品的环节,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政府、国家提供的良好社会条件和个人发展机会,从包括物质满足、精神提升、生活娱乐、自我发展等方面建设个人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要设立便于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的平台和机会。党和国家要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切实保证发展成果真正推动人民生活愈益美好,设立便于民众表达切身需要、提供建设意见的平台和渠道。只有人民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只有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才是最诚恳的,民众的参与将保证美好生活的建设更具针对性,更富有效性,也更深得民心。

3.3 正确方向:廓清选择需要,坚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主导

当前,多元价值取向并存导致民众价值观念择取迷失。廓清选择需要、坚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引导是美好生活建设中助推人民及时纠治自身精神信仰的正确方向。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当前,我国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鱼龙混杂,各种观念交相杂陈。此种境况集中表现出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在多元思潮并存的宏观背景下,为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环境里,美好生活建设中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均衡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廓清选择需要,坚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多种思想潮流,我们才能在美好生活建设过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避免因工具理性的侵蚀而丧失精神层面提升的本真需求。

在美好生活建设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务必抓好几项工作。其一,必须坚持以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指能够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质的规定性,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有充分的认识。当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具备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能力时,就会推动形成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并在社会现实中积极践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文化之于人,是精神上的内在需求,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自然而然会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从而在文化选择中坚定本民族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导。因为无论现存思想观念如何纷繁多样,只要内心价值取向正确、精神诉求积极,就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而不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所侵蚀。其二,理性包容、涵养世界多元价值观念。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主导,并非拒斥其他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交融,固步自封只会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因缺乏生命力、无法把握时代发展方向而远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全球化的广域性发展已为丰富价值观念的内容带来便利,由此,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开放、交流互融,积极吸纳外域文明的优秀成果,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当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能够紧贴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时,就能产生对社会成员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身处多元价值观念的社会民众便能坚定主流价值观念主导,廓清自身选择需要。其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全面价值取向的形成。由于“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利益追求” [11],因此,人们往往偏重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忽视人的道德提升和精神丰盈。美好生活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6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属性不可忽视。基于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主流价值观念以形成稳固的网络宣传阵地至关重要。同时,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形态,扩大引导文化消费,更好地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属性和产业属性有机结合,助推人的价值取向的全面而协调。

4 结 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呈现出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强烈渴望和迫切期待。但美好生活需要是宽范围、多层次的综合性需要且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其满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人们审时度势,付诸实践。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特定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产物,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生亦是如此。若要在新时代完成美好生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就要理性分析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科学研判建设活动中可能或已存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好生活建设实践的针对性策略。这既可助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诉求的满足,也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方法和思路,甚至对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韩庆祥, 王海滨. 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人的精神世界重建[J]. 求索, 2019(1): 5.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廖小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生成与实践指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2): 189-190, 193.
[5]
李洁.多元文化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D].南京: 东南大学, 201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86-1018260124.htm
[6]
李阳. 新媒体视域下多元舆论场的博弈与融合[J]. 江汉论坛, 2106(8): 134.
[7]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8]
曾琰. 美好生活构建:前提性依据与现实性方案[J]. 思想理论研究, 2018(5): 38.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01.
[10]
郑永廷, 方涛. 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兼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超越与当代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168-169.
[11]
习近平."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习近平等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侧记[N].人民日报, 2017-10-26(1).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LAST2017&filename=ZGPP201711004&v=MDY2MTk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jdxZlllZHBGaUhrVkx6T1B5cmJmckc0SDliTnJvOUZZS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