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19 Issue (4): 104-110
从古典文学看书籍设计艺术的特性    [PDF全文]
严荷菱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 古典文学艺术和书籍设计艺术属于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生活中提炼的“美”,文学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书籍设计则以视觉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人们往往只感慨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却很难从书籍设计艺术中体会到设计者的匠心所在,这是因为书籍设计是一门新学科,其艺术性很难为非专业人士所认识。其实,作家与设计师在创作时是相通的,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给人们。又因文学是所有艺术的支撑和引导,文学对书籍设计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体现在书籍设计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古典文学艺术看书籍设计艺术的含蓄性、简洁性、节奏性、对比性、呼应性与和谐性等特性,阐述两者的相通,帮助人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的书籍设计艺术,提高人们的审美品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 古典文学     文学艺术     书籍设计     封面设计     含蓄美     意境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ok Design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Art
YAN Heling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Hefe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art of book design are different forms of art. Literature expresses the "beauty" of life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while book design in visual form. People often admire the broad and profound beau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fail to appreciate the craftsmanship of book design due to its novelt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fact, writers' and designers' works are of the same creative nature, only present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because liter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art forms, the support and guidance of literature on book design is reflec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 the implicitness, conciseness, rhythmicity, contrastiveness, connection and harmony in book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art, focusing on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two, and hoping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book design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mprove people's aesthetic taste, and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Key words: classical literature     literature and art     book design     book cover design     implicitness     imagery    
引言

文学是艺术的支撑和引导,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书籍设计也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中的“美”是从生活中提炼,文学以语言表达出来,书籍设计则以视觉展现给读者。人们往往只感慨文学的博大精深,却很难从书籍设计中体会到设计者的匠心所在。这是因为书籍设计是一门新学科,真正引起人们关注是在“五四”时期以鲁迅、钱君陶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济建设、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非常缓慢,而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相比于文学要晚几千年,其美学价值很难为非专业人士所领悟。因为文学和书籍设计都同属于艺术,来源于生活,再加上文学的引导作用,作家与设计师在创作时经常心有灵犀,运用同一手法把生活中的美记录下来,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给人们。为此,笔者从古典文学艺术来看书籍设计艺术的特性,找出两者的相通之处,帮助人们通过文学更好地理解书籍设计这门新兴学科。

1 书籍设计的含蓄性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1]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九歌》[2]

人类存在着一种不能根除的情感,即对寂寥空间的恐惧和对于空白的一种压抑而转化生成的填补冲动[3]。这便有了诗歌。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一切艺术的根子最后都扎在诗歌里,国外有宗教信仰,中国并不是没有,而是隐藏在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的诗歌里。中国古代诗歌内涵丰富、语言凝练,具有耐人寻味的含蓄美。《历代诗话》中所说:“凡诗恶浅陋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唱而有余味。”[4]上面两句话是《越人歌》和《九歌》中的句子,主题是主人公看见倾心的人,不敢告诉对方,只能千回百转地借木、借枝、借芷、借兰来表达爱而不得的惆怅心情,把文字的有限化为感情的无限,留给读者宽广而深远的意象空间。“作品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含蓄。含蓄的秘诀在于繁复情境中精选少量最富于个性与暗示性节目,把它们融化成一完整形象,让读者凭这少数节目做想象的踏脚石,低回玩索,举一反三。着墨愈少,读者想象的范围越大,意味也就越深永。”[5]书籍设计何尝不是这样。一些小说类、散文类书籍的封面重含蓄、重意境,封面不直接出现主要人物,而是用最富个性与暗示性的图案、字体、色彩、版式来表现书中人物的性别、性格、地位、命运。如图 (1)图 (2)图 (3)封面所传达的内容是女性的、美丽的、高贵的性质,不同的是图 (1)图 (2)是繁华的、强势的,图 (3)是可望不可及的、弱势的。方寸版面中传达出相同而又有不同的意味,正如漫画家丰子恺说,“尝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余音”。

图1  
图2  
图3  

封面为流潋紫的《后宫·如懿传(叁)》,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图片拍摄于新华书店。

《武则天正传》封面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7级艺术设计专业熊杨杨同学作品。

《失踪的王妃》封面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6级艺术设计专业王琼宇同学设计作品。

2 书籍设计的简洁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6]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以生存自由为前提,随意地选取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因其性情自然流露,却不经意中暗合自然法则,各种人生观很少冲突并在他的作品里创造出无限意义。他的诗句简明易懂、朗朗上口,通常安排在小学语文课本里,长大了人们依然喜欢这些诗句。这几句诗表面上简单,却不有着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其清新的笔调风格,表达了人生中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心境,竟写到人们的历尽沧桑的心坎里了,让我们的感情愈久弥深。而这种独特人生感受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李白竟用浅显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将产品不必要的元素如洋葱般层层剥掉,只留下最核心的功能,使产品更显美感和力量。这也许就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当发现美好的眼睛被烦扰所蒙蔽,当身边被过多的信息所充斥,我们需要的便是回到原点的简单与纯粹[7]图 (4)运用简洁的云纹传达出了传统典雅的书籍意味、内涵深厚的书籍性质,当然这大片的红色,除了《红楼梦》,还有谁更适合她。封面的图形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图 (5)只是打孔,形成疏密对比,打开后还有一定的光影效果,这两者的设计简洁明了,内涵丰富,简洁中包含作者和设计者丰富的创作追求,于万种情感集于笔端,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那“以一奉十”的精神。

图4  
图5  

图片见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2005年4月。

图片来源于http://huaban.com/pins/127925821/,访问时间2016年12月20日。

3 书籍设计的节奏性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8]

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是可以彼此打通的,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美来比喻听觉美,让听者对美的感受似曾相识,也更加具体、更加直接。与其说它是对音乐形象的记叙,不如说是音乐形象所引起的特殊感受的表现。诗句即表现了音乐形象的抽象性,也表现了语言艺术的具象性[9]。美学家王朝闻认为《琵琶行》在语言艺术的具象性里获得了抽象性的听觉体验。

同样,设计师让音乐的抽象性以视觉的具象性表现出来,把音乐中的节奏性贯穿于视觉中,让读者在视觉中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如图 (6)图 (7)中,书籍目录设计的整体版式如诗中描写的琵琶声“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说第一层次的“目录”两个字是“大珠”,第三层次的小节名称或内容简介是“小珠”,那么,第二层次的章回名称便是“大珠”与“小珠”之间的过渡。苏珊·朗格认为:节奏性与有机性、运动性和生长性一起构成了生命形式的全部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都可以在艺术形式中得以实现,即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是“同构形式”。[10]她将节奏这种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联系起来,使艺术富于动感与生机。她的观点启发了人们的思维,让艺术找到了方向和源头。

图6  
图7  

《中国传统乐器》目录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黄爱得同学作品。

《《我们的民族》目录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张晓庆同学作品。

4 书籍设计的对比性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贾母因见窗上纱颜色旧了,与外面的翠竹颜色不配。”[11]

在《红楼梦》中,元春令宝玉与众姐妹住进大观园时,黛玉一下就相中了潇湘馆,理由是“我爱那几竿竹子”。古人以竹喻其节,用竹子来象征黛玉的品格是最贴切不过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刘姥姥等一行人游园,看到了潇湘馆内“绿纱窗颜色旧了,与外面的翠竹颜色不配”,凤姐想到放在箱中很多年的银红“霞影纱”,便立刻命人换上。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在贾府中寄人篱下的地位,王熙凤的行事只为讨好贾母。但从专业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了色彩的对比,绿的“底”配银红的“图”即“翠竹”配银红“霞影纱”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刘叔成认为:“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比非对立因素的统一更具有美的魅力。”[12]在书籍设计中,设计师的色彩运用通常是冷的、浊的做“底”,暧的、纯的做“图”,图 (8)蓝底上的明黄,图 (9)紫色中的一抹黄绿,便是遵循这个原理来设计的。这样色彩便形成了对比,达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图8  
图9  

《漫动画》目录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赵小丽同学作品。

《蝶》封面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6级艺术设计专业杨峰同学作品。

5 书籍设计的呼应性

“......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碎,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13]

这是明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情,也侧面反映了她对丈夫纳妾的哀怨,最终打消了丈夫纳妾的念头,和丈夫终老白头。

书籍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也要做到“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专业术语叫“呼应”。“美的实质是平静的感觉,当视觉、理智和感情的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时,心灵就能感受到这种平静。”[14]这种呼应性给受众以满足和平静,感觉到美。如图 (10)中左下角的局部的图片与右边整幅的图片相呼应;图 (11)中的左上角的水墨荷叶与右下角的水墨相呼应,除了图形呼应外,在版面中还可以有字体的呼应、色彩的呼应等。

图10  
图11  

图片2016年4月拍摄于书店。

《四大美女—西施》目录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7级艺术设计专业杨芳芳同学作品。

6 书籍设计的和谐性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15]

这首诗告诉人们要根据事物的特性,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让事物徜徉在大自然的规律中,得到和谐的存在方式。这一哲学是一种生存法则,也是选择书籍设计材料的指导思想。当今市场上的纸张品种众多,设计师们利用这些纸张质感、空间、肌理来制作书籍,让书籍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材料因为其色彩、肌理、图案非常强烈,很难再印上文字,而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是一本书籍所必备的信息,怎么办?设计师独辟蹊径,拿出了单独的一张纸,设计了书贴,效果简洁明了、稳重大气。如图 (12)的花纹纸、图 (13)的瓦棱纸、图 (14)的牛皮纸的书贴,既保持了材质的美,又避免了材料的局限。“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16]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材料都有其独特之处,设计师们凭着阅历、知识、经验锻炼出一双火眼金睛,怀着敬畏的态度,捕捉到材料的本质特性,并尊重其存在方式,把它贴切地运用于设计中,唤醒在材料自身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美,把它从潜在形态引向显性形态,再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种理念,描绘生活的质感,在设计作品中不动声色地展示人们对生活的温暖向往。

图12  
图13  
图14  

图片来源于http://www.booyee.com.cn/user-bid.jsp?id=130119.

《情定中国》封面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赵旭东同学作品。

《佛之觉悟》封面设计,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09艺术设计专业肖霄同学作品。

7 结语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而接受形象,通过自己的想象进入作品中的艺术世界,书籍设计则是通过视觉让读者感知设计者与作者的精神世界。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建立在美的基础上,所以文学家与设计师在创作时是相通的,传达出来的精神理念也是一致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但是,书籍设计没有文学普及,对其认识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因此,笔者从文学来看书籍设计的特性,说明文学对书籍设计的支撑与引导,阐述两者的相通,帮助人们认识书籍设计艺术,提高人们的审美品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汉]刘向. 说苑校证[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2] 林庚, 冯沅君. 中国历代诗歌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69.
[3] 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M].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2: 54.
[4] [清]何文焕. 历代诗话[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 朱光潜. 谈文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09.
[6] [唐]李白. 李太白集[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7] 王绍强. 漫步日本设计——极致的简约之美[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63.
[8] 赵立, 马连湘, 选注. 白居易诗选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 128.
[9] 王朝闻. 审美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264.
[10] [美]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147.
[11] [清]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486.
[12] 刘叔成. 美学基本原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95.
[13] 赵维江. 赵孟頫与管道升/文人情侣丛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75.
[14] 尹定邦, 邵宏. 设计学概论[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8.
[15] [清]施闰章. 清名家诗丛刊初集[M]. 扬州: 广陵书社, 2006: 80.
[16] [日]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M]. 朱锷, 译.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190.
从古典文学看书籍设计艺术的特性
严荷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