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是光辉巨著《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 170周年。经过一个多世纪岁月的冲刷, 《宣言》不仅没有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而且散发出更强烈的真理光芒。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宣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是《宣言》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 是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不同的是, 它建立在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中国梦" "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都是《宣言》中国化的时代体现, 都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要素。
1 《共产党宣言》的内在逻辑理路19世纪40年代, 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两个对立阶级, 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迫使无产阶级到工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并以军队般的纪律服从机器大生产, 忍受着资本家残酷的压迫与剥削, 随着矛盾的积聚, 这个专为人民谋利益的彻底革命的阶级愈加强大, 他们的目标就是: "推翻资产阶级, 建立无产阶级统治, 消灭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1]138随着革命的发展, 正义者同盟领导成员逐步认识到旧有密谋传统和方式的局限性, 鉴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指导革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二位受同盟委托为其起草纲领, 即1848年2月出版的《宣言》。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深得民心, 使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宣言》也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 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 成为国际革命工人运动思想和行动的纲领, 成为预告新的历史阶段即将开始的宣言书。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 《宣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 更是系统而凝练, 正如苏俄和苏联的缔造者列宁说的: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 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的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2]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揭示, 充分论证了"两个必然"理论的合理性; 对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的论述, 对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深入阐释, 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指向; 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理论等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基的同时, 也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过上安定美好生活找到了"阿里阿德涅之线", 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 《宣言》这部经典已经出版了上千个版本, 被翻译成上百种不同语言, 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之所以版本多、地域宽、传播广, 主要原因就是其思想深刻、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解决现实问题指明前进方向、提供行动指南。其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 "· · · · ·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 · · ·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3此为《宣言》在历史长廊中沉淀、萃取的精华, 也是其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其中, "一般原理"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整个说来"是由基本原理内在联系构成的理论体系, "随时随地"更是从时空两个维度, 言简意赅地而又不失内涵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何时何地融入并继续发展的条件。简单说, 《宣言》中蕴含的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共产党宣言》在新时代的体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一直以《宣言》思想为理论源泉, 其"两个必然"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对处理新时代下各种复杂矛盾都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1 "两个必然"理论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论述了资本主义本身无法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客观事实, 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其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机器工业对手工劳动的取缔, "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走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40。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必然"理论。本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 十八大之后, 习近平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 铭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 立足中国当前的发展实际,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容的"中国梦",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表现, 更是对中国历史与发展的坚定自信。
在主题这个维度上, 《宣言》把正义者同盟之前的那个不能准确反映革命宗旨的口号换成在革命中凝心聚力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 号召一切处于压迫、剥削下的无产者组织起来, 打倒资产者,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使无产阶级获得个性与自由。在党的十九大上, 习近平铿锵地指出: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把没有人权、没有地位的无产者凝聚并号召在一起, 拧成一条捆绑罪恶资本家的绳索; 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则是把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方向、实践指向和价值目标结合起来, 使全国人民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长征中不断前进。前者揭示的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的信心与决心, 并代之以社会主义社会; 后者阐释的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目标任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思想源泉, 后者是对前者的传承创新, 二者辩证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当中。
从"两个必然"来看, 资产阶级终会被无产阶级取代, 这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资产阶级信奉机器统治原则, 他们有意识、但无禁止地垄断、操控以机器为代表的技术, 导致技术制度化, 使生活在这一制度下的人无"人权"可言, 这就给它的灭亡种下了因。无产阶级一直是一个被剥削的阶级, 但也是一个彻底革命的阶级, 只靠双手劳动而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并由此开始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代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出现了新的四大发明, 即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和中国高铁,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 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此外, 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 表明中国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新时代, "两个必然理论更加坚定了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使全国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 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必然。"中国梦", 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梦想, 还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梦想, 这与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不谋而合, 两者是相互贯通、同理可得。一句话, 实现"中国梦"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胜利。
2.2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源泉人之所以异于动物, 就是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还要顾及发展, 使人从潜在转向实在、可能转向现实, 就是依据自身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来发展自己。马克思指出: "价值问题的成果构成社会主义学说的价值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价值目的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4]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解放的最终价值目标, 正如《宣言》所指出的那样,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51。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概括, 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是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总目标。
什么是共产主义?自由和全面发展何以可能?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向全面发展的过程, 是要摆脱资产阶级的机器统治, 使人从科技"异化"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人的发展自由、全面、和谐。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机器的不断更新换代, 生产力高度发达, "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5]。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这一论断旨在说明, 只有个人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 才能实现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充分条件, 而非充分必要条件。由此可见,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的所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远景发展思想, 包含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改善和德、智、体、美及劳动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自由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6]。这两个方面并非简单相加, 而是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二者辩证统一于实践当中。
中国自古就有"安民利民" "民贵君轻" "平政爱民"等许多从人民利益出发治国理政的民本思想, 并开辟了诸如"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时代文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就清楚地告诉执政者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列宁说过, "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毫无疑义, 没有亿万群众的高昂的劳动热忱· · · · ·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不可能的" [7]。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的新时代, 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 发达生产力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起着最革命、最活跃的决定性作用, 先进文化在其实现中是"以文化人"的思想保证, 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群众路线更是一切价值的起点和归宿, 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都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保证, 这些都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步入新时代, 习近平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更是一语中的, 勾勒出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 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美好蓝图, 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的使命初心的生动体现, 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创新。总之,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的的现实性和阶段性体现,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
2.3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导《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或称"两大规律", 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依据, 或者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两大发现"为理论基础, 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结论。《宣言》以系统而凝练的语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弊端, 《宣言》中阐述的思想是"两大发现"的理论基础, "两大发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理论化、系统化的伟大成果。正如1885年法文版《宣言》问世时恩格斯提到, "不指出《宣言》是怎样产生的, 那无论用什么语言来出版都绝对不行" [8]。《宣言》产生时所提出的原理永不过时, 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理论经典, 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不能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不能教条地生搬硬套,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3。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或不同发展阶段)必须把《宣言》的一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形成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 也就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在中国, 第一个创造性地运用《宣言》中思想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是毛泽东, 如果没有引入中国的《宣言》, 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也不会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良好局面。不论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宣言》思想的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下, 必须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必然选择。中国要解决现阶段社会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需要《宣言》经典思想的指导, 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关头披荆斩棘、不断前进。
3 《共产党宣言》在新时代的启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无产阶级斗争史上开创了新纪元的《宣言》, 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蕴含于《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揭示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宣言》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产生的成果在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 其科学真理是不朽的, 新时代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方针政策, 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深推进中, 《宣言》都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3.1 《宣言》的基本启示: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实践化马克思主义这个让中国崛起的伟大理论在新时代更显弥足珍贵, 散放不朽的真理光芒, 然而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继续向前发展, 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宣言》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其主要表现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 从前述中不难得出:第一, 《宣言》中所阐明的一般原理是永恒的真理; 第二, 《宣言》中提到的很多具体措施已完全不符合中国当下国情; 第三, 《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契合社会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9], 共产党人必须带着问题、联系实际地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 以认真学习、发展创新的科学态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更好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宣言》中国化在新时代的突出表现, 是《宣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方法论的实践逻辑, 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宣言》的思想精华, 同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立足中国实际, 学习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 使《宣言》普遍原理同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3.2 "两个必然"理论启示:新时代要坚定信念、奋勇向前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 其不可持续的现实表现就是爆发的愈发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以及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的魔法师"[10]277−278, 这足以表明, 资本主义制度终将成为历史上被淘汰的制度, 资产阶级终将成为历史上被淘汰的阶级, 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阶级必然能取得胜利。就共产主义而言, 共产主义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因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绝不会出现的"[11]。富有远见卓识的马克思认识到, 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亡都有一个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资本主义社会亦是如此。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明确要求: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3]习近平对初心和使命的阐述正是《宣言》中无产阶级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展现, 也是共产党人新时代奋发图强的新姿态。处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低级阶段)的中国,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迈进新时代的中国一定能坚持初心、坚定信心, 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在实践创新的征程中得以实现。
3.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启示:新时代要以民为本、为民谋利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庄严宣告: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0]283资本主义社会那个彻底革命的阶级没有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中, 只是其本身发生了变化和发展, 表现在它正日益把体力劳动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在一起, 他们已从几乎没有社会地位的弱小的工人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实践化、大众化、民族化和新鲜化的过程中, 发展为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力军, 要不是他们, 中国革命能取得成功?要不是他们, 改革开放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要不是他们, 人民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显然是不能的。因此, 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核心地带, 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说, "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 创造了中华文明, 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 [12], 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英雄。从两者的相关文献来看,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明显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无一不是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可以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时代,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这鲜明地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自由和全面发展,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和能力的发展, 努力让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结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宣言》思想的时代再现,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宣言》思想的过程还在继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启示, 要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 不应忘记《宣言》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不应忘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全国人民要在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宣言》光辉思想的启示下, 团结起来, 奋勇前进, 再创新高。
[1] |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
[2] | 列宁. 论马克思主义[M]//列宁. 列宁专题文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
[3] |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18(1). |
[4] | 谭希培.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 133. |
[5]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05-306. |
[6] | 卢肖文.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5. |
[7]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6: 25. |
[8]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372. |
[9]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78-279. |
[10]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11]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 |
[12] | 习近平.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3-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