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18 Issue (1): 39-44
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PDF全文]
朱振亚a, 肖洁b    
a. 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b. 井冈山大学:计财处,江西 吉安 343009
摘要: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其动力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的研究以理论思辨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动力类型、动力主体、复合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动力类型研究包括源生动力、现实动力、内在动力和推拉力等;动力主体研究包括信息化、科学技术、对口支援、新型业态、农民工流动、社会组织与小城镇等;复合动力机制研究包括“城市发展+市场经济”,“内拉+外推+环境”,“农村非农化+制度变迁”,“八抬大轿”,“动力机制+协调机制”等。研究发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是多维力量的结合。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     动力类型     动力主体     复合动力机制    
A Review of Researches About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ZHU Zhenyaa, XIAO Jieb    
a.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Business,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b.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Finance Office,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Abstract: We found after a literature review that researches about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are mainly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es on the three aspects: the dynamic types, the dynamic main body, the complex dynamic mechanism, and the researches are fruitful.Types of dynamic include original dynamic, reality dynamic, inherent dynamic and push-pull forces; the subjects of dynamic are digit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ner assistance, new business type, migrating worker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mall towns; the complex dynamic mechanism consists of" urban development plus market economy"", inward pull and outward push plus environment", " non-agriculturalization plus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 dynamic mechanism plu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multi-force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ypes of dynamic     main body of dynamic     complex dynamic mechanism    
引言

近年来,学界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非常活跃,多数学者认为动力机制不单一,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运用合力,多管齐下,构建复合动力系统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已有研究主要分实证和思辨两种,以理论思辨为主。早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分别是发挥城市中心的带动作用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是理论思辨的先河。今天,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少学者通过理论思辨和逻辑推理,普遍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是多种动力的复合,也强调“合力”的作用。为叙述方便,下面将对城乡一体化的动力类型、动力主体及动力机制进行文献梳理。

1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类型研究概况

不少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分为源生动力、内在动力、现实动力、外在动力、经济动力等,命名与各自理解上不尽相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界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主要以源生动力、现实动力、内在动力和推拉力为主。

1.1 城乡一体化的源生动力

郑自强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源生动力[1]。王振亮认同邓小平同志的观点,认为制度创新才是我国现阶段城乡协调发展的源生动力[2]。孙中和认为,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促进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制度安排与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经济发展,反之则反是[3]。张道政等认为,城乡一体化有3种模式,不同模式的动力不同,其中,制度创新是城乡并重的复合体发展模式的主要动力[4]。王波认为改善民生是中国城乡统筹改革实践的原动力[5]。本文课题组认为,增量式基层民主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恒久动力[6]。比较上述“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发扬现代民主”等源生动力观,笔者认为,“改善民生说”及“增量民主说”立论新颖。

1.2 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动力

于善波和郑芸认为,城市及城市产业发展水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动力[7-8]。郑自强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实推动力[1]。段进军认为,健康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能够推进新兴业态的形成;城镇化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社会再造;城乡一体化应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9]。可见,不少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动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或城镇化)”。

1.3 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于善波和郑芸认为,市场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动力,即成熟的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7-8]。张登国认为城乡利益差别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10]。蒋贵凰认为需要依靠乡村内部的动力机制推动城乡共同发展,这种机制的建立,应从上而下地推动,从下而上地构建,重点是调动农村干部和农民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增收和减负,把市民和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农村经济发展上来[11]。郑自强认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实推动力[1]。可见,不少学者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培育乡村内部动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1.4 城乡一体化的推拉力

石忆邵等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是大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中心城市向心力和离心力的非均衡运动,产生了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以向心力为主,在城市发展的中后期以离心力为主[12]。李同升等认为当前内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及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宝鸡未来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13]。吴伟年认为,农村工业化的推力、城市集聚经济的拉力、城乡统一基础设施与统一要素市场的融合力,是金华市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需动力[14]。袁方成等认为,建立“居民需求政府推动”长效互动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非常必要,通过满足城乡居民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种种需求,化敌为友,将城乡冲突转换为城乡和谐[15]。李刚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主源有两种,分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发要求,以及政府规划、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推动[16]。可见,不少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拉力是“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城乡市场一体化”、“政府响应”等。

2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主体研究概况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主体有哪些?学者众说纷纭。综合起来看,学界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主体主要有7个,分别是信息化、科学技术、对口支援、新型业态、农民工流动、社会组织和小城镇。

2.1 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有些学者认为信息化可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曹晖分析了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多种可能及其促进路径问题,他以报纸、电视、互联网、广播、手机报等为例,分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可能路径,认为政府的角色力量和职能作用对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尤为重要[17]。刘丽等认为传媒产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城乡原有的经济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开放水平的不一致,导致城乡居民在各类信息享有上的不一致,这种不均衡在城乡居民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坎”。大众传媒可填平这道“坎”并发挥重要作用[18]。李功越等认为ICT(信息通信技术)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ICT作为科技工具,好比化学催化剂,可加速催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ICT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与普适性,可助推政府实现城乡功能的协调化与服务的均等化;ICT具有的溢出效益,可促进发展成果的共享及城乡要素市场的融合[19]。唐金秀认为通过建设图书馆联盟等,可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20]

2.2 科学技术促进城乡一体化

有些学者认为,发展社会科学及技术创新可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如颜克亮认为需要发挥社会科学作用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他认为社会科学既承载着认识城乡统筹发展规律、传承城乡社会文明、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重任,又担负着提升干群人文素质,增进城乡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谐发展的历史重任[21]。徐欣等认为城市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2]。张鸿等认为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3]

2.3 对口支援促进城乡一体化

有些学者认为对口支援可促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陈燕认为,重庆市实施的“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计划”,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引导了重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助推了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人口的转移,加快了重庆统筹城乡医疗的步伐,提升了重庆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优化了重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布局[24]。李雪松认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5]。秦莹等认为,农民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起着“助推器”作用,加强农民教育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26]

2.4 新型业态促进城乡一体化

有学者认为发展新型业态如都市农业、品质农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乡镇企业等可以促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王慧敏等认为,发展都市农业,可有力地推动城乡互动和城乡共同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开创了一条生态效益型的城市化道路,而且开创了一条城乡经济有机融合的模式,发展都市农业,符合当前都市圈或外围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27]。李平认为发展品质农业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品质农业注入了科技、管理、信息、服务、设施等现代要素,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发展品质农业有助于消灭城乡基本差别,有助于城乡居民共享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28]。张金山、李景初认为,旅游业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力量,旅游发展是“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内容[29-30]。刘建凤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助于化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31]。杜万阳认为,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城乡一体化具有推动作用[32]。刘佳勇指出,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33]。朱谷生认为,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珠江上游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可有效推进珠江上游区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34]

2.5 农民工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

有学者认为农民工流动可促进城乡一体化。如桂家友认为,农民工通过流动促进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松动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根基,推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互通有无,从而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农民工流动还缩小了城乡差距,不仅能缓和新时期城乡矛盾,还能提升农村社会现代化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35]

2.6 社会组织促进城乡一体化

有学者认为加强社会组织可促进城乡一体化。如陶志峰等的实证分析表明,发展社会组织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保持其它变量不变,张家港市社会组织每增加一个,该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就提高0.011 3分;济源市社会组织每增加一个,该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就提高0.010 6分。这表明两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呈正相关。因为社会组织在政策倡导、激发生产“三要素”、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6]

2.7 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

有学者认为发展小城镇可促进城乡一体化,如张叶等学者就持这个观点。张叶认为,小城镇在城乡间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它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合理流动,推动城乡间经济的一体化。具体而言,就是作为精神文明载体的小城镇,通过转变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城乡居民思想价值观念的一体化;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又通过改变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促进城乡生活生产方式的一体化[37]。陈德芳认为,城市周边健康绿道建设在城乡互动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健康绿道有助于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8]

3 城乡一体化复合动力机制研究概况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系统性动力、复合性动力,动力机制的发挥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如兰奎等基于城乡互动视角,认为城乡一体化需培育多元复合动力系统,只有将多元动力复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城乡的全面立体互动、多元动力的复合过程[39]。学界认为,复合动力作用机制主要有“城市发展+市场经济”、“内拉+外推+环境”、“农村非农化+制度变迁”、“八抬大轿”、“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五种学说。

3.1 “城市发展+市场经济”说

于善波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是由多因素共同推动形成的结果。他认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即成熟的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市及其内部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动力。他指出,城市功能取决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为农村提供财政支持,在维持农村稳定中使城市得到理性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进城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8]

3.2 “内拉+外推+环境”说

胡金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内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环境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是指区域内部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因素,包括政府组织决策者的责任意识、乡村城市化的愿景、政绩声誉意识与工作精神、企业组织对超额利润或市场机会的追求、区域成员的致富求变欲望、区域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化与乡村工业化、内部激励、政府组织与管理能力配置等,这些因素共同发力,产生一体化需求拉力。外部动力因素是指来自区域外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因素,包括国家财力的增长、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实力的增强、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转换、第三产业的发展、外资的引进与资本的流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水平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一体化的支持力和推动力。环境动力因素是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国家的宏观“三农”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影响、城乡关系的结构性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人口迁移的规模与速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区域竞争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等,它们共同作用,产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正向干预力和竞争压力。环境动力因素通过转化与影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40]

3.3 “农村非农化+制度变迁”说

孙中和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四条:(1)一是农村工业化的推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聚集。(2)二是比较利益的驱动。从比较利益来看,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是外部非农产业拉力和农业内部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资本等要素转移也有类似趋势。(3)三是农业剩余的贡献。农业对城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4)四是制度变迁的促进。即制度创新对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反是[3]

3.4 “八抬大轿”说

张登国认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动力是产业发展,内在动力是城乡利益差别,主导动力是政府利益驱动,核心动力是政府制度,外在动力是外来投资,组织动力是基层党建,区域动力是中心城市,软动力是信息化,产业发展、城乡利益差别、政府利益驱动、政府制度、外来投资、基层党建、中心城市及信息化等八大动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10]

3.5 “动力机制+协调机制”说

除复合动力机制外,有些学者还强调协调机制的重要作用。如罗雅丽以大西安为例,在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机理的基础上,认为产业结构转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基础设施联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机制,政策制度调控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它们共同构成城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41]。汤卫东认为,必须从机制设计着手,强化动力机制,构建协调机制,共同推动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长效动力机制的途径是通过改革主动力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加强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构建分工明确的协调机制的路径是构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完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结合的调控方式,强化政府规划的导向性[42]

4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简要评析

综上可见,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多维力量的结合,强调合力作用。如果将动力进行分解,可以将其分为源生动力、现实动力、内在动力和推拉力。源生动力主要有“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发扬现代民主”等,现实动力主要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内在动力主要有发展市场经济、培育乡村内部动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推拉力主要有“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城乡市场一体化”、“政府响应”等。同时,学界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主体主要有7个,分别是信息化、科学技术、对口支援、新型业态、农民工流动、社会组织与小城镇,它们都能或多或少促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复合动力机制,学界认为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城市发展+市场经济”说、“内拉+外推+环境”说、“农村非农化+制度变迁”说、“八抬大轿”说、“动力机制+协调机制”说,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均强调“合力”突围,均要求“两只手”共同发力,即既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运用组合拳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已有研究来看,当前学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这种状况与近年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国情是密切相关的,应该说,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但深入探究,已有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三点不足:(1)基本还停留在理性思辨层面,实证分析非常少见,这是明显的不足。(2)一般都“大而化之”,还缺乏“精雕细刻”式的分析。换言之,已有研究以宏观视角为主,中观或微观视角还比较少见。(3)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而其它学科诸如社会学或经济社会学等其它学科领域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学科交叉融合更少。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基本建立”,所以,未来5~10年仍然是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探索的高峰期,也是大有作为期。

基于学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笔者预测,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未来将朝着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并重、宏观与中观微观并存、经济管理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演进。特别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笔者正尝试和探索,如申请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及其触动机制研究》,就是以“新市民”为研究群体,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的角度,研究“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作用机制问题。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界还缺乏有关“新市民”群体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机制的专门研究,也没有见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主体是指向“新市民”群体的。因此,该项目在研究上是具有学术拓新意义的。在可预期的未来,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出现不少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成果。

本项目界定新市民为“那些首代进城工作且拥有大中专文凭的农家子弟(县城为最低级别城市)”。

参考文献
[1] 郑自强.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动力[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 (6) : 35 –37.
[2] 王振亮. 城乡一体化的误区兼与《城乡一体化探论》作者商榷[J]. 城市规划, 1998 (2) : 56 –59.
[3] 孙中和. 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1 (11) : 38 –43.
[4] 张道政, 周小彤. 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动力和路径兼及江苏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J]. 唯实, 2010 (5) : 65 –71.
[5] 王波. 改善民生是中国城乡统筹改革实践的原动力[J]. 财经科学, 2011 (7) : 85 –91.
[6] 四川行政学院"增量式基层民主"课题组. 增量式基层民主: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恒久动力[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97 –100.
[7] 郑芸. 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及其内部角色定位从国务院确立的最新一批特区谈起[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10) : 1 –4.
[8] 于善波.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J]. 农业经济, 2010 (1) : 31 –33.
[9] 段进军. 健康城镇化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J]. 改革, 2009 (5) : 124 –129.
[10] 张登国.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体系研究[J]. 乡镇经济, 2009 (11) : 91 –94.
[11] 蒋贵凰. 城乡统筹视域下乡村内部动力机制的形成[J]. 农业经济, 2009 (1) : 50 –52.
[12] 石忆邵, 何书金. 城乡一体化探论[J]. 城市规划, 1997 (5) : 36 –38.
[13] 李同升, 厍向阳.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 : 256 –260.
[14] 吴伟年.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与对策思路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02 (4) : 46 –53.
[15] 袁方成, 宋江帆. 中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模式以X县为表述对象[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5) : 49 –54.
[16] 李刚. 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动力机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 : 55 –57.
[17] 曹晖.信息化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25-2010242132.htm
[18] 刘丽, 齐磊. 传媒产业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及发展建议[J]. 中国报业, 2011 (20) : 103 –104.
[19] 李功越, 刘伟. ICT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 2014 (1) : 70 –73.
[20] 唐金秀. 图书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9) : 5579 –5580.
[21] 颜克亮. 发挥社会科学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 重庆社会科学, 2007 (12) : 5 –12.
[22] 徐欣, 佟光霁.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 (1) : 13 –15.
[23] 张鸿, 何希德, 郑林用, 等.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四川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4) : 447 –450.
[24] 陈燕. "三支"工作促进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探析[J]. 世纪桥, 2011 (15) : 136 –137.
[25] 李雪松.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94-1014160375.htm
[26] 秦莹, 李昶罕. 农民教育促进云南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径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 2013 (5) : 1 –4.
[27] 王慧敏, 陈晓斌. 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结合[J].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2 (5) : 30 –32.
[28] 李平. 发展品质农业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促进作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 42 –43.
[29] 张金山. 旅游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力量[J]. 旅游学刊, 2011 (12) : 10 –11.
[30] 李景初. 以乡村旅游促进城乡互动发展的思考[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 28 –30.
[31] 刘建凤. 流通现代化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分析[J]. 现代商业, 2008 (15) : 18 –19.
[32] 杜万阳. 论商业经济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作用[J]. 商业时代, 2011 (33) : 19 –20.
[33] 刘佳勇. 企业文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 (7) : 253 –255.
[34] 朱谷生. 论骨干企业在珠江上游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 1 –4.
[35] 桂家友. 农民工流动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J]. 湖湘论坛, 2009 (5) : 100 –104.
[36] 陶志峰, 陈光普, 刘远立. 社会组织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 (8) : 42 –47.
[37] 张叶. 小城镇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J]. 城市问题, 1999 (1) : 9 –18.
[38] 陈德芳.健康绿道建设对促进城乡综合发展的研究以成都市郊为例[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53-1014109850.htm
[39] 兰奎, 郑华.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互动机制论析基于合作治理的研究视角[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 33 –35.
[40] 胡金林.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 2009 (12) : 30 –33.
[41] 罗雅丽.区域城乡互动机制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以大西安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42]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的研究基于以城带乡的分析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