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 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国防教育既是全民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系统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它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素质养成、思想觉悟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民族昌盛乃至国家的兴衰。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安全自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石油类高校国防教育开展得如何意义非凡。自1985 年至今,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经过20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石油类高校国防教育实施效果如何,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建的全国第二所本科层次的石油高等学府、74 所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军训试点院校之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并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其国防教育实效性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石油类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概况。
1 国防教育实效性调查结果分析为进一步摸清石油类高校国防教育现状,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笔者在西南石油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大一新生,共发放问卷1 400 份,收回问卷1 391 份,其中有效问卷1378 份,问卷回收率为99.36%,有效率为98.43%。本次调查涉及该校8 个学院共计18 个专业,专业覆盖面含文科类、理工科类和艺术类。
该调查问卷设计30 道题量,测评“学生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第5、6 题;测评“学生对国防教育作用的认识”为第11,16,17 题;测评“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知和对国防的关注程度”为第1,2,4,7,8,9 题;测评“学生对国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为第10,21,22 题;第3,13,19,20 题主要调查国防教育实效性相对薄弱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4,15 题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安排的建议,其他题均为调查大学生对征兵政策的了解情况。考虑到文章篇幅以及研究的侧重点,笔者选择性地对与“国防教育实效性”直接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1.1 国防教育实效性概况 1.1.1 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图 1 可见,对“增强国防实力最需要从哪个方面入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7.56% 表示最需要加快经济发展,23.80% 表示最需要提高军人素质,28.22% 表示最需要改善武器装备,30.42% 表示最需要加强国防教育。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多数学生认识到加强国防教育对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2]!而源源不断的国防人才输出主要依靠的还是国防教育。该校军事理论教师在授课中利用这一论断并结合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的各种危机向学生反复强调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 |
图1 大学生对增强国防实力影响因素的选择情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3 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兵役义务”[1]。
从图 2 可见,38.62% 的调查对象认为通过接受国防教育增强了国防观念以及激发了爱国热情,9.40% 的调查对象认为组织纪律性得到加强,9.90%的调查对象认为强健了体魄,7.63% 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了军事技能,34.45% 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了基本国防知识。调查结果反映出该校已基本实现了国防教育目标,在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和传授国防基本知识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军事技能掌握和履行兵役义务责任感方面还需加强。
![]() |
图2 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 |
军事技能训练也是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防教育实效性。从表 1 可见,47.68% 的调查对象认为军训后自身能力有所提高,这部分大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如强健了体质,增强了吃苦耐劳精神,提高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但也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军训无益于自身能力提高,由此可见,军事技能训练实效性有待增强。从表 2 的调查数据发现,31.93% 的大学生选择军训太累了且作用不明显,甚至有11.76% 的大学生选择不想参加军训,从中透出的信息值得深思。当要求严格的军训结束后,这部分大学生也开始感觉“松了口气”,“终于结束了,生活又可以照旧了”……其中不乏相当一部分学生宿舍的内务恢复到军训前的状态,有的甚至一团糟,看不出一点经过军事训练的痕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军训内容相对单调、枯燥无味以及训练强度大造成的。
表1 军训对大学生能力的作用情况(n=1378) |
![]() |
表2 军训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作用情况(n=1378) |
![]() |
对该方面的调查采用了主观评测和客观标准相结合的方法,既直接考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关心程度,也考察大学生掌握国防基础知识情况以及对国防的关注程度。关于对国家安全的认知,35.8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我国周边突出的安全问题是中日钓鱼岛问题,31.10% 的大学生认为是南海问题,15.25% 的大学生认为是台湾问题,8.15% 的大学生认为是中印边界问题,6.54% 的大学生认为是朝鲜问题。近年来,由于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趋于国际化、复杂化、紧张化和激烈化的特点,导致相关新闻的媒体曝光率非常高,加上军事教师授课过程中也会着重强调和分析这两个问题,因此引发大学生对此产生更多的关注,从而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我国周边突出的安全问题。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该校学生基本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结合时事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国防军事建设的关注程度,24.39% 的大学生表示平时经常关注国防和军事新闻,62.26% 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关注,12.91% 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而在另外一项调查中,16.26% 的大学生表示在业余时间经常与同学、朋友讨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66.04% 的大学生表示偶尔谈论,17.70% 的大学生表示从不讨论。两项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均表明该校大学生对国防的关注程度和关注频率还有待提高。学业任务占据了大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其课后主动关注国防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
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是高校实施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测试大学生的基本国防知识,既可以了解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效果,又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国防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51.53% 的大学生知道我国法定全民国防教育日,71.48% 的大学生知道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兵役制度,这两项调查结果均表明该校学生对基本国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1.2 国防教育实效性相对薄弱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频率是导致国防教育实效性较薄弱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图 3 可见,高达72.42% 学生对西南石油大学目前采用的国防教育教学形式不太满意,同时,也有13.43% 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急需改进。关于国防教育的形式与途径,又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
![]() |
图3 国防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
从图 4 可见,47.68% 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参观军营,31.42% 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国防讲座,15.53% 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影视媒体、网络,5.37% 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课堂、教科书。“参观军营”和“国防讲座”是西南石油大学学生普遍认为最理想的接受国防教育的途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现象和对神秘军营的好奇性驱使学生迫切希望在教学形式方面有所改善,认为教学应与技能培训、实习演练、现场观摩等方式紧密结合[3],以直观的切身体验为最佳学习手段。
![]() |
图4 大学生对国防教育途径的选择情况 |
从表 3 可见,调查中近半数大学生对国防教育频率不太认同,说明该校国防教育还达不到多数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该校军事理论授课时数为32 学时,集中军事技能训练为期2 周,这种短、平、快的国防教育频率是目前我国石油类高校的一大通病。
表3 大学生对国防教育实施频率评价表(n=1378) |
![]() |
军训内容也是国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如何体现出国防教育实效性。从表 4 可见,57.33% 的调查对象对军训内容持消极看法。军训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除了内务和队列训练外,好像什么都没有学会。而为期两周的短暂军训生活,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会有26.34% 的学生对军训没感觉。
表4 大学生对军训内容评价情况(n=1378) |
![]() |
通过对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石油类高校国防教育中具有普遍性。
2.1 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国防教育的关注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从本次问卷“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国防教育作用的认识”两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明确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增强自身国防观念的需求,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接受国防教育主观上持肯定态度。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国防教育的实际关注度并不高,不如其主观意识上表现得那么积极主动。
2.2 国防教育频率有待提高西南石油大学将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主要分为两大板块:集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分散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目前在课时上的安排情况为:军事理论课程总时数为32 学时,基本满足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需要。与美国高校国防教育开展频率相比,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课时还有待大幅度的增加。美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总时数可达约560 学时,从大一一直延续到大四[4]。而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安排在大一学年,学生在参加完军训和修完军事理论课程以后就基本不会再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这就忽视了国防教育的长效性、深入性和广泛性。
2.3 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西南石油大学在开展国防教育时,对“国防知识学习”通常采用的是单一的授课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更注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环节,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知识训练、思想交流较少,不少学生强烈希望能改变目前这种实践环节薄弱的教学形式。调查显示,除校内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希望通过参观军营、军事体验等方式,直观地接受国防教育。
2.4 教学内容单一、体系不够完善美国的国防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体系完善。纵向维度上,其国防教育包括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品德、智力和体质教育几个层次;横向维度上,国防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防理论教育、国防历史教育、国防科技教育、国防法规教育、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国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5]。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划分为两大板块: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而这两大板块都采用集中教育。其中,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国国防概述、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我国的一门军事理论课程居然囊括了美国八九门课程所要教授的国防教育全部内容,有囫囵吞枣之嫌;军事技能训练多为队列操练和内务整理,且训练难度和体力消耗均较大,具有机械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如教官喊口令,学生跟着口令反反复复做动作,这种过于形式化和应付性的军训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其内容单调,枯燥无味。军训总体时间短暂,训练内容单调,军训结束后又“恢复懒散的原状”,这种缺乏深入性和长效性的军训方式是造成学生认为参加军训对自身能力没有帮助的重要因素。
3 改进措施 3.1 通过“寓教于情”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意识目前,世界各国开展国防教育时都注重同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进行。如美国除了开展以学生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外,还十分重视寓国防教育于各科教学,使国防教育内容形成完备的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而我国的国防教育基本上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孤立对待的,远没有达到在其他学科中进行国防教育的渗透和交叉。对此,我们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采用跨学科教育法,切实把国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国防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首先要从加强国防理论教育入手: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基调,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引导大学生时刻关注国际战略动向;以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尚武精神教育大学生,激发其爱军习武,拥军爱军的精神;学习军事常识和军事高技术知识。其次,做到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革命传统佳节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教育,如组织大学生瞻仰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军事博物馆、加强与附近驻地部队的友好联系等;以每年全民国防教育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如举办各种国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放映军事题材电影,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和国防知识征文活动等;以军训为契机,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团体活动,如组织男生军体拳方队、女生匕首操方队,并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大型集会活动;将国防教育寓于体育中,如组织大学生射击比赛、军事障碍比赛、军体拳比赛等,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组织军事夏令营活动[6]。
3.2 通过新媒体手段营造国防教育氛围英国为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几乎都开辟了《我对国防问题的看法》等类似的专栏和专题节目。这些新闻媒体还经常用“点将”的方法,让学生回答有关防务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重大问题,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国防教育氛围。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营造校园国防教育环境,如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报刊栏、广播站甚至是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把爱国主义和国防精神,作为宣传和讨论的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高校内部营造国防教育氛围[7]。
3.3 通过“16+16”新型课时设置打破传统课程模式根据西南石油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西南石油大学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将把现有的军事理论课程32 学时调整为“16+16”的新课程模式,即课堂16 学时和课外16学时构成,课外16 学时由学生自主安排自学学习计划,课程教师进行辅导。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的多元化、个性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开设军事理论必修课同时,还适当开设“孙子兵法与应用”、“军事地形学”、“射击运动”等军事选修课程,延伸课堂军事知识,丰富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学习兴趣。
3.4 通过连队教学管理模式助力军事理论教学国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必须不断优化教育载体、更新教育手段,采用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国防教育的目的和提升教育水平。目前西南石油大学军事教研室大力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连队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连排形式开展相关学习专题的讨论活动和时事宣讲,提高其自学能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并且利用连队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军营风采展示”等比赛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培养其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5 通过专题式教学丰富和深化国防教育内容在军事理论教学方面,西南石油大学积极开展专题式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把以往教材的6 章共20 节内容精编为12 个专题,且有主次之分。在授课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同时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在原有教学内容框架中增加“中国油气安全环境”、“战时油料保障”等章节,并且把国防理论与现代战争、国防战略与科技发展、国防精神与典型事例等方面紧密结合,编写适用于石油高校的国防教育教材并投入使用。
3.6 通过军事技能训练突出国防教育的“实用性”在军事技能训练方面,突出其“实用性”功能。如在军训中增加实弹射击、防空演练、防震防火演练、野外生存等实用性科目,并且要保障其演练时间和频数。掌握这些实用性技能既达到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目的,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8]。
4 结语我国石油类高校国防教育实施效果总体水平良好,达到了国防教育的基本目的。然而,国防教育形式单一守旧,国防教育内容大而空,国防教育频率短、平、快,成为影响国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16+16”的新型课时模式,“连队教学管理模式”,“专题式教学”,“寓教于情”和新媒体手段,增加军训实用性技能等措施,对进一步提高石油类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具有参考价值。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EB/OL](2001-09-03)[2014-09-26].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1-05/30/content5136771.htm. |
[2]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 卷[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 306 . |
[3] | 李泽波. 安全领域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研究基于西南石油大学周边复杂的社会环境[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 114 . |
[4] | 卢萍. 中美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9:12. |
[5] | 张进喜, 陶劲松. 中外国防教育比较[M].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 25 . |
[6] | 李卫衡. 高校国防教育途径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6:24. |
[7] | 何政泉,杨莉. 中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C]//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五届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6. |
[8] | 李张兵. 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评析基于合肥工业大学国防教育问卷调查的反思[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5) : 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