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的,而市场配置资源是否有效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那么市场机制的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其次是微观主体(这里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是否存在活力和效率,因为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只有微观主体充满着活力和效率,整个社会经济才有可能充满活力和效率。然而,一个社会的微观主体是否具有活力和效率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上,只有微观主体具备强烈的创业和创新动力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微观主体就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和作用[1]。
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的市场机制已日益完善,至少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这标志着市场机制和体制改革本身的潜力已经有限,目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开始进入如何健全微观经营机制和充分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和效率的深水区,而这是繁荣经济和实现经济常态化的基础和关键。从发达地区和国外发展的经验看,微观主体的活力与效率则来自于企业家及其无尽的创业创新精神。但是从现实看,现阶段中国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创业创新局面,这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难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导致创业创新不足的原因,理论和实践界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中国出现创业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类似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鼓励和保护创业创新的制度和体制。这种解释当然有其正确的一面,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疑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激励和推动社会大众的创业创新。但是,这并不能表明现阶段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体制就一定不利于社会大众的创业创新,中国发达地区兴旺发达的创业创新就是最好的例证[2]。另一种观点相反,认为总体上看,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大众创业创新的制度和体制环境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创业创新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导致了大众化的创业创新局面始终难以形成[3]。
上述观点都从某一角度解释了中国的创业创新问题,都有其正确的一面。然而,如果认真地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创业创新经历就可以发现,实际上中国的创业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源在于,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一种创业创新的文化。事实上,虽然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教育十分重要,但是无论是制度还是教育最终都受制于文化,因为创业创新文化代表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居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最高层次[4]。至于创业创新文化的形成,则不仅取决于好的制度环境和教育,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官本位文化,严重地制约了创业创新文化的形成,而要彻底地改变这一状况则需要全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说,其经济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实现资源向效率更高领域的配置,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笔者将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论证,首先探讨有限资源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创业创新问题,接着论证创业创新的动力与环境、教育及相关政策,然后着重分析居于关键地位的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问题,最后探讨基于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与创业创新的区域合作问题。
1 有限资源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创业创新 1.1 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但是改革开放后他们之间的差异却不断地扩大。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不足。与企业发展相对应的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迅速成倍地增长,经济结构和质量也迅速得到改善,以深圳、珠海和厦门等东部沿海城市为代表的特区经济率先迈入了现代化的时代。究其原因固然很多,如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丰富的资本和人才资源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创业创新文化所导致的结果。比如,深圳和厦门经济的迅速崛起,与港商和台商固有的创业创新文化的输入及其对当地的带动是分不开的[5]。
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曾实行过的大多数特殊政策,都已经在西部地区普遍得到了应用。理论上说,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政策,通过后发优势来加速发展。然而从实践上看,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并不明显。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部地区落后的根源是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6]。毫无疑问,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方面明显具有天然的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现代产业的发展。然而,西部地区的特色传统产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可是许多特色传统产业发展得并不理想,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这些产业发展得越不好,这就是由于缺乏创业创新文化所导致的。创业创新文化的本质是富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而越是落后的地区,人们的小农意识越强,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创业创新文化的形成。当然,随着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由外部输入的创业创新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落后地区已经开始孕育出自己的创业创新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有可能会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力[7]。
1.2 创业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在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说,其社会经济资源必定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尽可能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还要求尽可能地减少废物排放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唯有如此,才能够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是能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诸多条件和因素,其中的关键要素则是创新和创业。因为区域的资源、资本、人才、技术和制度等所有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素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它们能否被有效地利用,这就需要通过微观经济组织的创新创业来实现[8]。
创新本质上是对原有的知识和技术的一种创造性破坏,所以它有利于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全面地改善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以极少的投入和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效益。可是,创新只是一种知识和概念,还需要通过创业来使其转化为现实。因此,从经济发展实践看,创新和创业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实际上,创业创新不仅能够改善供给的结构、质量和效率,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从现实看,在生产力日益发达的今天,供给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创业创新来不断地创造新的需求,从而有效地解决供给相对过剩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发展的竞争力无疑来自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创业创新,所以创业创新状况决定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9]。
2 适应性创业创新的动力与环境 2.1 市场竞争与适应性创业创新创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降低生产成本,只有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够获得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要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需加快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其次是要获得一定的市场力和市场份额,这就需要进行产品创新以创造出差异化产品,从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这就是市场竞争所产生的驱动力。由于市场条件和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驱使和推动了企业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的创业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够保持企业不被市场所淘汰。
从动态的市场发展变化角度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强了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而风险意识也有利于推动市场参与者的创业创新。实际上,市场不确定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参与者能否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要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就必需适时地进行创业创新,以抓住可能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从商务实践看,那些长盛不衰的优势企业往往都是一些善于抓住市场商机的创业创新型企业。相反,所有劣势企业失败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抓住市场机遇进行适应性的创业创新,从而使原有的优势逐步丧失以至于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10]。
适应性创业创新既来自于市场竞争中的自激效应,也来自于它激效应。自激效应是企业追求生存和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而它激效应则更多地体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过程中。一般来说,市场环境越好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市场参与者的活力也较强,这是因为发达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学习提供了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市场参与者的习得性,从而产生了正反馈的自我强化的激励和推进效应。实际上,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自组织机制的形成和其作用的发挥。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自组织机制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推动了他们的适应性创业创新,而适应性创业创新又是自组织机制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11]。
从需求层面看,虽然人们的偏好具有一定的惯性,但是每个人的偏好却具有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特性。此外,人们的偏好也可能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发生变异甚至突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市场参与者进行适应性的创业创新。适应性创业创新首先可以充分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的保守型消费倾向较为明显,而潜在的市场需求往往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参与者能够通过创业创新来充分挖掘这部分潜在的市场需求,那么就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通过适应性的创业创新,市场参与者还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人的本性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具有喜新厌旧的本能冲动,如果市场参与者能够开发出性能更好或全新的高性能产品,那么他就能够取得垄断优势,从而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这也极大地激励和推动了市场参与者的适应性创业创新的热情。
2.2 政策环境与创业创新虽然市场竞争为创业创新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但是它的成功实践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等环境条件予以支持和保障。对于许多落后的地区来说,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所以还必须为创业创新者创造必要的宽松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法律法规、金融、税收和工商服务等软环境。从区域或城乡发展差异看,制约不发达地区创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资本短缺,而资本短缺的根源在于区域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业不发达[12]。由于融资渠道少、金融服务效率低,导致了融资成本过高,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创业创新的发展。
创业创新具有内在的高风险性,这也影响了其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为此,许多国家由政府出面或鼓励社会资本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专门为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有些国家和地方政府还针对不同的行业,如生态农业企业、环保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为行业的创业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现阶段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业还不发达,许多落后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规模化的风险投资基金,这也是导致落后地区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创业创新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通过大规模的隐形的民间借贷来进行创业创新的问题,由于融资成本过高,导致许多创业创新企业倒闭破产的结局。
在创业创新初期,由于创业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创业创新者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同时也缺乏相互学习的机会,所以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的首要作用和任务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相关的市场与技术信息、潜在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以引导和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信心和选择可能的创业创新领域。对于一些十分落后的地区,仅仅依靠区域内部的力量是难以启动创业创新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采取激励的政策措施来吸引外在的力量来实现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沿海开放地区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创业创新的。通过引入创业创新的火种,再加上适宜的配套政策环境,就会逐渐带动区域大规模的创业创新[13]。
当然,即使大规模的创业创新局面已经形成,仍需要发挥政府必要的协调和保障功能。与常规的企业发展不同,创业创新企业可能会面临诸多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特殊的保障和救助措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许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专门的投资促进机构,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促进法律和政策,为创业创新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由于创业创新的风险较大,所以也需要政府制订和实施专门的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需要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业创新合作、共生技术创新与转移、人才培养与教育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3 创业创新教育与政策支持 3.1 创业创新教育的现实与问题随着我国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相对于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已经建立起来的较老的和较大的企业难以创造出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相对而言新兴企业则更有利于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大学创业创新教育的兴起[14]。从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方面看,一方面是通过创业创新教育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技能和素质,这是最基本的;另一方面,则是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动机和热情,以营造一个大众化的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15-16]。而这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创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近年来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是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为主旨。这种传统的大学教育虽然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创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适应现代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创业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实际上,在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所有的大学早已将创业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融入到传统的大学教育内容之中,从而诞生了大批的类似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样的杰出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
从教育模式和内容上看,创业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而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延伸。目前中国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确立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之中,然而对于许多大学来说将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现阶段中国的大学教育还十分落后,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本身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其次是以学术为导向和评价内容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缺乏必要的学术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全面系统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必然存在着诸多困难。比如,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支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大学教育内容能否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创业创新环境的需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如何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在当前的中国教育环境下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等等[17]。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有效开展现代创业创新教育意味着需要对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目前中国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对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这为制订国家层次的创业创新教育规划提供了契机。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围绕创业创新教育来展开,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师素质提升等各个方面都有利于支持和推动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科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培养创业创新精神。
创业创新教育的一个可能和有效的模式是实行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从德国等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人才供需对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适用性人才。实际上,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方式很多。比如,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和实践基地,教师招聘中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教员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承担学校部分实践性强课程的教学,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举办各种讲座,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等等[18]。
3.2 相关政策支持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环境下,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项浩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工程。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创业创新教育,必须从国家层面上制订创业创新教育规划,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措施。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由于创业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鲜事物,所以在开始阶段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就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委托相关的机构来对各大学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外大学创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以便使各高等学校科学有序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并切实取得成效。
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即将在全国展开,国家和教育部门应该给予高等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允许各个高等学校围绕着创业创新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进行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就其本质来说,创业创新教育具有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等特性,所以只有允许高等学校依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来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创新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个高等学校教育绩效的评价重点,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创业创新教育方面来。比如,教师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评价,学校整体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评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的融合度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评价,等等。因为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它在创业创新教育中的基本作用是为学生传授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未来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果高等学校自身不具备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那么就难以发挥“名师出高徒”这一功能和作用。
4 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问题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也是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落后地区,全面推动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是加快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因为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难以支撑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再者,一般的大型企业投资都集中于特定的领域,而许多庞杂的产业领域大型企业难以涉足。此外,即使有条件发展大型企业,也需要较长的规划和建设周期。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却不受这些因素的约束,所以是大型企业的重要互补和替代。因此,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也占到80%左右,其产值占到15%左右。
从实践上看,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问题始终是各国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是因为尽管大型的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他们的资本和技术实力较强,一旦建成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实力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即使是在初建阶段,也会受到实力雄厚的财团的资助。更为重要的是,大型企业的实体资本可以通过募集股本资本的方式来获得,而营运资本则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来进行筹集。然而,中小企业则不具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条件,而且短期融资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外,中小企业所经营的领域大多是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政府对这类企业进行扶持和资助有利于改善整个社会福利状况。
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R & D活动、直接利用其他机构的R & D成果、在其他机构的R & D成果基础上进行孵化和应用改进以及独立进行R & D活动等四种类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创业创新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其中较高的成本、资金缺乏和产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最为关键。此外,在信息的获得、中长期发展预测、融资、技术与合作伙伴搜寻以及人才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天然的不足[19-20]。可见,中小企业存在天然的弱质性,这就需要政府从外部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使他们克服这些不利的条件。对于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融资问题,这又包括融资来源和融资成本两个方面的问题。就落后地区来说,金融业比较落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更是不足,这就需要政府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机构和组织。至于融资成本,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税收减免、利息补贴和投资优惠等措施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资金使用成本[21]。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信息和服务,减少中小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成本。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能否实现,还依赖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功能发挥[22]。因为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是建立在区域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完备发达的区域创新体系不仅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技术、关键基础和共生技术,而且也可以为中小企业培养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大学创业创新教育所无法替代的[23]。
如何实现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国际化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能力较强,完全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条件。中小企业国际化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通过国际化可以极大地拓展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空间和有效地增强其创业创新能力。从国际经验看,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是,在政府机构倡导下建立由政府、研发机构、风险投资和孵化机构、国际性的开发机构和投资咨询机构等组织机构参与的国际化的机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国际化的机构网络关系来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5 结语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大众化的创业创新,因为创业创新不仅有利于活跃区域的社会经济,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提升经济质量。创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同时政策的激励机制也很重要。因此,对于落后的地区来说,首先应当加快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合适的交易平台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以及具体的促进措施来推动创业创新。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推动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强化大学的创业创新教育,实现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深度融合,以便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创业创新素质和理念的新型高级人才。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推动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因为它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也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为此,需要在融资、投资、税收、综合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创造条件。
[1] | Marian V Jones, Nicole Coviello, Yee Kwan Ta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1989-2009):a domain ontology and thematic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 26 : 632 –659. DOI:10.1016/j.jbusvent.2011.04.001 |
[2] | Leo Sleuwaegen, Priscilla Boiardi. Creativit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EU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 1508 –1522. DOI:10.1016/j.respol.2014.03.014 |
[3] | Hongbin Li, Zheyu Yang, Xianguo Yao, Haifeng Zhang, Junsen Zhang. Entrepreneurship, private economy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 23 : 948 –961. DOI:10.1016/j.chieco.2012.04.015 |
[4] | Andreu Turró, David Urbano, Marta Peris-Ortiz. Culture and innovation: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ultural values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4, 88 : 360 –369. |
[5] | Hyungseok Yoon, Sunyoung Yun, Joosung Lee, Fred Phillips. Entrepreneurship in East Asia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ole of social capital[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5, xxx:xxx-xxx. http://dx.doi.org/10.1016/j.techfore.2015.06.028. (in press) |
[6] | Norat Roig-Tierno, Joaquín Alcázar, Samuel Ribeiro-Navarrete. Use of infrastructures to support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growt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 xxx:xxx-xxx. http://dx.doi.org/10.1016/j.jbusres.2015.06.013. (in press) |
[7] | Yuandi Wang, Dylan Sutherland, Lutao Ning, Xin Pan. The evolving nature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ights from an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pproach[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5, 100:140-152. http://dx.doi.org/10.1016/j.techfore.2015.07.010 |
[8] | Mihai Talmaciu.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ian regional economies throug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2, 3 : 914 –920. DOI:10.1016/S2212-5671(12)00250-X |
[9] | Mihaela Kardo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search on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2, 3 : 1030 –1035. DOI:10.1016/S2212-5671(12)00269-9 |
[10] | Simon Chang, Xiaobo Zhang. Mating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5, 116 : 292 –309. |
[11] | Erkko Autio, Martin Kenney, Philippe Mustar, Don Siegel, Mike Wright.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 1097 –1108. DOI:10.1016/j.respol.2014.01.015 |
[12] | Gerard George, Ganesh N. Prabhu. Development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technology policy instruments: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 : 89 –108. DOI:10.1016/S0048-7333(02)00002-1 |
[13] | Maria Markatou. Incentives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in Greece:results based on the 'New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5 : 1113 –1122. DOI:10.1016/j.sbspro.2015.06.157 |
[14] | Esref Savas Bascl, Reha Metin Alk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suggestion for amodel using financial suppor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5 : 856 –861. DOI:10.1016/j.sbspro.2015.06.364 |
[15] | Hessel Oosterbeek, MirjamvanPraag, AukeIjsselstein.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ship skills and motiv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0, 54 : 442 –454. DOI:10.1016/j.euroecorev.2009.08.002 |
[16] | Rainer Harms, Florian Luck, Sascha Kraus, Steven Walsh. On the motivational drivers of gray entrepreneurship:an exploratory stud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4, 89 : 358 –365. |
[17] | Teresa Tiago, Sandra Faria, João Pedro Couto, Flávio Tiago. Fostering innovation by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from education to inten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75 : 154 –161. DOI:10.1016/j.sbspro.2015.01.1186 |
[18] | Rajshree Agarwal, Sonali K. Shah. Knowledge sources of entrepreneurship:firm formation by academic, user and employee innovators[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 1109 –1133. DOI:10.1016/j.respol.2014.04.012 |
[19] | Nelu Eugen Popescu. Entrepreneurship and SMEs innovation in Romania[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 16 : 512 –520. DOI:10.1016/S2212-5671(14)00832-6 |
[20] | Mai Thi Thanh Thai, Ekaterina Turkina. Macro-level determinants of formal entrepreneurship versus informal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4, 29 : 490 –510. DOI:10.1016/j.jbusvent.2013.07.005 |
[21] | Soogwan Doha, Byungkyu Kim. Government support for SME innovations in the regional industries:the case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program in South Korea[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 1557 –1569. DOI:10.1016/j.respol.2014.05.001 |
[22] | Antonio K.W. Lau, WilliamLo.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5, 92 : 99 –114. |
[23] | Johanna Klewitz, Erik G. Hansen. Sustainability-oriented innovation of SMEs: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5 : 57 –75. DOI:10.1016/j.jclepro.2013.07.017 |
[24] | Gospel Onyema Oparaocha. SMEs an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an institutional network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5, xxx:xxx-xxx. http://dx.doi.org/10.1016/j.ibusrev.2015.03.007. (in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