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5): 85-9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素养构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PDF全文]
余文好     
福建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12
摘要: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构建美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构建美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最根本的是抓好课堂内涵建设,即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帮助思政课教师唱响主导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寻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性的西方先进文化、虚拟性的网络文化、接地气的校史文化“五重奏”。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方法、幽默细胞培育等方面不断创新,最终抵达美好思政课的彼岸。
关键词: 高校     美好课堂     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    
The Constitution of Cultural Literacy of Teach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A Cas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s of Law
Yu Wenhao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 Fuzhous Fujian, 350012,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un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key being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national teacher symposium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schools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building a good ideological class. Building a beautifu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needs efforts from all sides,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the cont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need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helping them pass on "five kinds of cultures" including the dominant Marxism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root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ference to the advanced Western culture, the virtual Internet culture, and the campus history and culture. In additio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courses should continue to have innovation in many sectors such as classroom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sense of humor, so as to reac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brilli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 words: universities     beautiful 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arxism ideology and culture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于2019年3月18日又主持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前后仅隔两年3个月,如此密集的两场全国性的思政专题会议,足以说明党和国家是何等重视思政课,也为人们构建美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好生活,人人向往之,对于高校师生而言,就是追求美好课堂。那么,何谓美好课堂?概而言之,即学生有收获感,老师有成就感。毛泽东曾经指出,开会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当前我国的思政课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对改善思政课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国大讨论。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大计呢?笔者以为,教师大计,文化为本。构建美好思政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根本的是课堂内涵建设,即教师的文化素养,而这个文化当然是“五重奏”。限于篇幅,笔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对如何唱响思政课的文化“五重奏”予以思考和探索,同请方家指教。

1 构建高校美好思政课文化“五重奏”的内容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强大功能,思政课教学理应承载丰厚的文化底蕴。实际上,思政课教学过程与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提升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目的在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即如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而不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与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二者的决然割裂。笔者拟从5个方面探讨构建高校美好思政课的文化“五重奏”。

1.1 主导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毫无疑问,历经170余年的涤荡,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颗耀眼之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唱响这个主旋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革命的结晶,是无产阶级认识、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决不是什么千古不变的“教义”,也不是什么先知先觉者布下的某种“福音”[1]。新时代的“思政人”,必须以历史的线索和发展的眼光全面、系统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脉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从宣传灌输教育角度上说,大体上可以从诞生地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主题明确,线索清晰。这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诞生地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大约半个世纪在欧洲的曲折发展,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逐渐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面临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严峻挑战。俄国(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初期欧洲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创新发展并产生了列宁主义,以及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思想体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前后俄国(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即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历经百年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2 寻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与时俱进,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而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余年历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遭遇挫折不断,而且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改革开放初期也未曾摆脱厄运。众所周知,传统是打不垮的,因为它已浸入炎黄子孙的血液和骨髓里了。正如《我的中国心》歌词所言:“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整肃家风民风政风党风,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构建生态与网络文明,有利于强化世界华人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深入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里,坚持的原则应是:既要反对复古论,又要反对虚无论。当前,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古”与“今”、“精华”与“糟粕”、“传承”与“创新”等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滋养”的关系,儒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已走出历史舞台,而马克思主义则走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前台[4]。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需要去积极发掘其价值。

1.3 借鉴性的西方先进文化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大数据网络化的逐步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先进文化主要是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毋庸讳言,西方先进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5]时至今日,无论是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启蒙思想还是近代以来的科技文明、法治文明、生态文明等,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值得各国人民学习借鉴。“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6]但要警惕“全盘西化”和“文化霸权主义”,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如某些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肇始于欧洲的西方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成功和正确的文明,理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而亚非拉地区则处于文明和文化的边陲,其开发与开化必须经由西方征服、殖民和教化[7]。新时代的“思政人”视野要广,把目光投向国际,了解全球文明发展动态,构建开放的思政课堂。

1.4 虚拟性的网络文化

习近平不断强调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早在5年前,他就指出:“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8]近些年,互联网迅速升级与广泛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智能手机花样百出,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CNNIC发布的第43次报告显示,2018年新增网民5 653万,全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9]。毋庸置疑,今后全民入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于网络之外,只能笑脸相迎,融入这个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网络时代催生了网络文化,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曾静平所著《网络文化学》一书,介绍了网络文化的概念、特点、类别、功能与体系,并分别对网络文化生态、网络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语词(符号)、网络文化人物、网络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解读。佐斌等对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进行研究,并从网络游戏文化与青少年发展、网络表达文化与人格、网络社交文化与群体认同3个板块上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显然,网络文化是一门大学问,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很多人知之不多,但在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甚是流行。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新语言每一天都在诞生,新的网络词语也许不会被词典收录,但却广泛流传,因为它是网络文化时代的需要与产物。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更是参差不齐,一些负面网络文化影响下的行为夹杂其中,如散布虚假信息、制作网络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谩骂、网络欺诈犯罪等等。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创建、传播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1.5 接地气的校史文化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系统记录该所学校从建立到发展以及变迁全过程的历史文献。对一所大学而言,校史不仅是大学传统的积淀与大学精神的承载,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校史文化是校史传承的文化链条,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发展根基、特色标签,包括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10]。毋庸讳言,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发展历史,校史无不镌刻着先辈前人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足迹与精神。校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师生为学校奉献一生的情感积淀,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特点,能够使人在心灵上有一种归宿感、依靠感、幸福感[11]。然而,21世纪之初,一股大学城建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一些大学纷纷圈地建新校区,随之而来的是新校区立起来了,校史文化却倒下去了。时至今日,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构思中缺乏校史馆的规划及校史资源的开发,有些学校领导甚至认为校史馆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有时就是纯粹的行政工作而已[12]。当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纷纷反思校史文化建设问题,在创建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挖掘校史文化的德育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八卷本的《上海交通大学史》从酝酿、撰写到修改、成稿,历经14年终成一史,开创了国内高校校史研究的先河[13]。总之,各高校绝不能忘记本校的校训、校史教育,这是最小的“地域文化”。当下的大学,基本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历史,也都高度凝练了各自的校训,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校史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大学生置身于相对安逸的校园,对本校的校训、校史耳濡目染,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路径与教学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对《基础》课教师文化素养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无定法,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略谈一二。

2.1 介绍人物传记以拉近距离,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基础》课主要指引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要讲好“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教师就必须具备强大的理论积淀,读原著,悟原理,久久为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思政人”应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以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物传记等,高举旗帜,“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14]。在教学实践中,谨防单纯的理论条条框框的灌输,必须适当结合历史知识介绍时代背景、伟大人物传记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活跃起来,有血有肉。如提前布置思考题“你所知道的马克思”,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之前让学生全面认识创始人马克思这个人物。伟大来自平凡,马克思是一个伟大人物,但并不是天生伟大的,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而是从平凡的生活开始。童年马克思、青年马克思与课堂的大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一些相似的阅历,从平凡入手,拉近距离,克服因片面的伟大宣传而产生高不可攀的错觉。正确处理伟大与平凡关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如果对马克思这个人不感兴趣,还会信仰他的理论吗?

2.2 挖掘文言文与新典故的魅力,克服耳朵疲劳

《基础》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第3章的“弘扬中国精神”、第4章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5章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都可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学者以《基础》课为例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指出新时代思政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一系列的逻辑前提、理论架构、运行机制等展开的系统工程,最终实现传播的理论对接与升华,即与中国道德对接中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国精神对接中的主体性同化、与中国价值对接中的民族性深化[15]。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有些还晦涩难读,“思政人”在繁重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之下,对自己一定要狠,有选择性地阅读《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日积月累,学无止境,静等花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作用有很多,对于思政课堂起码可以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文字语言的魅力。古代文言文押韵、对仗等特征,引用时读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且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翻译成白话文,瞬间变得苍白无力,偶尔使用文言文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其二,新颖典故的魅力。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所接触的传统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多半是普及性的,没有新颖性,在较强理论性的思政课上穿插新颖典故来解释说明某一问题,易于克服耳朵疲劳。易中天品三国“品”出那么多粉丝,皆得益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我们不妨在课堂稍占几分钟借鉴一用。

2.3 纵横比较西方先进文化,开拓世界视野

西方的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理论内容丰富,可以适当补充到《基础》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法律”等章节讲解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以及第六章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涉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相关理论。不可否认,近代西方法治文明硕果累累,有些经验值得借鉴,客观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关于“伦理道德”,古希腊伦理学、西方近代伦理学都有独到之处,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启发学生思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让学生加深印象。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多思政人对西方先进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很有必要阅读几本代表性著作,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分析,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罗尔斯的《正义论》等。当然,有时还要积极面对学生的“请教”,有些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大量阅读国外经典名著,他们希望就其心得体会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应认真处理。

2.4 讨论交流网红、抖音、网络主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基础》课第5章的“社会公德”部分,专门讲述“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从本质上说,网络生活就是人的真实生活,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但在网购、智能手机支付等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极大的虚拟性。教材更侧重于一般性的理论原则阐述,面对每天都在催生新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之现实情况略显得苍白无力。换言之,思政课堂要与学生同频共振,必须注重启发性教育,适当增加大学生当下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增加网红、抖音、网络主播、网络招聘、网络文明语言、微信朋友圈等话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作为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的抖音,功能强大,是了解各种奇闻趣事的重要途径,很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通过抖音既可以分享自己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认识到更多朋友。但抖音毕竟是网络传播的视音频,必须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更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又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性看待网红”“网络主播能在大学生宿舍进行吗”“如何谨防网络招聘陷阱”等问题,通过具体的网络行为现象来解释教材中的网络道德要求,以便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2.5 系统梳理本校校史,助推“第一课”

经过高考指挥棒的引领,大学生来到憧憬已久的新校园,进入全新领域,开启了人生新征程。一般而言,很多高校都在大一新生时期开设《基础》课。介绍有关大学的话题,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显得十分必要。“绪论”内容不多,开篇即是新时代的阐释,充分展示了本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可不必急切地介绍“新时代”,而是思考和探索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因为上好“第一课”至关重要。很多思政课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从何谓大学、大学精神等大学话题铺垫开来,由大学新生活引入新时代,水到渠成,逻辑上不成问题,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这里,往往被思政课教师忽略的是身在其中的大学的校史、校训、校情等具体的大学话题,这让思政课的“第一课”似乎少了点接地气的韵味。实际上,从身边事讲起,身临其境,易于拉近心理距离,其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并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革命与建设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而课堂如战场,实现美好思政课也必须重视并善于发动全体学生的力量,而这接地气的校史文化则恰恰是发动力量的导火索,也能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如在“绪论”以及其他章节中,教师可以适时穿插阐释“福建商学院”的校风(自强不息)、校训(明德诚信勤敏自强)、校徽校歌、校史沿革(追溯到成立于1906年的“福州青年会书院”和“福建官立商业学堂”)、社会美誉(“闽商摇篮”和“外贸摇篮”)、校园品牌活动、特色校园文化等校情,让“福商学子”豁然开朗,深感110多年“福商”的厚重与精彩,自豪感油然而生,由爱校到爱《基础》课、爱学习,最终实现该课程的开设目标。

3 结语

有人说,大学生最喜欢的是思政课,最不喜欢的也是思政课。这两个“最”对我们“思政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习近平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政课教师尤应潜下心来认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文化原著并梳理一番,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作为思政人,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主旋律;作为“中国人”,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独到见解;作为“世界人”,必须具备能够熟悉各国先进文化的开放胸怀与视野;作为“大学人”,必须清楚身在其中的大学的校史文化;作为“生活人”,必须紧扣接地气的网络文化以贴近生活。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和时代,今天的思政课教师很多还是小学生,以至于让网红鸡汤化思政课堂得到推崇。不可否认,网红有其存在的合理,能够做到网红也已经实属不易了,但似乎还有一个层次等待提升。当然,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而构建美好思政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党的领导和后勤全力保障下,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方法、幽默细胞培育等方面的创新。当前,新时代新思政的号角已经吹响,思政人使命光荣,但也压力山大,唯有不断奔跑,负重前行,方能抵达美好思政课彼岸。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2.
[2]
本书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2.
[3]
张岂之.努力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 2019-2-18(9).
[4]
张瑞涛. 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正确认识的六大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3): 33-39.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5.
[6]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4-12)[2014-9-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7]
薛晴, 刘胜"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深层危机.[EB/OL]. (2019-3-20)[2019-4-12].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320/c1003-30985709.html.
[8]
习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 2014-2-28(1).
[9]
陈历凤.第43次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发布!中国网民达8.29亿[EB/OL].(2019-2-28)[2019-4-2].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228/c14677-30907687.html.
[10]
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689126
[11]
章慧芳, 刘圣兰.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2): 12-16.
[12]
杨婷婷, 薛晓阳. 校史馆的德育功能及建设策略[J]. 中国德育, 2016(22): 30-332.
[13]
曹继军, 颜维琦.校史, 值得发掘研究[N].光明日报, 2016-4-7(7).
[14]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 2018-8-23(1).
[15]
张秀梅.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 125-129.
[16]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