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0 Issue (5): 49-55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PDF全文]
徐来富, 吴家华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 习近平政德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政者从什么政、如何从政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已经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政德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德观,同时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的养分,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德建设实践。习近平政德观的基本内容是:有党、有责、有戒;为民、务实、清廉;大德、公德、私德。习近平政德观把人民至上、舍我和为公作为始终不变的价值取向和根本追求。从政者应以习近平政德观为引领,建立以人民为中心、功成不必在我、甘于奉献、一心为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关键词: 习近平     政德观     政治生态     价值取向     价值追求    
A Probe into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Political Ethics
Xu Laifu, Wu Jiahua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political eth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purposes and method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Xi's thoughts on political ethics derive from both Marxist thoughts and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on political ethics, an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thics prac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s thoughts on political ethics cover responsibility, code of conduct, and moral standard. The political personnel must serve the people and the public whole heartedly without pursuing personal gains, and thus to construct a healthy and clean polit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ir work performance.
Key words: Xi Jinping     views on political ethics     political environment     value orientation     value pursuit    
引言

政德一词,根据记载有两种释义。其一,即政事和德行。《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1]此处的“政德”虽合在一起,但其中的“政”专指国家的政事,“德”即人们的德行。其二,是指为官者端正的德行。《孔子家语·入官》中说:“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因为古人著书中没有标点符号,三国王肃著的孔子家语中把“政”和“德”是隔开的,原文为“人志治而不乱政。德贯乎心……”[2]不论“政德”二字是断开还是合在一起,从儒家儒学的角度推演,这里应指为官为政者的端正德行。文中论述习近平政德观中的政德,多数情况下是代指为政者端正的德行。当然,习近平的少数论断中的“政德”整合了政事和德行二者,如“多读书,修政德”[3]175中的“政德”应理解为政事和德行的统一体。因此,习近平政德观中的“政德”是上述两种释义的综合统一体,是动态指向的关系。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并正式提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领域的改革与治理;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卓有成效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伟大成就,改革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蹄疾步稳地开展和进行着,特别是在政治建设上,习近平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将反腐败斗争和政治建设推向纵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中,政德建设的实践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习近平抓住马克思主义政德观这个本初,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的养分,结合伟大的政德建设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政德观,其基本内涵包括:有党、有责、有戒,为民、务实、清廉和大德、公德、私德,等等。在习近平政德观中,始终不变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及从政者要将功成不必在我作为从政的价值理念,把甘于奉献、一心为公当成人民公仆的毕生价值追求。习近平政德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德建设的实践,也必将指导和引领新时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对于树立更加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导从政者做出更加实实在在的政绩,习近平政德观将起重大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引领作用。

1 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政德观作为政德建设的时代精神精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德观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德观,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的有益成分,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德建设实践,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政德观。

1.1 马克思主义政德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拓者,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地阐释政德,而是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间接论述政德的。对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写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4],指出了国家政治权力是国家经济利益实现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国家的经济利益是目的和出发点。那么,政德作为政治权力执行者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即政德和政治权力都属于上层建筑,是以国家的经济基础为基础的,“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5]。既然马克思主义政德观是习近平政德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那么现在需要找寻的是习近平在哪些地方论述或论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德观。

早在福建宁德主政期间,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德观就有独到的见解,他曾提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它‘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6]39原始社会的酋长在严格意义上不是从政为官者,但他们具有了政德的雏形,以自身的道德榜样影响感染其他人。习近平在此引用恩格斯的原话,意在指出为政者要时刻把自身作为道德标杆,以上率下,带动整体,服务社会发展。针对一些失去政德修养的贪污受贿人员,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列宁说,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6]28政治上有教养,表现在从政者身上就是要有良好的政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政德观。如果为官当政者的政德观和理想信念“总开关”都过关,那么,其金钱观、义利观、价值观等“关卡”就会很容易跨越闯关的。要想治国理政安天下,首要任务是修政德正其身,尔后方能匡扶社稷。而在修德正身的价值取向上,毛泽东则认为,“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7]1094,即修德正身应从自身出发,在人民群众处落脚,将修政德与平天下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习近平一再强调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用公权的前备条件是要修私身,这样才能慎用权、用好权。

1.2 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是习近平政德观的另一重要来源,也是滋养培育其发展的文化土壤。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习近平引用最多的是优秀传统儒家的经典名言,其中《论语》《礼记》《孟子》《荀子》各有11次、6次、4次、3次,《尚书》《二程集》等经典也被多次引用[8]。而在其中,关于政德的引述也是比比皆是,足见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习近平政德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政德观的源头活水。当然,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渗透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推陈出新,历久弥新,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敬民保民、公正廉明、举贤任能等。

首先,即使在家国一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先贤们也给出了独到的见地,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老百姓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是爱民敬民和保民的依据。对于天下和百姓,习近平就曾谈及,“唐朝陈子昂有一句诗:‘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意思是说,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关心、济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6]60。不论是高尚的人还是为政者,都需要时刻爱护、敬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爱民者,民亦爱之;反之,心无百姓、鄙弃群众的人就不要从政为官。“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3]26

其次,为政者要有公正廉明的政德。公正即公平正义,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对美好社会矢志不渝的追寻,也是衡量为政者工作的标尺;廉明,也就是廉洁透明,将权力的运行置于阳光下,公开透明,廉洁奉公。对于此,习近平一语道破,“公生明,廉生威”[9]211。处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做人廉洁方可树立权威,把处世为人统一于为政施道的全过程。

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政德思想中,举贤任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习近平在论及优秀传统文化和政德时一再强调的。“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9]163。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政者只有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才能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邦之兴,由得其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9]161。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道,贵在贤能。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德建设实践

习近平政德观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德建设的理论指南,又来源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德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德建设的实践是和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在党建中凸显和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因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10]4。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与为政者政德的失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了“为政以德”这个基本要求。

习近平抓住政德建设的要害,从提出“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再到当前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等,都是习近平牢牢把握政德建设的顶层设计,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最大的实际和实践,运筹帷幄,紧跟时代。其中,“八项规定”中的“廉洁从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三严三实”中的严以修身用权和律己,“两学一做”的做合格党员以及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等,均和政德及政德建设息息相关。这些政德实践的开展,为习近平政德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基本的格调,无可厚非地成为理论之源、思想之母。

2 习近平政德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政德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系统,分布在其系列重要讲话的众多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有党、有责、有戒;为民、务实、清廉;大德、公德、私德。

2.1 有党、有责、有戒

在当今中国,一个优秀的政务工作者,必须时刻把党放在心上,把责扛在肩上,把戒念在口上,始终把规矩置于行动中。无论身在何位,要干好本职工作,一定要“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11]141。党作为领导一切的决定力量,有党是有责和有戒的根本政治前提和首要思想基础,有责是基本要求,有戒则是约束性条件,而有责和有戒是对有党的表现和彰显,二者统一于实现有党的全过程。

第一,有党。这是从政者一刻也不能丢弃的原则和底线,始终把党放在首位,兢兢业业为党服务,对党忠诚。因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夙夜在公,服务于党的事业就是服务于人民的事业。有党,特别是心中有党,应当是具体鲜活的,习近平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11]143特别在政治方向、立场、言论、行为等方面要严守纪律和规矩,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维护中央的权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第二,有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是无可置喙的。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曾谆谆告诫当政者,“古人就说‘为官避事平生耻’,还说‘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3]229。从政为官,理应不避事,不怕事,不仅敢于负责,还要善于负责。权力意味着责任,而责任往往也意味着要尽心尽责干事,不但能干事,而且能干好事。习近平在“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讲话中提到一个例子,说从新中国以来,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此后在历届县委领导班子的率领下,使植被绿化率从0.3%一跃到当前的53%,这就是尽职尽责、奋发有为的良好写照。

第三,有戒。康德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也是他对整个人类的希冀。而作为当今中国的从政者,不仅要对自然定律和道德定律心生敬畏,更要对党纪国法有所畏有所戒。有畏是有戒的必要条件,有所畏才能有所戒,从政者要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3]258,制度不是“稻草人”,党纪国法也不是“橡皮泥”,需要将这些当作戒尺时常警戒警醒自我。

2.2 为民、务实、清廉

习近平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中概括了“为民、务实、清廉”这一政德内容。三者当中,“为民”是政德的核心,“务实”是基础,“清廉”是内在要求[12]。一切为政者,如果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为民众办实实在在的事,那么,最终也会被民众抛弃,就如同政府一样,不为民办实事,不相信百姓,最后会陷入“塔西佗陷阱”不能自拔。当然,为民要能够求真务实地为民,不做“花架子”和形象工程,不搞形式主义,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求实效、做实绩,不兴伪事兴务实。而清廉在政德中则是一以贯之的,是贯穿于为民务实全过程的。

首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这是为民的根据,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一再指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3,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从政人员矢志不渝的行动指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为政者的情愫,这才是为民的应有状态。

其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踏实肯干、求真务实才是政德之要。“‘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为政之道,贵在实干”[3]240。所谓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是经不起时间检验和真理推敲的,唯有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出一些成绩,为民分忧、解民之惑,才是为政之道。反之,倘若只当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就会头重脚轻根底浅和嘴尖皮厚腹中空,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最后,不论是为民还是务实,都要自始至终把清廉贯彻在思想和行动中,清廉是为民和务实的重要保障。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10]16,从政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炫于五色之惑”,经得起诱惑,才能做得了大事。为政之理在于奉献,而“为政之德在于清廉”[6]39

2.3 大德、公德、私德

政德,首先强调的是德,其次是政,因为没有德支撑和环绕的政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持久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因此,习近平政德观基本内涵的第三个方面是大德、公德和私德,具体来说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0]173。习近平首次提出这“三德”是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尔后,特别是在2018年“两会”上,他又多次提到大德、公德和私德,并且详细阐述了如何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

在大德、公德和私德中,大德是宏观层面的要求,不仅是为政者,普通群众也应当明大德,经得起诱惑和考验;公德是中观层面的要求,针对从政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群体,要时刻不忘和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私德则是微观层面的要求,要落实到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个人身上。其中,习近平特别注重的是家风建设,提出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政德相对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来说,就是一个强劲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13]。在这些道德实践过程中,需要积累尺寸之功,把慎独、慎初、慎微和慎欲当作锻炼和培养约束自己能力的途径和方式,监控好自身的生活圈、朋友圈和文化圈。

3 习近平政德观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习近平政德观区别于一般政德观而熠熠生辉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政德观牢牢扭住的核心和要害。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灵魂所在;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存在状态;而甘于奉献、一心为公是基本要求。

3.1 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亦是习近平政德观的价值取向,而且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秉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3这个理念,并在近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将这个价值理念落到实处。在这期间,反腐败斗争和精准扶贫格外突出和显眼,也是人民群众能够切身切实感受和体验到的。因为老百姓最痛恨腐败,贫困人口亟需脱贫,所以中央以零容忍态度对待腐败,同时全力实施精准扶贫。

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其为人从政一以贯之的初衷。在此之前,他就曾对从政者说:“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6]38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民,以人民为中心,为民办实事。为政者要解决许多政务和众多现实问题,就得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而“办法就在群众中”[3]61,因此,只有以群众为圆心,以人民为中心。从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3]50。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为政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理应为人民办实事,置人民为“座上宾”,一切政事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

3.2 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在2018年“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多次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十分明确地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14]在这里,他将功成不必在我和政绩观联系起来。当然,“功成不必在我”不仅是政绩观的范畴,也是为政者的一种博大情怀,更是习近平政德观的一种价值取向。

功成不必在我体现了一种舍我、忘我和小我的价值观念,它从大局、整体和国家这种“宏大叙事”着手“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6]34,鼓励甘愿做人梯、当铺路石,从历史实践的过程和人民群众这个整体思考问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新的长征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勠力同心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应当细化为当前及继任者接力完成的事业。“只有像接力赛一样,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做成大事”[3]87。诚然,为政者应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取向,又要有功成必须有我的责任担当,把二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比较全面的政德价值观。

3.3 甘于奉献,一心为公

甘于奉献和一心为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奉献即为社会和人民奉献,一心为公为的就是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奉献和为公是习近平政德观的又一价值取向。如果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于民,那么,“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6]29。即为官从政者最根本的道理在于奉献,而且是甘于奉献、无私奉献。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揭示了为政者甘于奉献、耻于过分索取的道理。一心为公,即“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事事出于公心”[10]394,出于公心,合乎公理,办事公道,方能赢得公众、赢得民心。

习近平在论述甘于奉献、一心为公的价值取向时,总会提及奉献和为公的“关键少数”楷模。在学习先进人物的品德时,习近平指出,“学习牛玉儒,就要学习他廉洁奉公、清正无私的革命本色;学习郑九万,就要学习他‘心理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情怀”[3]218。在习近平看来,这些都是政德建设的模范代表,要抓政德实践层面的典型和关键就要从他们抓起,紧紧把握政德宣传上的话语权,从而在现实层面涌现出更多郑九万式的人物。甘于奉献、一心为公的人,往往是心辨而不繁说,多利而不伐功,结果自然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4 以习近平政德观引领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政德观为引领,树立更加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导从政者做出更加实实在在的政绩。

4.1 树立更加良好的党风政风

保持过硬的作风始终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传统,跨入新时代,作为领导一切的党,必须率先垂范,时刻将作风建设作为党建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党风影响着政风、民风和行风,要以党风作为突破口,用优良党风促进政风,矫正行风,进而带动民风。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伊始,就非常明确地提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10]16。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劲带领下,“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15]表 1是2013—2018年的“反腐”百度指数趋势表,从中可以发现,反腐指数从2015年之后呈递减趋势,这反映出近几年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和胜利,党风政风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百度指数是指以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分享平台,其中的指数趋势有整体、PC和移动三种。指数越高,反应搜索量大,那么做这个词优化的人也就越多。“反腐”百度指数从2015年之后呈递减,说明反腐取得可喜的成果,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反腐的关注度自然就降低了。

表1 “反腐”百度指数趋势表(2013—2018年)
4.2 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前些年,个别地方在发展经济时没能注意保护自然生态,如今需花巨大的代价恢复。而“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3]。因此,政治生态也要精心呵护、细心维护和用心保护。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讲政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也是正风肃纪、巩固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果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政治生态是由从政者、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其中,从政者在政治生态塑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良好的政治生态中,从政者理应为政清廉、秉公用权,因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10]385。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政治生态的核心。图 1是2018年第1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占比情况[16],数据呈现“一高一低”现象,即第一种形态高,第三、四种形态低,这说明腐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遏制,政治生态有了极大的好转。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习近平政德观为引领的背景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指: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图1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占比图
4.3 引导从政者做出更加实实在在的政绩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谈到政绩时说:“无论从组织还是从干部个人来讲,都不能将升职作为评价干部工作优劣和事业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17]这说明个人的升迁不代表政绩,政绩的优劣不应以升迁作为衡量标尺,而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政绩的归宿。“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等等,这些都是和为政者实实在在的政绩背道而驰,和习近平政德观相违背。

在新时代,摆在从政者面前最大的政绩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18]。不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都应坚持“ 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3]30,但在所有这些政绩中,党的建设是最大也是最核心的政绩。当然,实实在在的政绩既体现着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显功,也蕴藏着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

5 结语

习近平政德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政者从什么政,如何从政的科学行动指南,是一个已经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经典和现实,始终以党和人民为始发站和终点站,提倡以德润政,以人民为中心,舍身忘我,一心为公。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政德观为引领,可以树立更加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而引导从政者做出更加实实在在的政绩,这对继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左传[M].李维琦, 覃遵祥, 陈建初, 等, 注.长沙: 岳麓书社, 2001: 527.
[2] 王肃. 孔子家语[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162.
[3]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50.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26.
[6] 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 习近平用典: 常提儒家名言苏轼名句最多[EB/OL]. (2016-03-02)[2017-15-25].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02/c402832-28165712.html.
[9] 人民日报评论部. 习近平用典[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2] 习近平. 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J]. 求是, 2004(19): 36.
[13] 人民领袖: 习近平六下团组金句[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03-19(5).
[14]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N].人民日报, 2018-03-20(9).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审查调查情况[EB/OL].(2018-04-18)[2018-04-20].http://www.ccdi.gov.cn/toutu/201804/t20180418_170173.html.
[17] 习近平. 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J]. 中华儿女, 2000(7): 40.
[18] 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