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0 Issue (3): 94-99
国际汉语教师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建构刍议    [PDF全文]
陈肯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虹口 200083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汉语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需不断更新。面对目前国际汉语教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从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建构两个方面来改进。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再局限于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几个学科范围之内,对公共外交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也应充分理解;职业能力的建构要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蓝本,从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入手。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的建构处于动态发展空间,要根据现实的教学要求而持续更新完善。国际汉语教师可根据当今全球汉语教育的特点,结合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我职业价值,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汉语教师     知识体系     职业能力     职业生涯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Career Cap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ongkou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ed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qualification and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must be updated accordingly.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 we conclude that the qualification and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from two aspects: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career capability. The knowledge system is not only limited to linguistics,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The construction of career cap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the competence of language using, teaching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ability. Both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career ability are dynamic, and should be improved according to teaching requirements.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adjust and construct their knowledg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day's glob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onfucius Institute, so as to achieve their career goal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knowledge system     career capability     career life    
引言

“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法)问题是当前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里比较突出的显性问题,“教师”在这一问题中起着主导作用[1]。分析和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在微观层面上较好地回答某些有关教学的问题;以教师为关注焦点,围绕与这个焦点相关的教师教学、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以及由国际汉语教师(中国籍)为聚合主体组织的发展等问题而进行研究,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观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出现的新问题,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当前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笔者试图从知识体系建构和职业能力建构两方面进行探讨。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建构包含两个重要部分,即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构与职业能力建构。教师以其专业知识来促进自身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而职业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弥补专业学习未涉及的学科领域。专业知识体系建构与职业能力建构是构成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两翼,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条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1 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

从汉语国际教育这个学科自身所固有的特征出发,国际汉语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面向海内外母语或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群体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2]。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研究领域覆盖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3],这类学科即属于框架内学科,直接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

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也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全球推广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汉办”)的设置便体现出了这一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从国家发展层面出发,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面向全球的公共文化传播实体,是中国教育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也可以说是一项国家事业,围绕这个着眼点,其学科覆盖领域应该含有公共外交学和国际关系学等,这些学科可以归纳为框架外学科,着眼于跟语言和文化国际传播有关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

框架内和框架外学科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前者重在“点”,意在说明“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后者重在“面”,从国家角度出发,说明语言、文化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1 框架内学科建构

单纯地就专业学科属性而言,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的框架内学科意识,并且能够较好地融通这些学科,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服务于汉语教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汉语国际教育最核心的框架内基础学科。汉语本体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过来,对外汉语教学也可以拓宽汉语本体研究的范围,有助于加深对汉语的认识。理论语言学,可以让我们知道全球各种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了解不同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这样有利于把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旋律。应用语言学中的各个分支学科,可以丰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理论,尤其是语言教育、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应用语言学学科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支撑性框架内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而语言教学又是教育学的一门分科。教育学中研究的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效果检测等内容都与汉语国际教育有关,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理论。

心理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另一个支撑性框架内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使教师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言认知、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对汉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理论。

框架内的学科建构是从专业构建的底层出发,是每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在进入实际教学之前必须建构的完备的基础学科理论体系。由这些学科规划和设置出的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博三级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必修课程。

1.2 框架外学科建构

框架外学科的建构有助于国际汉语教师更好地认识作为国家事业发展和全球中国文化传播载体的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教师个人在宏观层面上准确把握汉语国际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应积极通过自身的教学,在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同时,逐步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价值。

公共外交学,狭义地讲,是研究主权国家对外的文化宣传、推广等外交行为的学科[4]1−8。公共外交则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 [4]12。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共外交必须是在主权国家的中央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对外活动,通过公关、传播、人文交流和援助等形式来对海外的公众进行文化外交活动,其直接目标是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最终目的是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从根本上说,公共外交承担了沟通不同文明和文化裂痕的理论使命,是架起不同国家民众之间超越文明和文化隔阂的桥梁和催化剂。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中国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对外战略,体现出了公共外交的内涵。公共外交学研究的主权国家对外文化的传播机制、传播形式和途径、传播方法和技术以及传播效果评估与控制等问题,不仅是战略规划主体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还是语言和文化的具体传播者所要关注和思考的焦点之一。

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研究国与国以及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运行、相互作用和演变规律等的学科,其主体内容为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内容[5]。就国际汉语传播的形势而言,主导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等硬实力和教育、文化、科技等软实力是极为重要的,国家的综合实力构成了汉语对外推广的最强基底;中国的国际交往力、全球话语权、国际形象等因素则为汉语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可能。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和文明是国际关系学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处理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汉语的国际传播和推广正是中国在当前全球化大浪潮下与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这沟通了中国与其他文明形态国家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助于全球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全球推广要顺应国际历史潮流,合理应用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各种成果,主动与各类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在世界文明多元性和文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前进道路中发出“最美中国音”。

框架外学科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有关,更显现出交叉学科和多样性的特征。这类学科本身可能与第二语言教学的重合度较小,但却是一个国家语言对外传播和文化全球推广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语言国际规划也必须将这类学科纳入考量和权衡的范围之内。国际汉语教师应对框架外的学科做到充分理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切身的语言文化传播体验,为国家的语言国际规划献计献策,积极参与中国公共外交活动和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的制定。

框架内学科和框架外学科共同筑起了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学科建构的体系,前者明确回答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问题,而后者则更多地站在国家的角度上,说明汉语国际传播在宏观层面上的问题。

2 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的建构

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学科建构是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这一职业的必要基础[6],而这类人力资源是否能够较好地从事这项职业,做到“人”“职”匹配,还得考查职业能力的建构是否合理到位。因此,职业能力的建构可以说是教师从事这项职业的必备条件。

2.1 语言及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框架内学科建构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的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及语言运用能力。国际汉语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就是教授母语或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所以教师的汉语语言能力是职业能力建构的内核。教师的汉语能力包含了汉语各语言要素和汉字能力,并且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汉语知识储备转化为汉语语言教学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教师职业能力建构的重要之处。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能力是保证汉语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而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则是与教学工作相关的各项交际性事务成功开展的保障条件。

教师的语言及语言运用能力中,英语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也是包含其中的。作为当前国际通用语,英语可以在某些场合中充当第三方语言,力保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及相关事务有效开展。

2.2 教学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是通过教学这一实际行为将汉语知识和汉语运用技能教授给学生的,所以教学能力是教师继语言及语言运用能力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职业能力。教学能力理论上的培养可以通过框架内的教育学学科的学习来完成,而教学实践能力则需要通过教师持续不断地进行实操来获得。

具体而言,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解为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能力和汉字、中华文化的教学能力,以及各项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教学能力[7]。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师完成大部分教学任务和学生获得绝大多数语言知识与能力的主要教学过程,所以课堂教学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重中之重。

2.3 心理抗压能力

由于国际汉语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身处的教学环境以及可能遇到的跨文化冲突等种种客观存在的现实,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国际汉语教师自己要持有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足够的预计和应对策略,并且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较好地应对突发的教学危机和公共文化传播危机,训练自我抗压和解压的职业能力。

2.4 国家语言发展战略执行能力

作为国家事业的汉语国际传播,是中国公共文化外交和国家软实力的展现,是在一定的国家语言规划和政策下应运而生的[8]。国际汉语教师则是具体去执行这一国家语言规划和政策的使者,是国家文化外交的推动者。根据框架外学科构建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外交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外,还应结合中国的国家语言发展战略,在国际汉语传播和中国文化推广的过程中寻求自己的合理定位,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战略执行力。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为广大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职业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参评标准,这些标准大致可以划分为专业要求和职业要求两个方面。专业建构和职业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顺利进行汉语和文化教学以及执行和落实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微观的专业技能又有宏观的职业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职业要求,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打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国际汉语教师在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也是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进步之时。

3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建构模式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规定了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而《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则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自身该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获得职业发展上的成功。孔子学院的创建为绝大多数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了一条符合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通道,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有效且高度地结合。

3.1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类型

随着中国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显现出了不同的汉语学习需求和目的[9]。适应海外汉语学习者各类不同需求和目的的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类型仍处于“欠缺”状态,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质量上的不到位。

(1)教学型教师

这种类型的教师是目前孔子学院发展中需求数量最多也是处于主体位置的国际汉语教师类型。教学型教师是指主要教授海外学生汉语知识、汉语技能和汉语交际能力等语言及语言运用系统内知识的教师。这类教师往往具有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能够适应对不同层级学生的教学要求,可以完成纷繁多样的汉语语言教学任务。

教学型教师居国际汉语教学的首要地位且数量众多,这类教师符合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立的初衷,是海外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有力保障。

(2)文化型教师

文化型教师是为满足海外汉语学生更高需求应运而生的国际汉语教师类型。这类教师主要是中国文化海外教学和传播的具体执行者,所有跟中国文化有关且能够促进国外学生汉语学习兴趣的学科都应属于这类教师教学的内容。这类教师的来源领域广泛、专业背景多元,不仅仅限于语言类的学科;该类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母语文化有所了解,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和教学能力。

文化型教师不同于教学型教师,在中国文化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关注点应放在海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上。文化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并走进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全球多元文化意识并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定的汉语文化思维。

(3)专门型教师

专门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海外汉语学习者在特殊领域里的语言和技能需求而划分出来的教师类型。语言教学型教师能够满足学习者基本的汉语交际的学习需求,而专门型教师可以在更细化的专门领域来教授学习者,例如商务、文秘、旅游、艺术和中医药等特殊领域,因此,专门型教师应该具备汉语语言学科和特殊领域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由于学习者具有十分明确的汉语学习目的,所以这也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般语言教学型教师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学生专门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专门型教师必须掌握某一专门领域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教授给学生该领域实用的汉语技能。

(4)科研型教师

这是为了适应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而特别设置的一种教师类型。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教学定位,以开展当代中国研究和国外“汉学”研究为学术科研方向,以促进孔子学院所在国和中国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术发展与合作为目标,从而大力发展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学术和文化外交平台的综合作用。

科研型教师符合孔子学院今后发展成为中国海外学术科研平台的规划目标。这类教师以汉语和中国文化为第一切入点,可与国外学者直接联合开展当代中国和海外“汉学”研究,也可以为外国学生和研究者面对面地开展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科研讲座,以此借鉴国外优秀的科研成果并促进中国科研学术的横向和纵深发展。

(5)管理型教师

管理型教师即具体的每一所孔子学院的管理者,一般可以理解为孔子学院的院长。管理型教师主要负责经营和运行孔子学院,细化并落实孔子学院总部制定的章程,选聘、培训和管理其他类型教师,协调好孔子学院与国外合作院校的关系,做好所在国孔子学院的品牌运营管理,总体负责孔子学院的教学、文化交流及科研等任务。

管理型教师是每一所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核心代言人,这类教师应从教学、文化和科研型教师中选拔出来。管理型教师除了具有相应的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基本功外,还应熟知国家的语言发展规划及政策并且具备较好的跨国教育管理能力。

孔子学院的国际汉语教师需求类型不是单一化的,往往是复合性的,存在着交叉和叠加的教师岗位。以上五种类型的教师需求,可以大致明确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细化国际汉语教师自我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长处,结合不同类型孔子学院的具体发展需求和模式,优化自身的职业生涯,尽力打通自己的职业生涯通道,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3.2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与其汉语教学工作和自己职业有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包括了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兴趣培养、教学能力的获得、在职的培训、具体的教学事项的调整及最后退出这项职业劳动的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途径,也是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

(1)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认知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知识化和能力化的专门海外汉语教学职业,从事这项职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基础和职业能力,懂得语言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有清晰的认知,对国家的语言规划和政策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并能根据国家的具体需要来执行语言教学任务。

国际汉语教师对职业的认知应该包含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知道从事汉语国际教育需要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获取的渠道有哪些;第二,自己的性格、人生态度是否符合这项职业的内在要求,这项职业的发展路径和通道是怎样的;第三,与这项职业有关的因素有哪些,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应变之策对待这些有可能对自己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第四,从事这项职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和职业愿景有何影响,对这项职业所辐射的宏观领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职业倦怠及职业发展瓶颈

国际汉语教师在初入职时,总是伴随着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投身教学工作,但是随着相同教学任务的长期重复,教师有可能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情绪。针对这种情绪,教师应该积极寻求同事之间或专门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帮助,通过一定的情绪发泄来降低自己的职业倦怠度,通过不同的职业路径来寻求自己对所从事职业的兴奋度。

一般而言,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瓶颈问题会在入职后的3至5年内产生,瓶颈问题会使部分教师因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出路而选择“跳槽”。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遇到了不少的困境,教师问题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瓶颈问题不光是教师个体的问题,也是以汉语国际教育为聚合目的的组织问题。教师的思想意识不能较好地跟上时代前沿、教师的教学行为单一枯燥、教师的职业认知发生较大改变以及组织在发展中遇到较大的问题等都有可能形成教师的职业瓶颈。面对职业瓶颈问题,首先,国际汉语教师应调整心态,重新分析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其次,“汉办”应大力进行国际汉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断优化、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通过相应的培训,有助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上升一个层次,避免优秀教师人才流失;最后,国家的语言规划和政策应考虑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处境,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教育规划的制定。

4 结语

笔者探讨了有关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建构方面的问题,试图说明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国家的语言规划跟国际汉语教师有着切身的关系,全球化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宏观的思维;第二,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和职业能力建构的具体内容,这些知识和能力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何种作用;第三,分析了当前孔子学院教师的职业类型,并尝试说明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建构发展。希望通过以上的内容探析,能够初步阐释清楚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法,助推这类教师的职业建构,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 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 世界汉语教学, 2010, 24(1): 73–81.
[2] 陆俭明.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2): 11–16.
[3] 崔希亮.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 2015, 29(3): 405–411.
[4] 韩方明, 赵可金, 柯银斌. 公共外交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 赵可金, 倪世雄.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52-68.
[6]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46-50.
[7]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41-45.
[8] 赵世举. 语言与国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54-56.
[9] 张和生.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