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4): 104-109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机制探讨    [PDF全文]
肖晗, 吕先竞, 邓英, 燕朝西, 李秀燕, 杨瑜     
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 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 影响力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前,受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冲击,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提升其影响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应积极建设影响力提升机制:在内容上,积极邀约高质量稿件,打造优势特色栏目,开辟学术争鸣与讨论栏目,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推动学科的良性发展;在传播途径上,重视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建设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学术期刊的OA出版,加入更多的数据库和学术搜索引擎,使科研成果被广泛传播和利用;在人才培养上,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打造一支专业背景深厚、业务能力过硬、擅长市场运作、熟悉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学术期刊     影响力     期刊品牌     优势特色栏目    
A Discussion on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Integration
XIAO Han, LYV Xianjing, DENG Ying, YAN Chaoxi, LI Xiuyan, YANG Yu     
Depart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China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an academic journal is fundamental to its development, which is under challenge po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new media.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must first focus on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rovement of influ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suggests that efforts be made in paper quality and content upgrading, online media and publi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editing personnel training. Feature columns on specialized fields and columns of academic opinion exchang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paper quality and content upgrading. Academic journal website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like Wechat and Microblog, Open Access (OA) publish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all will sprea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more widely. In such context,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 team of editing personnel with a good command of new media publishing technologies beside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editing ability, and operat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 media integration     academic journal     influence     journal brand     feature columns    
引言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通俗一点说,就是期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数字媒体的融合,各类产品相互赋能,内容相互利用,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包括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这是它的最大优势,能以最快速度发布最新消息及科研成果。二是存储容量的无限性——发布的信息电子化及云端储存,容量是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三是信息检索、分析及加工的便捷性——新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分析工具及便捷的获取方式,让信息的贮存、发布、下载、参阅更为便捷,大大地提升了传播力。四是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且可以方便快捷地反馈自己的意见,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别。近年来,伴随我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的升级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期刊界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学术期刊要想在此环境下提升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在提高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保证期刊的长远发展。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记录、交流和传承的载体,其根本作用和价值在于促进学术交流,服务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服务于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学术期刊影响力是期刊的生命线。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能够吸引国内外的优质稿件,抑制其外流,能促进相关领域里最前沿的学术传播和交流,能引导和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最终服务于科技、经济、社会的建设。因此,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期刊人永恒的话题。

1 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1.1 邀约高质量的稿件

学术期刊是专业性的学术刊物,内容质量是决定其影响力的根本因素。高质量的稿源永远是高质量期刊的根本,而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都是手段,辅助于内容交流。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大,期刊的学术地位才会上去。对于期刊人来说,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就是期刊的生命。但是提高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确实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

当前,大量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外流比例大幅上升。据刘丽英调查,近70%的作者愿意将论文发表在国外,只有16%的作者愿意发在国内期刊[2]。在此形势下,如何争取到国内外高质量稿源成为学术期刊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术期刊编辑需摒弃“坐等稿件”的做法,做好选题策划和组稿,主动邀约稿件,获得优质稿源。稿源质量上去了,就有米可炊,论文自然就有人引用,进而影响因子也就上去了。第一,重视和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成果的约稿。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偏重于院士、专家、一流教授的文章,以身份高低、名气大小择文,影响学术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实,中青年学者尽管名气不大,其科研成果往往具有某学科领域的显著原创性和前沿性,他们有新想法、新观点、新见解,有能力发现学科前沿问题,整合资源形成科研论文,编辑应注意发现和甄别此类论文及其作者,这既能代表期刊的学术生命力,为可以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第二,发挥编委会的核心价值。学术期刊的编委多为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域内影响力大,通过他们选题与组稿可吸引大量优秀稿件,邀约到比自由投稿质量更高的稿件,从而扩大作者群,提高期刊在作者群中的关注度,这是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关键一环。第三,跟踪优秀作者团队。熟悉作者的研究内容、课题项目等,有针对性地约稿,这样约稿成功率较大,并要持续报道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第四,依靠国家级科研项目。由于基金论文所研究的是各学科的热点话题,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论文所占比例一直是作为评价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从国家级基金论文占比数就可以看出该期刊的约稿质量。

1.2 立足本土化,打造优势特色栏目

栏目是期刊展示内容的形式,应当全面体现办刊的宗旨和本刊的特色、优势。栏目构成要富有特色,栏目设计要富有创新性。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立足本区域科研优势打造特色栏目也成为提高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应结合期刊地域、专业等特点,发挥优势学科带头人和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打造专栏。如在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西华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推出“先进材料与工程研究”专栏,邀约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教授,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休斯顿大学的任志锋教授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其文章的下载量和引用率是其他同类文章的2倍,影响力显著上升。其次,可以通过联合办刊的方式策划特色栏目,如西华大学学报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栏目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探索》共同打造栏目,全面整合该学科领域内权威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另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学术期刊可以考虑与其他学术期刊、地方知名网站合作,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品牌,强化自身办刊特色,以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3 开辟学术争鸣与讨论栏目,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推动学科良性发展

科学的本质是民主自由,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记录、交流和传承的载体,当为学者创造思维交锋、观点碰撞的平台。在这方面,国际期刊做得较好,它们利用学术自由讨论模式,刊登评论、批评类论文,尤其喜欢刊登针对性强、较直接的争鸣与批评(Argue and comments),反响较热烈[3]。而国内期刊百花齐放比较容易,直接且有针对性的百家争鸣则很难,这是由于学术界争鸣、批评环境缺失所致。刊物文章大多是自说自话、平行无交集,很少接受直接批评,这有违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规律。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需要争论和否定,这样学科才能进一步发展。对国内而言,学术期刊发起和报道争鸣论文非常重要但也比较艰辛,这需要勇气,以及专家、学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术期刊部门要鼓励争鸣论文的发表,并要求论文应提出鲜明的观点和可靠的证据。其次,编辑要参与科研评述、编者按等观点性论文的撰写,包括书评、文评及本领域内技术的评论等。第三,还需要科研人员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观点的置评,勇于评价他人的学术成果,共同创造学术争鸣的环境。总之,国内学术期刊可借鉴国际期刊的成熟做法,结合本刊的擅长领域,开辟学术争鸣与学术讨论栏目。比如,同时刊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见解,让学者及读者自行比较和判断,从中受益,同时,期刊的影响力也会因此大大提高。

2 充分利用新媒体出版平台,积极提升期刊的网络传播力 2.1 重视期刊网站建设,树立期刊品牌形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网站已成为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一个内容丰富、个性化设计的网站是宣传、展示期刊的重要窗口,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尽可能使网站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内容和服务,而不应简单办成期刊印刷版的翻版。学术期刊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期刊各种信息、期刊内容数字化(包括印刷版内容数字化和发布在线预出版期刊目次、摘要、论文辅助信息音视频、期刊纯网络版等)、期刊的在线办公系统、读者/作者在线服务、期刊在线经营管理等。

此外,在学术期刊网站上可增加“疑难解惑”模块。读者阅读论文产生疑问时可与作者或编辑沟通交流,得到及时解答;在数字化文章末尾附上超链接,作为论文内容补充材料,主要内容形式有视频、高清图片、扩展的文字描述、实验过程产生的文件等,使读者能够进行深度阅读和扩展阅读;增加超链接模块,如和CNKI、万方、维普等知名数据库建立链接,借助这些网站,提高论文的下载率、他引率,提升学术期刊品牌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总之,通过丰富的期刊网站内容、个性化的设计、数字化的内容服务,有利于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提升网络传播力[4]

2.2 建设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端新媒体出版平台,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使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尽可能大的影响力,必须通过扩大传播渠道和精细化运营不同类别传播渠道来加以实现[5]。因而,利用好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科研成果、宣传期刊就成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术推广方式。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学术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阅读频次,且更容易接受推广内容。

当前,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学术成果,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是期刊提高学术传播力的重点。

(1)提供有别于纸质期刊的内容,成为期刊的有力补充。如可以将论文成果改成科普短文、新闻稿、专题信息等。在论文发布后,可及时通过微信推送论文信息,推送的论文内容不能是纸版上的翻版,而应高度凝练研究创新点,适合手机碎片化浅阅读的特点,以便及时与相关领域学者、媒体、经济实体及社会大众分享研究成果,甚至可以搭建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例如,《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第34卷第2期刊载了汪小旵、李成光、杨振杰等的论文《移动式土壤旋耕蒸汽消毒机的研制》,编辑将其论文改写成科普短文并配以旋耕消毒机图片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消息发布后,北京新禾丰公司表达了想进一步合作、生产该设备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意愿,其后平台联系了该文作者,帮助双方取得了联系。截至2018年7月20日,该平台关注用户数达7000余人,共发布1340条消息[6]。该微信平台为科研成果、科研产品在市场上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得学术成果、学者及学术期刊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得到极大扩展,跳出了原来固有的学术圈,走向更加广阔的受众群体。

(2)标题要醒目,内容形式要生动多样化,推广方式要结合广泛传播和精准推送的优点。首先,标题要注重一句话的力量,用一句话提炼内容吸引眼球。如《航空知识》的微信公众号的一文标题为“一场消费了千万人的民航‘暖心’闹剧”,“狗年到,这些飞机冻成狗了”,阅读人数上万人,转发人数近百人。其次,内容形式要采用有别于学术期刊的严谨阐述方式,可采用讲故事似的叙述方式,结合漫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多手段打造。由于学术期刊论文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等特点,读者不易理解论文内容,因此推文可增加背景介绍、亮点导读、推文与科普相结合、推文与互动相结合等设计,以提高阅读和转发量。第三,在做好广泛传播的同时也要做好精准推送。通过邮件群发的方式向作者、审稿人、编委、相关学会会员及研究机构成员精准推送,推广期刊当期目录、虚拟专题、单篇文章、征稿通知,扩大种子读者数量,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同时,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读者也要进行分类管理,对推文所对应领域的读者可单独推送,并充分利用@读者及#话题等推广元素实现广泛传播和精准推送的结合。

2.3 实现学术期刊的OA出版,使科研成果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和利用

经调查,目前绝大部分作者都习惯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下载论文,但这些下载都是付费使用模式,给期刊的传播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不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而OA出版则是用户通过互联网途径免费获取信息并使用信息的一种开放型传播方式,它可以提供给全世界各地的用户,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广泛传播和利用,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几大传播平台垄断版权的问题。2015年5月20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正式发布,收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的研究论文全文,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开放获取[7]。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org成立。这些OA平台的建设体现了OA出版的一些优势:论文被免费下载并无限制地传播,有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提高期刊的显示度,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作者的研究成果得以广泛阅读、下载和引用,有助于提升作者的知名度,增加粉丝的数量;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无障碍无限制地参阅文献。程维红就实行开放获取对期刊主要引证指标的影响研究显示:OA出版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增量约为非OA期刊的3倍,OA出版期刊的影响因子增量约为非OA期刊的2倍,OA出版期刊的即年指标也有显著提高,这说明OA出版能显著提高期刊的影响力[4]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加上OA的免费开放获取和中国OA政策的支持,为学术期刊的OA出版创造了条件,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应尽早实现OA出版,提升其影响力。

2.4 加入更多的数据库和学术搜索引擎,实现网络传播最大化

数据库是信息再次传播的途径,它服务于信息传播与利用。在数字出版时代,如果期刊还是依靠原来的传播途径,那么传播效果有限,加入其它数据库就很有必要。除人们熟知的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这四家数据库外,学术期刊应尽可能加入更多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国内数据库如:CSTPCD、CSSCI、CHSSCD、CSCD、中国引文数据库(CCD)、超星图书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8];国外数据库有:EI、SSCI、SCI、ICPSR、Scopus、Elsevier、Springer、Wiley、Pubmed、Ovid、SAGE、IEEE、ProQuest、Blackwell、EBSCO等。另外,还可以将期刊的英文标题和英文摘要在IngentaConnect数据平台和国外网络出版平台(如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Taylor & Francis Online、IEEE Xplore)上推广,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国外Google Scholar学术搜索引擎运营的成功,给学术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据《 Nature》杂志所做调研,超过60%的科学家曾使用Google Scholar学术搜索引擎提供的服务[9]。在借鉴Google Scholar学术搜索引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内百度学术和搜狗学术两大学术搜索引擎已经开发成功且应用初具成效,更大的搜索范围和更多的免费资源可以随时获取。总之,它们的出现有利于学术期刊论文的传播,为更多的读者、学者服务,传播力和显示度自然也就提升了。

3 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努力锻造优质的编辑队伍

高素质人才既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也是知识传播的必要因素。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他们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增强期刊影响力的过程中宝贵的、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期刊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培养优秀的期刊人才,培养他们过硬的业务素质、广阔的专业及媒体视野,以及充分的服务意识,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吸引高质量的稿源,开拓传播渠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打造精品期刊。

3.1 争取人才培养政策,打造具有专业背景、善运作、懂新媒体出版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关部门对优秀学术期刊人才培养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并提供经济支撑,设置优秀学术期刊人才基金,给予他们重点资助,形成一套学术期刊人才培养机制,以帮助学术期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背景、过硬业务能力、懂经营、善运作、懂新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一流的期刊应有一流的编辑。就学术期刊内部而言,则应做到:建立办刊人员创新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坚持编研结合的理念,鼓励编辑深入科研一线,走向实验室和学术会场,培养学术型编辑;借助专业学会数字化平台,积累相关学术信息,鼓励编辑多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现场参会介绍和宣传学术期刊,约见专家,当面交流和沟通,为约稿和组稿打下基础;引进盛行的多媒体融合出版技术人才,对全部成员进行内部培训,全员参与,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

3.2 提高编辑对内容资源的编辑能力

高质量的编辑加工直接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质量,能够增强文稿的阅读性,使作者的研究成果容易被社会所认识、所接受。一方面,提高编辑的加工技能。编辑应加强编校质量的把握,从标题到参考文献,全文校对,避免出现硬伤。另一方面,提高编辑的英文编校能力。中文学术期刊不仅要提高国内影响力,还要提高国际影响力,使期刊走向国际化,须尽可能多地增加文章的英文信息量,加大期刊的国际化元素,提高文章的英文表达质量,而这些工作的处理与编辑自身的英语读写能力密切相关[10]。首先英文标题要翻译准确。其次要增加图表信息的英文对照,通过英文信息使国外读者能够理解论文主体内容。最后要增加每条中文参考文献的英文对照,便于英语母语者查找阅读。通过这些方式增加英文信息量,国外学者也能读懂文章的中心内容。此外,在加大学术期刊的英文元素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英文表达的准确性,蹩脚的英文表达会造成误解,将大大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11]。因此,编辑要注意把住英文质量关,编辑要加强学习借鉴国外数据库的英文编校方法,积累经验,提高英文编校水平,提高英文审查能力。

3.3 强化编辑为作者、读者服务的意识

数字变革时代,服务跟不上会限制内容的发展。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要被社会所认识、所接受,需要编辑对科研成果的再加工,需要编辑通过出版平台的推介。这一切都需要编辑强化服务意识。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已使得学术期刊出版由以“技术中心”向以“内容中心”转变,当下正向新媒体时代的“读者中心”转变。今天,要想获得优质稿源,不仅要做好为作者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首先要优化数字化出版流程,在方便编辑管理稿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方便读者查阅稿件。其次要利用新媒体出版平台推广作者的研究成果,使论文增值,提高作者及其论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最后要加强与读者、作者、审稿人的联系和沟通,走进重点科研和学术单位,向他们介绍学术期刊,交流合作出版专刊、专栏,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等,培养潜在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扩大期刊稿源。总之,优质、高效的服务能够扩大作者和读者群体,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要提高其影响力,首先要通过邀约高质量稿件、打造特色栏目、开辟学术争鸣与讨论栏目等途径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其次要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出版技术,拓宽传播途径,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这一切需通过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来实现。在争取相关部门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下,学术期刊要培养和打造一支具有专业背景、过硬业务能力、善运作、懂新媒体出版技术且具有服务意识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诚然,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需要多方配合,不断创新和实践。只有这样,期刊才会在前进中不断提升影响力,形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机制。

参考文献
[1]
夏虹."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D].南昌: 南昌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902-1012428329.htm
[2]
刘丽英, 魏秀菊, 朱明, 管小冬. 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的文献经济损失构成及原因分析[J]. 编辑学报, 2015, 27(5): 426-428.
[3]
黄锦华, 魏秀菊, 廖艳, 等. 中文科技期刊争鸣论文发表现状与影响力分析——兼与国外科技期刊比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3): 278-283.
[4]
程维红, 任胜利, 路文如, 等. 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4): 467-474.
[5]
胡小洋, 游俊, 熊显长, 等. 基于新媒体技术和思维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理论研究[J]. 编辑学报, 2018, 30(1): 8-12.
[6]
廖艳, 魏秀菊.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适宜应用形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5): 503-508.
[7]
代艳玲, 朱拴成, 杨正凯, 等. 科技期刊传播质量和影响力提升途径与实践[J]. 编辑学报, 2017, 29(3): 222-225.
[8]
毕建新, 刘卫, 李东. 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修订的思考与建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档案为例[J]. 档案学研究, 2018, 19(2): 57-62.
[9]
谷歌学术走过风雨十年: 听创始人畅谈苦辣酸甜[N].中国科学报, 2014-11-24(03).
[10]
肖晗. 高校期刊编辑人员英语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文化与传播, 2017, 6(1): 23-27.
[11]
魏秀菊, 王柳, 刘丽英, 等. 立足本土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8): 335-338.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4.1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