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X没X”属半实体框架下的前置标记结构,拥有特定的格式和功能,是一种“类固定短语”。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口语语体的表述,由于使用频率较高,其中的多数用例已经习语化。例如:
例1:周雅安也拾起书,用红笔有心没心地在书上乱勾。(琼瑶《窗外》)①
① 本文注明出处的例句,均来自北京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大数据与语言教育研究所(BCC)语料库。还有少数未注明出处的例句为作者加工处理或根据有关材料自省。
例2:“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习俗。(《中国农民调查》)
例3:我瞪他一眼:“呸。有脸没脸,跟粽子似的了,老子凭什么再跟你拼个我死你活?”(张小花《史上第一混乱》)
例4:阿春:你有完没完呀。靠边。我下车。(《北京人在纽约》)
例5:把钟离国母气的:“你们有准没准啊?啊!”(郭德纲《相声集》)
例6:自己只是在这里作客几天,却忘了自己的立场跟他说一些有的没的。(《罗德岛战记》)
以上例句都有这样一个结构:常项“有”和“没”共同修饰同一个变项“ X”。其中,“有”表领有或存现,“没”是“有”的否定形式,常规的搭配形式是后面加具体名词,语义透明,表示两种情况的并举,如“有书没书”“有桌子没桌子”“有水没水”等。但在实际运用中,多数情况却并非如此。“有X没X”结构还能够浮现出其他语义内容:“有钱没钱”是指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有心没心”表示随意的状态;“有脸没脸”是说对方不要脸;“有完没完”意思是没完没了。这些意义无法从“有心没心”“有钱没钱”“有脸没脸”“有完没完”的表面构成成分中直接推知,表达的是言外之意。甚至“ X”还可以由形容词和结构助词充任,语义更为模糊,如:“有准没准”“有的没的”。从句法功能来说,“有心没心”“有钱没钱”类结构能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其中多数能作状语,有的还能作为独立的小句出现,比如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有完没完》。与之相对的“有书没书”类,则不能作定语、状语或作为独立的结构。同样是“有X没X”结构,为什么在语义和句法上有这么大的区别,“有心没心”和“有书没书”相比其特殊性在何处?这种特殊性将是笔者讨论的主题。
关于半实体框架下“有…没(无)…”结构的研究早已有之,一般讨论变项不同的“有A没B”或“有X无Y”结构,如王丽芳、贺君、巴一斯、张虹、顾鸣镝等的研究[1-5]。而对于变项属同一形式的研究,至今仅有罗文娟在考察“有A没B”结构时,探讨了A、B相同情况下的句法特征和语用特征;顾鸣镝在分析“有X无Y”的构式整合层级的同时,在余论中谈到“有X无X”被投射至性状域,不仅表示如“有罪无罪”的双重可能性的确切涵义,还引申出了如“有意无意”等“似有似无”的整合意义,但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讨[5]。笔者在前人相关结构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有X没X”结构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区分,希望揭示非常规用法的使用原由。
由于该结构的意义具有不可推测性,“有X没X”属典型的构式。用构式语法理论来考察,能够对其结构义及其用法和原由、X的约束条件、构件义和构式义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构式“有X没X”有哪些特征?什么样的“ X”能够进入该构式?非常规结构下的“有X没X”形式及语义表现如何?
1 “有X没X”的原型及构式义构式“有X没X”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很常见的口语表达式,其主要特点是肯定形式“有”和否定形式“没”前后呼应,形成对举结构,指称同一个语素“ X”。以往学界对于这一构式的专门研究至今尚未有人涉及,因此要对其进行充分研究,首先需要对“有X没X”的构式原型和构式义进行全面地分析。
“有X没X”可分为常规结构和非常规结构两种形式,二者都是基于言者对于某种现象的描述,对于言者来说,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不同。由于“有X没X”本身不能表达完整的结构意义,具体的语义需要在话语中进行推导,因此对于该结构构式义的提取需要结合语言事实用例进行分析。
1.1 “有X没X”的原型作为现代汉语中能产性很强的结构“有X没X”,其“前结构形式”在古汉语中是“有X无X”,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例如:
例7:有罪无罪,予曷改有越厥志?(《今文尚书》)
例8:所市之地六步一,命之曰中,岁有市无市,则民不乏矣。(《战国·管子》)
由于受到书面用语口语化的影响,加之否定词“没(有)”取代“无”的用法后,从元代开始“有X无X”渐渐让位于“有X没X”,例如:
例9:他也不管那船有载没载,把手相招,乱呼乱喊。(《元代话本》)
例10:每日是他厨下取饭,有菜没菜,都不照管。(《古今奇观》)
由上例可知,该构式的原型为“有X无X”,如今“有X没X”是正反重叠式的主流。
1.2 “有X没X”的构式义“有X没X”的构式义可分为常规结构义和非常规结构义两个部分:常规结构是指语义透明度高,表层形式可自由替换,且形式离散可进行扩展的语言结构;而非常规结构具有规约性,语义透明度低,形式凝固,成分间不可扩展,词汇化或习语化趋势显著。常规结构如下例所示:
例11:行者道:“你看看可有头没头。”(《西游记》)
例12:我也说不准夜里这片山上有人没人,因为到处是银灰色一片。(《王小波精选集》)
非常规结构示例如下:
例13:周雅安也拾起书,用红笔有心没心地在书上乱勾。(琼瑶《窗外》)
例14:“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习俗。(《中国农民调查》)
由上例可知,常规结构下的“有头没头”和“有人没人”语义较为透明,语义可从字面直接推知,形式离散,中间可插入“或”“还是”等连接成分,“ X”可自由替换,比如:将“头”换为“手”“胳膊”等;将“人”换为“羊”“狼”等。非常规结构下的“有心没心”和“有钱没钱”语义相对模糊,形式凝固性强,中间不可插入其他成分,“ X”不能进行随意替换;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频使用,多数已经发生词汇化或已成为习语。
常规结构和非常规结构都是基于言者对于某种现象的描述,对于言者来说,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不同。由于“有X没X”本身不能表达完整的结构意义,具体的语义需要在话语中进行推导,因此对于该结构构式义的提取需要结合语言事实用例进行分析。
(1)客观叙述性
常规结构的“有X没X”是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例如:
例15:李七侯说:“这么大雨,我们借光吧!这里有店没店哪?”(《彭公案》)
例16:秋谷慢慢的道:“不管你有工夫没工夫,一定要请你今天去一趟。”(《九尾龟》)
例17:玉仙说:“这个苇塘没有道路,还不定有水没水。”(《小五义》)
例(15)中“有店没店”表达的是言者对现实情况的咨询,为了避雨而寻求住处,体现的是未知情况下的询问。例(16)中的“有工夫没工夫”表达了祈使的语气,可概括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体现言者对于听者已知状况的指令。例(17)中的“有水没水”,是对“这个苇塘没有道路”接下来会怎样的猜测,介于已知和未知之间,是测度性的陈述。
通过考察语料发现,在常规结构下的“有X没X”主要表达以上三例中的三种含义,都是基于客观现实的叙述,可抽象概括为三类:对于未知的询问;已知状况的指令;介于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测度。
(2)主观评价性
非常规结构的“有X没X”是对于主观认定的评价。例如:
例18:大家笑,百姗也笑,含情望我,我腻得把脸扭向一边:“我说你们有完没完?没完你们在这儿说,我走我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例19:而且“卡拉”这高科技的声响能照顾所有的中国的有嗓子没嗓子的歌星,调门上不去的可以降低,嗓子不雅的可以配上共鸣。(《人民日报》 1993年)
例20: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茅盾《林家铺子》)
例21:无论有钱没钱,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爱心永远流荡在每个公民心间。(《人民日报》2000年)
以上四例中的“有X没X”表达的是言者的主观评价,“有完没完”是说该结束了,“有嗓子没嗓子”是说无论嗓音如何,“有一句没一句”是说“闲扯”的状态,“有钱没钱”是说无论拥有财富的多与少都能享有爱心。上述“有X没X”表达的是字面义之外的构式义,基本表现了言者主观上的负面评价和全量认定。
综上,笔者认为,“有X没X”的构式义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非常规结构的客观叙述,第二类是常规结构的主观评价。虽然两类形式都是对于某种情状的表达,但通过上下文语境可以推知,其关键的区别在于是不是完全基于客观现实的描述。这就造成了两类形式不仅在语义表达上泾渭分明,而且在句法分布和功能特征上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性特征笔者将在下文中详细阐释,并试图寻求非常规结构下“ X”的准入条件,论证其形式特点和语义功能。
2 “有X没X”的句法功能“有X没X”在共时层面具有多种表达功能,有做主语和宾语的指称功能(代词性),有做谓语的述谓功能(谓词性),还有做状语、定语的修饰限定功能,和做补语的补充说明功能。充当主语和谓语时,“有X”与“没X”关系较松散,充当状语、定语、宾语和补语时关系较紧密。下面笔者将按照“有X没X”四种结构所能充任的所有句法功能码化为六类。
2.1 主语S:有X没X+V+adv.+adj.例22:下一步还要搞畜产品加工,服务设施也要完善起来。所有这些,有文化没文化是大不一样。(《报刊精选》1994)
例23:幸好,他做得还算有些声色,只是他常看心情接案子和收费,因此,有一顿没一顿倒是很平常。(袁圆《爱你一万年》)
做主语时,“有Np没Np”和“有一Q没一Q”需要有预设条件才能成立。如,例(22)的预设为“畜产品加工和服务设施完善”需要“文化”的支撑,因此,有文化没文化是大不一样;例(23)的预设为“他常看心情接案子和收费”,因此,有一顿没一顿很正常。此处“有X”和“没X”之间较为松散,是并列关系,中间可插入“和”“或”。
2.2 谓语P:S+有X没X例24:就因为看到了你,我才顾前不顾后的……你有事没事,站在桥上干什么?(琼瑶《水云间》)
例25:阿春:你有完没完呀?靠边。我下车。(《北京人在纽约》)
例26:他问她矿上的情况,她说半句留半句的;她也问他省城的工作,他有一句没一句。(《作家文摘》1995)
做谓语时,例(24)和例(25)中的“有Np没Np”和“有Vp没Vp”,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询问语气,是典型的述宾结构,语义具体而实在,“有X”与“没X”间表转折,中间可插入“还是”。例(26)中的“有一Q没一Q”则是用在陈述语境中,由于是叠加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其他成分,但与前句信息相同,都与言说有关,意义实在。
2.3 宾语O:S+V+(adv.)有X没X例27:吕建国说:他爱有钱没钱,没钱就去给我借,反正得交。(《作家文摘》1996)
例28:我们吃银行利息都够了,背这么个大包袱,谁知道有完没完!(《报刊精选》1994年)
例29:生活依然是有一顿没一顿,丈夫的病症更厉害了。(《报刊精选》1994)
例30:自己只是在这里作客几天,却忘了自己说一些有的没的。(《罗德岛战记》)
做宾语时,“有X没X”中间不可插入其他成分,已固化为不定指的关涉对象,从句法位置和语义关涉来看,不再表示并列的语义关系,应视为语义的叠加,并且具备独立使用的功能,应看作一个独立类似词的单位。
2.4 定语A:S+Vp+有X没X(的)Np例31:而且“卡拉”这高科技的声响能照顾所有的中国的有嗓子没嗓子的歌星,调门上不去的可以降低,嗓子不雅的可以配上共鸣。(《人民日报》 1993年)
例32:他甚至不忍心下判了,因为他实在不愿让孩子过早地回到那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中去……(《报刊精选》1994)
例33:他努力学着如何缩好头,且不让恐惧外露,然而在这黑暗中,食物等有的没的东西通通在身边翻滚成一团……(龙枪《旅法师》)
做定语时,“有X没X”具有主观评价的修辞化特征,用来修饰限定其后的Np,中间一般不得插入其他成分,具备一定的凝固性。
2.5 状语A:S(Vn+O)+(aux.)有X没X(地)Vp例34:平儿有心没心地说:“我不坐,我嫌它阴呢。”(《作家文摘》1994年)
例35:家里有吃没吃不问,我妈跟你受了一辈子气,最后气死了。(马峰《吕梁英雄传》)
例36:喝着茶,老陈和沈同生有一搭没一搭地扯些闲话。(《作家文摘》1994)
例37:雅赫雅如何容得她由着性儿闹……,只得有的没的另找碴儿。(张爱玲《连环套》)
做状语,是“有X没X”最普遍的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强化,该结构在状语位置有的已经成为习语,如“有一搭没一搭”“有的没的”,而多数处在词汇化的进程中,如“有心没心”“有吃没吃”“有事没事”“有脸没脸”等。具备副词性的特征,表主观评价义,而且整合度相对较高,不可拆分,多数已凝固为常用结构。
2.6 补语C:S+Vp+(得)有X没X例38:生活过得有一顿没一顿,丈夫的病症更厉害了。(《报刊精选》1994)
“有X没X”的补语例句虽仅有两例,但也是一种固化了的结构。
笔者通过对CCL语料库进行检索,分析了A、B、C、D四类结构的句法功能,如表 1所示:
表1 四类“有X没X”句法功能对比 |
![]() |
由于非常规结构“有X没X”表示主观评价义,与常规结构“有X没X”相比,非常规的“ X”是基于主观认定的,往往呈现抽象性的语义特征。通过考察语料发现,非常规结构下“ X”的语义特征如下。
3.1 语义转指性 3.1.1 “ X”的语义转移非常规结构中的“ X”基本是转指的用法,在语义功能上发生了转移,不再表示“ X”的本义,而是以A指代B。例如:
例39:终于想通了,既在台湾发端,何不溯源?于是在写给朱天文的信里附了一笔,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读书》)
例40:服务员察看她的脸色不好,隔了半小时又打门问她:“小姐,是否要叫晚饭?”英茵发怒了:“你有完没完?再打门,我不会理你了。”(《作家文摘》)
例41:手里拿着把芭蕉扇,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扇哪!(《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有枣没枣”中的“枣”是名词,在该构式中是指称的用法,用以指代机会;“有完没完”中的“完”是动词,不是指结束的状态,而是本应结束的主观认定;“有一搭没一搭”中的“一搭”是数量结构,在此处作状语修饰“扇”的动作,这种数量结构明显偏离所要修饰的动词,表达的是施动者不耐烦的心态。
3.1.2 “ X”新义的浮现非常规结构中的“ X”体现的不再是原型义,而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产生新义。例如:
例42:确实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食物是非常丰富,所以有钱没钱,大概都吃得过剩,那有钱的人呢,他很注重身材的雕塑……(《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例中的“有钱没钱”表达的并非字面意思,因为社会中有行为能力的人不可能一分钱没有,这里的“钱”喻指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值,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有钱”或“没钱”。“钱”在此处指主观标准量,属于转喻。
例43:常言道:穿青衣,抱黑柱。你不是他这屋里人,就不管你。刚才这等掠掣着你,你娘脸上有光没光?(《金瓶梅》)
“有光没光”不是指有没有光亮,而是指有没有光彩,此处的“光”指脸面或面子,是一种隐喻。
在非常规结构“有X没X”中,“ X”的语义大多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转化而来,语义较为抽象,具有规约性,意义通过构式赋予在相关语境中临时浮现出来。
3.1.3 “ X”语义的依附性非常规结构“有X没X”中的“ X”本身语义并不完整,需完全依赖于“有”“没”来表义,在该结构中,“ X”的语义是由构式的整体义赋予的。
例44:网上销售有戏没戏?(《人民日报》2000)
例45:喝教许多庄客,把庄里有的没的细软等物,即便收拾,尽教打迭起了。(《水浒传》)
例(44)“有戏没戏”中的“戏”是黏着语素,本身是不自由的,需依附于“有”和“没”才能独立成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于“有戏”和“没戏”的释义为:有/没指望或有/没希望[6]。“戏”在这里被赋予了“指望或希望”的语义。例(45)“有的没的”中的结构助词“的”,必需依附于其他成分才能成词。其中“有的”和“没的”都可作为肯定性指示代词和否定性无定代词独立使用,并用来表示“所有的”意思。
“语义转指性”从认知域转变的角度解释了非常规结构下“ X”语义发生了转移、新义得以浮现、语义的依附性特征。不符合上述三条语义特征的词或短语一般无法进入该构式,以下两例就无法检索到相关的语料。例如:
“有桌子没桌子”,“桌子”为本义,新义没有浮现,语义相对独立;
“有衣服没衣服”,“衣服”为本义,新义没有浮现,语义相对独立。
同样,上文所述常规结构下的“ X”也不符合这三条语义特征。例如:
例46:上善说:“你没看有电没电?!”金莲拉了灯绳,灯是灭的,就说:“又没电了!”(贾平凹《秦腔》)
例47:她很怀念在西村坪的那些日子,吃饭不用交粮票,不管有菜没菜,饭总是可以敞开吃的。(艾米《山楂树之恋》)
“有电没电”“有菜没菜”的“电”“菜”,都为本义,新义没有浮现,语义独立。因此,也不符合非常规结构“ X”语义转指性的特征。
3.2 描述性语义特征“语义转指性”对“ X”来说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尚有一些名词性语义成分用“语义转指性特征”无法界定。如“有罪没罪”“有事没事”,“ X”的语义并没有发生转移。这要求从“ X”为名词时的语义特征入手,探究深层次原因。
通过考察语料发现,这些难以界定的成分都是抽象名词,如“有意义没意义”“有本事没本事”“有理没理”等。这些词都存有描述性的语义成分①,能够对事物或人的属性、特征、行为表现等进行描述和说明。施春宏提到,描述性语义成分可以概括为名词所具有的性质义,这些性质义在程度上包含量度,表现出量度义[7]。而量度义是构式“有X没X”能够得以凸显的关键所在,也使主观评价义得到更好的强调和突出。
① 描述性语义成分由施春宏(2001)提出,是指在名词语义内涵中起描写、修饰、陈述等作用的内容,是名词语义结构中表示特性的部分,可以看成广义的述谓内容,显现出描述性语义特征。
4 结语“有X没X”如今是高频率使用的半实体构式,该形式既有结构松散的常规结构,也有结构紧密不可分割的非常规结构。笔者就非常规用法进行分析,得出其与常规结构不同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并且通过分析该结构所在的句法位置,可判定处在定语、状语、宾语和补语位置上的“有X没X”词汇化程度较高,也最有可能发生习语化。形式上的表现还需有深层语义的支撑,笔者分析了非常规结构下“ X”的不同之处,正是这种不同于寻常的表义特点,造就了习语化的半实体框架构式。
[1] | 王丽芳.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0-2008134821.htm |
[2] | 贺君.存在动词对举格式"有X无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延吉: 延边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4-1012484043.htm |
[3] | 巴一斯. 浅析"有X无Y"格式[J]. 现代语文, 2012(6): 67–68. DOI:10.3969/j.issn.1008-8024.2012.06.039 |
[4] | 张虹. 从"有A无B"谈汉语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6): 93–96. |
[5] | 顾明镝. 框架构式"有X无Y"的整合层级及其理据解析[J]. 汉语学习, 2016(6): 45–51. |
[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885. |
[7] | 施春宏. 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 中国语文, 2001(3): 212–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