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航船》作为一部类书,张岱在编纂过程中,博采众长、追求精深、众采经史子集,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全书分天文、地理等20大类,类下又细分130子目,子目下又收录多达4 000多条目。书中介绍的知识包罗万象,琳琅满目。因其按类属进行编排、有着清晰的分类性和文白夹杂、有较浓口语色彩的语言风格及不拘类别、广泛取材等的语料特点,使得《夜航船》成为同时期类书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成语作为一种较特殊的语料,它是文化的载体,能更加生动贴切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它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丰富文化寓意的动物形象融贯于成语中,这就形成了“成语中含有动物名或是成语意义形成与动物有关的动物成语” [1]。十二生肖作为常见动物(除龙外),也广泛地参与到成语的形成过程中,描写十二生肖动物行为或以十二生肖为事件主体的传说、寓言、典故等凝结而成且含有十二生肖名称的十二生肖成语也随之产生。据相关统计,《中国成语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中共收录664个生肖成语,其中出现93个含两种生肖的成语[2]。《夜航船》一书,因作者编纂的不少条目都是可读性极强的小品文或笔记小说,作为语言文化“活化石”的成语在《夜航船》中也是俯拾即是。经笔者依靠相关成语辞书甄别,统计得全书四字格成语达548个,其中十二生肖成语有58个。笔者认为,通过对这些十二生肖成语的相关研究,对我们在成语的正确使用和十二生肖成语文化熟悉等方面很有必要。
1 《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分类 1.1 据来源的历史层次分类就《夜航船》的文本内容而言,在编纂过程中,张岱通过删减合并法对前人所著的类书部类进行精简,然后又选取典故、笔记小说、传闻乃至笑话等素材,通过自拟题目,对子目进行概括,并在条目的编排用语上,尽可能地做到简洁。全书汇集了先秦至明代的各类语料,书中成语纵贯上古、中古及近代的历时跨度之长,使得成语的历史层次划分可以足够细化具体。依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以下简称《考释词典》)与《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以下简称《源流大辞典》)中的部分参考材料,可将《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据出现的历史层次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十二生肖成语
该类成语共计36个,它们分别是:
雀角鼠牙、教猱升木均首见于《诗经》;
云龙风虎、飞龙在天、羊触藩篱均首见于《周易》;
城狐社鼠首见于《晏子春秋》;
犀牛望月首见于《关尹子》;
马首是瞻首见于《左传》;
牝鸡司晨首见于《尚书》;
偃鼠饮河、屠龙之技、叶公好龙、鸡伏鹄卵均首见于《庄子》;
守株待兔首见于《韩非子》;
狐假虎威首见于《尹文子》;
亥豕鲁鱼首见于《吕氏春秋》;
素车白马首见于《周礼》①;
①按:《周礼》之命名为后起, 始于刘歆。《汉纪》曰:“刘歆奏请《周官》六篇列之于经为《周礼》”,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刘歆为国师, 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此前《周礼》名为“周官”。今之所见《周礼》文本源自刘歆所校《周官》文本,当无疑义。
羊质虎皮首见于《法言》(扬雄);
白驹过隙首见于《礼记》;
金马玉堂首见于《解嘲》(扬雄);
指鹿为马首见于《新语》(陆贾);
龙盘虎踞首见于《文木赋》(刘胜);
塞翁失马首见于《淮南子》;
两虎相斗、跖犬吠尧、韩卢逐逡、画蛇添足均首见于《战国策》;
斩蛇逐鹿、养虎遗患、如狼牧羊、沐猴而冠、丧家之狗均首见于《史记》;
卖剑买牛首见于《汉书》;
画虎类犬首见于《东观汉记》;
杯弓蛇影、吴牛喘月均首见于《风俗通义》(应劭)。
(2)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十二生肖成语
该类成语共计10个,它们是:
汗牛充栋首见于《三都赋序》(皇甫谧);
龙行虎步首见于《宋书》;
陶犬瓦鸡首见于《金楼子》(萧绎);
牧豕听经、老牛舐犊、岁在龙蛇、寒蝉仗马均首见于《后汉书》;
龙章凤姿、穷猿奔林均首见于《世说新语》;
家鸡野鹜首见于《晋中兴书》(何法盛)。
(3)源于唐朝时期的十二生肖成语
该类成语共计8个,分别是:
狗尾续貂、游云惊龙均首见于《晋书》;
倚马可待首见于《琱玉集》①;
①按:《琱玉集》为唐代的一部类书,国内现仅存《琱玉集》的部分残卷,汉籍抄本《琱玉集》原十五卷现藏于日本。
驴鸣狗吠首见于《朝野佥载》(张鷟);
蜀犬吠日首见于《招北客文》(岑参);
马牛襟裾首见于《符读书城南》(韩愈);
画龙点睛首见于《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风樯阵马首见于《唐太常寺奉李郎李贺歌诗集序》(杜牧)。
(4)源于五代十国及以后的十二生肖成语
该类成语共计4个,分别是:
獐头鼠目首见于《旧唐书》;
打草惊蛇首见于《祖堂集》;
犬不夜吠首见于《警世通言》;
拒虎进狼首见于《复朗廷佐书》(张煌言)。
由上述统计可知,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十二生肖成语有36个,占《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总数的62%,充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大变革,文化百家争鸣,新事物不断涌现,使得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成语有了孕育的源壤。而从文学发展和语言演变角度看,紧随其后的两汉,则又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用语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故先秦两汉“成语”的高产也合乎情理。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十二生肖成语有10个,所占比例为17%。魏晋南北朝作为汉语发展史的中古前期,占据着汉语发展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从词汇角度来讲,该阶段是上古文言词汇向近代白话词汇过渡的转折时期,十二生肖成语也在这一过渡时期内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唐朝时期的十二生肖成语则有8个,占了14%,这是因为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诗词发展的顶峰期,相关成语也多出自于诗作词赋,十二生肖成语在此时也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源于五代十国及以后的十二生肖成语有4个,占7%,这一阶段,成语基本处在了定型使用阶段,新成语产生并不丰富,算是成语的相对稳定期。
1.2 据语源的构成方式分类汉语成语的结构定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凝结的过程,十二生肖成语亦是如此。成语的语源往往是文献中的一段话或者一个典故,人们为了方便使用,便对这些文字进行再加工,继而形成四字格成语。就语料形成成语的方式来讲,有的是直接取用其中的四字格词语作为成语来使用,有的则是经过对文段、故事等进行各种方式的加工改造来凝结和定型四字格,等等,现对这些方式进行归纳并分类例举。
1.2.1直取法
直取法即直接摘取文献中相关文段的四字,以凝结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的词源构成方式。
偃鼠饮河《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卖剑买牛《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龙盘虎踞《文木赋》“既剥既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风翔。”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由直取法凝结而成的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最多,已达21个,占《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总数的36%。这也是汉语成语最初的主要语源构成方式。除上述例词之外,通过直取法定型而成的十二生肖成语还依次囊括为:獐头鼠目、老牛舐犊、犀牛望月、拒虎进狼、龙行虎步、飞龙在天、龙章凤姿、岁在龙蛇、打草惊蛇、风樯阵马、马首是瞻、如狼牧羊、教猱升木、穷猿奔林、驴鸣狗吠、犬不夜吠、丧家之狗。
1.2.2 减字法减字法是指为了达到言简意赅、更易表述的需要,在不影响文段语句本意的前提下,通过删减“之、乎、者、也、而”等虚字和部分无关紧要的实字来凝结成十二生肖成语的语源构成方式,例如:
羊质虎皮《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鸡伏鹄卵《庄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
采用减字法定型的十二生肖成语,在《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中有5个,所占比例为9%。除例举的2个外,还有“马牛襟裾、养虎遗患、叶公好龙”。
1.2.3 节录合并法节录合并法是指选取文段中有代表性的词合并成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的方式。
游云惊龙《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善草书,论者称其笔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陶犬瓦鸡《金楼子·立言上》:“夫陶犬无守夜之警,瓦鸡无司晨之益。”
这种语源构成方式,在《夜航船》十二生肖成语中也仅此两例,所占比重为3%。
1.2.4 概括法概括法即选取语源原文史实、寓言故事中能够高度概括整个句段大意的中心词成分,来总结形成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的方式,例如:两虎相斗《战国策·秦二》:“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屠龙之技《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指鹿为马《新语·辨惑》:“至如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通过概括法形成的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有15个,占《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总数的26%。除上述2个外,“吴牛喘月、狐假虎威、画虎类犬、守株待兔、韩卢逐逡、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斩蛇逐鹿、塞翁失马、狗尾续貂、亥豕鲁鱼”亦为概括法形成的成语。
1.2.5 综合法部分成语从早期的雏形到后来的定型过程中,兼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源构成方式形成四字格成语,是为综合法,例如:
云龙风虎《周易·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牝鸡司晨《尚书·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采用综合法成词的十二生肖成语有15个,所占比例为26%。此方法是成语语源构成方式中最复杂丰富的一类,除例举的2个外,“城狐社鼠、雀角鼠牙、汗牛充栋、白驹过隙、寒蝉仗马、金马玉堂、素车白马、倚马可待、羊触藩篱、家鸡野鹜、蜀犬吠日、跖犬吠尧、牧豕听经”这13个成语也是依靠综合法定型的。
通过对语源构成方式的归纳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十二生肖成语起初并非四言式,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在不损于意义表达的前提下,对这些非四言式词语进行由简到繁或由繁至简的处理,凝结成定型后的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相反地,成语以四字格为主的趋势又对成语的演变定型起到一定的反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迫使后世产生的新生成语严格地凝固在四字格的范式之中。
2 《夜航船》部分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演变分析对成语的演变分析,已是近些年成语研究的一大趋势,但因成语演变与定型的时间跨度较大,对成语进行历时研究也是整个汉语成语研究领域的相对薄弱环节。成语的演变包括了形式跟意义上的演变,多数成语只存在词素、词序方面的形式演变,仅有为数不多的成语在感情色彩和意义上有所变化。笔者以《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为研究语料,对这些成语按十二生肖顺序,依次选取部分构词定型阶段演变较明显的成语进行个案演变分析①,以期了解这些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的大致演变轮廓。
①受篇幅和材料所限,对全部58个生肖成语进行演变分析,存在难度。故选取部分生僻难懂、有一定代表性成语以探。
城狐社鼠
城狐社鼠②:《韩诗外传》:“社鼠不攻,城狐不灼。”恐其坏城而伤社也。《夜航船·四灵部·走兽》
城狐社鼠,《夜航船》中文献所出为《韩诗外传》,张岱依此文段归纳“城狐社鼠”这一成语为条目名,实则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3]远早于张岱的引例。城也作“稷”,为祭祀谷神的庙。城墙上的狐狸,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仗势作恶的人。《源流大辞典》和《考释词典》均援引《说苑善说》:“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何则?所托者然也。” [4]171为语本,是为不确。《大辞典》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当为源。《北齐书·郭秀列传》:“属太后觞朝贵于前殿,睿面陈士开罪失云‘士开,先帝弄臣,城狐社鼠,受纳货贿,秽乱:宫掖。’” [5]《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公进谏曰:城狐社鼠,皆是微物,为其所凭恃,除之不易;况外家公主,旧号难理。”《容斋四笔·城狐社鼠》(宋·洪迈):“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谓其所栖穴者得所凭依,此古语也。故议论者率指人君左右近习为城狐社鼠。” [6]《水浒传》:“都是汝等嫉贤妒能之臣壅蔽,不使下情上达,何异城狐社鼠也!” [7]《歧路灯》(清·李海观)第三九回:“他靠住大门楼子吃饭,竟是经书中一个城狐社鼠。” [8]《华盖集·公理的把戏》(鲁迅):“以事论,则现在的教育界中实无豺狼,但有些城狐社鼠之流,那是当然不能免的。”故是词自春秋成词后,沿用率较高,但现代汉语已不见其用。该词亦作“社鼠城狐”,见《宝鼎现·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宋·陈著):“更社鼠城狐扫影,雁鹜惊人避箭。” [9]《石匮书后集·五·福王世家后论》(张岱):“其奈有君无臣,社鼠城狐,共亡其国,实是中兴之令主,反为亡国之孱王,天道至此,颠倒极矣!” [4]171也常省作“城社”,且前后多跟“依、凭”等字。如《后汉书·虞延传》载: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五代·宋·徐铉《和江州江中丞见寄》“鼠穴依城社,鸿飞在泬寥。高低各有处,不拟:更相招。” [10]
犀牛望月
月影犀带:张九成有犀带,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贵重在通天犀之上,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也。《夜航船·日用部·衣裳》
犀牛望月,原指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影响了视物效果,后以此来比喻所见不够全面。该语源于《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万物亦然” [11]624此词《源流大辞典》《考释词典》均失收,《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收词,并指出其另一个演变义项形容长久盼望,见于《中国歌谣资料·日头落水落西方》:“日头落水落西方,犀牛望月姐望郎。” [12]
吴牛喘月
吴牛喘月:《风俗通》:吴牛苦于日,故见月而喘。《夜航船·天文部·日月》
吴牛喘月,主谓式贬义性成语,语出《风俗通义·佚文》(东汉·应劭)“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亦喘之矣。”[4]1234张岱所引《风俗通》是为《风俗通义》的简称,该条目是其对《风俗通义》内容的精简再加工,意为吴地天气炎热的时间长,当地的水牛很怕热,把见到的月亮当作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后比喻因见到曾让自己受苦的类似事物而心生疑虑,或指因疑心太重而担惊受怕。《郭子》(晋·)郭澄之云:“满奋字武林,高平人,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有琉璃扇,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乃笑之,奋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4]1234是词也用来特指天气酷热难耐,如《丁督护歌》(李白)云:“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13]同见《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李白):“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 [14]144
龙行虎步
龙飞:新主登极曰龙飞,取《易经》“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盖干九五为君位,故云。《华林集》:“位以龙飞,文以虎变。”《夜航船·人物部·帝王》
龙行虎步,出自《宋书·武帝纪》:“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15]作为联合结构的褒义成语,它有两个义项:①举止行动如龙虎一样非凡,多形容帝王将相步伐矫健,仪态庄重威严。如《虬髯翁》(凌蒙初)云:“遇着俺张兄虬髯翁,他龙行虎步,是个王者之相。” [4]749 ②亦用来比喻诗文的体制格局阔大。如《诗式·品藻》:“其华艳如百叶芙蓉,菡萏照水;其体裁如龙行虎步,气逸情高。”亦作“虎步龙行”。《五灯会元》云:“上堂,拈拄杖曰:‘横拈倒用,诸方虎步龙行。’” [4]749
韩卢逐逡
搏蹇兔:《史记》:范雎谓秦昭王曰:“以秦治诸侯,譬犹走韩卢而搏蹇兔也。”《夜航船·四灵部·走兽》
韩卢逐逡,逡,通“㕙”,狡兔名。张岱所作条目及内容,实则是对《史记》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依“韩卢、搏蹇兔”成“韩卢逐逡”成语,其为主谓式结构含贬义的成语。在《源流大辞典》中可参“韩卢逐兔”条目。该词首见于《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16]其义有二:①比喻强者追击弱者,势在必得。如《战国策·秦三》云:“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 [17]又如《霸陵》(唐·胡曾)云:“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 [18] ②比喻两强角逐争胜。又作“韩卢逐㕙”。如《大复集·一·蹇赋》(明·何景明)云:“宁骖罢服羸全以自终兮,岂能与韩卢逐?而斗行之工。” [11]219《考释词典》未收该词。
龙章凤姿
獐头鼠目:唐苗晋卿荐元载。李揆轻载相寒,谓晋卿曰:“龙章凤姿士不见,獐头鼠目子乃求官耶?”载衔之。《夜航船·容貌部·形体》
龙章凤姿,章为文采义,即龙的文采,凤的姿容,龙凤对举①,用以形容有非凡神采的人。该词为形容关系的描述式成语。《夜航船》中以“獐头鼠目”为条目名,条目内容则是“龙章凤姿”与“獐头鼠目”对举。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刘孝标注引《康别传》:‘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 [19]《源流大辞典》《考释词典》均有另义:指高贵的出身;也指仪表、才器不同凡俗的人。如《旧唐书·李揆传》云:“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鹰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20]670宋·李觏《次韵答提刑孙都官(其二)》:“真赏由来世上稀,几人相见不相知;如今一字成华衮,岂识龙章与凤姿?” [21]
①“对举”指用并列的两事物进行互相衬托,以在对比中凸显两事物的不同。
岁在龙蛇
岁在龙蛇: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明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岁,知命当终。谶云:“岁在龙蛇贤人嗟。”《夜航船·礼乐部·礼制丧事一》
岁在龙蛇,以龙蛇对举,成“龙蛇之年”。岁星运行至辰巳年谓之,指寿数将尽。据命理星象学之言,龙蛇之年为凶年。实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未必应验。是词《源流大辞典》《考释词典》均失收。《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当为起源。《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苏轼):“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 [11]548
风樯阵马
风樯阵马:宋米芾善书。东坡云:“元章平生篆隶真行草书,分为十卷,风樯阵马,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夜航船·文学部·书画》.
风樯阵马,“风樯”指风帆,“阵马”即战马,表面意义即指乘风急速行进的帆船,冲锋陷阵、临阵厮杀的战马。作为直接源于条目名的成语,主要用来比喻气势勇猛雄壮。该词源于《唐太常寺奉李郎李贺歌诗集序》(杜牧):“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22]《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韦苏州》:“岂蒹葭莽苍,无三湘七泽之壮,雪蓬烟艇,无风樯阵马之奇乎?” [23]《大辞典》收录该词并有它义,即用来比喻文笔遒劲。《 < 杜弢武全集>序》(钱谦益)云:“军书羽檄,汗简错互,风樯阵马,笔墨横飞。” [23]239该词也省作“樯马”,如《牧斋初学集·六九·一雨法师塔铭》(钱谦益):“浪师扫除注脚,敷演妙义,嚬呻咳唾,光明炽然,闻之如樯马奔驰,风涛回骇,破除宿物,得未曾有。” [20]322亦作“阵马风樯”。《送刘子东游》(元好问):“刘郎世旧出雄边,生长幽、并气质全。阵马风樯见豪举,雪车冰柱得真传。” [4]359
素车白马
素车白马:范式巨卿、张劭元伯相与为友。元伯卒。式梦劭呼曰:“巨卿,吾已某日死,某日葬”式驰往赴之。未及到而劭已发引。将至圹,而柩不前。其母曰:“元伯,岂有望耶?”停柩。移时,乃见素车白马,号哭而来。母曰:“是必范巨卿也。”式因执绋而引,其柩乃前。《夜航船·礼乐部·礼制丧事一》.
素车白马,本义为凶丧事所用的白马白车,以此表示对亡故人的哀悼。张岱所收条目内容应为对“范式张劭”典故的一个浓缩。语本《周礼·春官·巾车》:“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 [24]《大辞典》与《考释词典》的语源均晚于此。除本义以外,还有二义:①古代凶丧事用的冠服和车舆。亦有同素异序“白马素车”。引申为亡国投降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25] ②比喻钱塘江上驾驭狂潮怒涛的潮神伍子胥。是为典故词。《太平广记·伍子胥》:“伍子胥累谏吴王,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26]
羊触藩篱
羊触藩篱:《易经》:“羝羊触藩,羸其角。”《夜航船·四灵部·走兽》
羊触藩篱,所参辞书均作“羝羊触藩”。意指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结果把角给挂住了,多以此比喻进退两难之势。语出《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羸,为缠绕义,《夜航船》中的文段即引自此。《魏书·丽范传》:“告不远图,惧亏军势。既进无所取,退逼强敌,羝羊触蕃,羸角之谓。” [27]蕃,通“藩”。《二刻拍案惊奇》:“自实走得一个不耐烦,正所谓:羝羊触藩,进退两难。”《玉镜台记·得书》(明·朱鼎):“谅他的进退好似触藩羝羊。寄萍迹衡阳雁行。” [28]
教猱升木
教猱升木:猱,猴属,性善升木,不待教而能者。《诗经》:毋教猱升木。《夜航船·四灵部·走兽》
教猱升木,为动宾结构贬义成语。猱,指猕猴。教猴子上树。比喻教唆坏人去做坏事。《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29]49是为其源。《夜航船》即收此源为内容,并以“教猱升木”成语为条目名,且对“猱”作了言简意赅的释义。《朋党论》(唐·李德裕):“今之朋党者,皆依倚幸臣,诬陷君子,鼓天下之动以养交游,窃儒家之术以资大盗,所谓教猱升木,嗾犬害人,穴居城社,不可熏凿,汉之党锢,为理世之罪人矣。” [4]584《珥笔民》(清·罗安):“一部律例烂胸中,兴讼起狱巧罗织;教猱升木无不为。变幻诪张乱曲直。”该词亦省为“教猱”,《圣与图为沈镳作》(清·杭世骏):“临深况有辱亲惧,教猱毋乃行人诽。” [20]531
家鸡野鹜
家鸡野鹜:晋庾翼少时,书与右军。齐名,学者多宗右军。庾不忿,与都人书云:“小儿辈乃厌家鸡,反爱野鹜,皆学逸少书。”《夜航船·文学部·书画》
家鸡野鹜,《大辞典》参“家鸡野雉”词目。该词源于《晋中兴书》(何法盛):“庾翼书,少时与王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北之。’” [30]雉为野鸡。此文段意指庾翼以家鸡来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来喻王羲之的书法。以此来形容书法风格不同。张岱所收条目内容应是对这一语源文献的总结。是词《源流大辞典》《考释词典》均收作“家鸡野鹜”,鹜指鸭子。除上述用义外,部分文献中也以家鸡来喻自己的妻室,以野鹜来喻外遇;亦指代那些身份卑微而为己所厌弃的对象。如《错姻缘传奇·悔亲》(清·陈烺):“纵然注定命由天,家鸡野鹜,怎便匹鸾鹓?” [4]557
丧家之狗
相圣人:姑布子卿,相孔子曰:“其颡似尧,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身长九尺三寸,累累然若丧家之狗。”《夜航船·九流部·相》
丧家之狗,为偏正结构的贬义典故成语。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31]
“相圣人”下的内容亦为对此语源的归纳。“丧”有两个读音:读sāng时,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忙于丧事而得不到喂养,后比喻怀才不遇、不受重用的人,语本中“丧家之狗”即为此义;读sàng时,转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藏身,到处乱窜的人。如《抵疑》(西晋·夏侯湛):“当此之时,若失水之鱼,丧家之狗,行不胜衣,言不出口,安能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 [32]该词为同形而字音字义都不同的特殊成语较罕见。
蜀犬吠日
蜀犬吠日:柳文: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群犬吠之。《夜航船·天文部·日月》.
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语出《招北客文》(岑参):“蜀之先日蚕丛兮……吁彼汉原,上当漏天,靡日不雨,四时霶然……终年霖淫,时复日出,诸犬,向天吠日。” [4]1100张岱所引应是对《大辞典》书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11]527的一个概括,但《源流》 《考释》的语源书证均早于此。沿用至《一瓢诗话》(清·薛雪):“看诗须知作者所指,才是贾胡辨宝。若一味率执己见,未免有吠日之诮。” [33]
亥豕鲁鱼
亥豕:子夏见读史者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渡河耳。”问之鲁史,果然。《夜航船·文学部·经史》
亥豕鲁鱼,几部辞典均收其同素异序成语“鲁鱼亥豕”为词条。《大辞典》《考释词典》均引《抱仆子·内篇·一九·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34]为源,不确。其源实为《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29]421张岱也是对此源进行了一个归纳,而成“亥豕”条目。“豕”义为猪。该词意指在传抄、刊刻过程把“鱼”写成“鲁”,把“亥”写成“豕”,代指传写、刊印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字错误。《闲居集·贺谷少岱丧目重明序》(明·李开先):“字无鲁鱼亥豕之讹,由此而享文名。” [4]753也作“亥豕鱼鲁”。《法苑珠林·出家部·会同部》:“夫一代之书,群贤相袭,遂令亥豕换文,鱼鲁易韵。” [4]753
3 结语十二生肖成语作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生动地再现了古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对《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的初步分析,对今后在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是有所裨益的。生肖成语的内涵文化远不止此,全面深入多角度的分析,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成语研究,乃至汉语成语史的构拟都是极其必要的。
[1] | 周大效. 从动物成语看人与动物的关系[J]. 魅力中国, 2009 (31) : 151 . |
[2] | 刘珊珊.汉语十二生肖动物类成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1014349402.htm |
[3] | 晏婴. 晏子春秋[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3 : 43 . |
[4] | 刘洁修.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2009 . |
[5] | 李百药.北齐书[M].陈勇, 点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364. |
[6] | 洪迈. 容斋随笔[M].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2 : 1026 . |
[7] | 施耐庵, 罗贯中. 水浒传[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 1057 . |
[8] | 李绿园. 歧路灯[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 : 180 . |
[9] | 唐圭璋. 全宋词[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 2036 . |
[10] | 范晔. 后汉书[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8 : 418 . |
[11] | 王涛. 中国成语大辞典缩印本[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 |
[12] | 赵应铎. 中国典故大辞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5 : 1010 . |
[13] | 林庚. 中国历代诗歌选唐五代[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74 . |
[14] | 李白, 杜甫. 李太白集杜工部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9 . |
[15] | 杨天戈. 汉语成语溯源[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 39 . |
[16] | 刘向. 战国策[M]. 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7 : 60 . |
[17] | 张华. 博物志新译[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 : 168 . |
[18] | 周振甫. 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12册[M]. 合肥: 黄山书社, 1999 : 4816 . |
[19] | 刘义庆. 世说新语[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 166 . |
[20] | 刘洁修.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 |
[21] | 李观. 李观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 433 . |
[22] | 许结. 历代诗词鉴赏[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147 . |
[23]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成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 239 . |
[24] | 魏征. 群书治要[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 89 . |
[25] | 司马迁. 史记[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9 : 31 . |
[26] | 李昉. 太平广记下[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 744 . |
[27] | 魏收. 魏书[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 579 . |
[28] |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4 : 256 . |
[29] | 朱瑞玟. 成语探源辞典[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
[30] |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下[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1367 . |
[31] |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 : 589 . |
[32] | 朱祖延. 汉语成语大词典[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 993 . |
[33] | 王夫之.清诗话[M].丁福保辑录.北京:中华书局, 1963: 684. |
[34] | 葛洪. 抱朴子内篇[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2 : 2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