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这一术语,在我国,1994年,当时的劳动部长李伯勇也提出了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观点[1]。近年,由于安全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安全文化研究开始驶入快车道,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过程中都做出了诸多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则是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党的施政方针的高度。
1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的高校周边安全环境解析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许多学校正在新建或扩建新校区。以我校为例,共建有成都、南充两大校区,两校区选址均在城乡结合部,地理和社会环境复杂,治安状况较差。我校成都校区占地面积2 000余亩,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11月正式启用,二期和三期工程主体建筑已竣工,现已交付使用。我校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城区,由于新城区内各类学校云集,师生人员众多,消费需求强,赢利空间巨大。在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周围迅速滋生了许多文化娱乐服务场所,带动了校园周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凸显了很多带有校园特色的监管新难点,加重了校园周边经济秩序的监管任务。
学校共有9个大门,北门虽设而不开,南大门和西大门进出机动车,石油缘宾馆、工商银行和港华燃气公司相对独立,日进出人约一万人次,车约千辆次,高峰时每5秒钟就有一辆车进出校园,拥堵的交通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加之大门管理不能统一,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学校东面开有两道大门,门外的正因、正兴两个社区依托我校发展,近年来十分繁华热闹。社区内建筑物原来是3层以下农民自建房,现在基本都增高至6层,这些房屋的存在是由于历史规划问题造成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两个社区内,仅网吧就有18家之多,共有计算机1 565台,铺面3 500多间,台球馆28家、166桌,酒吧87家,餐馆120余家,宾馆10家,出租房200余家,农贸市场1个。该社区人员复杂,原失地农民将住房出租给外来经商者,成为新都区治安环境最为复杂之地。商贩白天经营,生意兴隆,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夜间灯火辉煌,出租房招揽灯箱通宵闪亮;酒吧、歌厅里的歌声长时间在夜空中回荡;网吧上座率极高。各类经营主体以满足学生生活起居需求为经营导向,大量出售价格低、质量差、消费周期短的商品,严重侵害了广大学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身心健康,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同时零租房、酒吧、网吧所带来的消防、治安隐患,每天上万人次的进出两社区的客流量也给治安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很大的压力。繁华的社区,吸引了包括四川音乐学院及我校在内的众多学子活动于其中。该社区是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地,吸毒、卖淫、抢夺、抢劫、打架斗殴、持刀伤人案件屡有发生,交通事故发生率也较高。
复杂的校园周边环境,已对高校安全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我们无力改变这一现状,能够做到的,只是及时而迅速地占领校内安全文化建设高地,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透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校内外关涉师生员工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
2 安全领域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研究存在的必要性探讨高等院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并将其融入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把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与自身劳动价值、人生价值统一起来,建立安全道德及防控体系,以健康的安全文化引领学校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以规避社会转型期给学校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及隐患。
此外,高校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辐射源,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既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3]。对大学生的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前途,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稳定,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是国家赋予高校的义务,也是高校应当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4]。随着时代的推移、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于人们思想多元化的包容度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人际间交流媒介渐趋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迅捷,这一切,都使得原本就极为脆弱的高校周边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而难于净化。高校之内是学生,院墙之外,三教九流杂处,对学生已形成包围之势。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并有待完善的特殊时期,面对外来良莠不齐的八方来风,学生培养难度加大。
安全教育乃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管理者要依照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和步入社会后面临的安全问题为内容,以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案例,对学生进行实用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并提高自我防范能力[5]。
在校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不仅影响其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会引起学生家长、其他同学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一个家庭中,每位亲人的安全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在一所学校中,每位学生的安危也牵动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向他们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对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针对不同性质的案件和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提出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3 高校安全文化氛围重塑的意义及途径 3.1 重塑高校安全文化氛围的意义从现阶段的治安情况看,多数高校的盗窃案件在治安、刑事案件中占极大比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为内盗。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兴起,使得众多非校内师生员工的人员进驻校园,函授、自考等成人教育及各种短期培训班进入校园,给管理者带来巨大的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应对日趋社会化的校园环境,传统的人防为主、技防与物防为辅的应对措施显得捉襟见肘,解决诸如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依靠重塑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强化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可有效推动安全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系统化模式转变。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在文化渗透中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安全价值观念,规范其安全行为,以形成有利于确保安全的精神风貌、思维观念、校园舆论、职业规范[6]。
简单来说,安全文化的重塑,有如下要义:诠释校园安全内涵,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完善校园规章制度,开展校园安全教育。
3.2 重塑高校安全文化氛围的途径 3.2.1 提升管理服务意识,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心态安全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学校发展的要素之一,也是引导、激励教职员工主动工作,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增强对学校认同感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消除风险、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就必须要提升管理服务理念,注重人的因素,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实现人的安全价值最大化。对于学校来说,在周边治安状况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环境都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贯穿于学校安全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安全大如天,万事排最先”的安全理念,加强“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等安全观的传播,强化在校师生的防范意识,促使其保持心态安全。
3.2.2 建设规章制度文化,用师生员工认可的管理方式规范行为师生员工执行规章,有着规范的安全行为,必须坚持依法治校,用严格的制度做保障。在制度建立上,要符合学校实际,便于师生员工了解、掌握,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长效性,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有制度就要执行、落实。要结合学校各二级单位实际,梳理规章,对不符合实际、没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应是部分人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而要让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听取意见,集中群智,体现以人为本,既要给人以约束力,更要给人以动力,特别是要针对以往一些制度的缺陷、影响教职工主动工作的情况,建立奖罚对等、责权对等的考核制度,为教职工自我发展、自主管理打好基础,从而赢得师生员工的认可。
3.2.3 培养成人成才文化,多种方式提升教职工职业道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落实到高校范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的每一位职工,是一切制度的落脚点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质量。因此,必须始终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专题培训、专项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争创一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评选职业道德模范、优秀教师(职工)等,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成才、任何岗位都可以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浓厚氛围。
4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没有按照课程设置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和规范化管理。我们认为,普及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保护其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4.1 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念需要创新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漠视不管,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和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我们每年接收的有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文件数量很多,但文件精神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不出事情,安全工作就算完成。当前,许多高校都未将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开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程的高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8.7%,纳入学分考核的高校仅占8.5%,但开展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高校占到89%[7]。
在校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也不全面,不少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认为安全教育内容只包括防火、防盗、防抢劫和防诈骗等。大学生对安全教育内容的片面理解,也反映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平时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成效不明显。
4.2 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需要更新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8],目前省内多数高校对新生进行的安全教育还沿用1999年由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编写的《大学生法律安全指南》,之前各高校的安全教育途径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讲座以及传达学校和上级的有关文件、通知精神,没有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除保卫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外,其他单位的教职员工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保卫部门工作人员自身又担负大量的行政工作,岗位并不固定,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能力,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更新速度极为缓慢。
4.3 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需要改进安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用填鸭式的说教,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大学生安全教育应与技能训练、实习演练、现场观摩等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会的方式紧密结合。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是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教育时由保卫部门职工采取讲座方式对全体新生进行的,另在11月9日等重点时段开展专题安全教育活动月(周)等不定期教育;这些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效果,却不能解决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所有安全隐患,也无法贯穿大学生全部的在校学习生涯,显然安全教育的形式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加快改进。
5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创新途径 5.1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我省高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需要加强,全省1839名保卫干部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4名,仅占1.3%;具有中级职称者413名,占22.45%;具有初级职称者181名,占9.8%;无任何技术职称的有1 221名,占去66.45%。毕业于公安、警校和法律专业的本专科保卫干部有1 188名,占64.6%[9]。我校的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主要是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笔者曾经担任过学生辅导员,在任职期间也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自从调至保卫处以来,一直承担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中安全教育的主讲工作,平时也应一些学院之邀举办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讲座。通过实践我认为: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因为它是改善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一环。
5.1.1 强化对学生安全密切相关人员的培训学生工作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和其他针对学生服务的部门工作人员是各高校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学校应经常对这些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增强其服务意识。
5.1.2 定期进行安全方面的演习除每年特定的安全教育日(月)外,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安全演练,让学生在演练中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5.1.3 调动学校保卫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质量学校应重视调动保卫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切实提高安全保卫工作质量。
5.1.4 提高门卫、宿管及食堂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重点部位的门卫、宿舍楼管理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最重要的一道屏障,相关部门应注意对他们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5.2 每学期开设一定课时的安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不少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选修课程优先对学生开设,而关乎他们外在行为规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却很少考虑作为课程来专门开设。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学生4年时间学习的专业课程都是一减再减。“大学生安全教育”这类课程想成为必修课难度确实较大,然而,如果没有安全作为基础,给予学生再多的知识也是枉然。所以要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力争将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是提高学生安全工作效果的基本途径。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例如:自2004年开始,清华大学就由保卫部联合材料系、研究生院,开设了面向材料系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学”必修课,计16学时,共1学分。该校把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安全教育与其主干专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中的安全事故,降低教学事故发生率。天津大学更是将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纳入课程学时,按0.5学分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通过开办讲座、剖析案例、模拟法庭、个别访谈、文艺会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建立起守法遵纪的安全思想,取得良好实效。
5.2.1 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授课作为一门课程,那么就必须有专职教师授课,这样才会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若暂时尚不具备全部由专职教师讲授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可采取兼职相结合的方式过渡。
5.2.2 学生必须完成课业内容并考试,将学分计入成绩对于课程来讲,考核是检验所开课程效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安全教育注重的是效果,所以采取一定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是否学到必要的安全知识,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安全技能非常重要。为了督促学生认真上好安全教育课,需采取考试方式,并将学生学习课程的考核结果记入本人档案。
5.3 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和组织形式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三自”机制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三自”机制具体是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其核心内容是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发挥,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成效。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组织比较活跃,数量也与日俱增,学生社团在开展“三自”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目前有学生社团56个,其中国防军事协会、安全与健康协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等学生自办社团,经常组织一些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安全教育内容的缺失。
大学生亲身参与安全防范工作是安全教育的形式之一,实践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利用其中所折射出的思想、方法、观点和规律,形成一些正确的论断、分析和判断,解决人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大学生积极参加消防演练、防抢劫(盗窃)等安全演习,通过这类实践,加深了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各种防范技能的掌握。
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应该力争做到:(1)课堂教学兼顾趣味性与直观性;(2)每周让学生进行安全自评;(3)组建安全巡逻小分队,定期活动于校园内外;(4)邀请那些曾受害的学生现身说法,做露天演讲;(5)由学生自治组织定期分发宣传安全教育传单。
5.4 适时更新和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的内容国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我国高校安全现状制定符合各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规律的教学大纲,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可以组织各高校保卫部门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依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不同地方组织编写的教材内容可以不同,但应参照教学大纲的内容针对本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编制符合当地情况的教材。
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只有让安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让其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安全知识,灵活地运用各种安全防范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在暂时不具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学校,安全教育可以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安全教育融入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种教育中,逐渐在大学教育各个时段占有一席之地,以实现高校安全建设长期保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状态。
[1] | 蔡少铿. 安全文化内涵与全面小康社会安全文化建设[J]. 求索, 2005 (5) : 63 –64. |
[2] | 吴青. 推进机关文化建设服务油田率先发展[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 (4) : 125 –126. |
[3] | 王兵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9) : 185 –187. |
[4] | 王才领, 徐骏. 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平安高校[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6) : 68 –69. |
[5] | 肖跃华, 张峰.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 137 –140. |
[6] | 孙宗胜.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规划与建设研究——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B12) : 75 –77. |
[7] | 罗松涛.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研究[C]//姚元江.四川高校保卫科学研究,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5-29. |
[8] | 田宁.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实践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1 (2) : 36 –39. |
[9] | 姚元江, 何军.四川省高校保卫队伍的现状及其对策[C]//姚元江.四川高校保卫科学研究,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84-190. |