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18 Issue (1): 14-20
单独开发思维下的中国能源战略嬗变——以中日东海能源争端为例    [PDF全文]
童舜尧    
宁波大红鹰学院社科部,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 单独开发不是单方面开发,而是中国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从口头走向落实的催化剂,是“坚持底线、敢于斗争、对等升级”原则在能源领域的具体运用。自日本制造“国有化”钓鱼岛闹剧以来,中日岛争出现了新变化,也给中国推进东海能源单独开发创造了机会。在美国执意重返亚太、日本挟美自重的当下,中国海疆问题日益突出并集中爆发,只有秉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海洋强国的时代强音,单独开发,既是对中日岛争短期内还不能解决这一现实的正视,也是中国明智且务实的选择,更是捆住日本、打破东海—南海争端链的上佳办法之一。总之,单独开发表明我国在海洋能源开发的思路上产生了顺应时势发展的改变。
关键词: 单独开发     能源战略     海洋强国     岛屿争端     亚太再平衡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nergy Strategy for Sino-Japanese Disputes Over East China Sea Energy Resources——An Analysis from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ONG Shunya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000, China
Abstract: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is not a unilateral development, which does not deny the established policy—" shelving differences and seeking joint development" but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Japan's attempt to" nationalize" the Diaoyu Islands broke the originally static balance in East China Sea. This also gives China a chance to promot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China Sea energy resources.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a sensible and practical option for China to face up to the reality that the Sino-Japanese island dispute cannot be solved in the short term. It is a very effective way to restrain Japan's ungrounded claim for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East China Sea and to break the dispute chain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Key word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energy strategy     oceanic great power     island dispute     Asia Pacific rebalancing    
引言

能源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之一,许多国家的战火硝烟起于能源之争。比如南苏丹的建国就源于石油战争(对达尔富尔油田争夺导致苏丹内战),以致非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交出了“非洲领土第一”的宝座。所以有人说“石油是目前的第一战略资源” [1];“第三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可称为资源战争的战争” [2]13。日本是一个能源贫乏且地质灾害多发的岛国,特别是经历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核能的使用已经在该国饱受诟病,其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着重大转型。所谓国有化钓鱼岛的行为,就发生在这一转型期。中日岛争的背后,还是东海能源问题。日本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对中国能源战略的推进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应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考验着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1 日本能源强势战略与海洋霸权主义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是唯一没有深刻反省历史问题的国家。安倍晋三二次出任日本首相时就喊出“强大的日本回来了”的口号,他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解禁集体自卫权,允许武器出口,强行通过安保法,挑战着国际社会的敏感神经,漠视国内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意愿。日本政坛的右倾化之所以嚣张于世,除了美国纵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亚洲老大自居,视邻国感受于无物。具体表现在:

1.1 秉持旧的“势力范围”惯性思维

正因为日本长期自恃的“亚洲老大”心态,加上美国撑腰,自然视东海一隅甚至冲绳外海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大有禁止他国染指之势。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字国,日本一方面利用公约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面又无视公约的约束,大搞海洋霸权。最为极端的一例是2015年4月6号,中国调查船“东方红2号”在西北太平洋公海进行科考活动时遭致日方的无理阻扰,而事发地点位于日本高知县室护市海岬海域910公里处,远离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属于国际公海海域。日本阻扰的理由竟然是“该海域属于日本专属经济区”,这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然践踏,其海洋霸权的野心昭然若揭。这种霸权逻辑已经对中国的东海维权行为提出严峻的挑战。

1.2 政治手段粗暴强硬

东海能源争端还与美日联合加强岛链战,遏制中国崛起的图谋密切相关,背后有着更深层次大国博弈的因素。中国海军、空军只要出第一岛链,就会遭致日本接力赛般的全程跟踪监视,侦察机、水面舰艇纷纷出动。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反应最激烈的就是日本,似乎中国动了它的一亩三分地。敢于干扰在东海防空识别区正常飞行的中国军机的国家也是日本。中国的东海油气田全部位于无争议的海域,日本依然要派飞机干扰中方的正常作业,还多次提出外交抗议。

自2012年9月钓鱼岛危机爆发以来,日本自民党上台,对华态度更加强硬。东海能源争端就与岛争一起,成为安倍晋三政府肆意渲染中国威胁、扩军、修宪、强推安保法的借口,是服从日本实现所谓正常国家的大战略。在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又要奉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日本抓住美国有求于自己的契机,在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日本坚持东海中间线原则的依据是自己实控钓鱼岛,把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体系的防御范围,还视钓鱼岛为灰色地带,制定了一整套应对灰色地带的完备措施,中日两国擦枪走火的几率大大上升。

1.3 政坛日益右倾化

中日岛争的终极目标是对东海资源的占有,要实现对东海资源的占有,日本就必须牢牢抓住对钓鱼群岛的所谓实控权。为此日本右翼政客不惜罔顾国际法,打着“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号,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就表达过对日本政坛右翼倾向的担忧,他说,“领土问题越尖锐,仗义执言就越容易受到迫害。在选举议员时,仗义执言不一定能获得选票……对在钓鱼岛问题上仗义执言可能会使选票大跌……那些想成为议员候选人的政客……拼命大叫‘尖阁是日本领土’,煽动‘虚假的爱国主义’以捞取选票” [3]。如今,日本政坛右翼势力的暴走,已经到了要彻底架空该国《和平宪法》第九条的地步,美国还对此不闻不问。其实,钓鱼岛问题本身就是美国打进中日关系的一个楔子,抑或说,东海问题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国。

1.4 实施圈地占海战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便加快了“圈地占海”战略的实施步伐。极端的例子就是将冲之鸟礁变礁为岛,并向联合国大陆架评审委员会提出拥有该礁周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申请(其总面积将达42万平方公里,比日本国土面积还大)。虽然日本的申请被联合国驳回,但其变礁为岛的野心并不死,冲之鸟礁的填海工程也未止步。一些右翼分子经常登礁宣示所谓的主权,俨然视该地为日本的固有领土,享有主权权益,摆出要在冲之鸟礁问题上与中国和国际社会死磕到底的架势。2013年7月4号,中国海洋调查船“实验1号”在冲之鸟礁附近航行并进行了相关科考活动,日本以此向中国发出外交抗议,被中国外交部据理驳回。

2 钓鱼岛危机后东海问题的新变化

2012年9月10日,日本民主党政府执意国有化钓鱼岛的行为将中日关系彻底推向冰点,“政冷经凉”取代“政冷经热”成为两国关系的新常态。日本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破坏了中日两国曾经达成的“搁置争议”共识,日方蛮横地坚持钓鱼群岛是其固有领土,不存在争议。即便对于美日私相授受,移交钓鱼岛的只是管理权而非主权的历史事实,日方也充耳不闻。在东海问题上,中日两国间展开了新一轮的博弈。

2.1 东海问题成为日本实现扩军修宪目标的工具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就感慨到“这些年我同日本官员和学者接触,另有一种感受,他们似乎不带耳朵来,缺乏倾听的意愿” [4]。同样,对于自己国内民众的反对声浪,安倍内阁也缺乏倾听的姿态,不仅在2014年10月1日通过了《特定秘密保护法》,剥夺了日本国民的知情权,还在强推新安保法的不归路上如愿以偿。安倍晋三如此一意孤行、政治豪赌,就拼上支持率下滑的负面影响也在所不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倍政府大肆炒作所谓的“中国日益扩张的海洋领土野心和军备发展,造成日本安全形势恶化”,拿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吓唬国内民众,进而支持其扩军修宪。东海问题无论岛争还是能源,已经被日本政府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中国的安全环境也因日本新安保法的通过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国际问题专家毫不讳言指出已经拥有开枪权的日本自卫队,会在东海打响第一枪。

2.2 日本利用南海牵制中国

2013年7月,越南向日本派出调查团,希望得到日本ODA形式(即官方开发援助)的援助。2014年7月11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到访越南,提出向越方提供10艘大型巡逻船,以增强越南海上巡逻能力的计划,首船“升鹤”号于2015年2月4日抵达越南岘港。此外,与中国有岛争的菲律宾也是日本极力拉拢的对象。2013年3月,日本宣布向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捐赠10艘巡逻艇,每艘造价1 100万美元,以此来推动双边关系的进展。日本还向菲南部棉兰老岛注入ODA资金,帮助菲政府对抗其最大的反政府组织“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在利益的驱使下,菲律宾政府支持日本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对日本在二战期间加害菲律宾人民的历史淡漠置之。当中国加快南海岛礁建设步伐时,美国表现出极大的焦虑感,不仅要闯中国南海实控岛礁12海里的红线,还邀请日本派军机巡逻南海。日本会以何种方式实质性介入南海问题,值得中国高度警惕。

在搅浑南海的同时,日本还不忘给印度洋局势加温。2014年日印两国首脑会谈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出两国建立特别战略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为此日本不仅将在未来5年向印度提供3.5万亿日元的官民投融资、500亿日元的基础设施贷款,而且美、印两国举行的马拉巴尔军演,日本也积极介入。日本还将其在亚丁湾沿岸国——吉布提的补给基地打造成永久军事基地。日本是否真的能升高印度洋的海温,中国不可不防。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高铁外交的当下,日本也积极推销自己的新干线,处处与中国争夺高铁大单,扮演着一个搅局者而非建设者的角色。中缅高铁计划被缅方搁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利诱,让缅甸政府动了待价而沽的念头。

2.3 中国斗争实施争锋相对、对等升级战术

在日本国有化钓鱼岛的当天,中国公务船驶进钓鱼岛12海里进行巡航,其后运12飞机也进入钓鱼岛领空,而且中国还对外公布了钓鱼岛的领海基点、基线以及该海域部分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与位置。同时,中国海警执法队伍得到整合,海警、海监、渔政开始统一规划,过去那种“九龙治海、政出多门”的现象成为历史。海警船建设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今后万吨级的海警船将会出现在中国的海洋国土上。2013年11月23日,中国划设了东海防空识别区,进一步强化了对东海的控制力度。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实现了对钓鱼群岛的常态化巡航,中日共管态势已经形成,打破了日本所谓实际控制该群岛的局面。

另外,在东海油气田的开发问题上,中国也不再保持克制,而是积极进取,往单独开发迈进。2012年12月1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了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界案,正式向国际社会表明中方立场,即中国在东海部分区域的专属经济区将超过200海里,正式否定日本所谓的“中间线原则”,为中国实质开采东海大陆架的油气资源作好法理准备。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在东海建造了16处钻井平台,其中8处已经确认出现开采天然气的火焰。

3 单独开发是解决中日东海能源争端的必然选择

单独开发与单方面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日东海争议的海域处于冲绳海槽以西和日本主张的中间线以东的区域,如果中国撇开日本,在该区域自行开发油气资源,则可视为单方面开发行为。但问题在于,中国建造的16个东海钻井平台全部位于日方所主张的中间线以西的区域,即无争议的海域,中国油气开采的行为只能视为在东海的单独开采行为。中国外交部也一再表态“中国不存在所谓单方面开发的问题” [5],况且在争议海域实现共同开发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中国没有在东海争议海域打一口油气井,自然不存在单方面开发问题,而是单独开发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说单独开发是中国在东海能源争端中的必然选择呢?

3.1 单独开发是中国能源瓶颈问题日益凸显的反应

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多年以前,就有境外机构估计:“ 200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为2.3~2.45亿吨,2010年将达到2.8~3.0亿吨。按中国目前每年的石油生产水平为1.7亿吨估计,中国同期石油缺口量为7 000万吨和13 000万吨。进口石油占国内需求量的比例分别为29%和43%,到2015年和2020年,石油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2]249。巨大的能源缺口,加剧了中国对海外油田的依赖度,如对中东地区的依赖就“占到进口量的50%左右” [6]

就在能源瓶颈问题日趋严峻的同时,中国陆地油气开采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一些以能源开采为主业的城市在为“面对能源枯竭,城市如何实现转型”而费尽脑汁,比如大庆。所以,中国的能源开发战略由陆向海转移,加快海上能源开发进度是大势所趋。面对东海——南海争端链事实上已经形成的关头,中国必须争锋相对,才能避免自己的利益遭受更大的损失。不过斗争是讲艺术的,要将争端当事国牵回和中国相向的轨道,就需要用实力说话,“单独开发”就是中国实力的显现,能告诫周边当事国“中国手里的选项并不唯一”,只有这样以斗争求团结,团结才能存。

3.2 单独开发是推动东海问题由无解到有解的最好方式

众所周知,东海问题,无论岛争、能源还是渔业等,短期内是看不到解决希望的。特别是日本将国家安全重心向西南诸岛转移,并将自卫队的文官管理体制改革为由现役军人管理的当下,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只会更趋复杂,甚至还有激化的危险,而且久拖不决,激化的概率反而会大大上升。如何避免东海问题的激化,中国必须有所作为。

中国单独开发东海油气田的行为,表面上看遭致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对,日本强烈要求中方停止相关作业。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在为两国日后能否达成更加现实、有意义的能源合作制定游戏规则了,即破坏游戏规则的一方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2008年中日就东海能源共同开发达成原则上的共识,却因日方国有化钓鱼岛的闹剧而毁于一旦,日方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即中国撇开日本自己单干也是情理之中的。中国必须让日本知道,自钓鱼岛国有化闹剧以来,现状发生了改变,中日两国在2008年达成的东海协议已经被日方破坏,中国方面没有必要再遵守。这是用实际行动敲打日本,让其重新回到谈判桌,告诫日本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争议不会改变中方的既定立场,日本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因此,中国既要实现公务船的常态化巡航,更要加大对东海能源开发的力度,双管齐下,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只要日本承认了争议,那就为日后解决争议迈出了重要一步。另外,中国具备开发东海能源的优势,既有技术优势,也有地利优势(冲绳海槽的天然屏障使日本无法在现有技术下铺设海底油气管)。综合利用好各种优势,中国才能在东海能源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优势在我,时间越久越有利,最终输掉面子和里子的只能是日本。

3.3 单独开发是推动中日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手段

自日本政府强推安保法成功后,日本便完成了向正常国家迈进的阶段性目标,下一步就要修复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也趁机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让民众对新安保法的反对声浪得到降温。正是在这一外交考虑下,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在中断三年后重新召开。更何况中韩自贸区已经成立,日本游离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之外也是不明智的。虽然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和慰安妇问题上没有实质立场的改变,但三国领导人的会晤也让外界看到东北亚和解进程还是可以期待的。而且将在未来继续牵引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中日两国关系虽然因钓鱼岛问题降入冰点,但有关海上联络机制的谈判并未停滞。一旦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实现会晤,中日两国再启动能源谈判的可能性很大。届时,中国将面临一个自认“国有化”钓鱼岛已成事实的日本,只有增加手中的筹码才能赢得谈判的主动。那么单独开发的成果就是最好的筹码,是赢得先机的关键。因为在中国单独开发的形势下,坐不住的只能是日本,回谈判桌意愿更强烈的也是日本。

3.4 单独开发是对日本炒作中国所谓“默认东海中间线”的最好回应

从技术层面讲,日本明知自己推出的所谓“东海中间线”的划分法并不为中方所认可,而且自己也不具备压服中方必须接受的实力,但为什么还要死咬这一划分法不放呢?原因在于日本至今在东海的海洋科考只局限于地质构造一类的基础调查领域,根本没有具体数据来和中国谈“共同开发”的问题,而且经济产业厅集中精力于圈地占海,也没有详细的调查计划。一旦两国实现了共同开发的目标,必然涉及油气田利益分摊的问题。日本在没有具体数据的尴尬处境下,既无法开价,更无法还价,唯一的办法只有反对共同开发,阻扰中国在东海的一切油气开发行为,利用东海中间线问题向中国发难。其所谓的“虹吸”理论,无非是想把中方不在争议区的油气田也要纳入争议区的伎俩而已,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对科威特用过这招。在日本眼里,整个东海都是争议区,所谓的“中间线”原则,其实是一个连它自己都不遵守的原则。另外只要有机会,日本媒体就会无端炒作中国“默认东海中间线”。2008年6月18号,中日两国公布《中日关于东海共同开发的谅解》,中方准许日本在包括春晓油气田在内多个项目上进行投资并按比例获得收益,而在此前,中国是拒绝和日本在春晓油气田上合作的。两国声明的发表,迅速被日本媒体炒作为中国放弃了对春晓油气田开发的自主权。就连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村田忠禧也认为中国政府实际上默认了中间线的存在,而他还是日本除井上清外少数主张钓鱼群岛属于中国的学者之一。日本国内存有这样的误判是日本民主党政府敢于“国有化”钓鱼岛的原因之一。中方必须用实际行动去回击日本这样的误判,而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单独开发东海油气田。中国这种单独开发,绝不是对过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否定,相反是对这一政策的促进与保障。只有中国先动起来,才能牵住日本朝中方前进的脚步相向而行。没有一定的手段与自身实力的加强,想要日本认清形势,改变东海政策是不现实的。

总之,东海问题的要害并不是岛争,而是能源。只要日本还没有打出一滴油,中国的单独开发就是对先机的抢占,有了先机也就有了把握东海问题的主导权,进而有了牵引日本改弦更张的指挥棒。要让日本真正品尝到“国有化”钓鱼岛的后果是自己无法承受的,上佳方案之一就是在油气资源上做文章。中国的单独开发,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攻守易位,日本处于守势的位置已经基本确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设立,将更加强化未来中国在东海问题上的主导地位。

3.5 单独开发是反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断然举措

当前,在美国力推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关键时期,东海、南海的局势在逐渐升温。印度也被美、日拉拢,成为军事合作的对象,加上美澳同盟的日益活跃,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印亚太的概念,主张太平洋、印度洋两手抓,剑指中国。2015年10月27日,美国打着“捍卫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导弹驱逐舰“拉森”号强闯中国南海美济礁、渚碧礁12海里领海线,而且“五角大楼”还表示类似的行为还会持续。由此,美国彻底抛弃了“在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的承诺,违背“禁止反言”的国际法准则,从幕后走向台前,一时美中矛盾大有上升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矛盾之势。

面对如此环境,中国必须沉着应对。重新启动的中日韩三国首脑会晤就是个很好的契机,用得好能起到暂时稳住东海之效,进而在南海方向积极进取,利用美国提供的机会加快南沙岛礁建设,包括岛礁防卫力量的建设,其实,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支点是美日同盟,捆住了日本就等于卸掉了美国在此方向上的一条腿。日本想要搅局南海、分散中国的精力,中国也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把东海能源开发的力度做大,让日本着急以捆住日本,使日本无暇他顾,让美国唱独角戏。只要中美“斗而不破”的局面没有破局,中国的实力还在上升,日本以及其他南海声索国就掀不起大浪。当然,如果捆不住日本,中美“斗而不破”的局面存在被日本破坏的可能,毕竟日本也在利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自己扩军、修宪服务;而且日本还有清晰的海洋战略,它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防务合作还在推动。说到底,光靠钓鱼岛岛争是捆不住日本的,只有拿住日本要害才行,能源问题就是其要害之一。中国只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东海能源开发上的优势,把军事斗争的备案做足,就会更多一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信。

3.6 单独开发为日后争议海区开发创造条件

由于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从近岸开采走向远海勘探是许多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许多国家走过从非争议海区向争议海区的资源开发道路。有关争议海区资源的共同开发,世界上还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比如英国和挪威有关北海油气田的开发合作。目前,中国已经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划界案,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来在东海中日争议海区进行资源开发的法理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中国在非争议海区的油气开发,就是把日本逼回谈判桌的断然之举。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为今后中日两国实现“共同开发”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因此,中国不会因为日本的反对而停止自己的步伐,否则,不仅前功尽弃,还会增加日本再次误判形势的概率。

4 结语

“能源问题本来可能成为中日扩大合作的重要领域,如今却成为两国展开激烈竞争与角逐的对象;能源问题本来可能成为连接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纽带,如今却有可能成为割裂两国关系的利刃” [7],中国只有本着“以斗争求团结”的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中国单独开发东海能源,不是对“共同开发”政策的否定,而是逐步推进该政策的催化剂,是对当前东海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现实的正视与明智选择。东海能源开发,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秉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资源开发思路,许多学者也对中国如何推动与周边邻国实现海上能源合作进行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方案,但遗憾的是相关国家对中国提出的“共同开发”不是没有意愿,就是意愿不强。反而,“搁置中国,单边开发”成为它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在中国南海尤其如此。因此,中国只有改变思路、奋发有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让周边国家走到和中国相向而行的道路上来。中国在东海油气田的单独开发,就是对“坚持底线、敢于斗争”原则的具体运用,只有运用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中国才能在这场能源争夺战中稳坐钓鱼台。

此外,单独开发表明中国开发海洋能源的思路正在发生改变。《 2010 2015年中国海洋石油产业链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评估深度研究报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增加5 000万吨海洋石油产量”的宏伟目标[8]。中海油还宣布在“十二五”期间,其海洋油气开发投资额要达到2 500~3 000亿元[9]。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的刘锡贵表示“力争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10]。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需求会越来越大,“走向海洋”是必然的选择。海洋强国与中国梦一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

国家战略已经提出,如何才能保证实施?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积极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挑战。2012年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之前,东海岛争还处于静态平衡状态,日本主导着这一态势。如今,东海岛争开始朝动态方向发展,旧的平衡已经不再,新的秩序尚未构建。这是一个机会,中国可以大有所为。中国单独开发东海无争议区油气资源的机会,可以说是拜日本所赐。两国结构性矛盾与地缘战略博弈,短期内不可能解决。面对中日两国当前“政冷经冷”和东海能源争端日益激烈的现实,中国如何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并作好“十三五”期间的能源规划,需要和日本展开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总之,中国在东海无争议海域的单独开发,是立威与立信的现实需要。立威,立的是主导东海能源开发游戏规则的“威”;立信,立的是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既定方针的“信”。为了打破事实上已经成型的东海——南海争端链,更好地应对美国已经走向前台的直接挑衅,就必须先捆住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帮手日本,就必须在能源单独开发的问题上做足文章,中国能源战略开发思路的嬗变,正逢其时。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 T ·克莱尔. 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2] 王丰, 刘洪义. 石油资源战[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
[3] [日]井上清.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3:202-203.
[4] 傅莹.傅莹谈与日本官员接触:他们似乎不带耳朵[EB/OL](2015-10-26) [2015-10-29]. http://news.ifeng.com/a/20151026/45996072_0.shtml.
[5] 焦莹.外交部:东海油气开发不存在日本所谓"单方面开发"问题[EB/OL](2015-10-22) [2015-10-24].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4778755_K4.html.
[6] 尹晓亮. 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中国和日本[J]. 日本研究, 2004 (3) : 29 .
[7] 孙冰冰. 论中日东海争端与能源合作[J]. 太平洋学报, 2005 (6) : 92 –93.
[8] 2010-2015年中国海洋石油产业链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评估深度研究报告[EB/OL](2015-10-22) [2015-10-29]. http://oil.chinairn.com/doc/50150/657919.shtml.
[9]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年中国海洋工程行业企业排名[EB/OL](2014-08-14)[2015-10-22]. 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140814-c20b320b.html.
[10] 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EB/OL](2012-11-10) [2015-10-2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0/c_113656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