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保护和利用好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需要[1]。淮安地处江苏省的中北部,位于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北接徐州,南临扬州,东近大海,西连安徽,水陆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号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这里是古代大军事家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的故里,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崇文尚武风气盛行。淮安位于南北文化过渡带,各地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渗透到几乎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概莫能外[2]。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建立资源数据库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3]。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保护和利用好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实际上,如何通过数字化、数据库等数据手段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早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袁俊探讨了信息化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4],黄永林分析了数字化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案[5],陈小蓉就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建设进行了研究[6],马冬雪等基于GIS技术分析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情况[1],解赵辉研究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问题[7],张盛展关注到了“互联网+”的多维模式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8],任塘珂介绍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体保护的新路径[9],等等。
上述研究成果可为本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不过总体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从大数据的视角研究淮安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因此,笔者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通过分析淮安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保护现状,提出大数据背景下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路径。
1 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丰富多样,融合于民间舞蹈、杂技、民俗、休闲、娱乐、节庆等活动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内容,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群众性和传承性,主要包括下面两大类型。
1.1 民间舞蹈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一书的记载,淮安目前已列入国家、省、市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6种,分别为洪泽湖渔鼓、泾口高跷、马灯舞、跳判、茶伞舞、莲湘、高涧腰鼓、花船舞、盱城渔鼓、团团会、龙舞、舞狮、渔沟花鼓会、踩五花云、宋集跑驴、陈桥花船舞。淮安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又融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集中于三大区域:
(1)淮安市西南部的洪泽湖周围地区,主要集中在洪泽区、盱眙县。洪泽湖周围地处苏皖交界,交通便利,外来人口多,渔民多。一方面,该地区文化受安徽的影响很大,不仅地理上与安徽接壤,而且盱眙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直到1955年盱眙县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另一方面,该地区文化受山东影响大,山东距离淮安不远,近百年来有大量山东移民迁移到洪泽湖周围地区。目前,该地区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洪泽湖渔鼓、马灯舞、茶伞舞、高涧腰鼓、花船舞、盱眙花鼓伞、盱城渔鼓、团团会、陈桥花船舞和龙舞,达10种之多。
洪泽湖渔鼓据说由清代满族的跳神风俗发展而来。从北方传到鲁南地区后,初始时成为一种叫“肘鼓子”的迷信职业,然后传到苏北地区,发展成为洪泽湖渔鼓,清末时最为盛行。洪泽湖渔鼓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泗州戏、快板说唱等曲调,表现出了渔民们辛勤劳作和节庆的欢乐,一般由2∼3人在船头表演。当前主要分布在洪泽湖周边的泗洪县、洪泽县等沿湖乡镇。
马灯舞也叫走马灯,据说起源于韩信操练士兵时类似舞蹈的阵法。舞蹈动作以步法和队列变化为主,保留着许多古代军事训练的特征,主要流传在淮阴区以南洪泽湖北岸的广大地区。
茶伞舞据说是在明清时期由河南开封传入的滚灯演变而来,流传到洪泽湖地区后改为茶伞舞。道具为黄色的伞,演员为两男一女,三人同时登台演出,主要流行于洪泽湖周边的淮阴、洪泽一带。
高涧腰鼓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以前,最初流行于西北地区,分为文腰鼓和武腰鼓。表演时使用的腰鼓为木制鼓身,两端蒙上羊皮或鱼皮。清末传入洪泽湖地区后形成了高涧腰鼓,高涧腰鼓属于文腰鼓。
花船舞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舞蹈,又叫玩花船、撑旱船。利用竹木制成船的轮廓形状,外面围以布裙,分为单舱、双舱两种。演出中撑船人或小丑插科打诨,幽默风趣,明初传入洪泽湖地区。
盱眙花鼓伞又称花鼓灯,受凤阳花鼓影响较大,但表演形式相差极大,所用曲调以本地民歌小调为主,演出内容包括古代传说故事、爱情故事等。盱眙花鼓伞主要流传于盱眙县官滩镇等地区,演出时间多在秋收后至春耕前的农闲时间,参加者多至30~40人,分为8组。
盱城渔鼓,据说源于满人的跳神风俗,后来传到鲁南地区,形成一种“神汉”职业,清末传播到洪泽湖地区。盱城渔鼓的道具是渔鼓,表演时边击鼓边讲故事,内容为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舞蹈表演,取消了跌打滚爬等高难度动作。
团团会由安庆传入盱眙,采用淮北一带流传的淮洪调、四季游春调等民间小调,音乐伴奏以锣鼓为主。主要内容是祈求天神保佑平安,最初3个人表演,后来发展到5人、7人不等,舞蹈动作丰富,并伴以武术和特技表演。主要流行于盱眙县南部仇集乡一带。
陈桥花船舞又称荡湖船、旱船,主要流行于金湖县陈桥镇以及洪泽、盱眙等地区。陈桥花船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可2人、3人、5人乃至多人表演。
龙舞又称耍龙灯、舞龙灯,清末民初传入盱眙等地区。道具为竹扎的龙灯,表演者为9人、13人或19人,表演时舞龙者在龙头的带领下上下舞动、左右盘旋,旁边有乐器伴奏。
(2)淮安市东部及南部的淮安区、金湖、涟水一带。淮安区是明清时期的淮安府衙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南来北往的人口汇聚于此,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目前,该地区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泾口高跷、跳判、莲湘、踩五花云、陈桥花船5种,说唱特色以及集体参与特色明显。
泾口高跷在清末时由山东人传播而来,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融合了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特点,表演内容多为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富有乡土气息。主要流传在淮安区泾口镇一带。
跳判又叫跳判官,是庙会民间社火表演的一种。最初是乡村傩戏的一部分,由12个人一起表演,分为文判和武判,整场表演动作夸张、风趣幽默。主要分布在以淮安区车桥镇为中心的地区。
莲湘据传产生于明末清初,因社会动荡,难民乞讨时敲打竹竿,伴以舞蹈,逐渐形成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竹竿两端串上铜钱,人数不限,可利用固定场地表演,也可行进中表演。清末时传入淮安地区,主要流行于洪泽、金湖、淮安区、涟水一带。
踩五花云,全舞共15套动作,除开头及结尾处有敬神、送神情节外,其余多为模拟生活的动作和民间游戏活动。主要流行于金湖县一带。
陈桥花船舞又称荡湖船、旱船,主要流行于金湖县陈桥镇以及洪泽、盱眙等地区。陈桥花船舞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可2人、3人、5人乃至多人表演。
(3)淮安市中北部的淮阴区、清江浦区一带。这一地区是历史上的黄淮运交汇之区,交通便利,号称“南船北马”,但由于灾害频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如其他地区丰富,主要有舞狮、渔沟花鼓会、宋集跑驴3种。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据调查,淮安清浦区张怀宝家的舞狮为家传,有100余年历史,形成了融北狮雍容、南狮威猛风格于一体的张家舞狮,具有形态生动、配合默契、节奏鲜明等特点,集舞蹈艺术、民俗文化于一身。
渔沟花鼓会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伴以舞蹈的集体表演形式。清代晚期,渔沟一带的花鼓会表演极为兴盛,表演内容以道教故事和出世思想为主,后来多以生产场景和民间故事为主。伴奏乐器以渔鼓为主,表演形式有说、唱、舞,主要流传于淮阴区渔沟镇一带。
宋集跑驴是一种民间社火舞蹈,晚清民国时期流行于淮阴地区。传统的跑驴多为一人扮演骑驴妇女,一人扮演赶驴的人,整个过程有唱有舞,诙谐风趣,内容多为日常生活琐事。
1.2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的记载,目前已列入国家、省、市民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6种,分别为游身八卦连环长剑、洪泽湖地区风筝制作与放飞、石锁功、梅花拳、山阳棋艺、仇桥杂技。上述杂技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淮安地区分布较广,尤以文化资源深厚的淮安区为多。
游身八卦连环长剑为清代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所创的剑法,民国时传入淮安地区,主要流行于清江浦区一带。其特点是以传统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掌法为基础,以摆扣步、绕弧形圈行进,以腰为轴,以腰催肩,以肩带腕,身剑协调。
洪泽湖风筝主要流传于洪泽湖老子山地区。风筝以竹材为原料,制作流程复杂,有利于丰富业余生活,促进肢体运动。
石锁功相传起源于唐代军营,盛于清道光年间,后流传至民间并演变为竞技项目。主要流行于淮安市清江浦区一带。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20世纪初由山东人陈登科传给清江浦孙玉清。梅花拳分为文理和武功两个部分,孙永林为淮安地区梅花拳第三代传承人。
山阳棋艺可追溯至清朝围棋四大家之首的梁魏今开创的山阳棋派。该棋派具有北方棋派的粗犷,也有南方棋派的精巧,其特点是奇巧多变。
仇桥杂技为仇桥镇严氏家族祖传。清末,仇桥镇严凤举靠表演气功和魔术养家糊口,在表演的过程中,向途经的各地杂耍艺人学习技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仇桥杂技从业人员多,节目种类丰富[10]。
2 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通过对淮安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可发现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地域特色鲜明,不少由外地传播而来淮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孕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地域特色鲜明。例如盱眙花鼓伞,融技艺性、表演性、民俗性、自娱性于一身;盱眙龙舞中的龙灯制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地民间工艺技术的体现[11]。另一方面,多从外地传播而来。例如梅花拳是20世纪初由山东人传至淮安清江浦;游身八卦连环长剑是由黄万祥传入淮安地区;石锁功是淮安人何明拜南京石锁高手王道泉为师,然后传至淮安。
2.2 体育价值明显,利于强身健体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安地域文化中的特色资源,这些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用石锁等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力量;练习梅花拳可以强身健体,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练习游身八卦剑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制作与放飞风筝可以丰富业余生活,促进肢体运动。
2.3 数量可观,分布不均目前淮安市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2项,其中: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6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6种,全部属于市级的“非遗”名录。数量虽然可观,但层次还有待于提升,且分布也不均衡,洪泽湖周围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淮安区,而涟水地区分布较少。今后应当着重分析该地区体育类“非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的调查与发掘力度。
2.4 现状堪忧,传承乏人据研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蕴涵着民族精神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淡出主流体育文化,甚至有许多或已灭绝,或正处于濒危的边缘[12]。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是如此,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香火戏逐渐消亡,踩五花云舞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花船舞面临着经费短缺、人才匮乏等困境[13];杂技老艺人、老教练、老手艺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14];民间渔鼓老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年龄较大,年轻人不愿唱渔鼓[15];熟练掌握梅花拳的拳师较少,传承状况堪忧;石锁功仅何明一人,目前也只有会员50多人;游身八卦长剑目前仅在淮安市清河区一带传播,主要传承人张春运年龄已超过60岁。
3 大数据背景下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复杂性、整体性、健身性[16],以及地域性和民族性、主体性和融合性、无形性和群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17]等特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新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借鉴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经验对我国文化遗产进行数字转化管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日本的“文化遗产在线项目”,欧盟委员会的“欧洲文化遗产在线”等。在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大数据将得到更为广泛和有效的应用,因此要重视大数据与“非遗”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展示和传播。
3.1 大数据背景下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发掘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无限扩大,数据类型更加多样,在资源交换、资源共享、资源管理等环节上具有明显优势。淮安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今后要重视体育文物、体育档案、体育文献等的收集与整理。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进一步掌握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等,建立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的资源档案,建设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3.2 大数据背景下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大数据是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依托于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来研究和保护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立足苏北地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该地区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机制和资源条件,利用资料库充分发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值,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2)利用大数据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立法,分析版权与文化的关系,为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以及监督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保护情况提供法律借鉴。(3)建设淮安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4)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18],而获取全面的传承人信息是大数据的优势。要利用大数据手段保护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对传承人的年龄、收入、医保、社保等开展调查,及时掌握传承的情况。
3.3 大数据背景下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话语权的迁移,二是传播方式和渠道有了变化,三是传播的主动性、精确性和强迫性更强。淮安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资源,以便取得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的效果。为此,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制作成专题,利用虚拟技术再现,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动、形象、完整的形式展出。(2)建立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和平台。资源数据库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传播的媒介,要重视可视化展示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运用,使其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窗口。(3)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引导群众传承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构筑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网络,加强遗产项目及保护工作的展示传播,进一步在淮安普及和推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向学校推广,将其纳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
4 结语淮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价值明显,展现了当地民众特有的交流活动、生存方式、生活智慧和文化意识。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遗产赖以存在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数据可为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直接有效的信息和决策支持。因此,要树立大数据意识,使大数据成为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播的工具,并将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框架内,在促进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淮安城市品质的提升。
[1] | 马冬雪, 江芸, 朱明勇. 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 体育科学, 2015(6): 19–24. |
[2] | 李欣. 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5. |
[3] | 杨子奇. 大数据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研究[J]. 凯里学院学报, 2015(4): 59–62. |
[4] | 袁俊. 信息化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探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3(19): 156–158. |
[5] | 黄永林.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 文化遗产, 2015(1): 1–10. |
[6] | 陈小蓉.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建设[J]. 体育文化导刊, 2013(8): 105–108. |
[7] | 解赵辉.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9): 100–102. |
[8] | 张盛展. "互联网+"的多维模式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 2017(2): 57–61. |
[9] | 任塘珂.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体保护新路径[J]. 青年记者, 2018(3): 126–127. |
[10] | 淮安市文广新局. 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2)[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14. |
[11] | 路志峻, 李金梅.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文化的传承[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12): 19–21.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06.12.006 |
[12] | 淮安市文广新局. 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3)[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0. |
[13] | 淮安市文广新局. 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4)[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6-72. |
[14] | 淮安市文广新局. 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1)[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6. |
[15] | 俎浩, 曲天敏.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 福建体育科技, 2013(5): 9–11. |
[16] | 王冬月.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5): 103–106. |
[17] | 李超华, 孙德朝. 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动态趋势[J]. 四川体育科学, 2015(1): 12–16. |
[18] | 郑自立. 大数据时代的文化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J]. 改革与开放, 2015(9): 5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