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深刻的社会转型。1995年,陆学艺最早提出,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并且认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的社会结构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而是所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都经历过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1]。在社会转型的潮流中,社区的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商品房小区的大开发,衍生出了数量极大的城市社区,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城市化乃至我国的社会转型。社区归属感的变迁是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具体的、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文中仅列举出其中的一些来诠释社区归属感的弱化。
1 关于社区归属感及其重要性在21世纪这个历史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由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社会各方面也随之产生巨大的变革。无论是城市社区抑或是农村社区,作为日常生活的地域,很多学者已经将其纳入了研究范畴,有纷繁复杂的定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2]。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小模型,当然也不可能避免“改革浪潮”的冲击。而且,社区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在大变革时期社区的变化剧烈程度当然是先于而且是大于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是社区的变化之和。社区的这种变革,笔者简单地归结为衰亡与兴盛:一方面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社区走向了衰亡甚至消失,比如地震的后果与资源型城市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某种需要,在某个地方新建了一个社区,导致社区的新生,比如某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诚然,无论是衰亡与兴盛,都将会产生与原社区不同的一个新兴社区,这就是将要谈到的社区的重构。社区重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重建,不是简单地修建一系列房屋,像灾区活动板房,供人居住,而是从社区的多方面进行考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区心理因素的构建。现代社区的建设造成了社区归属感的缺失,现代意义的社区几近只留下了社区的躯壳,而社区的灵魂--归属感,已经消失殆尽。
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共同体,包含着诸多要素,比如地域要素、人口要素、区位要素、结构要素、文化要素、社会心理要素等,其中,社区心理要素是维系一个社区继续生存的最重要的要素。一个社区的合理建设与恰当管理能带给居民一种归属感,究竟什么是归属感?欲了解归属感,应该先了解什么是社区认同。在泰弗尔的笔下,社会认同是指“个人对他/她从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并且群体成员资格对他/她具有情感和价值意义” [3]。简单点说,社区认同是市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因生活互动而产生的对社区空间、人际、文化及管理模式等的喜好、信任和归属感。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一个社区,那么就会对这个社区产生一种认识,并且认为自己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向自己所属社区挂靠,这就产生了归属感。归属感,在心理学的定义之中,它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4]。那么,借此概念,可以这样定义社区归属感,就是生活在某社区之中的人们对社区之中的人物或者是事物的认同程度,在自己生活的社区之中找到慰藉。城市社会由众多城市社区组成,那么,社区认同则是作为城市社会集体认同主要承载体之一存在的,它可以极大缓解都市快节奏生活下的疲乏、困惑和迷茫。但是现阶段新社区生活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比如社区意识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区隔,对社区事务参与不足,社区自治缺乏动力、犯罪活动增加等现象,显示出社区认同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已成为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颖认为,社区的建筑形式和社区心理要素的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中国的社区可以用两个字加以诠释:“情”和“理”[5]。在他的思维中,“情”的大概意思就是本文所指的社区归属感,即个体在社区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凭借个人在社区中拥有的首属关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最初接触的社会关系)以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为基础,把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作为形式,并在社区日常生活之中形成的社区认同,随之增进而产生的对于自己所属地域社区的特殊感情。而“理”则是指,在国家法律和社区规定的基础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目标,以民众积极参与制定为形式而形成的社区秩序维护和事务管理系统。当然,无可厚非,这个“理”是社区正常运行的保障。王颖用简单的两个字高度概括了我国社区的基本运行机制,比如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公司等都属于“理”的范畴。说到建筑形式,社区的地域要素是社区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意义上的居住形式对维持社区的“情”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封闭的形式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满足了社区带给他们的交流感和成就感,比如现在正引起人们关注的快要消失的北京四合院和上海里弄,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装满了人们的感情,那才是人们的归属所在。再就是参与式的社区建设最能够体现社区归属感之所在,比如,俄罗斯某大城市为适应经济发展修建街道,强烈要求拆除周围一些古老建筑和砍伐茂盛的街边绿树,而注重文化与归属的俄罗斯社区人民,为了赢得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自己的归属,和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最终保留了那份“净土”,应该说赢得了自己那份“情”[6]。
2 社区归属感缘何丧失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电脑的诞生,可以说这项发明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随即就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万千世界,亦可以和外界进行交流互动,打破了以前人们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模式。于是,人们之间的互动随之减少,人情味愈发变淡,由住房独立化带来的邻里之间熟悉感的消失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淡漠,大家缺乏共有的价值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人们既没有现代社区意识,也没有什么传统意识,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大大降低,人们开始自我“封闭”,对自己所属社区没有认同感,现实社区的社区归属感几近消失。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城市的显著性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人们能够触及的地域,扩大了心里那种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尤其是近几年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更是使情况加剧,人们出入家门,私家车直接开到家门口,由以前邻里“熟门熟路”发展到现在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通讯技术的发展则使人们的交际面大大扩大,对本社区的邻里关系表现出一种冷漠,扭曲了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获取信息方式的途径,他们足不出户就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吸引了许多人的参与使用。这种新的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社会交往模式,对居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互联网交际更扩大了人们的交际面,忽略身边的人成为司空见惯,人们更加认同网络社区的共同体,对于社区生活缺乏热情。
(2) 住房形式的变化。在小城市里长大的人都应该知道城市住房形态的变化,90年代,这种小城市里大多还是沿街的瓦房、平房,一间间紧密地挨在一起。还有一种居民区就是机关大院,人与人之间高度的熟悉,有密度很高的交流,人们在生活之中建立起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而现在,这种社区形态已经很少见了,代之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主要形式是商品房居住区。商品房居住区是城市发展变迁的产物,当然,居住区的发展作为一种有益的社会渐变(社会逐渐的、缓慢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7]。但是,它带给社区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因为社区最为重要的因素--社区心理因素--社区归属感已经不复存在。新商品住宅区重新修建,原有的居民可能因为经费不够而离开这里,有部分会留下,代之以异质性相当高的其他地区的人口。因为乡土因素、宗教原因或是经济原因,人们缺乏交流,关系生疏,更多的只注重金钱关系,是一个理性化社会,社区价值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消失殆尽。按照滕尼斯的分类,社区由原来的“礼俗社会”向现代化的“法理社会”转型,因而导致社区归属感的消失[8]。和住房极其相关的另一个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近年来家庭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由婚姻政策影响下,家庭出现小型化的趋势,而且随着家庭功能的缺失,如赡养、教育、生育功能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家庭观念的淡化,这就使由家庭构成的社区归属感正不断消逝。
(3) 家庭生活的现代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生活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家庭功能的弱化、家庭服务机构的兴起以及获得家庭用品的便捷化等,这和上述现代居住形式变迁紧紧相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推动了家庭服务机构的建立,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9]。传统的社区生活中,居民或邻居之间可以在应急情况下借用日用品,互相帮忙,而随着社区生活的现代化,一切都方便了,不再依靠邻居帮忙,形成了互相独立的生活。这使得社区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大大降低,互动减少,感情淡化,而生活节奏加快则表现为紧张的工作和学习, 忙忙碌碌的生活以及邻里之间关系的封闭性。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使得人们工作节奏加快,迫使生活空间和时间段压缩,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慢节奏的传统邻里互动方式随着快节奏的现代经济发展荡然无存, 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产生了隔阂和不安全感。这就成为冲击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现代人感到社区仅仅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居所,再无他物。
(4) 社会流动和迁徙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减少,导致社区认同的衰落甚至消失。以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民工潮为例,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以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体制[10]。二元体制也随着农村的发展和政策的宽松开始缓慢走向解体,广大农民工兄弟进入城市寻觅自己的未来,在其带给城市的一系列问题中,来考究其城市社区归属感的问题。农村社区是同质性非常高的场所,人与人之间有亲密的交流,彼此非常熟悉,对自己所属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按照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这是农村人民的乡土本色决定的,是土地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而城市的本质是异质性,农民进城来到一个异质性如此高、没有乡土气息的大城市,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社区认同是难以应对的,大城市里的人们表现出的歧视,几乎不可能和他们进行交流甚至生活,再加上生活的负担很重,只能通过几个同乡加强联系。属于边缘位置的这些民工归属感的缺失,导致最大的问题就是犯罪,近几年城市问题不断地涌现和加重多是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缺失造成的,这就印证了沃思的城市消失论的观点。
3 重构社区归属感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异质性的不断增强,价值观的不断多元化,作为社区最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的社区归属感的消失问题已经开始威胁到社区的存在,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局面,所以社区归属感的重构已经是迫在眉睫。
查阅众多的社区类书籍,关于社区归属感建设的内容不多,大多都是浅谈,抑或是没有关于归属感的建设,有的只是关于建设社区文化,构建社区价值体系,培养社区精神,以此来找回社区带给人们的认同和归属感。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加强社区环境的改善,搞好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治理社区问题,做好与社区相关的建设,带给社区居民以家的感觉,最后达到重拾社区认同的效果。在这一系列措施中,最为有效的应当是大力倡导社区参与,这给予住户以主人翁地位的体现,在社区就相当于在自己的家一样,谁能否认归属感呢?
借鉴前人研究策略的同时,经过笔者的思考,认为应从完善城市服务区域以及建设特色社区两方面来重构社区归属感。
3.1 完善城市服务区域由于城市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就可以从城市的这个区域到达另一区域,比如从北京南部到达北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不是因为个人心情极好或者极坏,或者说是显示一个人有多么的阔气,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一个区域服务不够完善。比如说餐饮,居住的社区无法提供优良的餐饮,那么人们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厌倦的心理,不远千里来到城市的另一边寻找良好的就餐服务。那么以前人们邻里之间走家串户,有说有笑的场景就此消失,于是社区归属感赖以生存的环境消失殆尽,那么社区归属感何存?完善城市服务区域,这里的城市服务区域是指在所属社区的那个城市区域进行服务完善,以此阻止上述跨社区消费的现象来挽救社区归属感。换言之,好的城市服务区域可以将社区居民的生活区域相对缩小,进而使社区内居民的交流增加。这样,社区认同随之回升,最后达到重建社区归属感的目的。
3.2 建设特色社区这里所谓的特色社区,是指将社区建设搞出特点、亮点,以区别于其他的社区,这样带给社区居民一种优越、自豪感,从而找回社区归属感。这个社区的建设方式,且将其称为一种建设思想,比如,一个社区可以在社区环境建设(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给居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和心情,在城市里树立了榜样的示范性小区,营造了社区的“特色”,很自然,居民都会以住在此社区感到自豪,当然最后产生的是对自己所属社区的高度认同,那么社区归属感自然就会回归。再如,社区在充分尊重人们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增加社区人们之间的互动,繁荣社区文化,达到社区的充分和谐,这同样是特色社区的建设,给居民以自豪感,从而重拾社区归属感。与此相同,在社区建设的其他方面,像社区文化建设、住宅形式的控制、社区问题的治理,还有就是在进入老年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的老弱病残的帮扶问题等,都可以在特色社区的指导下进行建设。
重建社区归属感的落脚点,最终在于促进社区成员参与感和对所属社区的认同感。通过完善城市服务区域以及建设特色社区,社区成员的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增加,从而成员之间建立起与传统社区相似的良好邻里关系,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率,打破当下城市社区楼上楼下不相知的局面。以此,社区成员在所属社区感受到独特的向心力,以所属社区为傲,社区归属感的重构就算成功了。
4 结语单菁菁认为,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直接来自于他们从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满足感,这对他们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1]。笔者提出的重构社区归属感的措施,最终也是通过同样的路径,以建设居民生活满足感来树立社区归属感。在实际生活中,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社区归属感的整体状况。简而言之,居民社区归属感与居民社区满意度呈现出极大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居民满意度的提高,其社区归属感必然随之增高。在居民满意于当前社区发展状况时,其对社区的归属感使得居民自己在展望社区未来发展前景时充满了信心,这就是社区归属感的作用机制,它可以在多元化的风险社会中给予焦躁不安的居民一份安全感,认同于所属社区,步入社区圈子,和邻居良好互动,并且积极建设所属社区。
[1] | 陆学艺. 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J]. 社会学研究, 1995 (2) : 3 –11. |
[2] | 奚从清. 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6 : 191 . |
[3] | 陶家俊. 身份认同导论[J]. 外国文学, 2004 (3) : 37 –44. |
[4] | 江宇觅.归属感.(2013-10-30) http://baike.baidu.com/view/390954.htm?fr=ala0_1. |
[5] | 王颖.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13 . |
[6] | 邱莉莉. 俄罗斯社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 93 . |
[7] | 吴鹏森. 现代社会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327 . |
[8] | 于显洋. 社区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230 . |
[9] | 阿米娜·吾拉音. 浅析城市邻里关系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 学理论, 2012 (34) : 152 –153. |
[10] | 李守经. 农村社会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97 . |
[11] | 单菁菁. 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J]. 社会学研究, 2006 (6) : 125 –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