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3): 109-113
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    [PDF全文]
党刘栓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备良好劳动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左右着他们对未来职业、岗位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劳动素养教育,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当前,劳动素养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既有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不足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为国家培养千千万万具备良好劳动素养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全面发展     劳动素养     人才培养质量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ang Liush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guarantee tha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moral values,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which means all university graduates should be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with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ompetence. General Secretary Xi 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stressing that we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an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mprehensively advances students' moral values,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Howev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 has been a weak link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long time, and the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 social issue. This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strategic goal to build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Universiti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methodologies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 so as to foster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他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充分强调劳动教育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1]。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对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深入观察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会发现,劳动教育是薄弱环节。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

1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为了使自然界的事物能够服务或应用于自身生活,人类必须在意识的指导下使自己的身体运动起来并作用于自然,使自然发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变化,这种活动就是劳动。劳动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构造、形态、机能等生理特点逐渐发生改变,性格、智力、意识等心理和精神特点随之形成和发展,社会关系也相应建立、发展。因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

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必须能够生活,才能创造历史。但是为了能够生活,就需要吃喝住穿和其他东西。因此,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劳动过程。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历史的研究发现,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这是因为,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长期从事单调、枯燥的劳动操作,使其某种劳动能力得到强化,而更多劳动能力则没有机会得到训练。最终结果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丧失了整体性,进而使劳动者的发展丧失了全面性。尤其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就更加严重限制和破坏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更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6]。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内涵是:一方面,受教育者所受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参与生产实践,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要与教育相结合,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者应接受完善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2 当前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观察思考,笔者认为,可以把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宁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也不愿意花时间打扫卫生。有的学生没有养成定期洗衣服、被褥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根本不会洗。有的学生长时间不打扫寝室卫生,室内脏乱不堪、气味难闻。随着学校后勤部门的服务日益完善和网购、网络订餐等社会服务业日益发达,洗衣、打开水、买饭、购物等需要付出一定劳动的事情,一些学生几乎全部花钱解决。个别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表现在与生活相关的事情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有的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不做作业、不做实验、抄袭作业,靠考前突击以应付考试,甚至考试作弊。

第二,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有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只是谋生手段,为了生活不得不受苦受累,厌恶劳动、逃避劳动,甚至想要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挣快钱”。有些大学生就业时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也不愿进入艰苦的工作岗位,个别大学生甚至成为“啃老族”的一员。

第三,轻视体力劳动。尽管大学扩招以来,录取率不断上升,但是考入大学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好不容易进入大学,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希望大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专业学习、考研、留学准备、考级、考证等脑力劳动上,对于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大学生来说这也合乎情理。但是,实践训练不足和体力劳动过少也使大学生形成了错误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完全不相干,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不珍惜食堂师傅、环卫工人以及父母的劳动成果。

第四,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大多数学生认同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这使他们愿意通过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形成了“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线性思维。基于这样的思维,他们不但反对“不劳而获”,而且反对“劳而无获”,希望自己的劳动付出都能够有相应的经济报酬且即时兑现,看不到除了报酬之外,劳动还具有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体验、认识上的提高、技能上的训练、身体上的锻炼等益处,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持这种劳动态度的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或者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就会逃避劳动、拒绝劳动。

第五,缺乏劳动技能。由于校内外实践资源相对短缺和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不少大学生很少参加劳动,缺乏实践锻炼,这使他们把劳动看得过于简单,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当前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些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就去创业,不仅创业失败,自信心还遭受打击。由于平时努力不够,也缺乏必要的培训,他们的知识、技能、经验、心态等都不足以支撑其创业的热情。

3 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的问题,既有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不足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高校的原因。在大学中,学生很少从事体力劳动,打扫卫生、植树种草几乎全部由保洁公司或物业公司承揽,许多学生在读大学的过程中甚至没有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打扫卫生、种树、花园除草等体力劳动。由于客观条件不足、经费短缺等原因,教学计划中的实验、实习等往往落实得不好,有些实习,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一下,根本没有机会顶岗劳动。寒暑假期间,许多学生也都是在休闲中度过,没有利用这个时间打工、实习以锻炼自己。对学校布置的暑期社会实践任务,许多学生敷衍应付,学校要求有实践单位的盖章证明,学生就通过“关系”盖章了事。由于上述原因,不少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做好参与社会劳动的思想、心理和技能准备。

第二,社会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现实的影响。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产业水平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法制不健全,劳动者权利保障不充分,等等。这使部分普通劳动者缺少体面、光荣的体验。某些媒体为了收视率,推出各类选秀节目,一夜成名的故事不断上演,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误导,一些大学生误以为一个人不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来为自己的发展积蓄力量,只需要不择手段去博出名,而一旦出了名,财富就会滚滚而来。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其二,传统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直到今天,许多社会成员依然认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地位尊贵。过去国家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考大学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被看做“天之骄子”。尽管目前高等教育入学率已接近50%,一些社会成员仍习惯性地认为大学生不应该是普通劳动者。许多大学生也认为体力劳动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他们渴望过上梦想中的好生活,却不愿意付出艰苦劳动。其三,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在当下中国,各种价值观互相激荡、激烈碰撞。外来腐朽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冲击;与各种经济成分相适应,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认同上存在差异。一些社会成员不再以劳动贡献作为价值目标,而单纯把获得和拥有财富作为价值目标。在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劳动观念。

第三,家庭的原因。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就比较好,几乎没有人有缺吃少穿的体验。就算是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也会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有的家长溺爱、娇惯孩子,生怕孩子吃苦受累,自己就是再忙再累,也不愿意让孩子为自己分担劳动。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以便考上更好的学校,凡是自己能代劳的绝不让孩子动手,孩子在家里很少有机会从事劳动,自然很少获得劳动体验和劳动技能的训练。这就使一些学生上了大学却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学生还形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思想和散漫、懒惰的不良习惯。

第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绝大多数大学生是成年人,经过了十多年的系统教育,本应具备比较成熟的心智和良好的思想素质,能够认识到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自身安身立命必须具有怎样的劳动素养,并自觉反省自身劳动素养等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但是,从以往的经验看,部分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主动提高自身劳动素养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缺乏自我反省、主动探索、自我激励、自我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大学生劳动素养不足的内因。

4 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如何,会左右他们对未来职业、岗位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都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

第一,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地进行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一是政治理论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二是要将劳动实践成绩纳入先进评选、奖学金评定、干部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必备条件,以体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视;三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特别是在实习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四是把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在读期间从事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五是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事业单位打工、实习,进入农村、城市社区等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主动锻炼自己;六是要适当增加课程作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难度和工作量,使学生必须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劳动锻炼;七是要加强相关社团建设,发挥学生社团在劳动实践中的团队建设、宣传教育、对外联系等作用。

第二,社会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的思想文化氛围。一是要完善法律和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有尊严感和自豪感,才能吸引千千万万大学生自觉加入劳动者的队伍。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平的公共服务是普通劳动者产生尊严感、自豪感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的社会就要做好如下工作:进一步健全法治,维护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平的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使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完善税收制度,使税收真正起到调节收入的目的。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劳动光荣的思想文化环境。要坚决纠正媒体过度娱乐化倾向,取缔宣扬炫富、“一夜暴富”、奢侈浮华等不良信息,严格控制“选秀”类的节目等。大力宣传普通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实现梦想的故事,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厚积薄发、献身科学的故事,大力宣传技术工人潜心钻研技术、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业绩的故事,等等。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劳动光荣、创新伟大的思想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和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积极提高劳动素养。

第三,家庭要培育勤劳家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长辈要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做单位的优秀员工,业余时间多从事读书学习、旅行健身、文化艺术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安排一定的时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做出勤劳的榜样。要克服溺爱和过度保护的倾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安排与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任务,使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特别是寒暑假期间,要督促孩子花一定时间打工、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

第四,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劳动教育。社会、学校、家庭面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达到目的,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学习,深刻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观点,努力提高参加劳动实践、接受劳动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体会劳动素养提升与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并积极寻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勤工助学、校外实习、假期打工等劳动机会,在劳动过程中训练劳动技能,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劳动素养。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全面进步,社会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良好的劳动素养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方面与社会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要培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要共同努力,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高校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把劳动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环节培养;社会要积极支持学校加强面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对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外部环境和条件支持。家庭要重视勤劳家风的培育,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和良好习惯。大学生要在努力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劳动体验、提升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9-10)[2018-1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88.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58.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56-557.
[5]
毛泽东论教育: 第3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91.
[6]
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9.
[7]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J]. 人民日报,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