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18 Issue (1): 63-67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与实践特色    [PDF全文]
张小飞, 刘小凤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灯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继承性;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基,具有探索性、务实性和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理论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进取性和理论的发展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运动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ea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ZHANG Xiaofei, LIU Xiaofe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For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riching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features, and the national and epoch features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of urgent significance. This has been proposed in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scientific, innovative and consistent, is the guidebook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ractical ter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xploratory, pragmatic and is of affinities with the masses,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y derives from practice, and develops and gets enriched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practice. Practice is the source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drives the theory to develop. Secondly, the aggressiveness of practice and the expansibility of theory build upon each other in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onclusion, constant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eatur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1]11其中,理论特色是思想灯塔,指引着我们始终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道行驶;实践特色是发展之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和检验标准。深刻揭示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党领导人民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还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呼唤。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与实践特色的内涵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所独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创新性和继承性等三个方面。

第一是科学性,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10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它的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具有严密逻辑性。各个理论之间存在一些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法治论、思想文化论、科学发展观论、党的建设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等,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治党治国治军等多领域内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在上述基本理论上相互贯通、相互联系,体现出内容结构的科学性。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并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基础深刻揭示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成功引导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第二是创新性,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创新,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2]邓小平理论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一国两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共同致富等新思想。江泽民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其重要思想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物质、精神和政治”三个文明协同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胡锦涛在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新思想。

第三是继承性,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体系。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每一个科学理论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的主题: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核心特征:人民性;共同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科学理论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开创篇”——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发展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最新成果篇”——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实践的探索性、务实性和人民性等方面。

第一是探索性,表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是在探索精神推动下进行的,如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一国两制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探索与实践中,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最初的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和单一分配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从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到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从邓小平的“两个文明”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新布局,从“道路”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等等。这些均是在没有任何现成蓝图参考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完善和丰富起来的实践成果。

第二是务实性,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浮夸也不骄不躁;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各阶段特征和实际问题时,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邓小平认真总结建国后的经济建设经验及文革十年的教训,尤其是在访问欧美、日本后,更深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认识到闭关自守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指出:中国要想脱贫致富,只有走改革开放的活路,才能使中国由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矛盾增多、道德失范严重、官僚主义问题突出、腐败现象严重等。此时,中国到底该“如何发展”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胡锦涛及时给予了科学的回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十八大报告中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许多方针政策。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3]696

第三是人民性,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基础上进行的伟大实践,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标准之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准则。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28,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诉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与实践特色的关系

实践特色是理论特色的源泉和基础,理论特色来源于实践特色,在指导实践特色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两大特色相互交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运动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对实践方向的正确性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充分说明,正确科学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既出现过“大跃进”运动那样的经济建设失误,又发生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政治决策失误。“大跃进”是在没有立足本国国情、没有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提出的“超英赶美”战略。“阶级斗争扩大化”主要是因为缺乏民主监督、法制体制不健全,在“左倾”错误思想的主导下发动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政治运动。三年“大跃进”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使我国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科学分析我国国情,拨乱反正、溯本清源,认识到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顺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到党的建设必须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民主监督体系,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党中央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不断开拓探索,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这些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性决定理论的创新性

首先,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根基、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源头。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建设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但在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单一模式,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认识到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的原则,开拓进取,在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大胆实践的基础上突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完全对立的概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新理论。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发展,是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出的创新成果。其次,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所积累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提升。以农村改革为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农村党员、群众的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由党中央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最初的形式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发起的包产到户,该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对于农民的这一伟大创举——包产到户,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中完善。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取性和理论的发展性在辩证运动过程中相辅相成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理论产生的基础,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产物,在指导实践探索与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丰富起来的理论又为进一步实践探索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与实践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运动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和丰富,最终在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完善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形成和发展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新世纪新形势,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进一步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积累和总结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提炼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始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谱写出更多的理论新篇章,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3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是思想灯塔,实践特色是发展之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两大特色,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需求。

3.1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首先,在实践中要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们讲话时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大篇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3]114他指出,我们虽然已经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但对它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还需要继续深化和认识,因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是我们继续解答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而不断丰富起来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也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解答如何治理国家这一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将继续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不断总结实践的新鲜经验,谱写出更多的篇章。其次,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发展和继承的辩证运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和贯通基础上,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还在于它对中华文化的融合和贯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指出: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5]。他的系列讲话,不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来思考和解答中国问题,还强调要对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6]

3.2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首先,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实际发展起来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也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实事求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7]。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坚持实事求是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清醒认识实践中的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都应为之艰苦奋斗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其次,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在实践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8]9-10“面对未来,要突破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8]10因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2] 列宁. 列宁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26 -2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
[4] 何继勋, 郑宏颖. 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29 (3) : 7 –11.
[5] 田心铭. 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 政治学研究, 2014 (6) : 3 –11.
[6]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2-27(1).
[7] 秦刚.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J]. 党政研究, 2014 (3) : 18 –24.
[8]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