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2): 26-32
基于地质学的四川威远工业遗迹保护与利用    [PDF全文]
王成武, 田佳怡, 曹峰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 四川省威远县是一个以煤炭和天然气为主要资源的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转型发展与新型产业培育成为威远县发展的重点。威远县在煤炭和天然气开采中形成了丰富的以矿区遗址、历史建筑、工业设备为物质形态的工业遗迹。从矿物岩石学、构造沉积学、旅游地质学等角度看,威远工业遗迹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教学价值,应当予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但是,由于对工业遗迹的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当前很多工业遗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建立保护体系、建立矿物演示标本数据库以及价值开发引导,可以有效保护威远工业遗迹。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发展地质研学旅游和工业文创旅游、建设工业文化体验园、开发工业遗迹旅游商品等方式对威远工业遗迹加以合理利用。
关键词: 地质学     威远县     工业遗迹     煤矿     油气资源勘探     历史建筑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Weiyuan County, Sichuan——A Suggestion from the Geological Perspective
WANG Chengwu, TIAN Jiayi, CAO Feng     
School of Geosciences & Technolog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Weiyuan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is a resource-based city once abundant in coal and natural gas. With the gradual depletion of resource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 have become the major concern. Coal and natural gas exploitation have left Weiyuan County abundant of industrial relics like mineral sites,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industrial equipment. From the point of mineral petrology, geotectonic sedimentology and tourism geology, the industrial relics in Wei yuan are of great value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deserve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and rationally utilized. However, due to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relics, many industrial relics have suffered damage of varying degrees. We suggest that the relics be transformed into cultural tourist sites featuring industrial cultivation. The protection can be carried out by designating protected areas, establishing protection systems, and by establishing mineral sample collection and exhibiting center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Weiyuan can also be developed through geological tourism, and industrial cultural tourism, by building industrial culture theme park, and by developing tourist souvenirs featuring industrial heritage.
Key words: geology     Weiyuan County     industrial heritage     coal mine     prospec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引言

四川省威远县县域面积的一半属于威远穹窿构造区域,穹窿构造区域就是威远县煤炭、天然气的富集区域。威远县的矿产资源禀赋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并影响其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威远县在过去大规模工业化开采期间建成了一系列的工业开采设施,随着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对工业遗迹价值认知不足,使得众多的工业遗迹遭到破坏,因此转型发展与新的产业培育成为威远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手段,尤其是在“旅游+”理念的引领下,威远县的一系列工业遗迹的旅游价值、文化价值将得到重新认识和激活利用。通过研究发现,地质构造是决定和影响威远县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因。无论是其历史时期小规模小范围的盐、煤、铁挖掘,还是其近代的工业化发展史,以及构建在穹窿之上众多的古砦群,无一不与穹窿地质构造有关。因此,为了科学认识威远县工业遗迹的文化价值,探索其保护利用的途径,本文以地质学为研究视角,分析威远县工矿型工业遗迹的类型、价值和利用模式,试图为威远县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1 工矿型工业遗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1 工矿型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1.1.1 工业遗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从概念学的意义上看,工业遗迹和工业遗产的内涵极其相近,均可指具有同类属性(历史时期与工业化过程有关的物体、场址、工艺等)的事物;从形态学的意义上看,工业遗迹也可作为某个或某些具相的历史时期与工业化过程有关的物体、场址、工艺等而存在,以具相的形态而作为概念意义上的类(工业遗产)的一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学术探讨中,两者往往被等同使用。

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一词最早源于“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aeology)”,工业遗产最早形成于英国,这一时期的工业遗迹、遗存被称为“工业纪念物”。“工业纪念物”成为国际工业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在瑞典成立,并将国际工业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的称谓改为“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提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 [1]。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工厂,而且包括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它物质载体” [2]

2005年,史勇通过比较分析给出了工业遗迹的概念,认为“它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技影响力,见证了时代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场景,包括相关的建筑、设备、不可移动的产品和实物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基础结构。它应当具备基本完善的生产系统,能够展现比较完整的生产过程或场景,在技术特征上具有代表性,能较为准确地体现当时的工艺水平、建造风格、时代风貌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2006年的《无锡建议》也提出了与上述观点类似的定义,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 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4]。同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工业遗产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加工业、采矿业等年代相对久远的遗址,甚至还包括一些史前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和矿冶遗址;狭义的工业遗产是指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存, 在中国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留下的各类工业遗存[5]

此间不断有学者对工业遗迹的概念继续保持探讨,如贺旺2004年提出“工业遗产是指那些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建设的工厂、仓库、市政、公用事业等生产性房屋及其附属的办公、居住、服务等功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6];2011年解学芳、黄昌勇认为“工业遗产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等多重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化,不仅包括‘工业遗产’本体,也包括与其相关的遗迹” [7]。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工业遗产和工业遗迹的概念内涵极其相近。

1.1.2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

从“工业纪念物”到“工业遗迹”“工业遗产”的概念演化过程来看,工业遗迹的内涵、价值得到逐渐的丰富和充实,从“纪念物”具相意义的形态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意义的文化价值。工业遗迹或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与讨论是其保护与利用的思想基础。因此,在工业遗迹的概念讨论的同时,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不断地对工业遗迹的价值进行探讨。

2006年刘伯英、李匡探讨了工业遗产的概念、构成、类型(工业、交通运输、采矿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及其他工程设施),同时也述及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产业价值、经济价值等[8]。2007年邢怀滨、冉鸿燕、张德军提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分为本征价值及功利价值。本征价值主要体现为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美学价值,功利价值主要体现为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另外,工业遗产对于其所在城市和国家具有增强凝聚力的精神价值[9]。上述关于工业遗产的价值探讨不仅有利于保护工业遗产,也为之后发展工业旅游奠定了一定基础。2008年骆高远明确说明了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10]。2010年佟玉权、韩福文重点阐述我国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并提出由4个大类指标和16个类型指标所构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11]

此后,学者们逐渐将讨论聚焦在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上,或者从哲学角度审视工业遗产的价值标准。2009年王颖、孙斌栋提出,如果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文化遗产公认的三大价值“历史、艺术、技术或科学价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唯有“技术或科学价值”才是工业遗产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12]。2009年谭超提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包括存在价值、选择价值、遗赠价值,这种价值标准划分具有较强的哲学视角[13]

1.1.3 工业遗迹的保护方法与模式

在对工业遗迹概念、价值的讨论过程中,学者们也提出了工业遗迹的保护方法和模式。早期对工业遗迹的价值认知中已经提出了有关的保护思路,如划定保护区。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已把一些重要的早期工业遗迹区划为保护区,并建成开放式博物馆,对工业革命早期的交通设施,如沿河闸口区、老火车站及沿线地区也被划成保护区[14]

2006年刘伯英、李匡提出详细普查、科学认定、准确记录、深入研究的循序渐进的保护方法,指明工业遗迹的保护分为区域层次和单体建、构筑物层次。区域层次指的是要对工业遗存较为丰富、又比较集中并具有一定规模或能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风貌特征的区域予以保护,将其划定为“工业遗产保护区”。单体建、构筑物层面指的是要发现那些在历史文化、技术、艺术、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的建、构筑物及设施设备并对其加以保护。对于其中比较突出的可以申报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近现代优秀建筑加以保护[15]。2010年刘伯英、李匡又提出工业遗产的保护包括“片区”和“单体”两个层面。根据工业遗产的价值高低进行分级保护,包括作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作为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作为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作为工业建筑资源进行再利用等。保护与利用方式有博物馆或展览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工业遗址公园、高新技术及创新产业区、工业旅游区等[16]

2008年邵龙、张伶伶、姜乃煊从文化生态学方面对英国工业遗产的再生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三种保护与开发模式:融合式的保护型模式、先导式的开发型模式和综合式的再生模式[17]。2008年陈圣泓强调工业遗址公园这一发展模式,并将遗址公园(The Sites Park)定义为“包括与自然和谐之人造物及考古遗址等地区,并在历史、艺术以及学术等各方面具有显著普遍价值基址保留、保护、改造成的公园” [18]。2011年张健、隋倩婧、吕元提出,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有不同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对于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采用的方法有作为行业性博物馆、作为工业遗产旅游;对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采用商业文化景区、进行单体建筑改造的利用模式;对于具有一般价值的工业遗产可作为工业旅游、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等[19]。2011年解学芳、黄昌勇提出创意产业的开发利用模式,分析了基于创意产业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即主题博物馆与会展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公共休闲与主题景观公园模式、创意产业积聚区模式、综合开发模式[7]。2012年张松、李宇欣提出,工业遗产的保护需遵循分级原则,分为保护工业遗产类、保留工业遗产类、一般工业建筑类[20]。2015年甘信云、张希晨提出,对无锡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可以结合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以此活化工业遗产[21]

1.1.4 作为一种资源或土地利用方式的实践

工业遗迹的再利用体现了工业遗迹的一种“使用价值”,表现为一种资源的存在,在具体的保护与改造利用过程中体现为一种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有不少学者提出,工业遗产再利用时,可以将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与会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的功能形态进行利用[22]。在后工业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工业遗迹的再利用问题,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铁桥峡谷、港口岛公园,马来西亚Kinta自然公园,法国代斯内娱乐基地,加拿大布查德花园,以及中国的北京798艺术家工厂、绍兴东湖、中山岐江公园、唐山开滦煤矿城市湿地公园等。

1.2 工业遗迹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工业遗迹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充分,针对工业遗迹的价值、保护方法等问题已经达成相对一致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社会大众对工业遗迹的价值认知不够。工业遗迹价值认知的门槛较高,主要体现在工业遗迹价值的审美要求较高。这就意味着只有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社会群体才能对其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对于经济发展阶段相对滞后的区域,人们的审美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对工业遗迹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工业遗迹受到的损坏相对严重,如本研究所涉及的四川省威远县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工业遗迹就受到严重损坏。第二,现有的工业遗迹保护利用形式比较单一枯燥。目前各国的工业遗迹再利用已经得到较大的创新,形式也日趋多样,如工业遗迹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矿山公园、文创园、博物馆等等,但总体来讲,工业遗迹的再利用还相对单调,缺乏足够的参与性、体验性,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2 四川威远工矿型工业遗迹的价值 2.1 四川威远工矿型工业遗迹的类型与特点 2.1.1 煤矿型工业遗迹及其特点

威远煤矿始建于1940年,由中国矿业鼻祖孙越崎亲手缔造,以生产低硫、低磷、低灰的优质煤而闻名于世。这里曾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威远煤矿的煤炭,四川的火车就翻不过秦岭,重庆的钢铁厂就炼不出好钢!”在威远煤矿,现保留矿井10数口,地下坑道和地面建筑破坏程度较轻,矿山设备保存良好,至今还保留着被称为“工业革命的活化石”的蒸汽小火车及黄-泥窄轨铁路,其中保存有载客车厢2节,运煤车厢4节,站内铁路线500米。窄轨小火车在当今世界仅存4台,其中两台在威远煤矿。威远煤矿现存设备形态多样、类型丰富,可进入性、可观赏性较强,后期开发体验模式类型丰富,形态多元。

2.1.2 油气资源勘探型工业遗迹及其特点

威远县的油气勘探开采中形成的主要遗迹是钻井遗址,办公及生活区遗址。1965年在新场镇开展了“石油大会战”,邓小平、彭真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此视察。邓小平将此地命名为红村,其名一直沿用至今。红村成为“石油大会战遗址”,且在2010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村遗址的规模较小,可进入性较差,类型较单一。

2.1.3 历史建筑型工业遗迹及其特点

在红村石油会战期间修建了曹家坝炭黑厂、桐子堡天然气化厂、机修厂、脱硫厂、红村指挥部机关及卫生所、招待所、面包房等,但如今大多已被破坏。从遗留的建筑痕迹看,大多是四合院、三合院的形态。目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房屋有近20栋,残垣4处。威远煤矿的建筑为前苏联建筑风格,主要有办公楼、影剧院、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及不经意间寻觅到的毛泽东画像、牌坊等。

2.2 基于地质学的工业遗迹价值

威远县的工业遗迹的价值体现在以地质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在当前研学旅游的背景下从地质学的视角对威远县的工业遗迹进行价值分析就更具时代意义。

2.2.1 基于矿物岩石学的工业遗迹的科学价值

威远煤矿作为中国历史上开采悠久的煤矿之一,在开采过程中积累了三叠系上统、中统和侏罗系的大量的地质数据,尤其是煤炭资源分布的须家河组地层数据。从矿物岩石学的角度看,这些地层的岩石与矿物标本具有较强的科学科普价值。这些标本不仅具有科学价值,甚至有些矿物还具有美学价值,如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砂岩等矿物晶体形态非常精美。因此,基于矿物岩石学的角度分析煤矿或者天然气开采过程中获取的矿物、岩石的标本,与矿山博物馆建设和文化创意结合形成具有威远标识的旅游纪念品,这都是工业遗迹的科学价值向美学价值、使用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为威远县未来的旅游发展丰富了思路。

2.2.2 基于构造沉积学的工业遗迹的科学价值

沉积学是研究形成沉积地层和沉积物的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的学科,沉积学家普遍通过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沉积物堆积的成分、构造和化石含量,来解释不同区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威远县县域面积一部分处于穹窿构造区域,岩层分布主要以三叠系上统、中统和侏罗系的砂岩、石灰岩、页岩为主。

三叠系中统主要发育雷口坡组(T2l)。1939年,中国地质学家许德佑首次在威远县新场镇附近的雷口坡命名了“雷口坡系”地层,由此该处成为中国扬子地层区三叠系雷口坡组的标准剖面地[23]。雷口坡组与下伏地层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之间常见有雷口坡组分布稳定的标志层灰绿色绿豆岩。绿豆岩是西南地区三叠系的主要标志。三叠系上统发育须家河组(T3xj),出露于新场、山王、越溪区及奉龙、镇西镇北部。区内威远葫芦口剖面可充分代表该组的特征,是县境主要含煤、耐火粘土及铁矿地层。须家河组化石较为丰富,多属于节肢动物。侏罗系发育齐全且分布广泛。侏罗系下统主要发育珍珠冲组(J1z),其层位位于须家河组顶部长石石英砂岩之上,自流井组东岳庙段灰岩底之下,由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页岩和石英砂岩组成。侏罗系中统发育沙溪庙组,出露于镇西、龙会及新店镇大部分丘陵区,岩性主要为砂岩与泥页岩互层,以中部叶肢介层划分为上、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J2s)系湖湿河流泛滥沉积,下沙溪庙组(J2xs)为湖湿滨湖相沉积。侏罗系上统发育遂宁组(J3s),于新店子一带呈椭圆形展布,为炎热广湖浅水相沉积。侏罗系存在丰富的双壳类化石,其个体众多且存于厚约10cm的紫红色泥页岩层中,聚集成介壳层,化石壳体保存良好。从沉积学的角度看,在威远煤矿和天然气钻探采掘中都经过了这些地层。运用沉积学的知识,分析梳理这些开采区的地层标本、化石标本,建立系统完整的区域地质演化史数据,可为威远县工业旅游提供前期的理论储备。

构造学主要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板块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成等的学科。威远穹窿是一个面积巨大的背斜,被称为“川中古隆起”。基底的隆起和水平方向的挤压导致威远穹窿的形成。威远穹窿是亿万年前受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川中盆地形成的一块帽状高地,在地质构造上称为威远背斜。背斜宽约45km,长约100km,面积约3 500 km2,是川中地区褶皱规模积最大的背斜,也是四川盆地唯一一块三叠系地质构造区。威远穹窿的主要辐射状构造有识经岗背斜、球溪河背斜、东岳庙背斜、李家场褶皱、回龙场断层、飞蛾寺断层、童家沟断层等。威远背斜核部揭示了三叠系须家河组的含煤岩系及铁矿层,也因背斜构造导致天然气富集,形成了著名的威远气田。

2.2.3 基于旅游地质学的工业遗迹的使用价值

旅游地质学主要是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释景点、名胜区、地质景观等的形成过程、分布、类型、价值等,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在威远县工业遗迹所在的区域分布着不少地质景观,有些是单独存在,有些则和工业遗迹重叠伴生分布。这些既是工业遗迹又是地质景观的资源都是威远县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俩母山区域分布的菱铁矿、石油大会战遗址附近的高顶寨等。

3 四川威远工矿型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利用途径 3.1 四川威远工矿型工业遗迹的保护思路

工业遗产的保护是保护工业遗产的“价值”,即保护该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整个工业体系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时空存在和社会影响,因此,保护的并不仅仅是工业建筑、工业机械或工业文档等。基于这个认知,笔者就威远县工业遗迹提出以下保护思路。

3.1.1 划定保护区域,建立保护体系

圈定工业遗迹的保护范围,从中心到外围根据保护内容的价值、保护的难易程度依次划分保护区域,分别为重点保护区、次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如威远煤矿,可以蒸汽火车及窄轨铁路所在处为重点保护区,以井架、工业设备、运输通道等地为次重点保护区,以办公楼、影剧院及其他建筑等所在范围为一般保护区。同时,依据不同的保护程度分别建立不同的保护体系与保护准则,实行不同的保护力度,做到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另外,还要对威远煤矿及红村遗址制定保护条例及管理办法、配备专职人员进行保护、设立专项资金等用于工业遗产的保护。

3.1.2 建立矿物、岩石、地层的资料数据库

威远县岩层所含矿物种类繁多且化石丰富。通过建立矿物、岩石、地层剖面的标本数据库并进行陈列展示,有助于推演地层的演化,反映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再结合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以及3S技术进行分析并建立信息数据库,以动态影像及数据储存等形式进行保护。

3.1.3 加强工业遗产的价值宣传

当前,由于对威远县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不明确使得大量工业遗产被损坏甚至消失,因此对工业遗产的价值宣传就显得刻不容缓。结合当前保存与保护工业遗产的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合理宣传工业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使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3.1.4 注重工业遗迹开发利用的引导

旅游业具有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等特点,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能要求相对较低,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对工业遗产进行旅游性开发,是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遗产再次发挥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3.2 四川威远工矿型工业遗迹的利用途径

威远县工业遗迹丰富,可以结合其不同特点,发展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研学旅游、工业文化旅游。

3.2.1 依托野外地质剖面发展地质研学旅游

将雷口坡组标准地层剖面、三叠系嘉陵江组至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剖面、威式铁矿出露点等野外剖面及天然气勘探开发井遗址建设为地质研学旅游线路,与高校建立合作,作为研学旅游的地质科考基地,充分发挥地质景观的科普教育作用,帮助人们了解地区的演变、煤矿的形成及开采运输过程,以此为基础开发“煤炭是怎样形成的”精品工业旅游导线,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2.2 依托矿山公园与工业遗址博物馆发展工业文创旅游

威远县代表性的工业遗址有煤矿、油气田勘探开发厂区、原四川石油管理局旧址,具有建立矿山博物馆的优越条件。通过矿山公园建设,展示威远县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煤炭标本、煤炭开采工艺演变等,还可以将煤炭开采过程中留下的巨型坑道作为旅游参观体验场所。通过工业遗迹博物馆建设,展示威远县煤炭、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工业文化与器物,以此形成工业旅游的重要依托。同时,利用地质标本、各类岩石、采矿设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旅游商品。

3.2.3 依托遗留工业开采设备建设工业文化体验园

威远煤矿工业设备保存完好,可以依托“工业革命的活化石”蒸汽火车等设备,挖掘威远县煤矿开采过程中积淀的名人文化、奋斗精神,建设工业文化体验乐园,策划一系列工业文化特色鲜明的游乐项目。同时,以现有的建筑与现存工业设备为主体,将其改造为工业主题餐厅、文化活动中心等,形成工业旅游的服务配套。

3.2.4 开发地质遗迹旅游商品

威远县所含矿物化石种类繁多,为发展地质遗迹旅游商品提供了条件。矿物与化石经过打磨和加工做成饰品、摆件等物品,可以成为具有威远特色的商品。

4 结语

工业遗迹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对工业遗迹的价值已形成共识,围绕工业遗迹也形成了矿山公园、博物馆等形态多样的工业文化旅游。尽管如此,很多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遗迹的价值在不被重视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因此,本文提出从地质学的角度诠释工业遗迹的价值,期望对工业遗迹的保护做出一定贡献。威远县的工业遗迹具有较强的地质学属性,无论是煤炭、天然气,还是历史时期的冶铁,因此,地质学视角可作以为威远县工业遗迹的类型以及价值识别提供崭新的认识视野。这种认识对威远县的工业遗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宪章[J].建筑创作, 2006(8): 197-202.
[2]
董茜. 从衰落走向再生——旧工业建筑遗产的开发利用[J]. 城市问题, 2007(10): 44-46. DOI:10.3969/j.issn.1002-2031.2007.10.009
[3]
史勇.工业遗迹保护: 博物馆发展的新道路[C].中国博物馆学会.回顾与展望: 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博物馆学会, 2005: 5.
[4]
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J].建筑创作, 2006(8): 195-196.
[5]
单霁翔.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 北京规划建设, 2007(2): 11-14. DOI:10.3969/j.issn.1003-627X.2007.02.002
[6]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 清华大学, 2004.
[7]
解学芳, 黄昌勇.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及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2(1): 52-58. DOI:10.3969/j.issn.1009-3060.2011.01.007
[8]
刘伯英, 李匡. 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 建筑创作, 2006(9): 24-30. DOI:10.3969/j.issn.1004-8537.2006.09.006
[9]
邢怀滨, 冉鸿燕, 张德军. 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16-19. DOI:10.3969/j.issn.1008-3758.2007.01.004
[10]
骆高远. 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J]. 经济地理, 2008(1): 173-176.
[11]
佟玉权, 韩福文. 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J]. 商业研究, 2010(1): 160-163. DOI:10.3969/j.issn.1001-148X.2010.01.041
[12]
王颖, 孙斌栋. 中法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比较研究初探[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3(1): 62-67.
[13]
谭超. 应用CVM方法评估工业遗产的非使用价值——以北京焦化厂遗址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9, 38(3): 323-328. DOI:10.3969/j.issn.1001-8735.2009.03.021
[14]
张杰. 英国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J]. 北京规划建设, 2000(4): 16-18.
[15]
刘伯英, 李匡. 首钢工业区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研究[J]. 建筑创作, 2006(9): 36-51. DOI:10.3969/j.issn.1004-8537.2006.09.008
[16]
刘伯英, 李匡. 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研究[J]. 建筑学报, 2010(12): 1-6. 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0.12.001
[17]
邵龙, 张伶伶, 姜乃煊. 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建——英国工业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再生的借鉴[J]. 华中建筑, 2008(9): 194-202. DOI:10.3969/j.issn.1003-739X.2008.09.048
[18]
陈圣泓. 工业遗址公园[J]. 中国园林, 2008(2): 1-8.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8.02.002
[19]
张健, 隋倩婧, 吕元. 工业遗产价值标准及适宜性再利用模式初探[J]. 建筑学报, 2011(S1): 88-92.
[20]
张松, 李宇欣. 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杨树浦地区为例[J]. 建筑学报, 2012(1): 18-23. 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2.01.004
[21]
甘信云, 张希晨. 新媒体环境下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应用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10): 98-99.
[22]
俞孔坚, 方琬丽.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 建筑学报, 2006(8): 12-15. DOI:10.3969/j.issn.0529-1399.2006.08.003
[23]
黄东, 张健, 杨光, 石学文, 汪华.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探讨[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3): 89-95. DOI:10.3863/j.issn.1674-5086.2011.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