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自媒体凭借社交媒体、资讯门户、音频视频媒体、电商平台等丰富多样的应用形式,逐渐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在高校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并影响了学校的管理、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与自媒体要求的话语平等存在矛盾,加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在自媒体微观领域的开展经验,由此滋生出越来越多因话语描述片面、话语传播滞后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结果。面对自媒体在高校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问题,如何在自媒体背景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的内涵 1.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概念辨析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问题,应先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来看,国内四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董世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主体为达到教育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进行的表达实践。这一概念的界定体现出“主体——表达——完成”这样一种话语的发生过程[1]。洪波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主体局限于教育工作者,将话语精确为需要表达的言语符号系统,同时也将话语规则、规范纳入话语的实践过程之中[2]。许苏明的观点则与上述不同,在他看来,从产生前提来看,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服务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性;从产生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通过充分论证与批判后归纳的学科理论;从话语形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具有纯理论性与学术性的文字网络;从表达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是陈述式的[3]。比较而言,这一观点虽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本特质,但缺少了话语表达的具体内容。在邱仁富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然具有意识形态性,话语语言应当有规范、规律以及话语是一种言语符号系统[4],但与前者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主体是施教者与被教者,话语的表达方式是宣传、灌输、描述等,话语的表达内容则是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这一观点在吸收、借鉴其他定义的基础上,对话语表达什么、怎样表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诠释。
以上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了定义,也各有其理论特点与依据。综合来看,在这几种定义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均是通过“表达”“叙述”“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等过程才能实现话语目的并产生相应的结果;当这种结果成为一种既定事实,就能够从话语效果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是话语发生实际作用并产生的实际结果,正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向度在于话语效果”[5],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结果也正是其话语所要表达的初衷。由此,可将三者的关系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结果的价值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有效是最能体现其话语表达价值的一种正面效果。反之,从有效结果角度出发厘清三者关系对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实现有重要意义。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果与有效结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具体论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研究的必要前提,而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涵义以及“效果”这一概念亦是准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的前提。
首先,发生在高校这一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其自身特点:一是高等学校是特殊的教育场所;二是大学生是特殊的教育主体。这两个特点虽然涉指不同,但大学生与高校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学生,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发生地与实现场所也一定是学校。
其次,“效果”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在此,首先要辨析的应当是“效果”与“有效结果”这两种涵义,前者指的是实践过程的具体结果与产生的效应,后者则更狭义地指明是实践活动造成正面价值的一种结果,带有特定的价值属性。从研究角度来看,对于效果问题的研究不能仅涉指某种特定属性,而是应包含全部属性在内的综合论述。所以,“效果”是指实践过程产生的结果与效应。将这一定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相结合,即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内涵表述为: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实际描述、传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内涵,可从话语结果的价值属性角度将其分为有效结果、无效结果两种类型。其中,如何在自媒体微观领域实现有效结果是笔者所关注、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结果即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交往、灌输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其内在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目的的充分实现,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描述有效。描述有效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描述产生正面效果,体现为描述的准确、恰当与及时。一般而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的内容相对宏观,在对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微观领域内容进行描述时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经验,因此话语描述并不准确、恰当,描述效率也落后于网络发展速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有效。传播主要包括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技巧两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局限于课堂内,在传播技巧上主要以灌输为主,但在自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更加琐碎、微观,仅凭话语的课堂传播无法渗透到更加微观的生活领域与虚拟领域。同样,传统的话语灌输模式在涉及微观领域时也效果甚微,一味的课堂灌输而不听取学生的话语反馈只会使传统话语走向式微。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交互有效。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一种平等的话语条件下进行的有效话语交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中,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往往高于受教育者,话语的传播过程也体现出一种强制与被动的交往状态,容易在受教育者心中产生交往冷漠以及抵触学习的心理状态。但在自媒体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皆是普通个体,话语平等既是自媒体背景下个体交流的前提,也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2 高校中自媒体的应用特征当前,自媒体这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为24.8%[6],25岁以下自媒体使用者在总体使用人数中的比例为20.1%[7],青年群体已经成为自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发展广度来看,我国的网络覆盖率与移动设备普及率近年来有了大幅提升;从发展深度来看,我国的网络通信速度得到提升且自媒体第三方应用程序也进行了深度开发。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新鲜血液,也是追求科学技术的先进群体。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具有相对多的课余自主时间,也需要张扬个性与进行社交的平台,在自媒体与大学生群体间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吸引力,高校由此成为自媒体生存、应用的主要场所。因此,通过了解自媒体本身、发掘其优势与潜能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重要任务。
2.1 自媒体的定义要理解自媒体的内涵,辨析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尤为重要。在相关研究中,主要呈现出三种主流观点:一是接续关系。这一观点首先肯定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相对性与自媒体这一概念的独立性,前者指明任何新事物相对于前者都可以“新”来定性,后者认为自媒体因具有新的技术特点而被看作是独立于前者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这一结论体现的是新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继承性关系,肯定了自媒体的新特点而又一定程度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性,二是等同关系。这一观点直接认为二者是相似的,甚至可看作同一概念,这也体现在当下众多的有关“新媒体”“自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中。它们往往只是统一了“新媒体“”自媒体”这一概念的书写形式,而从源头上模糊了自媒体与新媒体概念之间的差别。三是从属关系。吴潮认为,自媒体属于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中涵盖着自媒体的概念,但自媒体也因其独特性不能完全等同于新媒体[8]。简单来说,自媒体生长于新媒体这一躯干具有新媒体的特性,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具备了不同于主体的特点。这一观点较为客观周全地对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可作为将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结合研究的基础条件。
进一步探讨自媒体概念,可以发现“自”是自媒体有别于新媒体的突出特点。从字义来看,自指的是自己、本身。在英文中,自媒体也普遍以“ We Media”作为其正式的概念术语,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Chris Willis)最早将其定义为:“ We Media是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9]在国内,学界对自媒体概念的普遍认识也引申于此。张彬认为:“自媒体是利用网络新技术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10]可见,无论是概念中的普通市民,还是自主、个体、主体等词汇,都着重体现出自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第一人称特性,既包括传播主体也是接受主体的意义,也包括这一主体可以是每一个普遍个体的意义。由此,可将自媒体概念理解为:在网络即时通信条件下,普通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表达、获取、交流信息的新兴媒介形式。
2.2 高校自媒体的使用特点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的普遍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选择自由、表达自由与接受自由的特点。首先,选择自由指大学生在选择自媒体相关应用时通常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这些应用类别包括资讯门户、音频视频媒体、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体现出选择不受约束与选择广泛性的特点。其次,表达自由即大学生在以社交媒体功能为主的应用中通过即时交流与评论方式表达其思想、言论的自由,常见应用如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也包括通过即时互动方式进行表达的直播自媒体应用,体现出学生个体表达方式的广泛与虚拟网络世界中表达不受约束的特点。最后,接受自由即个体在自媒体应用中接受他者信息的自由,如通过资讯门户获取新闻、通过影音媒体获取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知悉他人言论等行为,体现出可接受信息的丰富多元与个体接受信息随意化的特点。
自媒体技术在为大学生群体开拓社交、表达渠道的同时,其自由性也造成了新的问题。如选择和接受自由易导致个人分辨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选择、接收涉及造谣、色情、暴力等违法、违反道德甚至危害国家、个人安全的自媒体应用以及不当言论。表达自由同样导致大学生在自媒体世界中被不法、造谣分子蛊惑利用而发表不当言论。这些负面结果,一方面是因为自媒体本身存在无法完全实名制以及监管缺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使用主体的学生缺乏法律、道德意识以及媒介素养。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媒体背景下的开展不力有直接关系,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层面,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及时对新事物以及虚拟内容进行有效描述与表达。
3 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的实现方式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面对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渗透,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并不矛盾,反之有效利用自媒体技术可以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表达方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发展。另一方面,在自媒体背景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切实可行,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表达以及主体交互等方面出发,在自媒体背景下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微观世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3.1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互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互有效应建立在自媒体对于一个矛盾的缓和与一个共性的放大之上。这里的矛盾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话语地位失衡的矛盾。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教育者拥有远高于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权力,其话语实践也主要体现为灌输、训诫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但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逐渐增加的个体权利意识找到了有效的发声方式与平台,反观教育者却往往忽视这一现象的发生,表现为主体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产生学生质疑教师权威、排斥传统教学模式、反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不良现象。而这里的共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自媒体主体之间的共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的活动,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根植于主体。而主体性作为自媒体的突出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这一特征天然吻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使用主体,自媒体可以成为优化二者话语关联的有效媒介。哈贝马斯认为,“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以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它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11]。在这里,哈贝马斯强调的是话语交互主体之间的话语平等。同样,在以自媒体为主的话语交互模式下,师生通过平等的积极沟通与对话,寻找共识并彼此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实现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氛围。
3.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有效在自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描述内容更加微观,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自媒体微观内容的解释力匮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力的一大症结。在自媒体这一虚拟世界中,网络话语不拘泥于现实世界中的语用规范、语用伦理以及语用逻辑。特别是自媒体话语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在自由表达主体思想、言论的同时又与纷杂的网络元素相融合,制造出许多脱离现实的语言逻辑,以及在交流过程中难于理解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在自媒体虚拟世界取得立足之地,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者应以自媒体为渠道,深入了解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包括网络习俗、用语、文学、音乐、影视甚至自媒体运营技术等,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活动规律、欲望诉求以及态度观念。在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释描述的同时更新话语内容,取精去糟,使输出的话语准确、恰当、及时,让大学生群体更加信服这样的话语内容,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的积极效果。
3.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通过自媒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有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高校作为自媒体主体搭建相应的自媒体“平台”,丰富在网络微观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例如通过创建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帐号来发布学校的相关活动,以做到高校在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地位的同时也能听取学生意见,优化自上而下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拓宽自下而上的表达路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达热情。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主动应用自媒体开展教学。例如通过“课堂派”等微信小程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课上互动与课下交流,学生课前可以提前进行预习,教师课后能够得到学习反馈,其匿名提问、远程答题等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活跃度与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体现出应用自媒体技术在实现话语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网络用语,在话语表达方式上更加契合学生心理。自媒体世界中充斥着诸多的网络用语,这一语言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相应的使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传统灌输方式的基础上了解网络用语,择其善者而用之,了解网络文化,做到灵活表达,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生动且贴近学生群体,在自媒体背景下接地气。
4 结语在自媒体背景下解决、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不当、表达滞后以及主体间话语地位不平等等问题,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行之有效的关键。当前,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以丰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进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新活力,有效巩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 | 董世军, 孙玉华, 周立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 2007(1): 85. DOI:10.3969/j.issn.1009-3907.2007.01.025 |
[2] | 洪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47. |
[3] | 许苏明.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 5. |
[4] |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 上海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903-2010252905.htm |
[5] | 邱仁富. 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命题[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73. |
[6] |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17-08-07)[2017-11-04]. 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
[7] | 2016年度自媒体行业发展报告[R/OL]. (2016-12-08)[2017-11-04]. http://7xsqvb.com1.z0.glb.clouddn.com/2016%E5%B9%B4%E5%BA%A6%E8%87%AA%E5%AA%92%E4%BD%93%E8%A1%8C%E4%B8%9A%E5%8F%91%E5%B1%95%E6%8A%A5%E5%91%8A.pdf |
[8] | 吴潮.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4(5): 35. |
[9] | We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EB/OL]. (2016-03-17)[2017-11-04].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
[10] | 张彬. 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 今传媒, 2008(8): 77. |
[11] |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 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