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0年起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于2012年获审批,成为四川省“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面向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高尚的科研道德、较高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培养标准属国家一流。
1 《华盛顿协议》与“卓越计划”释义 1.1 《华盛顿协议》概况《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英国、美国等六个英语国家的民间工程团体签订的关于本科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国际协议,是世界上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互认各签约国的工程专业培养方案[1]。自签订以来,协议加快了各签约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促进了工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各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之后,中国香港、新加坡、南非及日本等国家或地区陆续加入《华盛顿协议》。中国于2013年6月成为该协议临时会员,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签约国[2]。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其他签约国工程教育具有实质等效性,这对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卓越人才具有划时代意义。
1.2 “卓越计划”的内容“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计划[3]。“卓越计划”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目标[4],着力培养一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从而为建成创新型国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5]。“卓越计划”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工程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ABET)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3中,对工程类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为:(1)在内部及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及安全等)约束下,对系统、部件或程序进行设计,用于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2)能够高效应用并转化科学与工程知识的能力;(3)跨学科情况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4)理解专业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5)识别、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设计与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及对其进行综合解释的能力;(7)有效沟通的能力;(8)终身学习的能力。
石油工程师是指掌握石油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需具备相应的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还应具备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国际竞争和团队协作能力,应能从事油气井工程、采油工程、油气藏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施工设计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工作,是适应新中国石油产业发展需要的卓越石油工程技术人才。
2 “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卓越计划”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石油高校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财力的限制、教育教学方法的落后,使“卓越计划”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6]。具体而言,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体制及近年来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了资源和声誉上,一般情况下无暇过多顾及本科教学。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固有思想观念的支配下,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仍采用以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另外由于各高等院校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及设备资源的短缺,使实践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差强人意。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仍以敷衍了事为主,不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缺乏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偏重基础理论教学,仅仅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没有按照《华盛顿协议》中“成果输出导向”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致使毕业生实践认识不足,工程能力普遍弱化。
2.2 部分教师工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ABET标准6规定:工程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工程经验、专业科研水平及沟通能力等[7]。而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框架下,以《华盛顿协议》的各项要求为标准,以工程教育理念与创新思维意识为意识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能力培养目标的新型工程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这必然会阻碍教师工程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工程教学能力的提升。除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少数几个专业实行专业评估认证外,其余大多专业包括石油工程仍未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华盛顿协议》及“卓越计划”的认识不足。即使进行专业认证也大多草草了事,与《华盛顿协议》所确定的标准仍有不小的差距。同时,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学校普遍重视院士和教授数量、教师的科研水平,容易忽视本科工程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偏重追求科研硬指标,而忽视教学软指标;不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较少,特别是缺乏企业实际生产锻炼的经历,致使教师工程教学能力普遍不高,导致工程实践教学训练被淡化,进而影响到“卓越计划”的正常开展。
2.3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工程创新能力被忽视高等工程教育横跨工程和教育这两大系统,教育的实践性和工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8]。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3要求:在内部及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及安全等)条件约束下,毕业生需对系统、部件或程序进行设计。标准5中指出:学生在修满规定的基础课程之后,必须开展工程实践教育。但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部分院校仍沿袭传统工程教育模式,过度强调科学基础,试图传授更多的理论知识,试图培养研究型人才[9],重视科学基础素养而忽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引用来解释基本工程理论和原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缺乏实际生产中的工程问题。另外,学生缺乏工程实践项目的训练,且工程实践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更新与创新,致使学生缺乏工程及生产的实践经历,其工程实践能力很难达到“卓越计划”所要求的水准。与此同时,部分工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没有改进,在知识的创新发现及工程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也是致使学生工程创新能力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2.4 国际化能力急需加强“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国际的卓越后备工程师,以期提高石油院校工程教育质量及国际竞争力。然而部分高等院校的国际化能力仍薄弱,同行业内进行国际间相互访问与借鉴交流的机会较少,不能有效地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导致高等院校工程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普遍偏低,也由此延缓了“卓越计划”高等院校的国际化进程。“卓越计划”工程教师的国际化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内容。然而当前情况下,多数石油院校在国际化这一块所做的成绩均与《华盛顿协议》确定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同时,部分石油院校毕业生虽然个人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外语水平非常有限,难以独立阅读英文等外文文献,很难与国际高校毕业生进行学术交流,致使国际化能力薄弱,急需在外语水平方面(科技英语、商务英语以及专业英语)加强训练,并增进与国外高校的互相沟通交流,进而加快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使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得以提升。
3 “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3.1 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1规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院系需要给予其学业、就业和职业等方面的指导,并对其进行跟踪评价,以保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标准6规定:教师数量充足,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建议咨询等;标准8规定:学校或院系要为学生创造达到学习成果要求的良好条件。高等院校“卓越计划”培养的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工程类人才,需要重点关注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以“成果输出导向”为标准,以学生工程素质为中心,以学生科学素质为基本点,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教授基础知识。此外,以学生为中心,此处的学生指的是全体学生。“卓越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以毕业生的能力为保障,只有达到毕业要求的毕业生才能毕业。学生修习完本科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专业的不同继续修读相应的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选修课,推进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课程设计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内容的要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毕业设计作为对“卓越计划”毕业生综合能力的一项考评,应系统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工程实践思维与工程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3.2 加强教师工程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工程教学能力如果说学生是“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的基础,那么教师就是“卓越计划”顺利进行的保障,是高效推进“卓越计划”的重要决定因素。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6规定:院系应该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以满足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因此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强教育界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引领探索本专业的发展。教师除应具有相应的教育背景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教育教学经验、沟通能力及促进专业发展的信念。
“卓越计划”中的教师队伍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对校内专职教师而言,除了要精通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较强的工程教育理念与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的工程教学能力。作为工程类教师,需要参加教学、科研、生产以及其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能,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10]。“卓越计划”高等院校可采用宣讲展示会、座谈研讨会、学科总结与跨学科交流等方式,准确地向工程教师解释学校办学定位、传递高教形势,确认市场实时需求,明确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引导他们及时转变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提高工程教师质量和科研水平、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开展,需要对其进行多期工程教育培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细化来讲,对于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可安排他们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工程实践,与企业员工顶岗或轮岗工作,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之中;对于新引进的工程教师,可在招聘条件中附加一项,优先招录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优先招录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尽可能地调动广大工程教师从事工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相比于高等院校,企业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位置,对本行业内的现状及发展形势最为清楚,能够准确掌握本行业内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企业还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最为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提供相应的工程创新与实践环境,对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异常重要。因而,学校应优先聘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与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卓越计划”工程教师队伍。定期对学生开展进行工程实践教育,讲解在实际情况下如何最优化解决问题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学校应为兼职教师提供与其职称、贡献、经历相适应的薪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3.3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思维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5规定: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保证毕业生质量,应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除相应的基础教育课程外,还应设置工程实践教育课程,包括数学等基础学科及其组合。工程教育课程方面,应设置相应的本学科的工程科学设计,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及工程教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分配基础教学环节和工程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确保在基础科学素养具备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重点突出工程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夯实其工程实践能力[11]。在教学内容上精简陈旧、生硬死板的课程或内容,增加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启发研究式教学,启迪学生工程思维,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合理安排实施“大三大四学生暑期顶岗或轮岗实习”“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石油工程师论坛”等活动,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实施“双导师制”“顶岗制”“准员工化”的创新实习模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在“卓越计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联合培养卓越石油工程师。在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安排他们在合作企业实训实习,低年级以参观认识实习为主,将基础知识与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高年级学生则应以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为主,到生产一线实行轮岗或顶岗工作,积极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讨论,充分发挥企业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3.4 加强国际化能力培养,构筑经费保障体系为全面提高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能力,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已与加拿大Regina大学、Calgary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俄罗斯国立古勃金石油大学等国外知名石油大学以及Schlumberger、Baker Hughes、ConocoPhillips等多家世界知名石油公司以多种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学科内国际化交流日渐频繁,国际合作办学质量与规模显著提高。
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8规定:为吸引和维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采购、运行及维护工程专业设施,院系应保证充足而稳定的经费来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持续广阔的发展空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施行,需要国家、地方、高校和企业四方共同发力,为“卓越计划”的有序开展、卓越工程师的成功培养保驾护航。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从事工程教育事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卓越计划”,与高校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资金来源方面应建立一套有力的资金来源保障机制,国家或地方政府专项拨款、企业或个人资助均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资金来源。
4 结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并重,对全面推进“卓越计划”,提高石油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质量,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跨越具有积极作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优化实践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树立教师工程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工程教学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加强国际化能力培养,构筑政策和经费保障体系等,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效途径。
[1] | 王孙禺, 雷环. 《华盛顿协议》影响下的各国高等工程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7): 61–63. |
[2] | 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6(2): 76-76. |
[3] | 王晓荣, 唐新来, 李健军. "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24): 61–62. |
[4] | 张大良.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 16–19. |
[5] | 林健.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5): 1–17. |
[6] | 王海燕.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
[7] | 周凌波, 王芮. 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4): 6–14. |
[8] | 许亮.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0(增刊): 15–17. |
[9] | 张文生, 宋克茹. "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 77–79. |
[10] | 龚春芬. 《华盛顿协议》与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职业发展[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6): 127–130. |
[11] | 谭之磊, 贾士儒, 乔长晟. 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广州化工, 2012(11): 19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