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毅生于1901年8月26日,卒于1972年1月6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4—1972年)兼外交部长(1958—1972年),获元帅军衔,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和诗人。陈毅生于四川省中部乐至县薛苞镇(今劳动镇)正沟湾村[1]1,少年时代的陈毅是一个“文艺青年”,曾想以“文艺救国”,直到1919年他留学法国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11月陈毅学成回国,次年他经蔡和森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11月,陈毅通过中共北方区委的考察,在颜昌颐、肖振声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伟大事业。虽然他已离开40多年了,但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用他艰苦奋斗、不畏强暴、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鼓励着后人。
自1977年陈毅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陈毅诗词选集》正式出版以来,学界对陈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近40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陈毅生平、军事、外交、创作等各个方面。当前对陈毅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系列:
其一,对陈毅作品进行的收集、整理、出版,目前已有《陈毅的早年文集》、《陈毅诗词全集》、《陈毅诗词集》、《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陈毅军事文选》等多部文集出版面世。
其二,对陈毅生平、思想、成就等进行研究的成果。就笔者所见,当前这类著作近20部,论文百余篇,其他资料性汇编40余篇。
1 关于陈毅生平的研究对陈毅进行研究,首先在于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细致的考订、记录。陈毅故居、陈氏祠、陈毅陈列馆、文物馆和纪念馆等汇集了各个时期收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有很多都属此类,反映了对陈毅生平研究的文献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陈毅年谱》、陈毅传记等著作中。
1.1 《陈毅年谱》:最基本的文献资料《陈毅年谱》是研究陈毅生平最基本的文献资料,该书由刘树发、卫香鹏等人历经6年时间编纂而成,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部详细记述陈毅思想及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1]。此书不仅汇集了研究陈毅同志的思想发展轨迹、革命生涯、无产阶级情操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过征程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已经成为研究中共党史、共和国史和解放军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1.2 从不同角度书写的陈毅传记对陈毅生平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还包括陈毅的传记,目前已经出版了多部陈毅传记。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中共南京军区党委、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编写,耗时10年编撰而成的《当代中国人物传记·陈毅传》[1]。此书稿通过中共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共南京军区委员会的两级审定,并由邓小平亲自题写了书名。该书综合了上千余次知情者和当事人的回忆、口述,参阅了大量的档案和文献资料,以严谨平实的文笔还原了兼资文武、博学多才的陈毅元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陈毅元帅传奇的一生[2]。
其次还有由蒋洪武编撰的《陈毅传》[3],该书以丰富的史料档案记述了陈毅战斗的一生,写出了作为一个将军、诗人和外交家的生动形象,刻画了陈毅胸怀坦荡、豁达大度的豪爽性格和儒将风度。
此外,何晓鲁与铁竹伟也于1983年合著出版了《陈毅传》[4]。
这些传记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陈毅光辉而伟大的革命家形象,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3 其他论著对陈毅生平进行研究的还有台湾学者罗英才著述的《陈毅的非常之路》[5]一书。此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记录了陈毅元帅在非常历史时期大量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歌颂了他的高尚情操,对研究陈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铁竹伟的《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6]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把“文革”中的陈毅写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充满着浩然正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操。查俊峰、苏敏与何应龙所著的《晚年陈毅》[7]一书记载了陈毅晚年的生活和斗争故事。
2 关于陈毅军事的研究作为我国杰出的军事家,陈毅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他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军事行动中,他勇敢战斗、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像其诗《青松》一样,永远被人们称赞、敬仰。当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有《陈毅军事文选》和《陈毅的军事思想》等著作,以及几十篇专题论文,散见于各报刊及资料汇编中,内容涉及对陈毅的军事活动、军事思想、军事实践、军事艺术等多个方面。
2.1 《陈毅军事文选》等著作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陈毅军事文选》[8]选编了自1929年到1959年间的陈毅军事著作66篇,约50万字,收录了陈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论文、通信、电文和讲稿中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入编的内容中有很多是陈毅和毛泽东单独谈话的心得,很多材料为首次公布,是十分宝贵的研究陈毅军事思想的文献资料。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的军事思想》[9]是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此书选编入册的都是在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专著,对研究陈毅军事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从不同角度对陈毅军事展开研究的论文陈毅在战争中多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形成了一整套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陈毅军事方面的成就一向是研究的重点领域,相关研究从陈毅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展开。
(1) 关于陈毅军事思想及军事理论的研究
任振杰的《文武兼资的共和国元帅陈毅》[10]一文集中评述了陈毅对党、对军和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和坚贞不渝的革命信念。李军的《陈毅军事理论研究》[11]对陈毅在武装革命斗争中不断从理论的高度来总结经验的革命实践进行分析,同时还指出,陈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军事理论,这对充实、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克斌的《陈毅的军事理论概述》[12]一文总结了陈毅的军事理论三大特点:(a)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b)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c)既重视胜利的经验,也不讳言失败的教训,坚持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点来加强军队建设,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吴克斌还提出:这些军事特点是陈毅在革命斗争的实战中形成的,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军的《陈毅游击战军事理论研究》[13]集中对陈毅游击战争理论的核心和精髓进行分析。孙伟的《中央苏区时期陈毅的军事贡献》[14]对陈毅在中央苏区做的大量工作进行了研究。岳思平的《论陈毅元帅的军事谋略与统战艺术》[15]一文集中对陈毅的军事谋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抗战时期陈毅的军事谋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卢信允的《陈毅元帅的军事诡计》[16]一文对陈毅近半个世纪的军事生涯进行了评述,分析陈毅由文艺青年成长为开国元帅、由农家子弟锻造为军事家的成长经历,论述了他丰富的军事谋略艺术来源以及军事思想的形成基础。
(2) 关于陈毅军事统战的研究
陈毅在统战工作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称赞其为“党的统战政策的天才执行者” [15],他的军事统战思想对正确处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等错综复杂的敌友我三方之间的复杂关系,起了无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作用。这些思想不仅对丰富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对新时期的国家统战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孙伟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毅的统战工作贡献》[17]一文对陈毅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统战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理论不仅对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在历史新阶段中共推进统战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抗战时期陈毅统战思想的主要有赵纪军和游荃的两篇论文,赵纪军的《论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的军事统战思想》[18]一文集中研究陈毅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统战思想,游荃的《抗战时期陈毅统一战线思想特点探析》[19]则对抗战时期陈毅统一战线思想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
(3) 关于陈毅军队建设理论的研究
陈毅在军队建设方面也有过一些精辟的论述,在新世纪新阶段,对陈毅军队建设思想基本精神的进一步研究,对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年轻化以及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陈毅建军思想进行研究的有郜耿豪的《试论陈毅建军思想》[20],该文在对陈毅建军思想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思想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黄玉章的《陈毅同志的建军思想》[21]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对陈毅的建军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
3 关于陈毅外交的研究作为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1954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58年又兼任外交部长。作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以“元帅外长”、“诗人外长”等称号闻名于世。他一直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平等相处,为中国与非洲等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改善了当时的国际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开创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陈毅在长期、大量的外交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思想、外交风格,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新中国外交战略、政策的制定、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以及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陈毅外交研究的著作有何晓鲁的《元帅外交家》,还有论文30余篇。总体看来,当前对陈毅外交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运筹帷幄的外交智慧、坚定贯彻党中央的外交政策、威武不屈的外交风格和“围棋外交”等几个论题上。但是对其外交思想,学界是缺乏系统的、整体的全面总结,不仅缺少总体性的研究专著,对他的外交思想内容也有待于进一步地全面梳理、总结。
3.1 关于“元帅外交家”的专题著作何晓鲁的《元帅外交家》[22]一书从1954年10月初陈毅受命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写起,一直到他1972年逝世,描写了近20年间在外交战线上的充满风云变幻、惊涛骇浪的不凡经历,以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阔来凸现新中国外交家陈毅的鲜明形象。记载的内容不仅严肃、准确,而且描述的事实完整且文笔非常潇洒和犀利,不仅是我国纪实文学中的珍品,同时也是研究陈毅外交活动、新中国外交事业等不可多得的文史资料。在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的文集中,收录了陈毅长子陈昊苏的《忆父亲陈毅元帅的外交生涯》[23]一文,同时还有符浩《元帅外交家诗人》[24]等著作。
3.2 关于陈毅外交的研究论文(1) 关于陈毅外交活动和外交风范的研究
谢黎在《外交学院学报》发表了《陈毅同志外交生涯的若干忆述》[25]一文,集中分析了陈毅坚定的外交理念。杜易的《纪念陈毅同志90华诞元帅外交家的风范忆陈毅同志的外事活动点滴》[26]高度评价了陈毅的外交家风范,称赞他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风格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致力于陈毅研究的何晓鲁与铁竹伟两位大家合著的《决战岂止在沙场忆元帅外交家陈毅》[27]一文,综合分析了陈毅的外交活动。剑钧的《元帅外交家陈毅与才子外交家乔冠华》[28]从陈毅潇洒、大度、幽默的外交风度展开研究,李景贤的《零距离感受陈毅外长的风采》[29],陈则磊的《威武不屈有勇有谋陈毅的外交风采》[30],尹承德的《叱咤国际风云建树外交伟业论陈毅同志对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贡献》[31]和《恢弘气度与谦谦君子之风并重的陈毅外长》[32]等文,集中对陈毅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的贡献、外交气度和外交风格进行了分析,歌颂了陈毅“元帅外长”、“诗人外长”的外交风范。陆苗耕的《陈毅情系非洲》[33]对陈毅主张的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进行了分析,杨元华的《陈毅外交活动二三事》[34]、王兆婷的《陈毅在处理中美外交斗争上的智慧与风采》[35]、杨峻岭的《陈毅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36]、张昆生的《陈毅的外交智慧》[37]分别从陈毅的对美、对苏外交等外交胆略、外交智慧进行了评述。
(2) 关于陈毅体育外交的专题研究
在新中国的重大外交事件中,体育作为重要媒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为世人所熟知的“围棋外交”和“乒乓球外交”,其中“围棋外交”则是外长陈毅有勇有谋的外交家风范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围棋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日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迅速展开,在两国各界人士不断地努力推动下,中日两国终于在1972年9月29日在北京签署联合公报,正式恢复了两国的外交关系。陈毅以围棋交往为纽带,推动了中日两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这在围棋界和外交史上都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学界对陈毅体育外交思想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也较多:赖鹏辉的《陈毅和他的体育外交》[38]对陈毅的体育外交思想进行分析。石善涛的《“兰花外交”与“围棋外交”中日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两则趣闻》[39]研究了陈毅主张的“围棋外交”。孟红的《“棋”乐无穷的陈毅》[40],任民的《体育外交那些事儿:陈毅被日本授予围棋“名誉七段”》[41]介绍了陈毅在担任外长部长后巧妙有效地将下棋应用到了中国外交事务上,运用围棋作为纽带,开拓了新的国际交往道路的事迹。
4 关于陈毅诗词的研究陈毅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写作上,目前国内外已出版了大批陈毅诗歌的选集、专集,主要有《陈毅诗词全集》《陈毅诗词集》《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除了这些文献资料之外,对陈毅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有20余篇,散见于各期刊、报纸及文献汇编之中。
4.1 陈毅诗词的整理出版陈毅逝世之后,在陈毅生前好友赵朴初先生的帮助下,已经身患肺癌的张茜以惊人的毅力整理出了《陈毅诗词》和《陈毅诗词选集》,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陈毅诗词选集》。这部《陈毅诗词选集》是最早正式出版的陈毅诗词文集[42],囊括了《哭阮啸仙贺昌》《三十五岁寄怀》《梅岭三章》《十年》《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幽兰》《含羞草》《题西山红叶》等陈毅诗词名篇。
1979的《陈毅诗稿》是所有陈毅文集最具史料价值的一部[43]。该书收录的全是陈毅诗歌手稿的影印件,在书后还附有陈毅夫人张茜和长子陈昊苏的后记,详细记述了陈毅当年做诗时的经过以及修改诗作的具体情况,具有十分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价值。同时,书中还可以欣赏到陈毅潇洒俊逸的书法艺术,以增进对其文武双全、才华横溢伟大形象的深入理解。此外,以陈毅家人身份对其作品进行选编的还有陈昊苏的《陈毅诗选》[44]。
当前,收录陈毅诗词最为全面的诗词集有两部。其一是199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全集》 [45],收录陈毅的诗词作品约有350篇,被分为春之年华、戎马生涯和建设国家三部分,这是对陈毅诗词整理出版较多的一次。其二是201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陈毅诗词集》[46],此书是为了纪念陈毅诞辰110周年而新编辑的。此词集共分为上下两册,收录的内容是陈毅在1921年11月至1968年7月间所创作的诗词355篇,其中还有15首诗词作品为首次公开发表。
对陈毅诗词的整理出版,不仅提供了研究陈毅思想生平、党的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同时还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4.2 关于陈毅诗词成就的研究陈毅戎马倥偬的一生也是在诗歌的伴随下度过的,无论是在顺境、困境还是逆境,他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信“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在诗歌创作方面可谓天赋横溢,他为新中国诗苑奉献了大量佳作,这使他无愧置身于“五四”以来最优秀的诗人行列。通读他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精湛的诗歌修养,同时还能发现他作为精通诗歌创作规律的诗歌理论家在追求创新发展上的成就。陈毅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其中如《梅岭三章》《青松》《七古·手莫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令人读来仿佛感觉不到形式、语言的存在,只感受到作者炽热或深沉的感情、崇高的思想境界、动人的艺术形象。
陈毅的诗词创作等文学活动及作品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但现有的成果中,目前还未见系统研究的专著面世,10余篇专题论文则主要侧重于对陈毅诗词风貌、艺术手法等进行鉴赏性的分析,以及结合诗词写作背景、作家风格等进行论述。对陈毅诗词进行研究的首见1979年陈志明的《情文具备真歌哭学习陈毅同志的诗作》[47],该文高度评价了陈毅诗歌的艺术成就,分析了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并将他的名篇《梅岭三章》等纳入中国古代经典诗词行列之中,与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以及于谦的《咏石灰》等进行对比。1983年冯锡刚发表了《题诗红叶上为颂革命红试论陈毅诗词的诗史特色》 [48]一文,称颂陈毅诗词的“诗史”特征,将陈毅的一生在某种意义上视为一个时代的反映,而他的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视为我国自“五四”以来半个世纪的一部革命诗史。古远清发表在《延安大学学报》上的《陈毅的诗论中国当代诗论之一》[49]一文,集中对陈毅多样化的诗歌创作形式进行分析,指出陈毅通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与自己的写作实践作比较,探索了一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诗作途径,这是陈毅对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大贡献。陈发兴的《陈毅诗词杂谈》[50]、钱来忠的《陈毅诗歌中的革命英雄主义》[51]则论述了陈毅诗词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提出陈毅是“上马杀敌,下马写诗”的革命家诗人。屈演文的《党人浩气诗国雄风陈毅元帅诗词论略》[52]一文歌颂了陈毅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顽强忠贞的奋斗精神,并进一步在诗词中论述了陈毅对革命事业、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指出这是陈毅运用传统诗歌形式讴歌伟大时代的成功艺术实践。冯锡刚的《诗可以疗疾陈毅诗话》[53]颂扬陈毅坚定的革命信念。杨建民的《陈毅元帅与‘诗刊’轶事》[54]分析了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的诗格,并进一步阐述了陈毅元帅在诗坛上倚马纵笔、挥洒自如、畅志抒怀、不拘一格、开别样境界的一面。李军的《陈毅诗论研究》[55]一文对陈毅的文学才华集中进行了论述。丁江河的《陈毅的文学追求》[56]总结了陈毅一生的文学贡献,提出陈毅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笔耕到老的文学志士。
5 总结及研究展望总体而言,在对陈毅进行研究的40多年时间里,学术界从生平、军事、文学作品和外交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成果斐然,也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且学术界仍然在不断利用新资料、从新视角展开新的研究。综合已有的成果,笔者认为,未来的陈毅研究可以从几个方面继续深入。
(1) 加强研究的完整性
当前,陈毅生平研究已有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出版了《陈毅年谱》《陈毅传》《陈毅的非常之路》等专著。这些文献容量很大,是关于陈毅生平的真实可靠的编年记录,也是研究陈毅的首选文献资料。但陈毅文集至今未见全面的整理成果问世,因此,全面、完整的《陈毅全集》的问世还有待于学界的共同努力。
(2) 强化研究的系统性
当前在军事、外交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些成果,已出版了《陈毅军事文选》《元帅外交家》及多篇论文。但相比而言,尚还需要结合细致入微的史料阅读作出专题研究,如对各个时期战争场面以及战争策略的具体分析。此外,14年的外交部长生涯使陈毅在外交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风格、外交策略、外交战略和外交思想,但目前出版的相关著作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总结和分析。
(3) 增强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研究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陈毅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和诗人,而且还是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和十大元帅之一,他在革命战争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而同期很多开国将领在战争中同样有自己的军事理论,对他们的军事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值得关注。同时,作为与陈毅同时期的十大元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历史事件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此展开的研究也应受到学界的重视。
(4) 重视新材料及域外文献
虽然陈毅研究的各方面成果已经蔚为大观,然而这些成果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文献选择上往往局限于我国内地公开出版的史料文献,而随着新的文献材料的进一步公开、传播以及域外文献的译介,可以预见,这一领域将会有更为全面、系统的成果面世。
(5) 注重研究的学术性以及成果的普及性。
对陈毅的研究,首先要注意加强研究的学术性。例如,陈毅诗词的成就一直是世人关注的重点,这方面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整理出版了《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陈毅诗词全集》《陈毅诗词集》等,相关研究成果也陆续面世。但这方面成果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仅限于对陈毅历史功绩的评述,研究陈毅诗词也难以跳出这一窠臼,往往使诗词研究局限于简单的赏析和评论,缺乏对诗词本身艺术性的深度研究。无论是在方法还是结论上都受政治导向所束缚,存在以历史功绩的评判代替学理研究的倾向。进一步将陈毅的诗词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诗词发展的历史潮流中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深挖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貌,是当前陈毅诗词研究必要的方向。
同时,开展陈毅研究,还要重视成果的普及推广工作。为了更好地研究、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和革命功绩,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发扬、继承这种宝贵精神,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普及性图书、影视作品、新媒体等宣传载体,发挥专家的作用,进一步注重对大众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例如建立陈毅研究、普及教育平台,定期举办高水平的专家讲座等,增强人们对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理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之潜移默化地受教。专家应积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大众,国家可以设立“大家小书”科研项目,汇集专家的力量,有规划地推出由专家亲自执笔书写的普及性系列小书等作品。只有从学术性和普及性两个方面同时做好工作,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
[1] | 刘树发. 陈毅年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
[2] |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陈毅传》编写组.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陈毅传[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1 . |
[3] | 蒋洪斌. 陈毅传[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 |
[4] | 何晓鲁, 铁竹伟. 陈毅传[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 |
[5] | 罗英才. 陈毅的非常之路[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 |
[6] | 铁竹伟. 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M].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9 . |
[7] | 查俊峰, 苏敏, 何应龙. 晚年陈毅[M]. 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 . |
[8] | 陈毅. 陈毅军事文选[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6 . |
[9] | 陈毅.陈毅的军事思想[M].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7. |
[10] | 任振杰. 文武兼资的共和国元帅陈毅[J]. 党史博采, 2013 (5) : 21 –25. |
[11] | 李军. 陈毅军事理论研究[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1 (3) : 6 –10. |
[12] | 吴克斌. 陈毅的军事理论概述[J]. 军事历史, 1991 (2) : 13 –16. |
[13] | 李军. 陈毅游击战军事理论研究[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31 –35. |
[14] | 孙伟. 中央苏区时期陈毅的军事贡献[J]. 军事历史研究, 2013 (4) : 123 –129. |
[15] | 岳思平.论陈毅元帅的军事谋略与统战艺术——在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铁流21——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 解放军出版社.北京: 2012: 328-331. |
[16] | 卢信允. 陈毅元帅的军事诡计[J]. 党史纵横, 2013 (11) : 8 –11. |
[17] | 孙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毅的统战工作贡献[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1) : 29 –33. |
[18] | 赵纪军. 论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的军事统战思想[J]. 军事历史, 2001 (4) : 27 –29. |
[19] | 游荃. 抗战时期陈毅统一战线思想特点探析[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4) : 51 –53. |
[20] | 郜耿豪.试论陈毅建军思想[C]//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军事历史研究编辑部.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论文集. 2001: 266-274. |
[21] | 黄玉章.陈毅同志的建军思想[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铁流19(上)——庆七一学习先辈革命精神, 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2: 289. |
[22] | 何晓鲁. 元帅外交家[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5 . |
[23] | 陈昊苏.忆父亲陈毅元帅的外交生涯[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铁流21——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2: 233. |
[24] | 符浩.元帅外交家诗人[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铁流21——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2: 256. |
[25] | 谢黎. 陈毅同志外交生涯的若干忆述[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1992 (2) : 1 . |
[26] | 杜易. 纪念陈毅同志90华诞元帅外交家的风范——忆陈毅同志的外事活动点滴[J]. 世界知识, 1996 (16) : 9 . |
[27] | 何晓鲁, 铁竹伟. 决战岂止在沙场——忆元帅外交家陈毅[J]. 决策与信息, 2001 (10) : 29 . |
[28] | 剑钧. 元帅外交家陈毅与才子外交家乔冠华[J]. 党史风采, 2001 (9) : 8 . |
[29] | 李景贤. 零距离感受陈毅外长的风采[J]. 党史博览, 2009 (9) : 18 . |
[30] | 陈则磊. 威武不屈有勇有谋——陈毅的外交风采[J]. 党史文汇, 2011 (9) : 28 . |
[31] | 尹承德. 叱咤国际风云建树外交伟业——论陈毅同志对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贡献[J]. 国际问题研究, 2011 (4) : 1 . |
[32] | 尹承德. 恢弘气度与谦谦君子之风并重的陈毅外长[J]. 党史博览, 2011 (9) : 36 . |
[33] | 陆苗耕. 陈毅情系非洲[J]. 湘潮, 2011 (12) : 38 . |
[34] | 杨元华. 陈毅外交活动二三事[J]. 新四军研究:第五辑, 2013 (8) : 227 . |
[35] | 王兆婷. 陈毅在处理中美外交斗争上的智慧与风采[J]. 兰台世界, 2014 (2) : 13 . |
[36] | 杨峻岭. 陈毅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J]. 兰台世界, 2014 (4) : 9 . |
[37] | 张昆生. 陈毅的外交智慧[J]. 观察与思考, 2003 (12) : 40 . |
[38] | 赖鹏辉. 陈毅和他的体育外交[J]. 党史博采:纪实版, 2008 (10) : 44 . |
[39] | 石善涛. "兰花外交"与"围棋外交"中日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两则趣闻[J]. 党史文汇, 2009 (4) : 20 . |
[40] | 孟红. "棋"乐无穷的陈毅[J]. 史海观澜, 2010 (9) : 27 . |
[41] | 任民. 体育外交那些事儿:陈毅被日本授予围棋"名誉七段"[J]. 协商论坛, 2014 (6) : 55 . |
[42] | 张茜. 陈毅诗词选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 |
[43] | 陈昊苏. 陈毅诗稿[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9 . |
[44] | 陈昊苏. 陈毅诗选[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
[45] | 陈昊苏. 陈毅诗词全集[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3 . |
[46]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陈毅诗词集[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 |
[47] | 陈志明. 情文具备真歌哭——学习陈毅同志的诗作[J]. 甘肃社会科学, 1979 (4) : 72 . |
[48] | 冯锡刚. 题诗红叶上为颂革命红——试论陈毅诗词的诗史特色[J]. 青海社会科学, 1983 (1) : 85 . |
[49] | 古远清. 陈毅的诗论——中国当代诗论之一[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 (4) : 21 . |
[50] | 陈发兴. 陈毅诗词杂谈[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89 (3) : 1 . |
[51] | 钱来忠. 陈毅诗歌中的革命英雄主义[J]. 四川党史, 2001 (6) : 56 . |
[52] | 屈演文. 党人浩气诗国雄风——陈毅元帅诗词论略[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 (5) : 579 . |
[53] | 冯锡刚. 诗可以疗疾——陈毅诗话[J]. 党史文汇, 2006 (6) : 27 . |
[54] | 杨建民. 陈毅元帅与《诗刊》轶事[J]. 党史纵览, 2009 (6) : 52 . |
[55] | 李军. 陈毅诗论研究[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 1 . |
[56] | 丁江河. 陈毅的文学追求[J]. 文史春秋, 2012 (11)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