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19 Issue (6): 23-28
我国高校能源教育的路径思考    [PDF全文]
杨茂, 张高俊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4
摘要: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家园和富强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开展能源教育是其重要职责之一。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在能源教育上的经验分析,结合我国能源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将能源教育融入大学生“非一课堂”,将节能理念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用能源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创新能源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能源教育提升培训和宣传工作,让能源教育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勇于尝试高校能源教育实践探索,不断推动我国的能源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节能意识。
关键词: 能源教育     能源教育理念     “非一课堂”     高等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    
Approaches to Energy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YANG Mao, ZHANG Gaojun    
School of Physical Electron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54, China
Abstract: A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energ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has to strengthen energy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reate a beautiful prosperous and strong Chin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er great missions to cultivate advanced talents, with energy education as their main role. Nowaday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energy education in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China's energy education. Specificall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integrate energy education into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ith emphasis on energy conservation as college students'social responsibility so a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new lifestyle. By improving training and publicity of energy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energy education with student activities, we can promote students'conscious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energy education     energy education idea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dvanced tal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引言

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有力地保证了社会发展。但是,地球上的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把能源教育事业视为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将其纳入国家能源事业和教育事业之中,大力推进能源教育发展。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使命,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选择人生道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开展能源教育的最好途径。如何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高校能源教育,发挥好高校在能源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1 能源教育的内涵界定 1.1 能源教育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于能源教育并未有一个相对统一、广泛认可的概念。根据国内外学者的阐述、各国的定义、各类机构的界定,结合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为,能源教育应该从资源的有限性和节能的必要性出发,首先树立受教育者的节能思想,认识能源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逻辑关系,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意识,创造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技术和办法,推动建设和谐文明的节约型社会局面。

更进一步讲,本研究阐述的能源教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使能源使用可持续化,并推动社会的生态发展和文明进步。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能源的利用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能源使用的可持续化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能源教育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形成自发节约能源的主动意识,进而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能源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包括节约能源的人文意识和科学技术。只有节约能源的意识而缺乏推动节约能源的科学技术,则很难达到能源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拥有科学技术而无人文意识,则难以向最终目标迈进。三是能源教育是从小我到大我的教育过程。能源教育的出发点在于认识节约能源的必要性,最初受教育者建立的意识在于个人应有节约能源的行为和认知,但通过长期性、阶梯型的能源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要拥有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成为节约能源意识的传播者和能源教育的主体。四是能源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能源教育的最终目标、内容和教育过程来看,均与我国大学生培养标准和目标一致,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与我国发展储备人才力量的目标相符,即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1.2 能源教育的理念

能源教育理念包含人文、技术和环境三方面。

(1)能源教育的人文理念

能源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了解能源的有限性和节能的必要性[1],而生态文明是能源教育人文理念的重要依据。生态文明具体是指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友好相处,人与社会融合发展,遵循自然规律改造世界,建设和谐、良好生态环境社会。在生态文明形态下,强调采用全新的生活方式,从资源过度消费转变为健康自然,逐步形成和谐发展、文明进步、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发展高度,并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纳入总体布局[2]。具体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修正牺牲资源环境求发展的错误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资源、能源、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甚至最终威胁到经济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二是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3]。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当今民生问题、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相对于其他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生态文明政策更能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也更为系统和明确。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4]。富饶的自然资源给当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世界,给与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人们应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环境治理好,保护好有限的生态资源,让它可以持续地、不断地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空间[5]

总之,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在能源教育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并作为能源教育核心价值观,将为中国的能源教育指明方向。

(2)能源教育的技术理念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人均能源占有量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国家,处在高速发展期的我国将面临更加尖锐的能源供需矛盾,同时能源短缺问题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6]。按照发达国家GDP步入10 000美元时人均能耗4tce计算,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此时人均GDP为10 000美元,中国届时的总人口约为15亿,总能耗将达到60亿tce。对于现有的资源模式而言,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降低单位GDP的人均能耗,实施“科学用能”,将能源总消耗降低在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

能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涉及能源科学与能源技术。中国科学院徐建中院士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能源现实,并参考国内外专家的相关建议,提出以“科学用能”来应对中国面临的能源挑战,这被认为是对能源利用方式的技术进步、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目标。科学用能包括科学使用、配置和管理能源,是对节能概念的全新升华,是如何高效率、低污染、循环式地使用能源,如何科学合理配置和规划用能系统,如何遵循用能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客观规律的全面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原始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浪费和消耗[6]。与单一宣传节能观念相比,它更具备管理性、科学性,其核心技术可以有效指导能源问题与能源科学技术的研究;同时作为有效的依托平台,它可以扩大和丰富能源教育的内涵[6]

(3)能源教育的环境理念

能源教育是各国在当下提供给公民的符合国内现状的教育内容,各国因为文化、地域、发展情况的不同,能源教育也存在差异性。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能源教育应该包含环境元素,而这一元素还应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进行。自然环境是指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国土分布所拥有的不同的能源与资源。例如日本因国家面积小,拥有的资源也就相对较少,因此在能源教育中,对节能意识的培养措施和政策引导、对新能源的开发意识和科学技术相对占比较重;而在澳大利亚,传统能源十分丰富,可再生资源也相对广泛,因此在清洁能源、能源的可持续合理分配利用上则更为重视。社会环境对能源教育理念的建设具体表现为由于国家或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特色,因而在能源教育的内容、方式等上面便出现不同。例如在人类社会石器时代时能利用的能源是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利用率最大的能源则为电能和石油,能源革命后则开始探索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也促使在能源教育的内容上必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2 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许多国家和地区很早便把能源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事业之中,且多国在进行国家教育规划时将能源教育纳入国家主流教育课程,作为国家教育事业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以提高国民的能源危机意识,提倡民众科学使用能源,重视节约能源[7]。同时,大力开展能源研究工作,提升节能技术,达到意识教育与节能技术共同提升,建设良好的节能型社会。

2.1 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教育的经验 2.1.1 美国的能源教育

美国在经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深刻领悟到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意识到在社会中开展能源教育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启了“国家能源教育开发(National Energy Education Development(NEED))”项目,主旨就是把能源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中,开发和实施立体式的能源教育项目,在全社会搭建由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高校等参与的全方位多维度合作网络体系,从而提高全体国民的能源意识和责任感。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优势有两点:一方面,坚实的师资保障。能源教育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师资,美国在国家能源开发项目中推行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国家层面定期开展创新性培训项目,不断更新教师的能源知识,提高教师能源教育技能。美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学校、社区和家庭等覆盖全国的教学网络体系,该体系通过扩散的形式不断辐射,受过能源教育的人再影响其周围人,实现了迅速推广和终身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系统地规划能源教育课程,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阶段课程中,从地球、物理、生命、自然、能源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等方面设定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具有灵活性强、针对性高的特点,实现能源知识分层次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美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能源教育,取得了卓越成就。

2.1.2 欧盟的能源教育

欧盟在能源利用率绿皮书中明确提出,“教育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战略性的作用”,并将能源视作其优先发展的战略,与其成员国的400多个能源组织深化合作和改革,共同施行横跨欧盟的能源教育。欧盟在能源教育中起主导性作用,整体制定能源教育课程和传播能源信息,成员国则根据各国情况自主确定能源教育的课程内容、资源和时间分配等,形成各自的教育特色。欧盟各国以提高公民能源意识为主题,在教学大纲中紧密围绕此主题实施正规能源教育,并鼓励青年学习能源知识,将日常生活与常规教育课程相联系,辐射至家庭、社区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团体[8]

2.1.3 日本的能源教育

日本一直属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二战后石油主要从波斯湾相关国家进口。在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深刻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迅速调整国内的能源结构,制定了新的能源政策,将能源教育放在与新能源开发并重的位置,开始在国内大范围开展全民能源教育。首先,制定和颁布了一套能源节约法律,用法律来限制民众的能源过度消耗行为,通过制度来使国民养成良好的节能行为。其次,推广了一系列能源创新政策,通过能源创新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培育节能文化,宣传节能知识,形成良好的节能文化氛围。最后,在作为教育改变国民思想、形成良好社会行为主要场所的学校积极支持和推广能源教育,对能源教育成效突出的学校进行特别支持和资助。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能源教育在国民中的普及和扎根。

2.2 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教育起步早,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能源教育的保障。法律法规作为规范的行为准则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性,可以为能源教育的开展和推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够保障能源教育的推进和发展。1998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对其进行了修订。该法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教育和宣传,并把相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校在节能教育中的作用,这标志着我国在能源教育中已经有了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但是该法在学校和社会中传播不广泛,没有引起国民的关注和重视[8];同时,其他在节能方面的下位法因为出台的年代背景不同,在能源法律体系中无法保持一致性,因此在推行时存在重重阻碍[7],这说明我国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明确管理能源教育的职能部门和职责分工是推进能源教育的前提。只有通过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明确能源教育推进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内容,形成能源教育管理的有机体系,才能稳步有序地推动能源教育的发展和传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我国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特设了国家能源局,专门进行能源管理,这让我国能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具有了规范性和指导性。但是在能源教育的管理上,我国当前具体的负责部门和相关的职责尚未明确,导致我国能源教育基础薄弱,没有对应的机构推进。同时,我国虽设有相关能源管理及节能研究部门,但是还没有清晰的能源教育途径及完善的能源教育体系。

再次,详细的能源教育培养推广体系是保证能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手段。部分国家根据其文化特色和需求,明确了能源教育主题,建立了集意识和技术共同推进课程大纲、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和宣传与教育相促进的方法为一体的培养推广体系。在我国,很多高校设立了能源相关专业,在科学技术的培养上也十分重视,各类相关意识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对能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愈发增长,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意识和技术培养不匹配的情况,且意识教育体系弱于科学技术教育体系,没有把生态文明和能源教育作为重点,更不要说针对非能源类专业学生的相关教育。因此,能源教育需要得到有效的推广,需要全民的共同认同和参与,需要增加节能教育手段,引起普通百姓重视。

最后,能源教育不仅在技术上与时俱进,在观念上也应该因地制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勤俭节约、自然和谐的教育理念和基因,这是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有优势的基础之一,也是发展能源教育的先进理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攀比、攀附等心理的驱使下,浪费粮食、淡水、石油等自然资源现象不断出现,给能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我们必须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保持下去,并结合规范的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相关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我国的能源教育为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3 我国高校能源教育的改进路径

随着国家对能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教育的法律法规逐步开始完善,管理职能部门和职责分工越来越清晰。在此,笔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从高校视角探索能源教育实践,并思考其改进的路径和方法。

3.1 将能源教育融入大学生“非一课堂”

能源教育与纯自然科学教育的不同在于,能源教育并非要求对每个能源问题给出相同答案,对同一问题,需立足于实际,根据学习者已掌握的学科知识结构与获得的经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等,从不同的观点、立场或视角去阐述,这也体现出能源教育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其在担当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是不言而喻的[9]

“非一课堂”(传统课堂之外的其他课堂)的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也是可以与能源教育结合的最佳场所之一,非常适合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在实践中发现新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增加学生对能源的关注。因此,在大学生的“非一课堂”中引入能源教育及其理念,对加强能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和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和显著效果,对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都有帮助,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3.2 将节能理念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中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将责任感教育寓于公民德育教育中。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是能源的受益者,应当对社会的能源发展肩负责任。大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接受主体,责任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的准则,并转化为学生内动力,真正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单纯的理论教育难以发挥实效,能源教育作为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育,将能源理论融入未来生活的思想意识,践行于大学生思想提升教育中,不仅能体现能源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作用,还能提升能源教育和理念在大学生及社会中的传播效果。

3.3 用能源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构建新的生活方式

能源教育除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如同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被教育者形成特定的辩证思维和价值观一样。终身性要求教育能够融入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甚至贯穿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因此,能源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大学生构建新的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住房建设日趋完善,计算机、家用电器、小汽车等全面普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随之出现了食物浪费、建材消耗增加、柴汽油能源需求量增大等现象,能源消耗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我国当前必须在国民思想教育体系中建立能源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合理用能观念,转变以前“大而多”的消费观念,构建低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做到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并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去,培育新型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的有效转变[7, 9]

同时,能源教育包括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国家能源政策的传播、现代化能源技术的推广、先进能源管理体制的构建等方面。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进行能源教育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目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CDIO工程教育改革模式,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由学校统一构思和设计校园能源方案,学校、学生共同实施和运行节能方案来实现对学生的能源教育。

3.4 积极开展科学用能宣传工作

要在广大师生中有效推广科学用能相关知识,需要能源教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系统,与时俱进学习最新能源技术和能源理念,指导学校科学用能工作。学校应积极组织能源管理和能源教育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种能源管理、能源教育、能源技术培训会。在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科学用能宣传活动。以固定活动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开展“能源活动月”,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不同主题的能源宣传活动,师生们在活动前自发地了解相关知识,活动期间学生在校园内积极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既发挥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进一步丰富了活动的趣味性。活动后学校各部门和师生员工要积极总结活动效果,评估活动意义,并谋划下一次活动的主题、开展形式等。除了固定活动,还要根据不同时期和能源知识宣传特点,紧扣能源创新主题,与学校学工部、团委等合作,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如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全校师生签名活动、“节水节电、低碳有我”校园活动、“废旧物品创新设计”比赛、“节能减排进社区”宣传活动,让节能环保、生态发展、创建科学用能型校园从我做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前,除了后勤部门较为关注能源教育之外,大学针对学生的能源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自发活动当中。实际上,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能源教育、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学校应积极举行各类跟环保和能源教育相关的活动。例如,每年在“世界地球日”当天,由学生主动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采取户外锻炼、集中学习等方式践行节能环保和减排的理念;积极收集旧书,充分变废为宝,开展图书捐赠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高年级的课本笔记和工具书,提高使用率,降低浪费。总之,学校应从最直观的角度,践行能源教育,积极将能源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结合,提升学生的相关意识。

4 结语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现已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作为改变人、塑造人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环境,也是开展能源教育的最佳场所在。在开展能源教育时,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并结合我国社会、高校的实际情况,创新能源管理和提升能源教育的广度,既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完善学生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更好地在高校开展能源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做法上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吴志功, 王伟. 中国能源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10–15.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 求是, 2012(22): 3–25.
[3] 蒋朝莉, 蒲宇阳.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路径探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7–12.
[4] 张高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 求是, 2013(24): 10–16.
[5] 张欢, 成金华, 陈军, 等.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6): 22–29.
[6] 左远志, 杨晓西. 大学开展能源教育的新视角[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2(1): 100–103.
[7] 欧庭宇. 国外能源教育对中国生态教育的启示[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1): 68–73.
[8] 王忠江, 王丽丽, 李文哲. 我国能源教育的未来发展[J]. 高等农业教育, 2013(5): 59–63.
[9] 刘继和, 赵海涛. 试论能源教育[J]. 教育探索, 2006(5):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