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19 Issue (4): 64-69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    [PDF全文]
郭超1,2    
1. 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2.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1
摘要: 当前乡土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扎根乡村必须融入乡土文化建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审视当前乡土文化建设,“内忧”和“外患”问题日益凸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成为亟需思考的现实课题。要遵循“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引领乡土物质文化、乡土制度文化、乡土行为文化、乡土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它们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资源和有效载体,实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批判性继承    
Guiding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with Core Socialist Values
GUO Chao1,2    
1. School of Marxism,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1, China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must be rooted in the rural areas an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Exam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we may find"internal" and"externa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ch present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lead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critical inheritanc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creative development" so as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and improv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n this way, the rural areas may become the supportive resources and effective carrier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ion, and hence the unity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ion and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     rural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ritical inheritance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乡村是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乡土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区别其他文明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建设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迫切需要我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思忖乡土文化建设的内涵、主旨、方向和途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文化建设,以期确保乡土文化建设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我国乡土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何谓文化?不同时期的中外学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回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费孝通先生曾经认为:“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1]据此,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指的是生于和长于乡土,反映乡村风土人情、生活模式和广大乡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任何文化体系的内核都是价值观,同样价值观也是乡土文化结构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乡土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价值观建设,建立一套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符合乡土生活实际,能够被农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为价值信仰,外化为价值行为,就成为乡土文化建设的基本向度和根本使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来看,当前乡土文化建设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突出表现为“内忧”和“外患”问题。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我国乡土文化建设的“内忧”问题

“内忧”问题指的是传统乡土文化体系中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协调乃至冲突的文化因子,妨碍乡土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164无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推进乡土文化建设,都不可能“白手起家”,而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开拓创新。传统乡土文化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并存,只有积极的、先进的、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相反,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传统乡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会起到负面作用。比如,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乡土文化体系中,以地缘、族缘、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专制制度、等级制度不利于“民主”、“自由”、“公正”价值观的培育;“重人治轻法治”、“德主刑辅”的传统以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均贫富、等富贵”的观念不利于“法治”、“平等”价值观的培育;“老死不相往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价值观念不利于“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培育。此外,传统乡土文化体系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和听天由命、相信鬼神等封建迷信思想在乡村根深蒂固,也不利于人们接受先进的价值观。不清除自身内部的“文化垃圾”,不打破传统劣根文化构建起来的“思想藩篱”,不消解传统消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立,乡土文化建设就很难在塑造价值观念、规范价值言行、引领价值追求方面有所作为和突破。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我国乡土文化建设的“外患”问题

“外患”问题指的是乡土文化在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下,对农民群体的感召力、向心力、影响力日趋下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逐渐弱化。在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思想文化在农村交流交融交锋的趋势日渐显著,城乡文化、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农民“离乡又离土”的社会变革中,乡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城镇文化的强势挤压,呈现出日趋衰微之势。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复制”、“粘贴”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亮点。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各种思想文化潮流涌向广阔的乡村地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同利益集团在农村的“文化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乡土文化体系遭遇严重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精美包装”各式各样的“糖衣炮弹”进行“文化入侵”,向广大的中国农民群众鼓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西方核心价值观,试图左右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内心认同。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纵深发展,“三俗”文化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在农村大肆渗透。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博弈的背后是价值观的博弈,倘若不能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非主流价值观,乡土文化阵地就会面临失守的危险,乡土文化建设和发展就有可能在错误价值观的诱导下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应对乡土文化建设“内忧”问题的需要

乡土文化建设“内忧”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乡土文化的“两面性”,即传统乡土文化既有积极的、肯定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否定的一面。因而,有效的应对之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和指引下,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和弘扬传统乡土文化中积极的因素,扬弃和改造传统乡土文化中消极的因素,促进传统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共存。所谓“批判性继承”,就是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为根本标准,辩证地考量、审视、甄别传统乡土文化遗产,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的积极成分加以保留、汲取和传承,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的消极成分加以批判、摒弃和克服;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对那些具有时代价值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进行内涵改造和形式更新,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164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生命力,使其转换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资源;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要,“既借助于传统,又要超越传统”[3],丰富传统乡土文化内涵,革新传统乡土文化形式,使传统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

总之,解决乡土文化建设的“内忧”问题需要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延承、改造、创新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否则就很有可能偏离正确的主题和方向而加重乡土文化建设的危机。

2.2 应对乡土文化建设“外患”问题的需要

乡土文化建设“外患”问题的实质是乡土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面临被质疑、解构、否定、遗弃、颠覆的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一是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对乡土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现代性诠释和重构,彰显乡土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影响力,提升农民群众对优秀乡土文化价值观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二是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对农村流行的各种文化价值观进行科学剖析,汲取其积极成分和有益养料,批判其消极因素和反动本质,帮助人们认清外来不良文化价值观的表征、实质、危害、后果,提高理性辨识和分析能力,及时走出认识误区,自觉抵御错误价值观的侵蚀。三是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统领农村社会思潮发展方向,寻求广大农民的价值共识,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价值观体系中的统帅地位。

2.3 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63–1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站稳脚跟,就必须以优秀乡土文化为根基,必须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乡土优秀传统文化,将敬畏天地、效法自然、诚实守信、安分守己、以和为贵、互帮互助、尊老爱幼、重义轻利、远亲不如近邻、不患寡而患不均、舍小家为大家等优良的乡土道德传统和价值理念转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资源。此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路径,利用精心打造的乡土文化产品和巧妙设计的乡土文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物质文化建设

乡土物质文化是指乡土生产生活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主要包括乡村的自然风貌、村落样态、建筑风格、农耕器具、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蕴含自然美感和人文气息的乡土物质文化环境,能够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乡情乡愁、生活态度、文化品位、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物质文化建设,着重要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物质”和“文化”的关系。物质文化不是自然的物质存在本身,而是物质存在与文化因子的结合体,两者缺一不可。建设物质文化既要对物质存在进行改造、加工,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其文化内涵。乡土物质文化建设绝对不能只是简单地盖房建楼、铺路搭桥、修田疏渠、栽树种草等,只是纯粹的物质硬件建设和生产生活设施改善,而要特别重视融入文化因素,营造文化气息,彰显文化力量。为此,无论是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自然景观的美化、人文景观的设计,都应该要注入文化“血液”,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融入进去。村庄规划、村落布局、村容整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让乡村的建筑、道路、农田、水渠、河流、青山、果园、菜园、花园等,能够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乡村的一面墙壁、一扇橱窗、一座雕像、一个广播、一条古道、一尊墓碑、一片花草等,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使广大乡民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物质生活空间和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二是正确处理“旧貌”和“新颜”的关系。乡土物质文化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需要得到后人的尊重、传承和发展。然而,为了换上“新颜”,乡村“旧貌”被严重“毁容”,农村很多历史遗迹、古建遗存、古树名木在大拆大建、大修大补中遭遇严重创伤,“古老的庙宇、祠堂、戏台等物质载体被新农村的标准化建设所取代”[4],大量乡土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为破坏、摒弃。随着乡村“旧貌”换“新颜”进程的加快,“原汁原味”的乡村逐渐成为记忆,人们开始想念乡村的味道,呼吁留住“乡韵”,守住“乡愁”。“实迷途其未远”,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破旧立新”。建设和开发乡土物质文化,要继承好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寨、古民宅等文化遗迹,发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村庙、祠堂、礼堂等传统乡土文化场所进行翻新,嵌入新的时代元素和文化因子,使之成为乡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制度文化建设

乡土制度文化是乡民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创制出来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乡村礼仪俗规、村规乡约、祖训家训、家风家规、管理规章、组织纪律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制度文化建设,当前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引领礼仪礼俗文化建设。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礼仪礼俗文化源远流长。费孝通指出,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5],礼仪礼俗则是乡村实施“礼治”的有力工具,是维护乡村稳定、协调人际关系、规范个人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传统乡村礼仪礼俗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交、婚庆、寿诞、丧葬、宴饮、待客、访友、探亲、馈赠、庆吊等等。在传统乡村礼仪礼俗文化体系中,既有尊老爱幼、奉亲敬祖、以礼待人、克己复礼、仪尚适宜等有益养料,也有地位歧视、唯书唯上、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消极因素。我们应该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延承至今的乡村礼仪礼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准,深入挖掘“精华”部分,使之古为今用。与此同时,要改造“糟粕”部分,在消减繁文缛节、移风易俗上下功夫,构建一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富含地方特色、充盈时代气息的现代礼仪礼俗。

二是引领村规乡约文化建设。村规乡约是具有地缘、血缘关系的村民为了实现共同目的而制定的道德伦理规范、生活规则、行为规矩、集体约定、管理制度等,在乡村治理、乡民教化、凝聚人心、维持秩序等方面有独特作用。绝大多数村规乡约的内容会涉及遵德守礼、趋善避恶、扶正祛邪、扬荣抑耻、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保护环境等,比如北宋《吕氏乡约》要求“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南赣乡约》要求“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这些具体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尤其个体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在吸收传统村规乡约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制定和完善当代村规乡约,使之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促进乡村德治和乡村法治建设,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三是引领家训家规文化建设。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家庭生活中,老百姓特别重视家训家规的制定,并以此教育子女,培育家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内蕴“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勤、俭”等道德准则,充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用当代眼光审视传统家训家规,其中当然有不少消极落后、不合时宜的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传统家训家规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影响,含蕴其中的“睦亲勤俭的治家之道、蒙以养正的教子之方、重品崇德的修身之法、亲仁济众的处世之则等,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资源”[6]。我们要广泛搜集散落乡间的传统家训家规文化资源,深度发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融的地方,通过建构和弘扬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训家规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训家规的继承、遵循和完善中去。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行为文化建设

乡土行为文化是乡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行为方式、行为风范、行为习惯、行为取向的总和,是乡土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活动总会受到行为环境和他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环境营造、榜样示范、人格感染的途径引领乡土行为文化建设。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民风建设。乡风民风是透视乡土行为文化的窗口,也是衡量乡土行为文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倘若乡风不良、民风不正,那就意味着乡土行为文化状况不好。受成规陋习、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地方的乡风民风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崇尚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黄赌毒活动猖獗、偷盗扒窃行为屡禁不止、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现象突出、邻里关系不和顺,等等。针对这些情况,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精心策划村民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依托节庆文化宣扬文明风尚,利用文艺作品敦风化俗,开展“最美乡村”、“最美家庭”、“文明户”、“好儿媳”、“好丈夫”等评选活动,对乡村的不正之风、不良习俗进行专项整治,让乡风民风美起来,让文明新风引领农民的一举一动。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品行、生活作风、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建设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土行为文化,必须加强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要引导乡村党员干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真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示范引领者,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习惯。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贤文化建设。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展现形态,积聚着乡村治理的历史智慧和经验,蕴藏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对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民行为方式引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既往的乡贤文化资源,利用传统乡贤的嘉言懿行、人格魅力、优秀事迹教化乡民,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知乡贤、忆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中去,激励乡民择善而从。另一方面,要发动群众评选、举荐当代乡贤,推陈出新,因时而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的新乡贤文化,让农村以优秀基层干部、群众身边道德模范、返乡的企业家、知识分子、退休官员为主体的新乡贤成为当代乡民的精神领袖,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渊博学识、突出才能、技艺专长、财富资金泽被乡里,谋利桑梓,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美德、人格、素养、信仰、精神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带动身边的群众加强修养,荡涤陋习,规范德行。

3.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精神文化建设

所谓乡土精神文化,指的是属于乡土观念、乡土精神、乡土意识的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乡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仰、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心态等。精神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因此建设乡土精神文化,重中之重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阔的乡村地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一是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价值观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当前乡村价值观生态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广大乡民的价值追求千差万别。面对价值观多元多样的客观事实,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担任这个角色的不是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而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价值观层面的“最大公约数”。因此,要在乡村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社会思潮,帮助农民群众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甄别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农民不会自发地、天然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使他们真正理解、接受、信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根据农民的身心特点、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内心期待等因素灵活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注意话语体系转换,巧妙地将理论化、学术化、政治性的语言转换为农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生活化语言;要抓住农村祭祀节日、时令节日、娱乐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契机,组织富有乡土风情、生动活泼的乡艺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总之,要想方设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找到精神支柱,充实精神世界,构建精神家园。

三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165。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日常生活,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引领乡土精神文化发展。对此,首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立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要的物质利益问题,切实解决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社保等民生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减“相对剥夺感”,从而在改善民生、为群众服务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乡村的风俗习惯、礼仪礼俗、宗教信仰、村规民约、家训家规中去,便于人民群众在平常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加以遵循。最后要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慎始”和“慎微”。

4 结语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魂”,将乡土文化建设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依照上述分析,乡土文化正面临着“内忧”和“外患”的危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充分汲取传统优秀乡土文化当中的养分,使之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大力建设具有地域特质、时代特征的现代乡土文化,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做好“顶层设计”,持力攻坚克难,让乡土文化之花在“美丽乡村”中耀眼绽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费孝通九十新语[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5: 164.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3] 晏振宇, 孙熙国.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思考[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6): 58–61.
[4] 赵建军, 胡春立. 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乡村文化重塑[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6): 49–53.
[5]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78.
[6] 张琳, 陈延斌. 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 探索, 2016(1): 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