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世界经济疲软、美国页岩气革命、欧佩克不减产协议、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下跌,到2016年1月中旬跌破了30美元/桶,这也是12年来原油的最低价[1]。截至2016年年底,原油价格一直在50美元/桶上下浮动,根据专家推测,短期内油价上涨可能性较小,低油价阶段将会持续5~6年[2]。
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让全球石油工业遭受沉重打击,石油公司经营面临巨大困难,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相关公司更是举步维艰。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很难走出困境,在这段为期很长的低油价时期,全球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持续受创[3]。因此,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应借鉴大型国际油服公司的对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发展特点,确定新常态下的长期发展策略。
1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概述石油作为传统产业,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石油产业的类型主要有三类: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小石油公司)、油田服务公司和石油器械设备制造公司[4],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油田服务公司和石油器械设备制造公司。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是指包括从事物探、测井、钻井、完井、地面工程建设等工程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材料装备制造等专门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提供服务的企业总称。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产业链主要是针对石油产业的上游提供技术服务和工程承包等。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产业的运作模式是:在石油公司进行油气勘探开采时,首先由钻井公司提供勘探、钻井等工程技术服务,随后由石油器械设备制造公司等根据具体需要提供钻头等开采工具,最后由油气田技术服务公司提供钻井、测井、完井等技术服务以及油气田环保等后续维护服务等。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针对性强,石油工程技术行业服务的对象是石油行业上游,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等,其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规模庞大,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集资金、技术密集特点于一身,规模较大;行业壁垒高,石油行业有较为完善的行业准则,且由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安全保障等特殊性要求高,必须具备相关资质、达到标准的企业才能进入市场[5]。
总之,对于行业外的其他行业来说,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技术、人才和规模优势比较明显,属于垄断性行业,壁垒高,进入困难;对于行业内来说,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差别不大,行业内基本属于自由竞争状态,区别仅仅是规模的大小,国有石油公司下属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规模一般大于民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2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现状及问题 2.1 市场规模缩减截止到2015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减少,比2014年同期下降25%以上。据SPEARS公司统计,全球钻完井支出从2014年的3 911亿美元降至2015年的2 667亿美元,下降幅度为31.8%。2014年全球物探技术服务市场的价值约为152亿美元[6],比2013年减少了6%;而2015年更为严峻,市场规模相比2014年降幅高达25%左右(如图 1所示)。
![]() |
图1 2005—2015年物探技术服务市场规模情况 |
随着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缩减,作业工作量也不断减少。据统计,2015年全球钻井数从2014年的10.4万口减至7.39万口,降幅约为28%。同时,2015年全球钻井进尺减至1.9×108m,与2014年的2.65×108m相比,减少了27%。石油上游因油价暴跌遭受巨大亏损,因此全球陆上及海上物探的需求和工作量减少,2015年6月全球陆上物探队伍数量减至386支,比2014年同期减少了53支,同时全球海上物探队伍数量也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2 经营困难2015年前三季度,五大国际陆上钻井承包商的收入总计101.34亿美元,同比下降30.8%(图 2)。五大国际海上钻井承包商的收入总计140.92亿美元,同比下降13.6%,难得的是Noble公司的经营收入还略有增长(图 3)。
![]() |
图2 陆上钻井承包商经营收入对比 |
![]() |
图3 海上钻井承包商经营收入对比 |
四大国际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即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威德福的营业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图 4)。市场萎靡导致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众多公司营业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 |
图4 四大国际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经营收入对比 |
2015年的前三季度,五大国际陆上钻井承包公司中只有Helmerich & Payn公司获盈利,其他4家均亏损,其中Patterson-UTI亏损最多,亏损约2.37亿美元;其次是Nabors公司,亏损约2.08亿美元;Ensign公司亏损0.64亿美元,精确钻井公司亏损0.93亿美元(图 5)。同期,五大国际海上钻井承包公司的净利润总计1.66亿美元,下降95.8%(图 6),除Seadrill公司亏损严重之外,其他的三家公司都有盈利,其中Noble公司的净利润比2014年同期有微弱增长。
![]() |
图5 陆上钻井承包商净利润对比 |
![]() |
图6 海上钻井承包商净利润对比 |
油价暴跌后,国际油田服务公司的经营同样遭遇毁灭性打击。2015年的前三季度,四大国际油田服务公司的净利润总计7.95亿美元,不足2014年同期的十分之一,除斯伦贝谢抗打击能力较强,实现盈利外,其余3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贝克休斯亏损9.38亿美元,威德福亏损7.52亿美元,哈里伯顿亏损6.42亿美元(图 7)。总之,在2015年,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内的国际大型公司的经营状况尚且如此糟糕,中小公司的命运就更加举步维艰,只有转型、退出甚至是倒闭。当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和经营效益大幅下滑,越来越多的公司出现亏损,部分中小公司陆续倒闭。同时,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暴跌,使行业内公司融资愈加困难的同时,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 |
图7 四大国际油田服务公司净利润对比 |
目前,在低油价持续至今的情况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相关公司纷纷削减支出,主要表现为减少固定资产和技术研发的投资,减少或者取消现金分红。国际钻井承包公司纷纷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减少投入,新石油钻机的购入量大幅减少甚至暂停。由于营业收入的锐减,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和石油装备制造公司都在技术研发方面减少资金投入。例如,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和威德福2015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分别削减了8.3%、18.23%和17.14%;CGG物探公司的研发投入减少了29.3%。大部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公司都减少或者取消了现金分红。2014年前两个季度,Seadrill公司的现金分红有近10亿美元,但因油价暴跌造成的巨额亏损,从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取消了现金分红;2014年第四季度,Transocean公司在分红预算的基础上削减了80%,即使该公司在2015年第二季度扭亏为赢,也宣布不再进行现金分红[7]。
3.2 裁员降薪2014年以来,因油价暴跌,市场行情冷淡,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相关公司纷纷裁员或降薪。2015年,仅是美国的油气行业就裁员达9万人之多。同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分别裁员20000人、6400人和7000人,约占各自公司员工总数的13%、9%和12%。钻井承包公司Helmerich&Payn公司裁员2000人;Nabors公司2015年裁员13%,即3 400人;Parker钻井公司裁员10%;加拿大Trinidad钻井公司裁员19%,同时全员降薪9%;Maersk钻井公司裁员200人。
3.3 采用技术手段降本增效在低油价的背景下,石油工程承包公司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努力采用一系列前沿技术,实现降本增效。集成应用气体钻井、连续管钻井、老井侧钻水平井等成熟技术,可显著降低老油田增产成本;固井技术与自动控压钻井系统相结合,在提升固井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可以一定程度减低固井成本;技术进步使北美致密油得以大规模开发。
以PDC能源公司为例,2015年该公司的资本和在用钻机数比2014年分别下调12%和16%,但产量却增长了22%,主要原因是其通过增加单井水平段长度和缩短压裂段间距,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虽然增加水平段长度和减少压裂段间距,使单井建井成本从430万美元增加至550万美元,但单井产量可以增加40%以上[8]。种种实例表明,应对低油价,仍然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
3.4 寻求并购机会2014年8月北美陆上物探公司GOK收购了CGG公司的北美陆上业务,同时,CGG公司将拥有GOK的部分股权;2014年10月,北美物探公司Dawson与TGC宣布签署战略合并协议;2015年12月初,Technip和FMC技术公司宣布二者正进行合并谈判;2016年2月15日,壳牌对BG进行了约530亿美元的收购,从此跃居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公司;2016年4月1日,斯伦贝谢成功完成对卡麦龙公司高达148亿美元的收购;2016年5月1日,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280亿美元并购交易终止,虽然这宗举世瞩目的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仍在告诉世界,低油价为油服企业带来了黄金并购期。
2015年油气行业并购交易频繁,并购数量和价值创10年来新高[9]。据统计,2015年共有238宗资产交易,总价值达到3570亿美元,行业集中度在这一轮低油价的洗礼中进一步提高。
4 目前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4.1 民营油服企业发展迅猛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总资产规模达2 500亿左右,约占全球的10%。不仅国有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高速发展,民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发展更是迅猛。据统计,目前,除国有石油企业下属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外,还有近10 000家民营油服公司,其中1 000多家公司年收入超过3 000万元,170多家公司年收入过亿。其中,山东科瑞、四川宏华、安东石油、烟台杰瑞等公司具有一定影响力,这些公司的年营业收入都在20亿元以上,并且海外业务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4.2 技术进步推动油气环保开发我国石油企业对于非常规油气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进行技术攻关,降低了油气开发的盈亏平衡点。目前,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仍将继续增长,且增长速度不会大幅下滑,因为技术进步是油气开发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非常规油气开采的关键就是通过寻找甜点、优化布井等一系列技术来提高单井产量,特别是在低油价市场环境下,压裂的智能化、每一级压裂的效果和对作业的优化都将成为推动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技术重点。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资源开发环保问题的重视,我国油服企业对油气田环保产品及技术研发的投入逐年增加。同时,水资源利用依然是影响油服作业公司成本的一大因素,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继续研究新技术来减少水力压裂的用水量,循环利用水资源,进一步提升油气田环保能力。
4.3 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成为潜力挖掘的新途径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开始实施,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5项重大工程的实施将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互联网+”智慧能源将引领能源生产与技术的革命,这为促进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发展机遇。我国油气行业开始关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从中挖掘对油气行业有利的价值。用物联网方式提升企业对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利用云计算管理大数据和远程分析,以此提高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10]。新常态下,“互联网+”智慧能源在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降本增效方面具有无穷潜力。
5 对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对策的几点思考 5.1 政府和高校加大技术支持持续低迷的油价和疲软的市场,正将全球油气产业拖入困境,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得到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等的大力支持。首先,考虑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且目前的研发重点普遍转向实用技术领域,国家应加大对基础性、超前性、战略性油气技术研发项目的资金投入,提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的高端前沿技术攻关能力,保证创新链的连续和创新机制的完整;其次,在全球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市场上,存在一些拥有先进或独特技术的公司因油价太低而面临破产、出售的命运,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国内相关公司有选择地组织国际收购以弥补技术短板,同时借机引进国际高端技术人才;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这需要尽快在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及其相关企业“落地”,调动相关高校和机构的科研积极性,实现产学研一体发展,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11]。
5.2 企业加大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力度油价越低,越要重视并依靠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在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的最优途径就是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当前油气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谁把创新放在全局的核心位置,谁就能度过“寒冬”,拥有更多发展机会,最终涅槃重生。国内相关行业的公司既要保持对技术研发活动的持续稳定投入,切实解决科研力量重复分散、科研与生产脱节以及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又要着力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投入风险。公司在安排业务发展、项目投资、工程建设时,都要把技术创新的因素考虑进去,形成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技术创新倒逼机制。要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下大力气组织好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试验及推广,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向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转化。
在当前低油价的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创新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国内大型石油公司有别于跨国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员工数量众多,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有30万员工,而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员工规模多在10万人左右。国有石油企业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是人员和机构普遍存在冗余,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12],为此,大型跨国油服企业普遍采取的裁员降薪措施可以适当借鉴;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改善管理体制;对现有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5.3 国有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相关公司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当前,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和我国民营油服企业不断进行海外并购,扩张业务,一方面能清理掉一些低效、无效资产,加快资产存量调整以优化资产结构;另一方面,关注并购机会,择机收购价格超跌、发展潜力大的公司,有助于未来长期的战略布局。我国国有油服企业可以借鉴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和我国民营油服企业的发展经验,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民间资本,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等方式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加快市场化发展。在低油价下,抓住契机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益,优良资产的优化重组能助力于公司的融资发展,在油价波动时期,使公司有更强的抗压运营能力。国有石油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将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在全球低油价的冲击下,保证行业在困难时期和未来的健康发展。
5.4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发展新趋势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应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政策的重点,这为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油田服务公司与工程技术公司的技术创新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油田服务公司能够分享因工程技术进步带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降本增效的成果。同时,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应积极融入国家鼓励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探索风投、创投等新的商业模式,构建更加广泛的技术创新网络,推动形成“互联网+”创新发展新业态。
5.5 努力促进国际化转型我国石油企业1993年开始海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具有较大规模,其中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有近1 500个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队,分别分布在63个国家。由于行业内企业规模效应作用显著,企业应该通过合并重组增强竞争力,从“内向型”逐渐转变为“国际型” [13]。目前,中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内向型、保障型”的特征还比较显著。在低油价下,国际上大型的油田服务及石油设备制造公司都早已在全球布下多元化发展战略格局,它们的海外业务收入基本占总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较早地从本土化向国际化成功转型。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欧佩克国家坚持不减产,俄罗斯和伊朗增产动力充足,国际油田技术服务的业务工作量依然有较大空间。自油价大幅下跌以来,我国的安东、杰瑞等民营油服企业继续坚持开拓海外市场,签订的合同迅速增加,增强了油价下跌情况下的运营能力;中石化油服、中海油服和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板块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都在30%以上。今后,我国油服企业应当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只有不断熟悉海外业务发展的方式和流程,提升中国油服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其国际化转型才能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6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今世界油价低迷的新常态下,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应当分析国际大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发展模式,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抓住转型契机,使我国油服行业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中获得一席之位,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低油价防御战。
[1] | Crude oil brent[EB/OL](2016-01-20)[2016-09-21]. http://www.nasdaq.com/markets/crude-oil-brent.aspx. |
[2] |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EB/OL](2016-03-10)[2016-09-21].http://www.bp.com. |
[3] | Per Magnus Nysveen.2015 wilI be extraordinarily tough for oil companies[EB/OL] (2015-06-08)[2016-09-15]. http://www.rystadenergy.com/AboutUs/NewsCenter/PressReleases/2015-will-be-extraordinarily-tough-for-oil-companies. |
[4] | 罗佐县, 薛兆杰, 张礼貌. 低油价下石油产业发展模式变迁分析[J]. 中外能源, 2016, 21(5): 1–7. |
[5] | 张长宝, 余志红. 低油价常态下石油公司的业绩比较及战略选择[J]. 未来与发展, 2015(7): 65–70. |
[6] | 冯连勇, 邓玉辉, 牛燕. 世界大型油田服务公司发展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公司的建议[J]. 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1(4): 1–5. |
[7] | 柳景山.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战略概述[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2): 220. |
[8] | 杨金华, 何艳青, 张焕芝, 李晓光. 低油价对世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的冲击及公司对策[J]. 石油科技论坛, 2016(8): 56–63. |
[9] | 王红岩. 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思考[J]. 化工管理, 2012(12): 4–5. |
[10] | 吕建中, 杨虹, 袁磊, 杨艳, 孙乃达. 低油价下国际油气行业技术创新战略动向分析[J]. 国际石油经济, 2015, 23(12): 16–22. |
[11] | 吴思卫. 持续低油价下国有油服企业的"危"与"机"[J]. 国际石油经济, 2015, 23(9): 31–35. |
[12] | 王灵碧, 葛云华. 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 石油科技论坛, 2015(4): 11–19. |
[13] | 罗佐县, 周新科, 卢雪梅. 低油价下石油公司运营策略分析[J]. 国际石油经济, 2015(4): 5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