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6): 61-67
试论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    [PDF全文]
张金福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概念。这既是党中央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中央对改革开放40年成功实践的精神升华。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不畏艰难、永久奋斗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务实精神,开放互鉴、合作共赢的包容精神。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在新时代,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铸就的改革开放精神也将永不褪色。深入剖析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民族精神内涵增添新的时代基因。
关键词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精神    求实精神    创新精神    担当精神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ZHANG Jinfu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omrade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is a summary and a highlight of China's success in its practic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e past 40 years by the CPC.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rich connotations which can be elaborated as follows: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spirit of being pioneer and of responsibility, the spirit of striving for success, the spirit of being industrious and hard-working and the spirit of win-win cooperation. The progr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ill never stop, and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ll never fade away in the new era.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of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ll provide a powerful ide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d to the national spiritu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引言

伟大的实践铸就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精神的引领。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的中国精神,每一个精神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且又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些伟大中国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使久经磨难却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既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但同样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更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更需要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尤其是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在求实、创新、担当、奋斗、务实、包容精神的引领下,鼓舞和激励人们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上争当先锋、永葆激情,把握方向、站稳立场,增强信心、捍卫成就,推进事业、实现梦想。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思想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甚至是阻力、障碍。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畏手畏脚、停滞不前,而是始终本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和情怀,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毅然扫除一切障碍,推动思想领域中的大解放。应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第一个内涵。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群众探求思想解放的过程,每一次思想领域中的大解放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解放事件。这两个事件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为前者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后者在关键时期消除了一些人在思想上的迷茫和谬误,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说,这两者都是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当时都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认识发挥了关键作用。

1978年,邓小平领导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实质就是要打破思想僵化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其中,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同“春雷”惊醒了思想禁锢的人们。而后,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1]141应该说,这篇讲话为5天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1992年初,邓小平历时一个多月在深圳、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科学性的论断,比如,“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论断消除了一些人的思想迷茫,坚定了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科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根本思想保证。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冲破一切固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各项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从新时期迈进新世纪,迎来新时代。正如邓小平所讲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1]143。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破除一切陈旧理念、固有思维、僵化观念,才能冲破一切僵化的思想束缚,才能破除一切教条和本本,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才能使改革开放之帆行稳致远。否则,“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2]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解放”与“坚持”的辩证关系。解放思想不是没有限制的、没有原则的解放,而是有条件的、有底线的解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必须做到在解放中有坚持,在坚持中求解放。我们一定要吸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及苏联解体的教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解放思想,而不是什么都解放。如果偏离了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去解放思想,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沉渣泛起,也必然会严重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

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习近平也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宝贵经验有很多,其中,不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如此成功的重要法宝。在100位改革先锋中,有人带头改革发展华西村,有人积极推动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有人注重企业管理创新。他们都集中体现着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实践品质。应该说,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第二个内涵。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亦没有止境。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解放思想中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逐渐形成和凝练出以改革创新为时代主旋律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开拓创新,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汇聚了强大的力量。

就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来说,善于创新是改革创新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3]新时代的创新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为,“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 [4],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必然是建立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古代先哲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哲思,都表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精神源远流长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勤于创新的人民。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创造的历史。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开拓进取的创新史。没有创新精神的引领、没有创新动力的驱动、没有创新环境的营造、没有创新方向的把握,就没有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启动、展开和深化。“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5]。没有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就不会作出改革开放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决策。没有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就不会展现出今天如此光辉灿烂的前景。应该说,改革开放因创新而生、改革开放靠创新而兴。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源头活水,创新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人民创造的“当惊世界殊”。改革创新为何能引领改革开放,成为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呢?改革开放的动力需要创新驱动,改革开放的环境需要创新营造,改革开放的方向需要创新把握,改革开放的成就需要创新捍卫。应该说,创新是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是贯穿改革开放的主线。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6]。继续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更需要我们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实践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通过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开放,制度创新保障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支撑改革开放,文化创新聚力改革开放,实践创新推动改革开放。让创新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在创新的驱动下助力我国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

3 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

敢为人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它实质上是一种把使命放在心上、把重任扛在肩上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既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又体现在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还体现在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没有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誓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应该说,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第三个内涵。

先锋,意味着敢为人先、冲锋在前。改革先锋,就是在改革开放中那些敢为人先,敢闯“先行区”、敢入“无人地”的杰出代表。在我国100位改革先锋中,有立下生死状的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有“剪开企业改革帷幕”的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有一生追求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有一生为国铸核盾的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等。先行者、开创者、开拓者、探索者、发起者等等,都是这些敢为人先的改革先锋获得的荣誉称号,名副其实。应该说,敢闯敢干、先试先行,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是这些改革先锋的共同精神特质。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要破除敌人构筑的坚强的物质堡垒;在和平发展时期,我们依然要破除各种主客观固化的顽固的思想堡垒。有时候,破除后者壁垒的难度并不亚于前者。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不但不能解决艰难的老问题,反而还会产生更艰难的更多的新问题。改革开放史其实也是一部解决老问题又出新问题、在破解新老问题中逐渐前进的“破立并举”史。应该说,没有敢为人先也就没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我们既没有任何金科玉律可以遵循,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母版、模板可以套用,我们有的只是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先试先行的担当。没有敢为人先就没有邓小平力挽狂澜而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没有敢为人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向内而自我革命的胆气,没有敢为人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为风险所惧而敢涉深水区的定力。因而,改革开放精神内在地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不是坐享其成、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依附他国、靠别人施舍获得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敢闯敢干、先试先行,积极发挥人民群众敢为人先精神中取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伟大的改革开放史是由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真正英雄,是敢为人先精神的先进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精神,在多种场合都就“敢为人先”精神有过多次重要论述,充分显示了他对敢为人先精神的重视、赞赏与肯定。比如,2018年,他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希望港澳同胞继续以真挚的爱国热忱、敢为人先的精神投身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新时代,我们已经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但仍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敢闯敢干、先试先行,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本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韧态度走好新时代的改革之路。

4 不畏艰难、永久奋斗的奋斗精神

先锋不仅要敢为人先、冲锋在前,而且还要不畏艰难、永久奋斗。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奋斗才会梦想成真。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在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奋斗、勤于奋斗、乐于奋斗的民族。在奋斗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之下,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而且将更多的文明成果惠及世界,赢得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良好赞誉。应该说,不畏艰难、永久奋斗的奋斗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第四个内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地蕴含着突出表现艰苦奋斗的思想,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无论是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亦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都始终重视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在这一精神的坚强支撑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埃德加·斯诺眼中富有“朝气”“兴国之光”的革命根据地,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创造的“人间奇迹”“中国智慧”。此外,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宝贵品质。

党的历届领导人对艰苦奋斗都有过重要论述。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你们在这里应当学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便能够最后战胜敌人。邓小平指出:“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 [1]162江泽民指出:“经济越是发展,物质生活条件越是改善,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就越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8]胡锦涛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9]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幸福不是等出来的、要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实干出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发扬不畏艰难、永久奋斗的奋斗精神,成就了伟大事业,开创了崭新局面,迎来了美好时代。美好时代意味着要克服更艰难的阻力,解决更复杂的矛盾,肩负更重大的责任,完成更光荣的使命。“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5],改革开放虽已成效显著,但决不能见好就收。

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擘画的美好蓝图,仍需要继续发扬不畏艰难、永久奋斗的奋斗精神。正如习近平所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10]奋斗的人生是收获的人生,因为奋斗的人生不仅是富足的充实的,也是幸福的光荣的。新时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一点也不能丢,永久奋斗的精神我们一点也不能少。

5 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务实精神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对待本职工作的一种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它实质上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100位受表彰的改革先锋,都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国家、为人民,乃至为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贡献了极不平凡的力量。在100位改革先锋中,有人为点亮司法体制改革之路而甘当“燃灯者”,有人放弃安享晚年而扎根大山奉献一生;有人穷其一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应该说,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务实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第五个内涵。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人们从古至今倡导和追求的思想理念。其中,敬业就是一个永不褪色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理念。儒家主张“执事敬”“事思敬”,就是要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敬”的态度才能做好。其实这和荀子的“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荀子·议兵》)是一致的。儒家还主张“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就是教育人们要把事情做好了才能再去考虑拿报酬。只有以“敬”的态度对待事业,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此外,在儒家看来,“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就是告诉人们,如果在其位而不谋其事就应感到羞耻。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就是要告诉人们,敬业的人要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

敬事敬业不仅是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为复兴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以他勤政敬业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赞誉。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无限服务的雷锋,以他的螺丝钉精神赢得了人们的爱戴。用生命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以他无怨无悔的坚守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华章。习近平指出,做一件事情,干一项工作,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力求是最好的。在改革开放40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因为敬业所以乐业、精业的典范。由“敬”到“精”,既是对事业的完全投入的鲜明体现,也是超越世俗眼光对劳动和生活高度融合的生命体验。在我国精业的先锋中,有人练就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六次打破世界纪录;有人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推进了港口装卸机械化;有人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还有人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等等。他们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把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工作激情和敬业态度。

脚踏实地地坚守好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就是务实精神的体现。新时代呼唤务实精神,务实精神激荡新时代。具有爱岗敬业优良传统的中华儿女不论干什么、在哪里,不管事业如何、成绩大小,只要在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有意义的立场上脚踏实地、坚守岗位、干好本职工作,都值得受尊敬,都值得被点赞。

6 开放互鉴、合作共赢的包容精神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不仅包括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还包括开放互鉴、合作共赢的包容精神。改革开放体现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实现了改革和开放两种手段、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各自优势的充分利用。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中一切对我们发展有利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要素。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国内国外资源和市场两个合力,从而使我国由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向开放互鉴的状态转变。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对外开放是一项极为正确而又富有战略远见的伟大国策。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5]应该说,开放互鉴、合作共赢的包容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第六个内涵。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质疑和否定改革开放的声音也甚嚣尘上。这些声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故意放大,忽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无视改革开放发生的变化,以此试图达到动摇改革信心、改变改革方向、阻挠改革进程的险恶目的。诸如改革“过头论”“国家资本主义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可以说,这些论调“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其真实目的始终没变,就是通过干扰和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此,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改革开放、以鲜明的立场回应这些质疑和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共识、捍卫改革成就,才不会被别人带到故意设置的陷阱中。

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关系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必然趋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1]。我们要大踏步赶上时代,必须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向世界敞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发展有利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将逐渐打破各国家、民族在地域、文化上的界限,最终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越要发展壮大,就越不能封闭自守,否则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成就斐然,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在经济上,我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以上巨大经济成就已经足够表明: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国强民富之路。

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看到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稳定的发展动力,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是现行国际体系的贡献者。针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日益凸显出来的诸多弊端,国际社会纷纷期待中国发挥更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近年来,习近平以G20峰会为契机,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为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大国作用。其中,在2018年G20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坚持”,从而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此外,中国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唯一的发展模式,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是实现现代化新道路的开拓者。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所指:“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12]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为世界的繁荣贡献了中国力量、担负了中国责任、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人民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各国共享。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有力地回击了“一国利己论”“搭便车论”“强国必霸”等荒谬论调。

7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蓬勃发展、持续繁荣,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告别温饱不足、实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按照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奋力推进,但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多大成绩,我们都要以“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坚定决心在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我们都要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做改革开放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也必将永不褪色。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在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在改革开放精神薪火相传中,我们也一定能够为民族精神内涵增添新的时代基因。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87.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2).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02.
[5]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12-19(2).
[6]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7.
[7]
习近平.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11-13(2).
[8]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59.
[9]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81.
[10]
习近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N].人民日报, 2019-03-06(1).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5.
[12]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2018-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