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2): 100-105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控场能力的三维视角解读    [PDF全文]
李春燕, 卢婷婷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否具备控场能力,直接影响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三个维度不断提升控场能力。在信念维度,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信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在情感维度,思政课教师应通过调动师生的情感因子,通过因情说理以提升思政课的渗透性,通过真情互动以提升思政课的温度,通过以情动人以促进学生对思政课“长情”,以师生的情感互动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在学理维度,思政课教师应该以真才实学引导学生,以宽广视野赢得学生,以科研能力折服学生,不断深化思政课的解释力。
关键词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    控场能力    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Improving the Field Control Cap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LI Chunyan, LU Tingti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Field control capability originally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a speaker to control and grasp his audience.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field control capabilit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successful classes, and in realizing the goal of bring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ind, into the heart, and into the action". A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needs the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field control capabilit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 the belief dimen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must have a firm belief in Marxism, deep national feelings, and the confidence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rough successful classes. In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gi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armth, and thus promote students' lasting interes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rough emotional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In the academic dimensio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guide and win their students with their academic expertise, their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their broad vis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 field control capability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goal    
引言

所谓控场能力是指主讲人对场面控制与把握的能力,包括对课程节奏、时间把控、现场气氛、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场能力强的主讲人,可以自如地控制课程内容的深浅,根据受众水平调节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控场手法,能沉着应对现场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大学生们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真正实现思政课的“入脑、入心、入行”,教师控场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关键的因素。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控场能力便是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的关键要素,而思政课教师控场能力的提升应主要从信念、情感、学理这三个维度展开。

1 信念维度: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点亮青年学生信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国内,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近年来滋生泛滥,这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与复杂。在此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够把新时代的最强音极为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正是超强控场能力的体现。要达到此目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理想信念、职业信心必须坚不可摧、无懈可击。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增强控场能力的隐形力量,“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感召别人,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第一,如果教师自身价值观念未端正,不仅不能在课堂上积极控场,甚至有可能守不住责任田,对思政课和党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具有新特点和复杂性,思政课教师必须牢记习总书记的嘱咐,“政治要强,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时刻警惕不良思潮的侵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3]。只有如此,才能守好意识形态主战场的阵地。第二,讲马列,自己必须懂马列、信马列,“相比于单薄的信息传递,自身立场坚定更有震撼力”[4]。思政课教师要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使其在课堂上主动追随授课内容,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决不做“两面人”,“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注重对自身价值观念教育,培养自身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正做到在马学马、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行马,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感情移入。只有这样,才有资质去给学生传授理论。第三,教师有坚定的信仰做根基、有充实的理论做后盾,才可能对理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进而才能以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投入课程中,在声情并茂地为学生呈现出有血有肉的生动的思政课的同时,以真诚的信仰鼓舞并感动学生,最终实现对课堂的积极掌控。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对整个民族国家深刻的情怀。思政课教师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是源于教师职业的使命担当,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诉求之一便是致力于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曾勉励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5]。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自身就必须对祖国怀有深刻情感,身先垂范,把自身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思政课中。这既是对爱国主义的践行,又是在用切身的榜样力量来传递爱国主义,进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才能缩小教育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6]。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勉励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因为只有心存国家和民族,才会主动去关注这个时代的发展进步,才会主动去关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从这种关注与关切中汲取养分,然后在思政课堂这个特殊场域,把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内容清楚明白、情真意切地传授给大学生。

最后,思政课教师应有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信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发挥着为广大学生传递时代最强音、夯实共同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思政课也存在被边缘化、淡化、弱化的现象,一些学校管理层对思政课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或虽认识到了思政课的重要性,但却没在实际工作中彰显思政课的地位,倾向于把资源更多地分配给专业主干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政课教师容易产生人微言轻、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的错觉,难以建立起职业自信,展现在课堂上就是在讲述理论时缺乏底气,面对学生不重视课程内容、纪律涣散、不认真听讲时,缺乏严格管理的勇气,甚至心生乏意,产生职业倦怠。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职业自信,这是因为思政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起崇高的职业自信,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只有树立起职业自信,在遭遇挫折或消极评价时才能保持坚定不移、攻坚克难的决心;只有树立起职业自信,才能克服职业倦怠和浮躁情绪,增强上好思政课的坚定性和主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着重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又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重视给广大思政课教师注入了底气,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应成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座右铭。与此同时,思政课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支撑。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内涵。一方面,先秦的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汉学的学术更迭与呈现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库。另一方面,“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寻找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富强的道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的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渴望温饱到即将全面小康的转变。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依然在为美好生活不懈努力。我们党和人民同心探索的奋斗历程为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总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只有在课程育人的功能上坚定信念,在对职业前途的憧憬中充满自信,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饱含底气,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才能全面且生动地呈现思政课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提升控场能力。

2 情感维度:调动情感因子,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心理学大辞典》对情感的解释是: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人在内心世界产生的感受,可以表现为喜欢、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情感因子即基于人内心的情感因素而对一事物产生的喜爱或厌恶、接受或排斥、长久或短暂的内心情绪。思政课是每所学校都开设的必修课,但是要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却并非轻而易举能达到。学校可以按照课程设置把学生全部带到课堂,但能否让学生喜爱思政课堂并沉浸到课堂中则是需要下大功夫去琢磨的问题。正如有些老师所说,思政课是最好上的课,也是最难上的课。如何在思政课堂上控场,把新思想阐释到位,感染学生并赢得学生?教师必须从“情”出发,以“情”感人。

首先,因情说理,提升思政课的渗透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真正的控场能力不是通过条条框框的生硬规章来体现,而是通过无形中的情感融入来实现。在讲授理论时,如果仅仅依靠死板的纪律要求,表面上看是实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但看似平静如水的课堂氛围实际上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融入,甚至还会让某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理论传播的效果。这种控场能力实则是压制课堂,用力猛而收效微。有情感融入的思政课则不同,看似最枯燥的思政课堂就会成为最有趣的课堂。充实的教学内容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过程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氛围。有些教师因为思政课上得好而成为教学“明星”,成为学生和同行追捧的对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这些教师善于把情感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之中,使得深奥理论变得富有人情味,而不再是刻板的逻辑分析,所以“要用亲切、入心、入理的教育,化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及发展中的问题,发挥思政课巨大引导、启迪和解疑性魅力”[7]。因情说理,是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距离,提升新思想、新理论亲和力的有效方式。情感因子对人内心的影响与渗透是一种软实力,它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用真情驾驭课堂,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点点滴滴灌溉到学生心田,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渗透性,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进课堂上师生同频共振,实现理论的入脑、入心、入行。

其次,真情互动,提升思政课的温度。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以何种方式阐释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是一门大学问。传统的思政话语表达方式较为单一,“思政教育者处于话语的主导地位,受众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话语生成的过程也是单向度的权威表达”[8],导致受众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及认同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教师主体的感情融入。思政课虽然是政治课,但政治与情感不仅不冲突,反而教师应把情感融于讲授过程,用灵魂去感染灵魂,以真心换真心,唯有动真情与真心,才能把政治理论讲生动,才能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愿意追随的“金课”。教师都知道思政课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上不停地强调思政课对国家、民族、社会的重要,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以说教者的姿态来阐释理论,那么即使再用力,也只会让学生觉得意识形态空洞威严、高高在上,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隔太远。其结果便是:教师费尽心力,却难以引导学生成为自己的同路人。“心灵的教育是需要在温暖的教育情怀下进行的”[9],在思政课中调动情感因子,以情感人,是提升教师控场能力、提升思政课堂的温度、提升学生对课程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应该把思政课堂看成是师生共同探索的美好旅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借助自媒体等新的传播手段,向学生推送、推广优秀的理论与案例,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这既为学生走近理论、理解理论创造了途径,也拓宽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渠道,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此外,还可以创造时机进行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自己先学习理论、理解理论,在此基础上,走上讲台,或者在班级公众号、各种交流群上做线上线下的分享,教师和其他同学做点评。有了课堂上的参与和互动,既可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同理心,也会增进学生的获得感,还会让思政课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总之,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应是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彼此在交流融合中共同推高了课堂的温度,在热烈而友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体验到新思想带来的冲击,教师也能收获到讲解知识的快乐,师生之间因理论而产生情感共鸣。概而言之,教师以情感人,才能促使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理论到主动接纳的转变;教师以情感人,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思政课是有温度的,“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于无形之中实现控场。

最后,以情动人,促进学生对思政课“长情”。教师对思政课的控场能力不是“为控而控”,掌控课堂氛围走向也并不是控场的唯一目的,成功的思政课不仅是当场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还能让学生对思政课“长情”。具体来讲,就是在课堂进行时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与情感,在学生离开课堂多年以后依然能回味起当时课堂的感觉与味道,对课程念念不忘。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以真功夫、真感情去准备每一节课是必备前提。根据教学主题,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在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之前,自己要对所有授课环节提前演练,做到“万事俱备”,当真正亲临教学现场时,对整堂课的走向了然于心,讲授时详略得当、语言规范且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对课程的情感。而教师整学期对课程的情感投入,必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习近平指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他们此时的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向师性’,会有意无意地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效仿”[10]。如果思政课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向往,那么就能引导学生升华思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知行合一,而教师的控场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深化。

3 学理维度:储备专业知识,深化思政课的解释力

思政课教师控场能力的提升,还需有深厚完备的学理支撑。没有理论的力量支撑,授课既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也难以引导课堂氛围的走向。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其实是教师“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的结合。“有心栽花”是指教师主观上必须以讲好思政课为目的,做好精心的全方位准备,不断为教学积蓄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时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对学生积极、正向引导的目的。而“无心插柳”则指如果教师自身注重知识沉淀与学术素养的提升,有了雄厚的知识底蕴做支撑,那么在授课时,出色的表现自然会深深吸引受众,不用刻意强调学生关注课堂,他们的眼球与思维会主动跟上教师讲授的节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权威属性的确立,绝不能依靠师道尊严体系,以强制和服从为前提,而必须以思政课教师的渊博知识、高超教学技巧、现代性视野和超凡人格来确立。”[11]因此,思政课教师若要提升控场能力,必须注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学术视野、学术研究能力这些层面下足功夫。

首先,打好理论基本功,以真才实学引导学生。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富有朝气的一代,今天的青年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不仅局限于纸质媒介,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为求知与阅读增添了更便捷、快速、有效的新方式。如果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匮乏,抑或是对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在讲授时呈现的观点很容易就会被受众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驳倒。如此,教师自身就会底气不足,甚至撇开重点,顾左右而言他。这样的授课现场对于教师来说艰难吃力、难以驾驭,对学生来说则是生硬死板、枯燥爆表,不自觉间走神分心,试图用手机或别的活动让思想逃离课堂。今天,虽说获取知识的手段在不断更新,但是青年人对学术权威的崇敬意识却从未消减。教师学术功底越深厚,学术逻辑越清晰,对理论的掌握越透彻,就越能在课堂上“以理服人”,控制全场。因此,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崇尚理论是以真情实感投入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持久动力。”[12]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打好自己的理论基本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才能“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尤其要加强对“新思想”“新矛盾”“新要求”等概念的学习,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学习资料与教学资料,为汲取教学营养做足理论准备,只有在理论准备上下足了功夫,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减少课程的空洞感。理论准备充分,自信心则更充足,才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够逻辑严密、思维清晰、顺畅自如地讲授好教学内容,才能正向地引导并控制课堂。

其次,广泛涉猎各类学科,以宽广视野赢得学生。在思政课的课堂上实现积极控场,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的理论功底,还应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在课堂讲授时,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恰如其分地联系实际;既能对国内外形势准确剖析,又能对中外历史与文化娓娓而谈。这样的思政课丰满且风趣,自然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控场的目的也会于无形之中实现。但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却并非易事,因为思政课实际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除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之外,还涉及政治学、社会学、中西哲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曾言:“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于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13]具备这种联合能力的老师必然是能够跳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拥有广阔的知识链接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则必须以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为前提。习近平勉励思政课教师要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因此,思政课教师除了主干学科以外必须同时涉猎多个学科,并用不同学科的理论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构筑起广袤的知识之树,逐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思政课教师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能够触类旁通,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为支撑,用宽广的知识视野讲解理论、关照现实,必定会令学生信服、叹服、佩服。

最后,注重学术研究,以科研能力折服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跨越多个学科,几门课程之间既有严密的联系又各自成独立的体系。如果不能深刻把握课程的整体性与逻辑性、独特性与鲜明性,那么在授课时就容易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用生硬的语言去阐释理论,很难讲出思政课内容的丰富性,既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讲解好新思想,也难以抓住受众的心。或者说,教师的讲授是涣散且没有深度的,学生的思想也是漂浮没有着落的。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是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教师注重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来关注理论,这正是聚焦理论、理解理论和消化理论的最佳方式;且只有教师自己吃透理论,才能够在课堂上讲授到位,才能准确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与尊重。教师注重学术研究,既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又能以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带动学生,启迪学生去深度思考,培养与塑造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先具备发现与思考的能力。具有发现问题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的老师,一方面会主动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保持对最新理论与学术前沿的关注,把学科研究前沿动态融入教学中,弥补现有教材体系无法及时更新前沿理论成果的不足;另一方面,注重学术研究的老师,也会在教学中保持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思考,并把自己发现的问题与思考的症结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抽丝剥茧地小心求证,一步一步地得出结果,然后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转化提高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迭代越来越快,思政课教师控场能力的提升也必须有赖于自身持续发力的学术研究能力,唯有保持学术研究的习惯,才能不断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活水”,唯有以学术逻辑支撑教学,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才能令课程既有现实关照又有学理深度、既有思想又有底蕴。

4 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力量,应该不断探索如何积极正向主导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升教师的控场能力,增进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缩减学生情感与理论之间的距离,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3-19(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9(1).
[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1).
[4]
蒋占峰.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信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1): 81-85.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5-8-3)[2019-6-25].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60.htm.
[6]
彭冰冰. 真理·真情·真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三重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3): 126-129.
[7]
梁冰.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对策选择[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8): 87-91.
[8]
钟以彬. 社会转型期思政话语体系如何转型[J]. 人民论坛, 2018(6): 212-213.
[9]
孙国俊. 以提升亲和力为目标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11): 108.
[10]
张安.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三重意识[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 83-87.
[11]
李优坤. 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的两难及"诊所"式对策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4): 69-72.
[12]
李睿. 青年教师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支柱[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4): 3.
[13]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