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安徽工业大学 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32
b.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Ma'anshan Anhui, 243002, China
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是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创新不强、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绿色创新结合了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是传统制造企业摆脱资源环境束缚、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选择, 探寻传统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绿色创新自Brawn和Wield于1994年提出以来, 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了对绿色创新的研究。目前, 有关绿色创新涵义的研究日渐成熟, 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者多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企业的绿色创新驱动因素进行探究。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有政府规制[1-3]、市场拉动[4-6]、利益相关者压力[7-9]等; 企业内部因素主要有行业规模[10]、环境组织能力[11]、高管的环保意识[12-14]等。企业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王建明等[14]研究发现, 绿色创新在环境约束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中有完全中介效应, 与绿色创新活动有关的活动都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李怡娜等[15]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两个视角发现, 环境绩效在企业绿色环保实践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张启尧等[16]的实证研究证实, 绿色知识管理能力、渐进性绿色创新与突破性绿色创新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由此可见, 有关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 但是将绿色创新驱动因素和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前因后果整合到一个模型的研究却不多见, 且目前的研究对环境绩效关注不够, 更没有专门针对传统制造企业的相关研究。鉴于此, 笔者从政策和市场两方面切入, 构建传统制造企业绿色创新驱动机理的概念模型, 基于结构方程技术检验传统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双赢"效果, 从而揭示传统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关系以及作用路径, 这对指导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及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模型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创新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拉动, 也理应强调市场因素的推动, 所以笔者将市场和政策因素同时纳入绿色创新驱动因素模型中, 深入探究其对绿色创新的驱动效果, 验证市场和政府两者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关系。为了更进一步揭示不同驱动因素对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的影响程度, 借鉴Cheng等[17]学者有关绿色创新分类的研究成果, 从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来探究其对传统制造企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影响关系。具体构建的传统制造企业绿色创新驱动机理的概念模型如图 1所示。
![]() |
图1 创新驱动机理的概念模型 |
市场导向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最有效地为顾客创造优良价值和给企业带来良好企业绩效的组织文化, 使企业通过与顾客保持紧密联系, 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变动, 进而促使企业的创新行为。当绿色进入市场竞争, 消费者、供应商和同行竞争企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开始注重绿色市场, 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需求变动, 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必定会选择积极开发能满足顾客绿色消费需求的绿色产品, 故而市场通常是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最主要的动因。不少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市场导向可以驱动企业的创新, 市场导向中的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等因子不仅是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 也是企业环保创新行为的重要动因。Del Brio[18]等指出, 顾客需求是企业环保创新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Darnall[19]认为, 市场导向将驱动企业持续采取一种先动性行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顾客的绿色需求兴起, 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就必须设法为顾客创造价值, 所以从市场拉动的角度看, 市场导向必然会使企业主动选择绿色创新, 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性和新产品绩效。张婧等[20]实证研究制造型出口企业发现, 市场导向中的部门间协调和顾客导向两个维度会促进企业对产品进行创新。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a:市场导向正向驱动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
H1b:市场导向正向驱动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
1.2.2 政策导向与绿色创新已有研究证实绿色创新的初始动因是政策方面的环境规制。绿色创新研究的初期, 不少学者就强调环境规制能驱动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 只是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的驱动效果不同。Porter等[21]实证, 发现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Johnstone等[22]认为, 政府的环境规制可以通过驱动绿色工艺创新, 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王炳成等[5]研究发现, 国家法规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李巧华等[23]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政策导向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正向作用比其对绿色产品创新的更强。周海华等[24]指出, 不论是正式环境规制还是非正式环境规制都正相关于企业的绿色创新。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2a:政策导向正向驱动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
H2b:政策导向正向驱动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
1.2.3 绿色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绿色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尚未统一, 但大多数学者赞同绿色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观点, 认为绿色创新既遵循环境目标又具有组织合法性, 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树立良好形象, 利于提升其经济绩效。也有少数学者认为, 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会提高生产和营运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盈利, 削弱企业竞争力, 从而不利于提高经济绩效。由于绿色产品创新鼓励充分有效地利用原材料, 减少浪费, 这反而会导致原材料成本降低, 并可能引导企业思考新的发展思路, 寻找变废为宝而带来额外收入的畅销品的新方法, 以增加盈利, 提升经济绩效[25]。绿色工艺创新主要考虑需要为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废物排放而改进工艺, 这样可以使企业获得技术补偿效应, 降低营运成本, 提升市场绩效。Chen等[26]指出, 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都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加大对绿色创新的投资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Lin等[27]研究发现, 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竞争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3a:绿色产品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经济绩效;
H3b:绿色工艺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经济绩效。
1.2.4 绿色创新与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环境绩效主要包括企业对水、物料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三废"等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和环境污染治理经费支出的降低。Carrion-Flores等[28]基于127家美国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 关于环境创新和环境效益之间的正向关系是显著的。李怡娜等[15]研究发现, 企业的绿色环保实践与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徐建中等[29]研究指出, FDI能够提升区域的绿色创新能力, 会进一步提高其环境绩效。由于满足严格的政府规制会相对增加企业产品生产或工艺研发的潜在成本, 不利于企业效益的获得, 进而会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绿色创新以降低企业成本, 实现环境效益的增加, 进一步使企业环境绩效得到改善。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4a:绿色产品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环境绩效;
H4b:绿色工艺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环境绩效。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量笔者结合国内外大量关于市场导向、政策导向、绿色创新及企业绩效研究的成熟量表, 再根据研究目的对市场导向、政策导向、绿色创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5个潜变量涉及的观测变量指标进行设定。具体5个潜在变量测量如表 1所示。
表1 变量测量 |
![]() |
调研中, 笔者主要针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企业,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的企业。
实际调查时,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 采用5级李克特分量制, 其中1~5依次代表"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不确定""同意"和"非常同意"。
回收问卷的主要方式有:(1)相关机构在专场会议和学校给MBA学员和工程硕士学员留置问卷, 并当天收回; (2)利用与相关研究机构和商会主管人员的合作关系, 邮寄电子版问卷或发送问卷网址给相关企业填写并实时跟进收回; (3)通过老师、亲戚、同学和朋友推荐等方式去发放和回收电子或纸质问卷。据此, 共收回问卷318份, 删除35份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83份, 有效回收率为88.99%。
3 实证分析本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样本企业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采用的各分量表和总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 对5个潜在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假设, 使用软件Amos21.0做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结果笔者所选样本企业的分布情况具体如表 2所示。为了保证问卷填写人员对企业有足够的了解并具备相应的知识, 受访对象是在该样本企业中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主管、环保主管或者高层管理者等管理层人员。
表2 样本企业分布情况 |
![]() |
信度的分析, 主要选择Cronbach's α值检验问卷的信度。由表 3计算结果可知, 所采用总量表的Cronbach's α值等于0.933, 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6, 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适合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表3 变量分析的Cronbach’s α |
![]() |
效度的分析, 通常用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考虑到本研究的问卷所有项目全部来自相关成熟量表, 已有大量学者使用过这些量表, 故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又由模型拟合评价的结果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 且模型非标准化系数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也都有较强的显著性, 所以可以认为本研究的模型结构效度较好。
3.3 模型检验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1.0的检验, 模型的χ2=528.204, df=314, 所以χ2/df=1.682 < 2, 达到理想值; CFI为0.916, 达到0.9以上的理想水平; RMSEA为0.049, 达到小于0.05的理想水平, 说明适合用此模型来验证与分析。本研究模型的估计方法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中各因子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具体模型拟合度指标见表 4, 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见图 2, 假设检验中各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和统计性检验结果见表 5。
![]() |
图2 理论模型分析结果 |
表4 假设模型拟合指标及结果 |
![]() |
表5 假设检验中各变量间路径系数及统计性检验 |
![]() |
由实证结果可知, 除了政策导向正向驱动绿色工艺创新、绿色工艺创新与经济绩效正相关的假设没有成立外, 其余假设都得到了支持。
(1) 市场导向显著正向影响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创新。由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05(p < 0.01), 0.821(p < 0.001)可得出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由市场竞争的压力、绿色市场的形成、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青睐而产生的绿色需求都逐渐使企业意识到进行绿色创新的重要性, 尤其会首先促使企业对产品进行绿色化, 以标新立异来吸引消费者。所以目前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 市场导向是其进行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的主要动因, 即优先关注绿色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去选择是否进行绿色创新, 并非把政策因素作为首要考虑。
(2) 政策导向显著影响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创新。模型假设检验结果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64(p < 0.05)和0.118(p>0.05)表明政策导向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影响不显著。企业对关于绿色政策相关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分享等会促使企业首先考虑对产品进行绿色化的创新, 而对工艺方面的绿色化改进没有显著的驱动作用, 可能是由于考虑到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风险性较大, 难度也比进行产品创新要大, 因为改进生产工艺一般耗时较长, 人力及财力成本较大, 一旦改进失败导致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另一方面, 由于知识转移的环境或者学习和吸收能力等存在差异, 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获得的实际绩效比预想的绩效要低, 这会令企业领导者反对和排斥创新。此外, 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以满足降低环境污染要求而带来的收益往往也会比产品创新更滞后, 没有绿色产品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更直观和快速。这也进一步解释了在资源有限和环境政策规制的情况下, 传统制造企业会优先考虑进行绿色产品创新而非绿色工艺创新。
(3) 绿色创新能显著提高传统制造企业的环境绩效。从绿色创新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74(p < 0.01), 0.489(p < 0.01)得知, 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都能使企业获得环境效益。因为绿色创新的目的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 传统制造企业的产品绿色化和生产工艺改进, 其创新意义必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环境绩效。对此, 笔者通过对283家传统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正向作用是显著的。
(4) 绿色创新可以改善传统制造企业的经济绩效。但模型分析路径结果表明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显著, 绿色工艺创新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明显。原因可能是绿色产品创新是考虑将环境理念引入产品设计和包装中, 可带来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市场优势, 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绩效并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而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由于存在改进困难、需更多的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以及获得收益的滞后性等原因, 使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不仅不会带来较多的经济利润, 甚至还会大量挤占企业的收益, 所以绿色工艺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显著影响的假设没有成立。
4 研究启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 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创新, 从而促进其绿色发展:
(1)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相关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政策导向目前对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的作用不明显, 原因在于环境政策方面存在局限性, 达不到鼓励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改进和引进节能环保技术的目的。所以政府方面需要注重制定灵活的环境政策, 给予企业一定的金融支持, 避免纯粹的行政强制, 以更有效地帮助传统制造企业迸发出主动进行绿色创新的活力。
(2) 传统制造企业自身也应提高环保意识, 增加环保投入, 积极响应各利益相关者的绿色需求。企业在关注政策导向的同时, 也要时刻留意市场变化以迅速获取创新契机, 及时响应消费者、供销商等各利益相关者的产品环保要求, 做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能保护好环境。企业积极实现治污技术和节能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做到在达到环境规制要求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形成绿色生产的核心竞争能力, 促进企业持续长久地发展。
(3) 积极营造绿色环保氛围,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促进社会公众绿色行为的形成。通过大力弘扬绿色文化, 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引导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认可和选择, 进而激发传统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增加绿色创新投入, 促进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的产生, 以达到最终实现绿色创新"双赢的目的。
[1] | 黄平, 胡日东. 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 31(1): 99–103. |
[2] | 王国印, 王动. 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1, 1(1): 100–112. |
[3] | 余慧敏. 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研发密度为调节变量[J]. 财经研究, 2015(1): 5–6. |
[4] | RENINGS K. Redefining innovation-eco-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2(2): 319–332. DOI:10.1016/S0921-8009(99)00112-3 |
[5] | 王炳成, 李洪伟. 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5): 168–174. |
[6] | 程宣启, 朱军生. 市场竞争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15, 28(2): 21–30. |
[7] | 卞雅莉. 环境创新动因、创新战略与企业经济绩效——基于238家企业样本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6): 79–84. DOI:10.6049/kjjbydc.2012090708 |
[8] | 张钢, 张小军.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多案例比较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113–124. |
[9] | 马媛, 侯贵生, 尹华. 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研究——基于资源型企业的实证[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4): 98–105. |
[10] | 杨燕, 邵云飞. 生态创新研究进展及展望[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32(8): 107–115. |
[11] | 蔡乌赶, 周小亮. 企业生态创新驱动、整合能力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 财经论丛, 2013(1): 95–100. |
[12] | 彭雪蓉. 利益相关者导向、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 组织合法性视角[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
[13] | 李巧华, 唐明凤, 潘明清. 企业绿色创新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生产型企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 110–114. DOI:10.6049/kjjbydc.2014050598 |
[14] | 王建明, 陈红喜, 袁瑜. 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6): 112–117. |
[15] | 李怡娜, 叶飞. 制度压力、绿色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1, 29(12): 1884–1894. |
[16] | 张启尧, 才凌惠, 孙习样. 绿色知识管理能力、双元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创新与创业, 2016, 5(15): 48–50. |
[17] | CHENG C C, SHIU E C. Validation of a proposed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eco-innovation:an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J]. Technovation, 2012, 32(6): 329–344. DOI:10.1016/j.technovation.2012.02.001 |
[18] | FERNÁNDEZ E, BRIO JÁD, JUNQUERA B, et al. Environmental managers and departments as driving forces of TQEM in Spanish industrial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1, 18(5): 495–511. |
[19] | DARNALL N, HENRIQUES I, SADORSKY P. Adopting proactive environment strategy:the influence of stakeholder and firm siz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0, 47(5): 1072–1094. |
[20] | 张婧, 段艳玲. 市场导向对创新类型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1, 32(5): 68–77. |
[21] |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b, 9(4): 97–118. DOI:10.1257/jep.9.4.97 |
[22] | JOHNSTONE 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rporate behavior[R]. In Report for the OECD Conference on Publ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he Private Firm, 2005. |
[23] | 李巧华, 唐明凤. 企业绿色创新:市场导向抑或政策导向[J]. 财经科学, 2014(2): 70–78. |
[24] | 周海华, 王双龙. 正式与非正式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 软科学, 2016, 30(8): 47–51. |
[25] | 张海燕, 邵云飞, 王冰洁. 考虑内外驱动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7, 37(6): 1581–1592. DOI:10.12011/1000-6788(2017)06-1581-12 |
[26] | CHEN Y S, Lai S B, WEN C T.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67(4): 331–339. DOI:10.1007/s10551-006-9025-5 |
[27] | LIN R J, TAN K H, GENG Y. Market demand,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vietnam motorcyc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40): 101–107. |
[28] | CARMEN E.CARRION-FLORES, ROBERT INNE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0, 59(1): 27–42. DOI:10.1016/j.jeem.2009.05.003 |
[29] | 徐建中, 曲小瑜. 装备制造业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和Tobit的实证分析[J]. 运筹与管理, 2015(1): 246–254. DOI:10.12005/orms.2015.0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